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孟达因肝癌去世,那癌症晚期还值得治疗吗?

回答
吴孟达老先生的离去,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心痛。他那张充满喜感的脸,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角色,都承载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听到他因肝癌晚期而离开的消息,很多人心里都会升起一个沉重的问题:癌症晚期,真的还有治疗的意义吗?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复杂的情况,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面对的现实都是独一无二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癌症晚期,通常意味着癌细胞已经发生了广泛的扩散,甚至转移到了身体的其他重要器官。这时候,手术可能已经不再是首选,因为肿瘤可能已经太大,或者分散得太厉害,无法一次性切除干净。化疗、放疗等常规治疗手段,在晚期也可能效果有限,并且副作用会更加显著,对患者身体的消耗也会更大。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无法根治,为什么还要承受治疗的痛苦呢?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反应,尤其是在看到像吴孟达老先生这样,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的情况下。

然而,我们也不能轻易否定治疗的价值。即使是癌症晚期,治疗也并非全然为了“治愈”。在医学上,我们更倾向于说“控制”或者“延长生存期”。

“控制” 意味着通过各种方法,比如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甚至是姑息性的放化疗,来尽可能地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阻止它进一步的扩散和转移。通过控制,可以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和家人朋友共度更多的时光。

“延长生存期” 并不是简单地让生命拖延,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晚期癌症带来的疼痛、恶心、疲惫等症状,往往会极大地折磨患者。而现代医学,在姑息治疗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医生们会使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使用药物来对抗恶心呕吐,通过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甚至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情绪困扰。

所以,即使是癌症晚期,治疗也可能承担着几个重要的角色:

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这是姑息治疗的核心目标。通过专业的医疗护理,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尽量少受病痛的折磨,能够保持一定的活动能力,能够和家人进行交流,甚至享受一些简单的生活乐趣。
延长有意义的生存时间: 这里的“有意义”很重要。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希望这段时间能够让患者完成一些心愿,和亲人好好告别,或者安顿好一些身后事。
探索新的治疗可能性: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一些针对晚期癌症的创新疗法,如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虽然可能风险和费用较高,但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癌症,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临床试验也是一个选择,让患者有机会尝试最新的药物,同时也为医学进步做出贡献。

当然,这一切的决定,都应该建立在对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医生会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的利弊、成功率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副作用。患者本人,以及他们的家人,需要共同商讨,结合患者的意愿、身体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有时候,选择放弃积极的治疗,转向以舒适和安宁为主的临终关怀,也是一种非常明智和人道的选择。这并不代表放弃,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患者的尊严,让他们平静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吴孟达老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也让我们思考生命的脆弱。面对癌症晚期,治疗与否,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判断,它更是一场关于生命、尊严、亲情和爱的深刻对话。最终的选择,无论是什么,都值得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直肠癌肝肺多发转移,癌症最晚期。

初始阶段如下:

直肠肿瘤3.3cm,T3a期,有淋巴结转移。

肝转移灶影像学上5个,最大3cm,次大1.5cm,其余0.5cm。局限于右肝,无症状,肝功能完全正常,初始可切除。

肺转移灶影像学上5个以上,最大0.9cm,其余小于0.5cm。两肺均有,无症状,初始不可切除


但部分癌症(包括结直肠癌)实际上是有一个晚期可治愈的阶段的,叫寡转移阶段。结直肠癌寡转移的定义是转移器官≤2个(肝肺),转移灶≤5个。

我这种情况,按照非常机械的标准来说,刚刚越过了可治愈的寡转移,已经无法治愈,因为转移灶数量超标了。

但实际上,按照现在的结直肠癌指南,我依然有治愈的希望,就是术前转化化疗,因为我刚刚越过寡转移的分界线,我仍有希望通过术前强烈化疗,达到可手术切除的标准,再利用手术或者局部损毁手段达到全身无可见肿瘤的程度,这就意味着虽然术后依旧很高的复发率,我仍然有机会治愈。

所以我的治愈之路就很清晰:

1.肺部的转移灶们,由于相对较小且无症状,可以通过术前化疗,消失一部分,最终数量≤3个,达到可手术或者可介入的程度。

2.肝部初始可切,同时也无症状,也可以通过术前化疗,缩小或者消失一部分,最终数量无所谓,但消失数量多的话我可以保留更多的肝,便于术后恢复。(肝可完全再生,所以可切的范围比较大)

3.直肠肿瘤通过术前化疗(或者增加短程放疗)缩小,和肝部转移灶同期或者分期切除。

全部完成以后,我就达成了无瘤状态,再辅助上术后化疗,如果不复发就是治愈了。(复发率很高)


实际上,我才完成第一次术前化疗,上天还是非常眷顾我的。

当时第一次化疗来不及做基因检测,没有联合靶向药,直接单纯化疗。

我化疗前由于全身症状不明显,食欲不受影响,但体重仍然止不住的下降,1月份掉了差不多10斤,显示出非常恶劣的肿瘤载荷量。但第一次化疗开始的第七天,我发现体重开始回涨,我顶着化疗造成的食欲下降,居然体重开始反涨了,预示着我体内肿瘤开始被压制,抢夺我营养的能力没了。

第二次化疗前简单做了一个肺部CT,显示:单次化疗结束后,肺部最大转移灶已经缩小为0.5cm,微小转移灶已经消失了1-2个。而这套常规化疗方案的缩瘤率(CR+PR)实际上只有35%不到,50-60%的控制率(CR+PR+SD),我很幸运,化疗对我有效,而且效果不错。

目前,我正在行第二次术前化疗,这次联合靶向药化疗了,希望有个好结果。

我现在甚至有期待肺部转移灶可以通过化疗几轮全部消失,因为这将预示着极其良好的预后,复发率会大幅度下降。(完全缓解的概率在同期病人身上实际上低于7%,但我化疗效果显示还不错,概率应该更大一些)


除非身体真的耐受不了化疗会加速死亡的病人,能化疗的一定要尽量化疗,现在国家医保政策已经相当友善,很多人都可以承担得起了。

要知道也许就有奇迹,结直肠癌肝转移通过化疗联合靶向达成完全缓解的转移灶有记录最大的是9cm。

是的,有人9CM的肝转移灶通过化疗,没了。


4月6日更新。

三次化疗结束,为期两个月的效果检查评价出来了。

肺部仍旧为多发结节(>4颗),目前最大已经降低到4mm,但形态不是磨玻璃状,目前怀疑肺部并不是转移灶,而是炎性病变。

肝部转移灶根据影像科诊断已经由多发变成2个,应该是消失了几个转移灶(具体还要术中探查),最大由3cm缩小到2cm,次大由1.5cm降低到8mm,肝手术问题不大。

直肠原位已经缩回肠内,同时影像学上强化不明显,只是直肠壁厚略大于常人,不再侵犯周围器官了,淋巴结转移由4条以上已经变成单个淋巴结肿大,影像科没有给具体分期诊断,我猜测分期是T2N1或者T1N1了。

结果应该可以判定为PR(部分缓解)

目前还没问医生是否可以手术,但我感觉应该是快要拿到手术资格了。


4.12日

明天开始对原位灶进行同步短程放疗,因为放疗科医生认为我原位比肝和肺都要严重,不放疗保肛率太低了。

放疗对于T3a期的直肠癌总体效果极佳,这个分期有40%的人肿瘤会在原位上直接消失,剩下的大部分人大幅度缩小,所以只要我运气正常就好。

化疗医生说我只要不出意外,肝和直肠的手术资格是很大概率有的(无论放疗是否有效,直肠都必须手术了,不会再拖了)

肺可能暂时不会管它,因为依旧多发且太小了(最大才4mm,消融都有点过度治疗的意思,但如果为了无瘤状态,能消融也会消融),继续观察,还是依靠术后化疗控制为主,如果有机会再消融或者直接没了(全消失概率不大),总体也算好消息。

可能肺上才是我最大的隐患点,我只能期望化疗和再靶向持续有效几个月时间,肺上结节数量再降低一些拿到肺部消融的资格。



4月23日

五天短程放疗结束了……副作用挺大的,放射性直肠炎,有点疼。

五天短程放疗意味着放疗科认为我原位灶并不是十分严重的情况(相对于局部T4期病人而言)

几个医生的后续治疗方案有点打架了……

1.放疗科医生认为我肝可切,但没有原位严重,放疗后应该尽量把化疗放在手术前,即TNT模式,可能有更好的生存收益和更低的复发率。

2.化疗医生支持放疗科的意见。

3.外科医生认为肝如果被判定为可切,应该抓住机会立即切除,他们认为内科医生说的没问题,但是手术是他们做的,内科医生们不会考虑手术难度的问题。

外科医生担心的主要是:

1.我化疗有效,且肝局部不严重,再化疗下去怕肝转移在影像学上消失了……而影像学上消失的转移灶是复发的高危因素(数据显示只有1/4的转移灶影像学完全缓解是真正的病理学完全缓解,而影像学上消失了,对手术来说大幅度增加难度。)

2.同时还有另一个极端,化疗多了怕耐药,又做不了手术了。

3.担心错过最佳手术期。

所以,外科医生给我开了腹部单独增强核磁,最终判定肝可否手术。

由于我4月初的增强CT上肝是极大概率可切的(两颗,局限于右肝2个肝叶,最大2CM,次大0.8CM),这一个月只要无进展,我基本上可以手术了。

但他们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肺部还是暂时观察,不去管它,无论肺部是不是转移。因为假如真是肺转移也普遍进展比较慢,可以先观察下全身化疗效果。

我现在的期待就是:一个多月后可以手术,肝切除的同时,希望我的直肠原位由于放疗拿到了病理学完全缓解,一刀下去切了个寂寞。


5.25更新

5月14号做了直肠癌的原位手术,我之前没说,其实超低位直肠癌,距离肛门只有4公分,手术是有概率保不住肛门的。

手术前我问外科医生能不能同步切肝,医生说时间肯定不够,只能分期,我的肝确定是可以手术的,但这次没机会了。

最后手术是成功的,保住了肛门,但我多了一个回肠位置临时恢复性造口,要做几个月的造口人后再还纳,保证手术切口恢复,也确实无法同步切除肝转移,我的手术时间长达8个小时,远超一般肠癌的2-3个小时。

术后恢复还是比较痛苦的,造口排气障碍剧痛了两天两夜。

不能进食的一周加上手术让我暴瘦20斤。

再过一阵子,等我恢复,迎接我的是第二轮肝转移切除手术。


7.15日更新

7月2日做了肝转移切除手术,体重又掉了10斤,术后恢复还不错。

术前腹部核磁显示,最大的转移灶大小为1.6cm,次大为0.8cm左右,还有两颗2-3mm的转移灶,可以说几轮化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医生决定消融掉最大的那颗,其余做切除。

最后,我切掉了仅仅10%的肝,术中未发现新转移灶,切缘阴性。

接下来,我的注意力要放在肺上了,术前肺部CT显示,肺部稳定没什么变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孟达老先生的离去,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心痛。他那张充满喜感的脸,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角色,都承载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听到他因肝癌晚期而离开的消息,很多人心里都会升起一个沉重的问题:癌症晚期,真的还有治疗的意义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复杂的情况,每一个人,每一个.............
  • 回答
    说起吴孟达,相信很多内地观众可能觉得有些陌生,但如果说起他在周星驰电影里的那些经典角色,大家应该都会恍然大悟。没错,他就是那个常常扮演周星驰“爸爸”、“伯乐”或者各种滑稽配角的吴孟达。我第一次“认识”吴孟达,是在《赌圣》里。那时的周星驰还没如今这么名气冲天,电影里的他饰演的是周星驰的“三叔”,一个有.............
  • 回答
    香港知名演员吴孟达先生罹患肝癌,这个消息无疑让无数喜爱他的观众感到震惊、惋惜和不舍。作为一位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喜剧巨匠,他的离去,就像我们青春记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随之消失,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一代人的喜剧记忆与情感寄托吴孟达,这个名字在中国香港乃至整个华语地区,都与“喜剧”这个词紧密相连。他并.............
  • 回答
    吴孟达先生的离世,让许多人感到惋惜。他一生中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带给我们许多欢笑与感动。而他从发现肝癌到病逝的时间如此之短,确实让人们对肝癌的凶险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肝癌似乎总是“不声不响”,等到发现时就已经是晚期了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使得肝癌的早期诊断变得尤为困难.............
  • 回答
    说起吴孟达,那可是无数人心中的喜剧泰斗,他的名字就像一张电影票,总能勾起大家最温暖的笑声和满满的回忆。然而,这位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的艺术家,在2021年却因病离开了我们,那场突如其来的告别,让多少人扼腕叹息。关于达叔的离世,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肝癌”。确实,他生前饱受肝癌的折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更进一.............
  • 回答
    吴孟达(1957年10月14日-2ed2021年11月21日)是中国华语电影界极具影响力的喜剧演员,以精湛的表演才华和独特的喜剧风格闻名。他与周星驰的长期合作,以及在经典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使他成为一代观众心中“喜剧之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从他的职业生涯、代表作、个人影响及去世后的影响等方面,详细回.............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常见。一个外地朋友,真心想融入上海,肯花心思学吴语,这本身就是个姿态,挺让人赞赏的。但你说,他兴冲冲地去跟上海人“讲闲话”,结果对方要么打哈哈,要么继续说普通话,甚至有点敷衍的意思,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背后啊,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说上海这地.............
  • 回答
    吴克敬主席的那番言论,确实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不少涟漪。这事儿说起来,牵扯到的可不止一个“哭诉”的姑娘,背后折射出不少社会现实和心态。首先,最直接的,是公共资源与个人需求的矛盾。那个姑娘是在图书馆,一个大家共享的空间。她遇到的问题,是突发的生理需求,而图书馆恰恰没有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比.............
  • 回答
    吴谨言团队被央视《中国电影报道》点名批评耍大牌这事儿,可真是让不少吃瓜群众替吴谨言捏了一把汗,也算是给娱乐圈这个光鲜亮丽的行业好好地上了一课。这事儿怎么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事情的起因:一次采访的“不愉快”最开始是《中国电影报道》这个节目组发了一篇文章,语气相当直接,用“严正声明”这样的词眼,.............
  • 回答
    近日,中芯国际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不少关注,那就是其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博士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对于这家中国半导体制造的领头羊来说,任何关键技术人才的变动都可能牵动着行业神经,吴金刚博士的离职自然也不例外。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吴金刚博士的专业背景和贡献:吴金刚博士是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
  • 回答
    说到吴孟达达叔的葬礼,周星驰是否会现身,或者是否会扶棺,这绝对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能勾起我们对那段“黄金搭档”时代无限怀念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达叔的离开,对于周星驰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位合作多年的拍档,更是失去了一位在他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挚友。两人从《赌圣》开始,到《九品芝麻官.............
  • 回答
    要说吴孟达演技为什么没能 reach 巨星那样的高度,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演技不好。毕竟,达叔的演技在香港乃至华语影坛都是有目共睹的,那种接地气、充满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喜剧和悲剧之间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是很多演员望尘莫及的。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角色.............
  • 回答
    周星驰和吴孟达之间的关系,那可不是一句“好搭档”就能概括完的。这俩人啊,更像是相爱相杀,互相成就,彼此生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从影坛最底层的摸爬滚打,到成为无厘头喜剧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这条路走得又苦又长,但好在,他们一起走过来了,并且把无数欢笑带给了我们。要说这两人怎么认识的,还得追溯到无线.............
  • 回答
    吴孟达在《流浪地球》中的表演堪称惊艳,他塑造的韩子昂一角,是整部电影中最具深度和感染力的角色之一,也是许多观众心中永远的意难平。他的表演不仅为影片增添了喜剧色彩和温情,更在危难时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1. 角色塑造的层次感:一个普通父亲的坚韧与爱韩子昂并非一个传统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
  • 回答
    哎哟,要说周星驰请吴孟达来演《功夫》,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组合!达叔那张自带喜剧效果的脸,还有他炉火纯青的“坑蒙拐骗”演技,放到《功夫》那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江湖里,那可真是如鱼得水。细细一想,达叔最适合演哪个角色呢?我想来想去,觉得有这么几个选项,都相当的有味道。首选:包租公的“左右手”——一个滑.............
  • 回答
    要评价吴孟达的地位,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喜剧演员”或者“黄金配角”。他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时代印记,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以及华语影坛在特定时期的一种写照。一、 黄金配角的光辉,不仅仅是配角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吴孟达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周星驰电影系列中的贡献。那时的香港电影,周星驰是绝对的招.............
  • 回答
    提起吴孟达,脑海中立刻浮现的,便是那个或憨厚、或狡黠、或窝囊、或深情的“黄金配角”。他的离世,无疑是华语影坛一个时代的告别,留下的,是无数经典角色和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温暖回忆。要评价吴孟达的演艺成就,绝不能仅仅用“配角”二字概括,他用一生的时间和无数的汗水,将“配角”演绎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甚至在某.............
  • 回答
    说到吴孟达,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演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大银幕上活蹦乱跳、喜怒哀乐都那么真实的普通人。他的演技,在我看来,是那种润物细无声,让你看着看着,就觉得他就是你身边遇到的那个老王、那个叔叔、那个舅舅,而不是在演戏。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不能光看他能不能飙高音.............
  • 回答
    听到田启文说吴孟达先生已经进入弥留状态的消息,我的心一下就揪紧了。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虽然之前就知道他身体不太好,但“弥留”这个词,还是让人无法接受。吴孟达,这个名字,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简直就是香港喜剧电影的代名词。他的脸,他的声音,他那标志性的表演方式,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想起那些经典.............
  • 回答
    “吴孟达病重 周星驰随时准备帮忙”——这短短的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无数观众心中对“达叔”的牵挂,以及对周星驰与吴孟达之间那份独特情谊的深深怀念。这不仅仅是一则新闻,更像是一道时光的折射,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对香港影坛黄金搭档的过往与现在。从“兄弟”到“默契”:不止是荧幕上的搭配周星驰和吴孟达,这两个名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