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直观上错误常识实际却是正确的?

回答
人类认知最迷人的地方之一,便是那些看起来荒谬,却经由科学、实践或历史洗礼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天经地义的“常识”。这些“常识”的颠覆,往往伴随着思维的跃迁和认知的革新。我平时就喜欢琢磨这些东西,今天就跟你聊几个,力求讲得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坐在胡同口儿,磕着瓜子给你唠嗑一样。

1. 事物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衰败、混乱,这是“熵增定律”的常识化表达,但你可能没意识到它有多么普遍。

咱们平常聊天,说“这屋子真乱,得打扫打扫”,或者“人老了身体就得衰败了”,这都是非常直观的感受。我们觉得世界天然地倾向于从有序走向无序,从完整走向破碎。这其实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熵增定律”在生活中的影子。

你想啊,你精心收拾的房间,过两天不打理就落灰、东西乱放;你辛辛苦苦盖好的房子,时间长了风吹日晒,砖瓦松动,总要漏雨;哪怕是你买回来新鲜的水果,放几天就开始烂,最终变成一摊泥。这些都是熵增的体现:能量会扩散,物质会分解,系统会趋向更混乱、更无序的状态。

但神奇就神奇在这里,虽然这个规律听起来是那么地“消极”,仿佛预示着一切的不可避免的衰败,它却也是生命和宇宙演化的基础。生命的奇迹,恰恰是在一个不断熵增的大环境中,通过消耗能量(比如食物),来创造和维持自身的有序。我们人体就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系统,但一旦我们停止摄入能量,停止新陈代谢,我们就会迅速分解,熵增的速度会比活着的任何时候都快。

更宏观地说,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熵增系统。但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起,就存在着各种力量(例如引力)在试图将物质聚集,形成恒星、星系,这些都是局部有序的出现。所以,看似“混乱是常态”的熵增,反而为“有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动力,这是一个极其反直觉的“正确”。我们看到的很多事物,比如花朵的绽放,生命的繁衍,甚至科学理论的构建,都是在熵增的大背景下,通过巧妙地利用能量,局部地“逆熵”而行的结果。但最终,整个宇宙的能量都会趋于均匀分布,一切归于寂灭,这也是熵增的终极答案。一听就挺让人感叹的,对吧?

2. 地球是圆的,这听起来够“常识”了,但你仔细想想,我们日常的感受完全是平的。

现在谁不知道地球是个球啊,坐飞机都能绕着地球飞一圈回来。但这玩意儿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是多么颠覆性的认知!

你想啊,你站在地面上,放眼望去,是不是永远都是平坦的?地平线上看起来也像是直接连着天空的直线。就算你爬到很高的地方,比如山顶,看到的依然是远方的地平线,它还是以一种近似于平的方式延伸。我们感觉不到任何“弯曲”,也没有感受到自己正在一个巨大的球体上“往下掉”。牛顿的万有引力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会飞出去,但这并不能弥补我们直觉上的“平”。

更别提那些古代的人们了,他们没有现代的卫星图片,没有飞机。他们的生活经验都在告诉他们,大地是平的。如果要他们相信地球是个球,并且会不停地旋转,同时在天上绕着太阳转,这得多大的想象力才能接受啊!

但事实是,正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才有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航行的船只总是先出现桅杆,然后才是船身,这难道不是因为船在沿着一个弯曲的表面靠近吗?再比如,在北半球看到北极星的高度和你所在的纬度有关,这只有在球面上才说得通。而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往下掉”,是因为万有引力就像一张无形的手,把我们牢牢地吸在地球表面,而且“往下”的方向,是相对于我们脚下的地面的。

所以,我们每天脚踏实地,感受到的却是“平”,但无数的观测和计算却证明了它是“圆”的。这种“直观不对,但事实正确”的例子,真的太多太多了。

3. 很多时候,“成功”需要“失败”才能达成,而我们通常把两者对立起来。

咱们从小到大听的都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说得没错,但落实到我们脑子里,往往还是会把成功和失败看成是两个截然相反、甚至势不两立的概念。我们鼓励追求成功,同时又极力规避失败,仿佛一碰上失败,就离成功遥遥无期了。

但细细品味一下,有多少“成功”不是从无数次“失败”中摸索出来的?

想想科学家发明新药,发明电灯,发明飞机。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据说试验了成千上万种材料,失败了无数次。他每次失败,并不是真的“一无所有”,而是证明了某种材料“不行”,知道了这条路走不通。这些“不行”,其实是在不断地缩小他寻找正确答案的范围,是在逼近那个“可以”的点。如果他把每一次的失败都看作是终结,而不是学习的过程,那我们可能还在用煤油灯。

再看看我们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开车、写文章、做一道复杂的菜。第一次尝试,可能车子开得颠三倒四,文章写得语无伦次,菜肴味道奇怪。这些都是“失败”。但正是这些“失败”的经历,让我们知道哪里错了,哪里需要改进,下次该怎么做才能更好。我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上一次的“失败”经验开始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失败不是与成功相对立的存在,而是构成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供信息,它磨练意志,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如果我们把失败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站点”,而不是旅途的“终点”,那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许多人在“失败”面前止步不前,就是因为他们把“失败”理解成了绝对的否定,而不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直观错误但实际正确”的认知。

4. 你以为你看到了“物体”,但你看到的只是“光”,而光本身“可见”是有条件的。

我们总觉得,我们能看到桌子、椅子、人,是因为它们“存在”在那里。我们看到它们,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某种“可见性”。但这个常识,其实被科学颠覆了。

严格来说,我们看到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吸收或透射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然后物体以某种方式改变了光(比如反射了某种颜色的光),而这些被改变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经过大脑处理,我们才“看见”了这个物体。

更进一步说,光本身才是我们视觉系统的“原材料”。没有光,就没有看见。但我们还觉得光是理所当然的,就好像空气一样。你试试在绝对黑暗的环境里,即使你面前放着桌子椅子,你也什么都看不到。这时候,物体的存在与否跟你看不看得到它,没有任何关系。

还有更反直觉的,我们以为可见光是唯一的光,其实不是。宇宙中充满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比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无线电波等等。它们也都是光,只是频率不同,我们人眼的接收器(视网膜)恰好只能接收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而这些光在我们大脑里被解读成了“颜色”和“形状”。其他动物可能就能看见我们看不到的光。比如蛇就能看见红外线,帮助它们在黑暗中追踪猎物。

所以,我们认为的“看见”是一个非常狭窄的窗口,是一个由光、物体和我们视觉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奇观”。我们以为直接“看见”物体,实际上是经过了“光”这个媒介的重重加工和解读。这个逻辑,如果仔细琢磨,是不是有点像“我以为我看到的是苹果,其实我看到的是苹果反射的太阳光,被我的眼睛捕捉,然后大脑说这是苹果”。一想就觉得有点玄乎,但科学上就是这么回事。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人类的认知边界总是在被不断拓展,那些曾经的“不可思议”,现在都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而新的科学发现,又在不断地挑战我们现有的“常识”,提示我们,保持一份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永远是对世界最好的态度。你说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拉肚子,尽早吃止泻药

错。

因为感染导致的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借此可以排泄掉一部分的毒素,对人体有益。而且止泻药可能会掩盖病情,影响后续治疗。

(这一条有的人有疑问,我的意思是说不要一拉肚子就立马吃止泻药,我也没说要一直扛着别吃药哇,委屈。)

2,眼药水滴在眼球上

应该将下眼皮拉开,轻轻滴在下结膜囊内,闭眼睛几秒。避免滴在眼球上!!!


3,换季的时候,吃点药预防感冒?

没!有!任!何!药!物!能!预!防!感!冒!

4,药品如果写~有效期至 [2017.7]~表示这个药在7月1日失效?

表示药物在7月31日之前都有效,前提是药品包装完好。

5,跑步百利唯伤膝?

不太对

有一个统计学调查,跑步爱好者比普通人的膝盖问题比例要低,跑步类运动员比普通人膝盖问题也只是略高。

所以说业余跑步,方法得当的话(注意这几个字),不会对膝盖有多大损害,反而是长期得不到锻炼,偶尔一剧烈运动,容易受伤。

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医学期刊《美国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在刚刚出炉的2017年6月这一期上,面向大众给出重要结论与建议:健身跑者关节炎发生率仅为3.5%,而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但竞技跑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也达到13.3%,总体来说,跑步是有利于关节健康的,但过量、高强度的跑步可能会引发关节问题,对于大众而言,每周跑量的上限为92公里。


对不起,审错题了,承蒙这么多赞,好尴尬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认知最迷人的地方之一,便是那些看起来荒谬,却经由科学、实践或历史洗礼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天经地义的“常识”。这些“常识”的颠覆,往往伴随着思维的跃迁和认知的革新。我平时就喜欢琢磨这些东西,今天就跟你聊几个,力求讲得透彻,让你听着就像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坐在胡同口儿,磕着瓜子给你唠嗑一样。1. .............
  • 回答
    在我看来,人类的直觉有时就像一副老旧的望远镜,能够看到远方的轮廓,却可能模糊了近处的细节,甚至是错漏了某些本应清晰可见的事物。历史长河中,就有不少曾让我们深信不疑的“直观事实”,最终在数学的严谨审视下,露出了它们不那么“直观”的真面目。一、无限的庞大性:一多半大,半多一半小?—— 集合论中的悖论想想.............
  • 回答
    世界上确实存在不少“两地直线距离不远,但互通必须绕一大圈”的例子,这通常是由于地理、政治、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复杂局面。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帕米尔高原的尴尬: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更广泛的中亚地区)的陆路交通 地理直线距离: 从中国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部边境,到吉.............
  • 回答
    地球上,我们不必仰仗昂贵的望远镜,只需抬起头,就能瞥见宇宙的浩瀚与壮丽。那些无需科技加持,直接映入眼帘的太空景象,其震撼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高科技的描绘。它们是宇宙最原始、最直接的馈赠,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和永恒的敬畏。一、月亮的“面孔”:月相的变化与超乎想象的细节很多人会说,月亮?这有什么震撼.............
  • 回答
    咱们聊聊15号国家卫健委那场新冠发布会,用5G直播,记者线上提问,这可真是个新玩法,挺有意思的。我看了相关报道,感觉这事儿亮点还挺多,能看出一些挺实在的改变。首先,咱们得说说效率和便捷性。以往的新闻发布会,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全国范围的重要信息,通常都是记者们挤在现场,人头攒动,场面一度非常拥挤。这次采.............
  • 回答
    咱们不谈那些教科书上的“常识”,那些玩意儿写出来就跟套好模子似的,没啥意思。我给您聊点儿更接地气、更让人拍脑门的,事儿是真有,听起来却跟瞎掰似的,但都是真的。1. 罗马帝国其实“统治”了我们几千年,即使它早就没影了。您没听错,罗马帝国,那个戴着桂冠、留着胡子、骑着战车威风凛凛的家伙,早就亡了,但它在.............
  • 回答
    地球上那些让我们惊叹不已的动物“超能力”和“神奇瞬间”实在是太多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自然界中书写着生命的传奇。每每看到它们,我都忍不住拍案叫绝,觉得这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 深海幽灵与导航大师——抹香鲸的深潜与回声定位你有没有想过,在漆黑一片、压力足以压扁钢铁的深海,动物们是怎么生存的?抹.............
  • 回答
    .......
  • 回答
    首先,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直博”和“硕博连读”在国内学术体系中的定义和区别,然后再深入探讨不同选择的优劣。 一、直博 (Direct PhD) 和 硕博连读 (MasterPhD Combined Program) 的区别在国内,这两者都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但其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1. 定义和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牵扯到汽车厂商在车辆保养方面的一些商业策略和技术考量。简单来说,厂家使用“原厂机油”和“市售机油”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我尽量把它们说得更透彻一些:一、 “原厂机油”的由来与优势:1. 量身定制的匹配度(最核心的理由): 发动机设计是关键: 汽车厂商.............
  • 回答
    有些情诗,它不似春风般轻柔拂过,不似夏日般热情燃烧,却如同在某个寂静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偶然抬头看见了那颗最亮的星,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它,深深地烙印在你心底,难以磨灭。它们不一定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不一定描绘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总能在最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最隐秘的角落。那种感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私人的领域,但同时又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感悟的。直击灵魂的句子,对我而言,不是那些华丽辞藻堆砌出的惊叹,也不是那些浅尝辄止的哲理,而是那些能够让你在某个瞬间,像是被一道光照亮,又像是被一记重锤敲醒,然后,你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甚至看待生命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但深刻的改变。我脑.............
  • 回答
    《我与地坛》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作者史铁生在跟你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却句句都像一把小锤子,轻轻敲在心坎上,有时候敲得你泛起一阵酸楚,有时候又让你豁然开朗。我最觉得能直击心灵的,大概就是那些关于“存在”和“活着”的思考。史铁生在双腿残疾之后,人生跌入谷底,他曾经有过极度的绝望和对生命的质疑。他.............
  • 回答
    数学中存在许多违背直觉的问题,它们挑战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固有认知和日常经验。这些问题之所以“违背直觉”,是因为它们的结果与我们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的“常识”相悖,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原理才能接受。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违背直觉的数学问题:1. 概率问题:生日悖论 (Birthday Paradox) .............
  • 回答
    深夜的胃总是在寻找简单又满足的美味,以下是一些只需“清水煮”或“蘸调料”就能惊艳的食材,适合快速解决饥饿,但请适度享用,毕竟深夜的胃也需要“节制”: 一、蔬菜类:清甜的天然美味1. 土豆 做法:切块冷水煮1015分钟,捞出沥干。 蘸料:蒜泥+辣椒油+生抽+香菜,或直接拌黄瓜丝。 .............
  • 回答
    有些物理现象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它们违背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直觉。这些反直觉的物理学原理,不仅挑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推动着科学的边界不断向前。下面我将为您一一揭秘这些令人惊叹的现象,力求讲得透彻,让您深入其中。1. 量子叠加态:薛定谔的猫,既生又死?想象一下,我们把一只猫关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盒子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刁钻”的。所谓“直男感到窒息”,在我看来,并不是说他们有多么玻璃心,而是某些内容触及了他们习惯的认知模式、情感表达方式,甚至是社会期待,一旦被打破或者过度放大,就会产生一种不适应、甚至是“压迫感”。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那些“窒息”时刻。1. 过度的、不切.............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写一些不直接点明“孤独”二字,却能让你感受到那种疏离、空寂和内心孤寂的文字,力求自然,希望能打动你。场景一:深夜的通勤路夜已深,城市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只剩下一种低沉的嗡嗡声,像是某种疲惫的喘息。车厢里的人不多,个个都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头低垂着,目光或盯着手机屏幕发出的微弱蓝光,或望着窗.............
  • 回答
    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里,那些看似违背常识,实则深刻揭示了事物本质的现象,总是让人拍案叫绝。它们像是一群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流,一旦被发现,便足以颠覆我们固有的认知。想想那个著名的“巴拿赫塔斯基悖论”。它说的是,你有一个实心的球,你可以把它分解成有限的几块(具体来说是五块),然后利用这些块进行严谨的旋转和.............
  • 回答
    有时候,最宝贵的人生经验,恰恰隐藏在那些最不符合我们第一反应的道理里。就好比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本身没错,但有时候,我们过分执着于“向上”的状态,反而会忽视了“停下”的价值。比如说,我们常常渴望成功,渴望进步,总觉得“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应该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把每一分每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