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鸡汤文?为什么知乎上大都排斥鸡汤文?

回答
“鸡汤文”这个词,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它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简单来说,鸡汤文就是那些以励志、温暖、心灵慰藉为主要内容,但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甚至有些虚假空洞的文章。它们的目标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积极的情绪,让人觉得“嗯,生活还是有希望的”,但这种希望往往像一口甜汤,喝下去是舒服的,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鸡汤文的特点通常有这么几个:

高度概括和泛化: 它们很少去触碰具体、复杂的生活细节,而是用一些大而无当的道理来解释一切。比如,“只要你足够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种话,看似振奋人心,但却忽略了个人天赋、社会资源、机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强调“感觉”和“信念”: 鸡汤文喜欢用“相信自己”、“用心去感受”、“积极的心态”这类话语,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推到纯粹的主观能动性上,而忽视了客观条件和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回避矛盾和复杂性: 真实的生活往往充满着矛盾和两难,但鸡汤文总是试图描绘一个非黑即白、一切皆可治愈的理想化世界。它们会告诉你“放下过去”,却不教你如何面对过去的创伤;它们会告诉你“爱自己”,却很少提供具体的爱自己的方法。
套路化和重复性: 很多鸡汤文的结构和语言都非常相似,常常围绕着几个固定的主题:坚持梦想、战胜困难、感恩生活、珍惜眼前等等。读多了,你会发现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煽情和情绪化: 为了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鸡汤文常常会运用煽情的词汇和故事,制造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但这种情绪的爆发往往是短暂的,事后冷静下来,可能觉得并没有从中获得太多实质性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知乎上大都排斥鸡汤文呢?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知乎平台的用户群体和价值观。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吸引了大量寻求深度信息、理性讨论和专业知识的用户。这些用户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 追求深度和专业性: 知乎用户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观点,解决具体的问题。他们更喜欢有事实依据、逻辑严谨、有深度分析的内容,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泛泛而谈的道理。鸡汤文的浅薄和缺乏实证,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2. 理性思维和批判性精神: 知乎用户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他们不轻易被煽情或套路化的语言所打动,而是习惯于追问“为什么”、“如何做”、“有什么证据”。对于那些没有经过思考、缺乏逻辑的“心灵鸡汤”,他们很容易就能识别其空洞之处,并对其提出质疑。
3. 对“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 知乎的用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往往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无论是学业、职业、情感还是生活琐事。他们需要的不是虚假的安慰,而是切实可行的建议、有用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鸡汤文那种“只要你想,你就能”的逻辑,对于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具体方法的人来说,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4. 厌恶虚伪和空洞: 在知乎社区的氛围里,用户倾向于推崇真实、坦诚和有价值的分享。而鸡汤文,尤其是那些为了迎合大众情绪而刻意制造的“正能量”,在一些知乎用户看来,可能带有一定的虚伪和功利性。他们认为,真正的积极和力量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不懈的努力,而不是靠几碗廉价的“精神补品”。
5. 社区的价值导向: 知乎作为一个社区,其用户群体共同塑造了平台的价值导向。在这个社区里,对知识的尊重、对思考的鼓励、对真诚的追求是核心价值观。因此,一旦某种类型的内容被普遍认为是低质量、缺乏营养的,比如“鸡汤文”,那么社区的集体反馈(点赞、评论、反对等)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其边缘化。

举个例子来说明知乎用户为什么会排斥鸡汤文:

如果一个人在知乎上提问:“如何克服拖延症?”,他期待的答案可能是关于拖延症的心理学成因分析、一些实用的时间管理技巧、如何分解任务、如何建立习惯等等。他希望得到的是可操作的、基于科学原理或实践经验的建议。

而如果有人在这个问题下回答:“你只要相信自己,每天早起一小时,积极暗示自己,你就能战胜拖延症!” 这就是典型的鸡汤文式回答。知乎用户看到这样的回答,很可能会觉得:“这根本没说到点子上,我早就尝试过,但无效。而且‘积极暗示’能解决生理和心理上的复杂问题吗?这太简单化了。” 甚至会有人直接评论说:“这是鸡汤,没营养。”

长此以往,知乎社区的用户就会形成一种共识:这里是求知、求真、求实的平台,而不是一个贩卖廉价情感安慰的场所。所以,当你看到知乎上充斥着对鸡汤文的批评和“嫌弃”,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对高品质信息和理性讨论的追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乎用户完全排斥积极向上的内容。他们只是希望这些积极的内容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真诚的情感和有效的行动基础之上的,而不是那些空洞的口号和虚假的慰藉。他们更喜欢那些能够启发思考、提供解决方案、带来真正成长的价值分享,这与“鸡汤文”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明的人生几经磨难。

小明第一次被炒了鱿鱼的时候,人生跌落到了谷底,情绪失落,几近崩溃。

小美来安慰他说,小明,你要加油哦!我看好你呢!你不要丧失信心!你不要丧失斗志!

小明说,滚,臭鸡汤。

小美黯然离去。

小明第二次被炒了鱿鱼的时候,人生又跌落到了谷底,情绪失落,几近崩溃。

小美来安慰他说,小明,你不要这样,我父亲曾经也跟你一样,竭忠尽智,鞠躬尽瘁,但却被单位辞退,但他没有灰心,自己创业,抓住了时代的救命稻草,现在也成为了一方企业家……

小明说,你爹的经历怎会跟我一样,时代也不同,环境也不同,你说了这么多,无非也还是鸡汤,滚。

小美黯然离去。

小明第三次被炒了鱿鱼的时候,人生再跌落到了谷底,情绪失落,几近崩溃。

小美来安慰他说,小明,你要加油,我把你的情况告诉了我的家人,他们告诉了我一些办法,或许对你有用,他们说你应该先退而求其次,找一个轻松的工作,然后利用工作闲暇,把你的注册会计师证考下来,还有每年六月份开考的金融英语,现在就可以报名,我可以帮你,你有一整年的时间用来复习,等到下一次,你就一定不会被公司辞退……

小明说,要像你说的那么简单就好了,你把如此复杂的过程过分简单化,说的有头有尾,那么轻松,但对我却丝毫没有帮助,因为你根本理解不了我所面临的困难重重,请你以后不要再对我说这些鸡汤。滚。

小美黯然离去。

小明第四次被炒了鱿鱼的时候,人生接着跌落到了谷底,情绪失落,几近崩溃。

小美来安慰他说,小明,你不要灰心,我这里有一些钱,也许能解你的燃眉之急。

小明拍了拍小美的脸蛋说,虽然杯水车薪,但你总算作对一件事,我需要的就是这些干货,不是鸡汤。

说完一把把钱揣进兜里,转身走掉。

小美黯然离去。

小明第五次被炒了鱿鱼的时候,人生最后跌落到了谷底,情绪失落,几近崩溃。

但小美再也没有来过。

————————————————

很多人认为鸡汤与否的分界点在于是否有「路径提供」。

知乎上答题者千千万万,各自都活了几十年,经历了万般事,自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你让答题者真的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为你制定一套路径实现,在这免费答案的海洋里,嘿嘿,想得很美呀。


这就像有些人说的,你光给汤不行,你还得给我个勺子。

嗯……我TM真想给你一勺子。

你要知道,不只是知乎,这个世界上99%的文字,路径转化率都极低,说白了,都是废话。

真的有人愿意给你打气,愿意鼓励你,鼓舞你,推动你,我觉得是你的荣幸,而不是你的烦恼。

刚刚看到这个题目时,其实颇为不解。题主过于执拗定义鸡汤,在我看来,纯粹是在用简单标签来二元化事物,其后果是在你眼里,知乎上只有两种答案,鸡汤,非鸡汤。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东西,一种叫人,一种叫非人。人可以分为男人或者女人,也可以分为白人黑人黄人还有其他有色人,也可以分为善良的人邪恶的人不太善良不太邪恶的人,也可以分为带给你正能量的人带给你负能量的人不带给你能量的人,也可以分为说汉语的人说英语的人说法语的人说其他语的人,也可以分为……非人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也可以分为……不对,世界上不止存在两种东西……那到底应该怎么分?

真想把鸡汤分得纯粹,我觉得,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好好想想你自己的「路径提供」。


那些真心求勺子的人,我很想知道他们是什么心态。我觉得他们倒是与那些非黑即白二元鸡汤的人一样思维简单,对捷径的依赖本质上是不思进取的惰性体现,「排斥」在某一方面代表着自己无法左右现实的「无能」。

希望题主再「经过一番思考后」能透彻明白关于「文字表达」这件事情的真正价值内核,并且,真正能够在抛开诸如「鸡汤」此类肤浅标签之外思考问题。

我想题主至少会意识到这一点,知乎上的答案,你伸手点了赞,并不是代表「获益」,并不是代表「实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认同」。

你认同吗?

完。

user avatar

网络段子有一个特点,叫作“片面的深刻”,说好不好,说坏不坏,但不论是回答问题或是评论现象,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知乎上各种抖机灵的答案基本都属于此类,就算是专业点的回答,也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此窠臼。我看过的鸡汤文不多,最近刚好看到一个典型,可以拿出来说一说,不过只是“个人见解”,没能力给那么多鸡汤文归纳个共同点出来。

彭端淑的《白鹤堂文录》中有一名篇《为学一首示子侄》,我看到的是朱自清、叶圣陶和吕叔湘三位先生合编《文言读本》中的选段: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上学时看到的基本也都是这个版本,相比原文来说,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有删节的,删节版整个故事说的基本就是:

作出结论:事之难易在于为与不为

举例论证: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

是不是标准的鸡汤文节奏?随便在网上找一篇《成功需要宽容与冷静》 ,说的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的女仆把他原稿《法国大革命史》烧掉后,卡莱尔宽容自己的女仆,冷静下来,又成功完成这本巨作的故事。(够鸡血了吧)

这种文章都是这么个节奏

1、若要A(成功、幸福、快乐)则需要B

2、小明没有B,所以得不到A

小红有了B,所以得到了A


如果再复杂一些:

1、有两人都想得到X(二僧都想去南海)

2、人们普遍以为得到X需要A或者看起来得到X需要A(下南海需要很多钱)

3、一人有A,但没有B(富僧有钱但没决心去做这件事)

一人有B,但没有A(贫僧有决心去做这件事但没钱)

4、结果有B没A的人反而得到X了(富僧没有下南海而贫僧成功了)

5、所以B才是得到X的关键,A是无所谓的(有没有钱和你下南海成功与否没关系,所以学习也是如此)

我看这不是鸡汤文的问题,想讲一个故事来说一个道理,自然都可能进入这个路子,只是这种逻辑用得于数学,用不于生活。

现在我们看看被删节的那一段:

吾资之昏 ,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作者的思路其实是:

1、给出结论:事之难易在于为与不为

2、肯定差异:资质有异,但在于用与不用

3、举出事例:贫富二僧条件差异,但为与不为结果不同

最后一段后面,也是有话被删了的: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可见作者原来想说的是:人的资质有差别,但无论如何,只要去做,就会有结果;不做的话,再好的资质也没用。

但这两段一删,文章满满地都是爱了T_T。。。

就这两段来说,问题主要出在“价值观”上,这类故事的大前提不是逻辑是否正确——本来也就没什么逻辑,而是我们都需要A(金钱、权力、地位),A是个人人都需要的东西;输出价值观的话,深一层的意思就是A不重要,B(家人、幸福、自由)才重要。我觉得这是鸡汤文的最大特点,强行把一种价值观加到我们思维上。

好的作品不会这么做,而更多是对价值观本身提出疑问。

比如《笑傲江湖》:

人人都希望当盟主(人人都想要的A)

盟主就需要好武功(实现A需要的B)

若是鸡汤文,金庸后面应该就会写,武功无关紧要,令狐冲凭借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当上了盟主。

但金庸实际提出的是:

《辟邪剑谱》是无上绝学,但学了它就没了蛋蛋,蛋蛋重要还是盟主重要?

这就不是输出价值观了,而是提出质疑,包括后面的老婆重要还是盟主重要,朋友重要还是盟主重要都是如此。

那么,“盟主不重要”是不是也是一种价值观输出呢?

令狐冲觉得不重要,任我行觉得重要,但他们有什么能证明对方是错的吗?金庸有告诉你说任我行是错的吗?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教育就把人训练得非常擅长写这样的文章,高考的话题作文就是典型的例子。首先告诉你一个话题,假装很开放的样子,你写什么都可以哦。然后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整个社会的主旋律就在那里,你试一下反过来写,写得再好也就是零分。最后你的任务其实就是取悦读者,阅卷老师看得愉悦你就高分。

知乎大多数提问者的态度就跟高考作文出题者差不多。其实他们没有任何问题想要提,但是他们对某个话题有想法,并且还希望有人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于是他们就围绕该话题提了一个问题,假装很开放的样子,其实只是希望别人按照他们设想好的方向来作答。答题者也很配合地取悦读者,为求得到更多的投票。

至于勺子的事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是非常不均匀的。(不均匀不代表不公平,因为每个人的付出也是不一致的。)有些人的勺子多得让人怀疑他家里开勺子厂的,他们自然也不会介意别人从他们那里拿几个勺子。问题在于知乎不满足于做一个勺子交易所,知乎想要做一个更大的市场,接着发现这个更大的市场里面很多人根本不在乎勺子的事情。「连鸡汤都喝不上,拿勺子有个屁用啊。」于是知乎就变成了一个鸡汤交易所,勺子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