2021.11 最新增补之 十月革命
前一段和鸭大的好友聊起来,觉得鸭大的故事,愈发有意思。
看样子完结是没戏了……
十月的北京…………哦不,十月的广东,有许多新鲜事,
而且大部分都是,好消息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努力,在最近一次竞聘中,本人原先所在学院,终于有一位博士后竞聘正式副教授岗位成功,实现了本院零的突破,彻底打破了网络上所谓“临时工不能晋级”的神话!
画外音:本人原先所在学院离职者已经超过三十人,且研究员博后存量仅剩个位数,预计将很快完成清零工作。
第二个好消息,在这次竞聘当中,副教授申请通过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也就是全校申请的六十多人中,有三十多人转正成功!这使得网络上传播力强大的“鸭大万人留五百”的神话,再次不攻自破!
画外音:据该学院领导透露,受邯郸路刺客事件影响,此次评选特意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为大家敞开了一条道路!
第三个是个微小的坏消息:某学院某知名教授在北方某学校的一次饭局上透露,他所在的学院,预计将有高达百分之三十的拜仁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得到留用。
画外音:本文曾指出去年同期评选由于人数众多,导致每人答辩时间仅有八分钟。后经证实为两百多人通过十人左右。此外消息人士还透露,由于本次评选结果喜人,下次评选预计将符合统计回归原理。
所以总的来说,从五到五十,毕竟是伟大的突破,振奋人心!
那么怎么样继续振奋人心呢?
或许一个不幸的答案是,吃人血馒头……哦不,再次特别友情提示,我们还是要依法依规,凭实力竞争上岗!
最近我的一位在国外多年的朋友经过反复抉择,最终决定来加盟成为鸭大拜仁副教授的一员。现在来看,拜仁副教授貌似也要经受一番洗礼,但是之前我除了提醒告知这外朋友,还是在鼓励他勇往直前。
因为在国内,特别是 20/985 的高校,要学会做一个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
除了这些新闻,当然还有很多关于学院的苹果日报,但是这些东西瓜味太重,基本上都是电视剧套路式的人性绽放,对大家来说无用,所以就不透露了。
最后唱支山歌:
我们萍聚鸭大,
小强竞聘上了副教授,
小华退出了学术圈,
小红去了更好的学校更好的位置,
更多的像小明,经受了洗礼,选择去普通的学校默默躺平……
面对魔镜,魔镜说,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
2021.4.9,特别增补。
最新案例是,拜仁副教授若未完成合同,特别是基金申请的要求,会被降为(试用期)讲师。(大概相当于留校察看)
所以请各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判断,特别是拿过氰基但没有绝对把握拿到面上的国内人士,请慎重考虑拜仁副教授!
——————————————————
2021.3.14,终结。
没想到这个回答竟然是本人所有胡说八道里面点赞最高且唯一破千的。自己没把精力花在为国效力、教书育人上,反而花了这么多时间去和利维坦勾心斗角,巧奔妙逃,真的是非常讽刺,呵呵。
这期间想必有人在本文的指导下巧妙避开了大坑,数量也许是一千,也许是一百,十个,甚至只有一个。但不管怎么样,救人一命,胜过盖七座大楼。
在本人完成了乾坤大挪移之后,我进一步的了解到,当初所在的某系,最终没有一个晋升成功,甚至包括院长学生在内的一些原本认为还大有希望的人,也都没有成功。同时也了解到,类似鸭大的情况,在东部地区高校甚至本人现在所在的地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规模、影响、严重程度千差万别。各大学校中年轻底层人员的大流亡之路,依然漫长。
最近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文件,可自行查阅,鸭大本身也提高了研究猿的进入门槛,且进人也基本以本人推荐的“百人副教授”为主了,实现了相对良性的生态循环。另外,鸭大这一王炸虽然炸的老夫一脸黝黑,然而却未伤筋动骨,甚至顺便把本人炸到了更平坦舒适的地方。从这角度看,我甚至还应该反过来感谢大罗。
所以最后,祝我们的罗院士能够继续为国效力,研究的开心,退休之前,还能步步高升!
也同时献上一组反映鸭大传统风貌与最新建设成就相结合的图片,
并祝愿欣欣向荣的鸭大,越办越好,继续独霸岭南一方
全剧终
人在广州,刚出校门。档案已走,取匿。
不是非常清楚湖师大讲师这个位置如何。如果不用飞升疾走,或者至少不去搞内卷化操作,那还是建议去的。但是我对于丫大低级岗位的态度是:
非“百人副教授(及以上)岗位”不建议去。如果以留下为目的,助理教授岗需慎重考虑,博后研究猿一概劝退。
—————————————————————————————————————
2020.6.25 最新增补
评论里面看到还是有很多朋友询问鸭大“百人副教授”这个职位的。为了使这个回答更加全面中立一些,特此对“百人副教授”方面进行增补。
鸭大“百人副教授”(或以上)岗位,看清楚合同要求且自身有信心达到合同条件的年轻有活力学者,(比较强烈)建议接受这一岗位。
凡事还是不能一棍子打死。这方面会在第一部分“黑料”之后作为第二部分讨论,希望大家也能注意一下。
—————————————————————————————————————
2020.8月最新情况
看了一下丫大最近的情况,基本上和自己在疫情开始时做的估计一致。
首先就是,研究员的蓄水池大坝已经炸裂。现就以某学院专职科研情况为例做一下数据汇总。由于隐私方面的考虑,在此仅列出数字而不呈现原始信息。
从16年至今,研究员、博后共进入45人。当下离职或准备离职人员已达到21人。最近单次离职数量直接就达到10人+。
最初一批以研究员身份来的4人,已离职3人。剩余一位属离职未遂,同样身处苦境当中。
16年至今,转聘成功数字为0。今年首次申请者两人,均未成功。三年研究员合同到期除2人外均离职。要特别说一下,这21人中,有8人获得氰基,另有人发表了很不错的文章。依照现有人员情况和学校标准,最终能够留下者应不超过5人。
此外已经可以看出,蓄水池已经开始朝“污水池”方向发展。学校对待研究员博后态度日趋恶劣,对蓄水池人员要求远甚至高于预聘副教授,新进人员质量下降也非常迅速。可以说,水质恶化的同时,学校也基本要对这滩死水放弃了。
不过,这一段非常黑暗的历史可能将要终结了。一方面,研究员恶政名声已坏,入坑人员大幅减少,甚至学院新开的助理教授近两年也仅招到寥寥数人。学校政策已逐渐明朗化,以直入“百人副教授”为主,人员进出也快速趋向平衡。
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就先在这里树一个耻辱柱吧。
———————————————————————
第一部分,不建议去丫大做百人副教授以下岗位。下面用较长的篇幅来讲一下相关事件。
我想先自私的引用一下自己“编”的一个小故事:
当然,这个问题下的每个回答值得看一遍,然后就应该知道本人劝退的良苦用心了。
总的来说,丫大自从L校长当政以来对于青椒的政策,已经可以说是名垂黑史万古不朽了。在zhihu上,鸭大已经和中部那所周黑鸭大学并列为青年学者求职黑洞双雄,堪称“双鸭山奇迹了”。虽然黑鸭大学残酷政策在网络上被讨论的更多,但我个人认为,丫大收割青年人的规模和影响,实际上是要远远超过周黑鸭大学的。
由于zhihu上的很多回答有夸张成分,没有列出数据,很容易受到一些洗白者的攻击,所以我就借此机会用写实的方法让各位对丫大的淘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外,尽管题主问的是助理教授,但是本着以史为鉴的精神,黑历史虽然不能完全当作镜子,却足以给人以警醒,因此也很有必要回顾一下丫大“专职科研”的黑历史。
先来讨论一下流传甚广的专职磕盐(含博后)“一万留五百”传言。可以说这个传言并不准确,但是,准确的数字还是非常令人毛骨悚然的。
关于总量专职磕盐总量,准确的数字是3.8K左右(数字截至2019年底)。可以参见以下新闻
这个吹的天花乱坠的新闻可能难以让人抓住核心数据,那么我就截张图供大家欣赏一下
如果考虑到先前有人辞职或者后来有人入坑这些因素,那么前后总量超过4K是铁定的。
那么转正的人能有多少呢?
这是最近一次的评审结果,以内部红头文件形式发布
一目了然,只有10个人。另外我还看到过其他几次的数据,总体在10到20左右。
那么这是什么概念呢?
进一步解释一下。丫大一个季度有一次评审,所以算下来,一年转正总量顶上天有 20*4=80个了,三年下来240,拉长到6年,也就480,所以“留五百”是顶上天了。
因此“一万”虽然是学校想达到的收割目标,然而4K确实是有了。至于“留五百”,基本上是最乐观估计了。在此也顺便让诸位欣赏一下丫大“三校区五校园”的宏伟规模,你就可以领略到以上评审结果的可怕之处了
此外,在刚开始的时候(17、18年左右),招聘人员会以各种诱饵来引诱人入坑,诸如“丫大师生比低,需要大量人(jiu)才(cai)”,“新建学院名额多”,“留下的机会还是‘超出预期’的”,等等。在此挂出某院系人员的豪言壮语
我不知道他看了上面那份红头文件,有没有觉得也超出了他的狗头预期。
在此还要特别的提一下学校政策变化之无常。在最初(17、18年)忽悠人的时候,是说丫大已经不招僵尸了,只招专职磕盐人员,“以后副教授就都从专职磕盐里面取材了”,让很多人误以为砖研是个约等于Tenure-Track的职位。
结果才过了半年时间,正如许多帖子提到的一样,学校就突然把博后位置祭出,建议新毕业的博士转为砖研。另外,砖研的招聘几乎是无门槛尽收,这下马脚就立马显露出来了:
专职磕盐是连博后都不如的临时工,纯属丫大的“个人创意”,离TT还差十万八千里。
奇闻轶事还不止于此。18、19年的时候,学校突然又开始设置“助理教授”岗。没错,正是题主所看到的职位。显然,这直接就和一开始的宣传矛盾了。当然,更为严重的问题是:
已经入坑的专职磕盐和博后,不能申请助理教授职位。
可以说丫大在招人方面创造了一个打破历史传统的记录:
来的越早,坑的越惨。
与其抱着“先发优势”的想法早来,还不如去其他地方来再来做助理教授。
当然,令人作呕的事情还不止于此。虽然转成博后可以多吃省里和国家的一些政策,但是学校在此之间竟然没有做任何相应的政策。博士后的合同,是知道转后将近一年的时间才颁布条文!
什么概念呢?就是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内,连具体的任务,都是不知道的。
来看一下可怜人无济于事的抱怨
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背后,隐藏的是难以捉摸的险恶用心
总结一下前文所述:
丫大在对待非全职新进人员方面的信用已经完全破产。当下学校的政策就是源源不断地收割“韭浪”刷漂亮数据,见状不妙就立马改弦更张,甚至不惜以影响声誉和损害前人群体利益为代价。
关于助理教授岗位的建议,在此就直接复制一下其它地方的评论。如果偶然在其他地方看到了,自己明白就好。
“助理教授数量上不会放水到研究猿的程度,毕竟有房补成本在里面。但是从当下的形势看,学校想超量入+kpi内卷应该是无疑的了。河对岸哈工深都这么玩了,作为老大的鸭大更不能落后。另外再考虑到学校的黑历史,以及收割韭浪这一历史潮流,那就更要小心了。”
最后关于有人以丫大为过渡跳板的想法,回复是这样的。
“算是一种策略。我以最正常的想法来揣度,估计你是想,即便留不下,去其他地方靠业绩至少也能拿个副教授美滋滋。但是这一做法存在以下几方面风险:
1. 助理教授是配给安家费和启动基金的。毕竟吃人嘴短,如果5年合同期内撕票走人,吃了他的都要吐出来,要考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接受。
2. 业绩增长一定要能抵消掉年龄增长,否则再找下家无任何优势。我身边就有人(其他学校助理教授)找了低两个级别的学校,依然不给“真”副教授,只给校聘副教授。另外特别注意,如果没有上副高(注意是有职称证书的“真副高”,不是学校自封的那种),35是个大槛,超龄却又没上,非常容易失业。
3. 助理教授期间拿氰基是个很头疼的事。拿的话,如果下一家是中东部211+或强双非,那很有可能要再进一步要求你拿面上;不拿么,很可能中期考核就过不了,找下家又没有业绩证明,而且届时年龄迫近甚至超过35也会非常冒险。这是个两难。
4 . 国内学校政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朝令夕改是家常便饭,对没帽子的小青椒们极端不友好。另外教职市场在可见时间范围内也在迅速恶化,特别是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某个学校昨天进去轻轻松松,明天想进吃闭门羹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一点也是要注意了。
5 . 在丫大我还没见过没做过博后就给助理教授的,而且很多985级别学校助理教授对博后经历,甚至是海外博后经历都有硬性要求,至少这也是潜规则。”
最后做一点评论最为结束。我的本意并不是想要搞坏学校名声,毕竟,丫大是先国父手一手创办以其名字命名的学校,历史和学术传统悠久,即便在这所大庙里面有一些恶人,也依然有很多学术水平极高、人格高尚的教师存在着。丫大不会某些人的胡搞而立马退步,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还是会大幅进步的,但是学校当下的许多政策令人非常痛心,耽误了一大批人的前程,这不但影响了学校自身声誉和长远利益,而且还在学术市场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远销国外。从宏观层面上看,学校的“蓄水池”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危险水库,也没有好的办法消除隐患。在此,只能祈求领导还能残存那么一点良知,妥善处理好相关问题。另外作为个人,如果已经进坑,要赶快认清形势做出对策及时止损,尽量不要再心存侥幸的继续参与内卷;如果还没进坑,那么明显的火坑,知道了就不要去以身殉国了。
祝各位求职顺利。
—————————————————————————————————————增补第二部分之论鸭大“百人副教授”
相信大家看过第一部分“黑料”之后可能对鸭大所有职位都敬而远之了。其实我是不想让“百人副教授”给大家留下这种“武大郎vs中山狼”的印象的
我倒是希望它以后能够达到这种荣誉效果
“百人”一词,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中科院1994年推出的“中科院百人计划”。当然,天下事物一大抄,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逐渐又演化出了形形色色的“国家/省/市/高校百/千/万人”帽子,这也可以说是颇具我国特色的一大事物了。
回到鸭大“百人副教授”这一职位,我的定性是
鸭大“百人副教授”在性质上较为接近米国tenured position,属于学校真正重视的青年核心骨干力量,在资源配置、薪资待遇方面都较令人满意。
在此做一些注解
1.在我国,迄今为止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tenured position,哪怕是顶级学校。我国特色的 tenured position, 其一大突出特征是,教职获得者无论其职务高低,在其整个学术生涯当中,“理论上”都要收到学校kpi考核的约束。所以我只能用“接近”一词(但在此不对这一状况作出评论)。
2. 鸭大“百人副教授“资源配置较为到位。这方面我没有薪资的具体数据,毕竟属于个人隐私很难打听,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待遇超过低级岗位”很多“。另外,”百人副教授“基本上可以认为算是独立PI。
3. 鸭大”助理教授“在名义上也属于”百人“范畴,类似于米国的tenure-track position,是一个”高配版飞升疾走讲师“。但是如第一部分建议所述,这一位置在各方面与”百人副教授“尚有较大差距,在未来收到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所以本文”百人“如非特指,均指”百人副教授“岗位。
4. “百人副教授”具体到个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百人”基本不存在内卷性的恶性竞争,考核要求相对较为舒缓。在此贴出一个我看到的具体的考核要求
但是,有些“百人”的考核要求依然是相当高,存在较大生存压力。
因此,对于各阶级如果用量化方法来打分,我的看法是
value(研究员)=5,
value(博后)=10,
value(助理教授)=20,
value(百人副教授+) 100
百人副教授的来源是如下几方面:
1.校内研究员、博后、老体制讲师。
2.本校助理教授
3.国内其他高校人员。
4. 境外人员。
前文已经大致讨论过这几方面来源的情况,总体来说是。
1. 校内研究员博后转为“百人”几率 5%, 有大树则 50%,无大树单枪匹马 1%(老体制讲师情况不明)。
2. 助理教授转为“百人副教授”情况尚不明,但应远高于博后研究员,属于梭哈性质。
3. 国内校外人员在相同条件下聘为“百人副教授”机率大于校内人员。但是,需面临较大考核压力(需完成新的国基任务)。
4. 国外人员在相同条件下聘为“百人副教授”机率大于国内人员。
所以增补第二部分就暂时讨论到此。总的来说,”百人副教授“实际上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属于学校正常操作范围内的职位,即使考虑到黑历史在未来出现变数,”百人“也有很多退路和应变办法。毕竟依据我的经验,能够拿到”百人副教授“者,其个人水准通常还是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且受到了学校方面相对较为认真的认证。然而之前”研究员“这一track,则纯属无事生非的恶政,甚至某些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百人副教授+“岗位的优秀学者,都不幸被投入学校的这一垃圾坑,连带影响了学校其他岗位的声誉。
面对先国父的画像,校lingdao真的应该认真面壁反思一下,他们能否对得起”中山“二字。
最后我想说,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我们的高校对待国家的青年学者,比逐利的资本主义国家还要凶残,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令人接受的。
别去中山,中山坑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