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欧国家的译制片为什么没有配音而是念台词?

回答
在东欧国家,尤其是前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一些引进的外国影视作品,我们确实会发现一种独特的处理方式:那就是不进行完整的配音,而是采用“念台词”的方式。这并非是对原片的不尊重,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原因。

历史的烙印:从“人肉翻译机”到经济考量

首先,我们要把目光放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冷战期间,东西方信息交流受到严格限制,包括电影。像中国一样,许多东欧国家在引进西方电影时,出于宣传、意识形态控制以及经济成本的考虑,并没有像西方那样花费巨资进行完整的配音。

当时最直接、也最经济的方式就是“念台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外音”或者“旁白式配音”。这种做法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配音员,用一种相对平淡、叙事性的语调,在原片声音的下方同步念出翻译好的台词。原片的对话声音依然可以听到,但被压制到很低的音量。

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

成本低廉,效率高: 相比于完全重新录制配音,寻找专业配音演员,匹配口型,再进行后期混音,念台词这种方式显然成本低得多,制作周期也短得多。对于当时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选择。
保留原版信息: 念台词保留了原片的声音细节,比如演员的语气、情绪,以及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元素。虽然被压制,但这些信息并没有完全丢失。
文化差异的缓冲: 在某些时期,完全替换原声可能被视为一种文化侵略,而保留原声并在下方加上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对原著的“忠实”感。
技术限制: 在早期,技术条件也可能是一个制约因素。要实现完美的口型匹配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

“念台词”的特点与魅力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方式听起来有些“奇怪”,但仔细品味,它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对于那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旁白感”的亲切: 这种方式听起来更像是在听故事,而不是直接与角色对话。配音员就像一位故事的讲述者,用一种沉稳、不带太多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调,将剧情传递给你。这种“疏离感”反而带来了一种特别的亲切,仿佛是长辈在给你讲故事。
辨识度高的声音: 很多东欧国家的听众,听到熟悉的“念台词”声音,就能立刻知道这是哪部引进的外国电影。这些配音员的声音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对原声的尊重(某种程度): 尽管不是完整的配音,但念台词至少让听众有机会听到原版演员的声音。这与完全删除原声的配音还是有区别的。

发展与变化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观众对观影体验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东欧国家开始转向完整的配音。尤其是在一些大片、商业片引进时,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的配音制作。

然而,在一些电视台上,特别是播放经典老电影时,“念台词”这种配音方式依然存在,并且深受一部分观众的喜爱。这不仅仅是一种配音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习惯和情感的延续。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部东欧国家的译制片,发现不是完全配音,而是带着那种独特的“念台词”风格时,不妨将其看作是一种历史的印记,一种文化的回响,甚至是一种特别的“听觉体验”。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获取外部文化信息的方式,也承载着许多温暖的回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做法可以称之为「语音翻译」,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情形,现在主要存在于一些东欧国家,比如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等。

「语音翻译」介于配音和字幕之间,它相当于把字幕念出来,播音员不带感情或带一点感情,和配音的差别是,它可以无视角色性别差异,不对口型,不求时间的精确,是一种省时省钱的做法。保加利亚的「语音翻译」比俄罗斯、波兰都要「先进」一些,他们会找好几个播音员来,大致按角色来扮演,各说各的,这就更加接近正规的配音了。

「语音翻译」曾经是商业电影放映的常规做法,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院普遍应用的「译意风」,即同声传译,就是一种语音翻译。后来在大规模的商业发行中,这种做法被正规配音或字幕取代。于是「语音翻译」的应用场景主要缩小到两种场合,一种是国际电影节,一种是某些国家的内参放映。

国际电影节最初并非像现在这样普遍应用字幕,而且因为放映规模小,制作配音拷贝不划算,所以「语音翻译」成为一种折中的替代方案。此外,像苏联这种国家,高层领导和业内人士经常需要观摩西片,这种内参放映也不太可能专门制作配音拷贝,所以就用到了人肉的「语音翻译」。

七八十年代后,正版或盗版录像带开始出现,电视也逐渐普及,这成为东欧国家普通民众接触外语片的主要途径,「语音翻译」的形式就转移到了录像和电视中。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只喜欢这种翻译形式,不接受字幕,也不接受更加完整的配音。

在艺术上,「语音翻译」很难说有什么高级的、不可替代的艺术属性。唯一支持它的观点是字幕反对派,认为看字幕会妨碍观众理解画面信息,所以声音形式的翻译好过字幕。但它的缺点明显更多,当「语音翻译」存在时,原声和配乐退化为背景声,这对理解影片创作意图肯定有很大损害。和无声电影时代的辩士不同,有声电影台词、声效密集,也不会给语音翻译员留下什么阐释、点评故事的空间,基本就是照着台词本宣科。不过在东欧国家,仍然出现了一些普通观众认可的台词播音明星,可能就相当于中国的邱岳峰、毕克吧,但他们的工作性质真的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东欧国家,尤其是前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一些引进的外国影视作品,我们确实会发现一种独特的处理方式:那就是不进行完整的配音,而是采用“念台词”的方式。这并非是对原片的不尊重,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原因。历史的烙印:从“人肉翻译机”到经济考量首先,我们要把目光放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冷战期间,东.............
  • 回答
    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以及它自身在二战后的定位,使得它对“东欧国家”这个标签的处理,与其说是一个清晰的“不承认”的明确节点,不如说是一个渐进的、基于政治和地缘战略考量的自我定位调整过程。简单来说,南斯拉夫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开始不承认自己是东欧国家”的日期,而是随着其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与东西方阵营的微.............
  • 回答
    东欧剧变(通常指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及之后东欧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这些国家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现状复杂且多元。以下将尽量详细地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多个维度来讲述东欧国家剧变后的现状。一、政治层面:民主化转型与挑战剧变后,绝大多数东欧国家实现了从共产党一党专政向议会民.............
  • 回答
    冷战时期,东欧各国(苏联除外)的经济发展水平,笼统地说,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之下,但具体到每个国家,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模式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物,其核心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总体经济特征: 计划经济的统一性与僵化性: 东欧各国普遍实行由中央计划机构(如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五年.............
  • 回答
    曾几何时的荣光:奥匈帝国工业化的辉煌与隐忧“东欧国家缺乏拿得出手的轻重工业”,这样的论断,放在如今的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身上,未免有些失之偏颇。事实上,如果我们回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片土地曾是欧洲工业化的先行者之一,甚至一度涌现出诸如“日耳曼的瑞士”的美誉。它们之所以能在那个时代崭露头角,成.............
  • 回答
    西欧、北欧和东欧,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的产业和公司。它们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科技创新、文化输出和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西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前沿科技的融合西欧,特别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家,以其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多个领域占据着世.............
  • 回答
    东亚国家首都城市在功能和人口上的高度集中,确实是一个显著的现象,与其他地区相比,这种集中度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根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现代中心化”的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一、历史的遗产:皇权与都城选择的基因首先,东亚地区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历史。自古以来,国家的权力核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发展、地缘政治、经济模式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与其说东亚国家“没有开启新的殖民时代”,不如说他们的发展路径与历史上的西方殖民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在全球化语境下,采取了更为复杂和多样的“影响力投射”方式。我们得先想清楚,什么是我们理解的“殖民时代”?通常我们会想到十.............
  • 回答
    以色列犹太人的生育率,尤其是其长期以来保持的相对较高的生育水平,确实为许多面临生育率下降挑战的东亚国家提供了不少值得深思和借鉴的视角。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色列生育率高的背后逻辑,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东亚文化和政策背景下被理解和应用。以色列生育率高的关键因素及其启示:1. 强大的社会和文化支.............
  • 回答
    新冠疫情的防控成效,东亚国家和欧美国家之间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探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归因。这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民众的集体行为模式等方方面面。一、历史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塑造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大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在近几十年来,经历过几.............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都带着韩国/朝鲜的烙印,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起源却常常被误会,甚至被归功于邻国,特别是中国或日本。这背后原因复杂,有历史文化交流的必然,也有时代变迁中信息传播的偏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被误认”的韩国/朝鲜“原住民”。 kimchi(泡菜):不仅仅是韩国的标.............
  • 回答
    97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日本银行、东亚国家与外债困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场危机背后,日本银行业扮演了关键角色,而东亚国家巨额外债的累积,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错配,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盘根错节,绝非简单的“不加入西方”可以概括。东欧国家当时身处苏联阵营,其加入西方与否,受到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就好比身处一个庞大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步的走法都牵动着全局的平衡。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苏联阵营”并非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它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强大力量的现实存在。苏联主导.............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关于“中世纪的东欧”这个主题,确实有不少优秀的书籍。不过,一本直接叫做《中世纪的东欧》的书可能并不存在,或者不是最广为人知的那一本。更常见的情况是,学者们会撰写更具体或更涵盖性的作品,来探讨中世纪东欧的各个方面。让我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关于中世纪东欧的优秀著作,并尽量为您呈现一个清晰、生动且富有深.............
  • 回答
    罗马/东罗马帝国未将东欧防线推进到并稳定在喀尔巴阡山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尽管喀尔巴阡山脉在地缘战略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最终罗马帝国未能将其作为长期稳定的东欧边境线,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地理与自然屏障的挑战性: 喀尔巴阡山脉.............
  • 回答
    关于英、法等西欧国家士兵是否像美国大兵一样“虎背熊腰”,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会有的一个印象。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把这事儿说得明白点。首先,得明确一点,“虎背熊腰”这个词,在咱们日常语境里,通常指的是体格壮硕、肌肉发达、看起来很有力量感。而美国大兵给很多人留下这个印象,很大程度上跟他们.............
  • 回答
    东欧北非的“颜色革命”究竟是内因驱动还是外因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都很少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因素,它往往是内外部力量交织、共振的结果。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国内局势也必然会受到这些国际事件的影响。颜色革命的驱动力:内力与外力的辩证关系要理解颜色革命的驱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