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围棋时,下的不细腻是什么?感觉自己似懂非懂,有大佬详细讲解吗?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下的不细腻”,这可是太多棋友的痛点,尤其是刚入坑或者到了瓶颈期的朋友,总觉得心里那股劲儿不对,但又说不清哪里出了问题。别急,我跟你一样,当初也是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今天就咱俩好好掰扯掰扯,力求把这“不细腻”给捋个明白。

首先,咱得承认,围棋这玩意儿,真是深不可测。所谓“不细腻”,其实就是指咱们下棋的时候,思路不够连贯,落子不够精准,缺乏对全局和局部细微变化的敏感度,导致棋局走向变得粗糙、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不必要的损耗。

你可以想象一下,同样是造一座房子,细腻的匠人会仔细打磨每一块砖,精细地测量每一根梁柱,即使是看不见的角落也要处理得妥帖;而不细腻的人,可能就随便堆砌,应付了事。围棋也是一样,每一手棋,都像是在房子里添砖加瓦,细腻的人,总能让自己的房子越建越牢固、越漂亮,而且还能顺带影响到邻居家的房子。

那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给你掰开揉碎了讲讲:

一、 棋感上的“粗糙”:

对厚势的理解模糊: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不细腻”。厚势,顾名思义,就是棋盘上形成的一些难以被攻破的棋块,它本身可能没有直接的实地,但能给你提供攻击、扩张、安定等多种价值。一个不细腻的棋手,往往看不到厚势真正的威力,要么把它当成普通棋块,要么就贸然去攻击它,结果被厚势的力量反过来压制。
举个例子: 你在边上走了一个很厚的“二间跳”,对方可能觉得你的子力集中,就想着从中寻隙攻击。但如果对方不细腻,他可能会觉得你的空点太少,就急于去填实地,结果被你的厚势一冲击,实地没吃到多少,反而让自己的棋变得很被动。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会感受到厚势带来的“压力”,知道它能“坐镇”一方,影响周围的变化。他会利用厚势作为支点,去攻击对方薄弱的棋,或者去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让厚势发挥出最大效用。

对行棋方向的判断失误: 围棋的棋盘是立体的,每一处落子都可能影响到棋盘的多个角落。不细腻的棋手,往往只盯着眼前的局部,忽略了棋子的“长远规划”。
举个例子: 对方在边上围了一个小小的“豆腐块”,你觉得不舒服,就想着去冲断、去破眼。但如果你冲断的方向不对,可能会让对方的子变得更加坚固,甚至让对方借你的冲断之势,往中腹形成更强的厚势。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会在落子前,思考这手棋往哪个方向走,能最大程度地“延伸”自己的影响,或者最有效地“限制”对方的发展。这就像是给你的建筑打地基,方向对了,上面的楼层才能盖得高。

对棋形判断的偏差: 棋形,就是棋子在棋盘上构成的各种形状。有些棋形是“好棋形”,比如“立”“扳”“尖”“虎”,它们稳固、有发展潜力;有些则是“坏棋形”,比如“双关”“筋”“愚形”,它们效率低下,容易被攻击。
举个例子: 你为了救一两个子,可能走出一个“愚形”,比如“长”“断”等等,看起来好像保住了棋子,但实际上你的棋形变得很笨重,后续很难发展,就像你为了捡起地上的一枚硬币,结果踩进了一个泥坑。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会非常注重棋形的优劣,尽量避免形成“坏棋形”,并积极地去制造对方的“坏棋形”。他们会通过“扳”“粘”“飞”等手段,让自己的棋子保持灵活和高效,同时压缩对方的活动空间。

二、 落子上的“粗糙”:

效率低下,损耗严重: 这是“不细腻”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很多时候,你可能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走了一手棋,结果收效甚微,甚至亏损。
举个例子: 对方的棋子有点薄,你非要去“碰”它,结果被对方借“碰”之势,顺势往上爬,你不仅没能削弱对方,反而让对方变得更厚实,你自己的棋子则因为“碰”了这个动作,变得有点别扭。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会追求“一步棋做两件事”或者“一石多鸟”的效果。比如,在攻击对方的同时,还能兼顾自己的安定;在扩张实地的同时,还能顺便限制对方的扩张。他们的棋子仿佛会“呼吸”,总能找到最省力、最有效率的走法。

过度追求“厚实”或“实地”,顾此失彼: 很多人学棋的时候,被教导要“厚实”和“实地”,但一旦走火入魔,就容易变成“死守”或“贪实地”。
举个例子: 你的棋子在边上已经足够厚实了,你可以借这个厚势去中腹开辟战场,或者攻击对方的薄棋。但如果你不细腻,你可能就觉得边上的子还可以再“粘”一下,再“补”一下,结果把本来可以用来发挥价值的厚势,变成了一个“死厚”,浪费了棋子的潜力。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明白,“厚实”是为了“有用”,而“实地”也不是越多越好。他们会根据局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在需要厚势的时候发挥厚势的作用,在需要扩张的时候大胆扩张,在需要实地的时候收官。

棋子之间的配合不默契: 围棋不是孤立地走棋,而是让每一颗棋子都成为整体的一部分,相互配合,发挥最大的威力。
举个例子: 你在某个地方走了一手,看起来好像是“攻”,但你的另一边的棋子却没有什么配合,甚至有些孤立无援。这样一来,你的攻击很容易被对方化解,甚至变成你的弱点。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下棋,你会感觉他的棋子之间好像有“暗流涌动”,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攻击还是防御,都能做到“前呼后应”,让对方无从下手。

三、 思维上的“迟钝”:

预判能力不足: 围棋讲究“算”,但“算”不仅仅是算眼下的几手棋,更是预判对方可能的变化,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举个例子: 对方可能在酝酿一个“打劫”,或者一个“弃子战术”,但你如果不够细腻,就可能只看到棋盘上眼前的子,忽略了对方潜在的危机。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会对对方的棋子有一种“警觉性”,能够提前预判到对方可能的意图,并且提前做好防范。这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拳击手,他能看到对手出拳的“预兆”,提前做出闪避。

应对变化不够灵活: 棋局是千变万化的,很少有棋局会按照你预想的方向发展。不细腻的棋手,一旦计划被打乱,就容易手足无措。
举个例子: 你本来想着要去攻击对方,结果对方顽强地进行了“治孤”,让你的攻击无法奏效。如果你不够细腻,你可能会继续执着于之前的攻击思路,结果把自己陷入被动。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能够“见招拆招”,根据对方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对方想“治孤”?好,那我就把你的“治孤”变成“治死”。对方想“弃子”?好,那我就会评估这个“弃子”是否真的能给我带来更大的利益。

全局观的缺失: 围棋的棋盘上,每一处的变化都可能相互影响。不细腻的棋手,往往只关注局部,忽略了全局的走向。
举个例子: 你在一个角落里吃掉对方几颗子,看起来好像是赚了,但如果你因此而顾此失彼,让对方在中腹获得了巨大的实地或厚势,那这几颗子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细腻的表现: 细腻的棋手会时刻保持对全局的关注,知道自己当前的落子,会对棋盘上的其他地方产生什么影响。他们会权衡得失,做出对整个棋局最有利的选择。

如何才能变得“细腻”起来?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实践。我总结了几个方向,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1. 多看高手的棋谱,并且认真研究: 不要只看输赢,要看高手的每一步棋为什么这么走。尝试去理解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为什么制造这个棋形,为什么在这个时机发动攻击。可以尝试“读棋”,即在脑子里推演棋谱,感受高手行棋的思路。

2. 多做死活题和手筋题: 死活题能让你对棋子的局部死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你的局部计算能力;手筋题则能让你领会到很多精妙的下法,提升你的棋感。这些都是“细腻”的基础。

3. 多复盘自己的对局: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每次下完棋,无论输赢,都要花时间去复盘。看看自己的棋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有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够细腻。可以请教水平更高的棋友,听听他们的意见。

4. 慢下来,多思考: 在下棋的时候,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不要急于落子。多花一点时间去思考,去预判,去感受棋盘上的变化。有时候,多想一秒,就能避免很多失误。

5. 培养“危机感”和“预判感”: 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对方下一步可能走什么?他的意图是什么?当我把自己的棋走成这样的时候,对方会怎么利用?这种“警觉性”是细腻的关键。

6. 注重棋形和效率: 在每一步棋面前,都问问自己:这个棋形好不好?这步棋的效率高不高?有没有更省力、更有效率的下法?

“下的不细腻”,就像是在烹饪一道菜,同样的食材,细腻的厨师能做出让人回味无穷的味道,而不细腻的厨师,可能就只是把食材煮熟了。围棋也是一样,细腻的棋手,能把棋盘上的点线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能让自己的棋子活起来,能让棋局充满智慧的光芒。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到现在也还在努力追求更细腻的境界。但只要我们有心,多去体会,多去思考,总会一点点进步的。别灰心,慢慢来,你一定会感受到自己棋艺的提升!一起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解答一下,本文作者: @逝时若光 职业三段 首发于:奇略研究所公众号

原文标题:《什么是细腻》

我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细腻"。


收官手筋



比如在官子阶段,你遇到了右下角的这个形状。


那么如果你是黑棋的话,你会怎么下呢?



首先黑1最简单的挡住,会被白棋先手扳粘。所以最终的效果,会比较尴尬…



而中高段的棋友,可能会表示"这手筋我会"——黑1可以跳!


这样在白4打的时候,黑棋就可以脱先了(黑棋从后手变成先手了)。



因为刚才变成黑棋先手的缘故,所以是要和最初白1在A或B位先动手来做对比。


于是此前黑1的跳,是赚了3又1/3目的。



而白棋最后如果选择脱先的话,黑2可以先手爬一下。


这样黑棋和之前比目数是一样的,但白棋这边却差了3又1/3目。



这里顺便提一下,白棋以后不要随手在A位提。


这里让黑棋先动手,要比白棋自己动,便宜一枚劫材哦。



那么总而言之:凭借黑A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手段,就可以比B强3.33333333333333目…


要知道,许多被历史发展所淘汰的定式变化,亏的都未必有这么多哦~


并且定式套路,一盘棋可能也就几个而已。而像AB这样的"小细节",却是无处不在啊…


试应手


虽然刚才在黑棋AB之间,会相差3目多。


但其实这个局部的故事,到这里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是才刚刚开始…



根据前面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下至黑3时,白棋是可以自己决定先后手的。


所以黑棋这里,其实是有"更细腻"的下法↓



黑1可以不动右面,先来下面"投石问路"。


这样因为眼位的原因,所以白棋暂时是进不去黑棋右面的。



接下来白2如果选择粘住,那么黑3跳就变成"绝先"了。


这样虽然目数一样,但黑棋可以便宜一个"可能性"(把不确定,变成了确定)。



因为许多局部,都处于:“你若不要,对方就拿了”的状态当中。


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个"可能性",其实是可以转换成实际目数的。



而白棋若同样是选择脱先的话,这样此前在许多变化图里,都一直存在的"单片劫"将不复存在。


黑棋从而在此前那3.33目的基础上,又赚了:"一个可能性",或是2/3目(累计便宜4目了)。


增添“可能性”


而另一边,在白棋先动手时。同样有许多“细节",可以变的更"细腻"一点。



比如白棋的第一手棋,在AB当中选哪个更好呢?


可能有的棋友会说:AB这俩兄弟,目数不都是一样的吗…


但正确答案,却是选A要"更好一点"哦~



这是因为如果选B位的大伸腿,那样黑2只要别下在A位。


那么最终基本都是回到这个变化图,没有什么额外的变化。



而白1的跳,其实是悄悄给黑棋出了一个“隐藏问题”。


这里如果是摆在明面上来问,我想还是有一小部分的棋友能答对。



但问题是:下棋时又没有人会和你说这事,所以99.99%的棋友,都是会“先冲再挡”。



但这样一来,当以后白棋劫材“绝对有利”时,就可以从1位扳进来打劫了。


从而为黑棋,带来了一些亏损的概率。



因此黑棋这里的正解,其实是在2位单挡。


这样目数和之前一样,但在无形之中,悄然消除了一些隐患。



虽然白棋扳进去,强行打劫的几率很低(这里黑2不在一路打,其实也是一处很简单的细节)。


以及黑棋因这几目棋的亏损,而致棋局翻车的几率,那就更低了。


但哪怕它只提高/降低1%的胜率(实际肯定不止1%),因为一盘棋有无数个类似的小细节。


所以它对我们总体胜率(指50胜50败的那个胜率)的影响,其实还是很明显的哦…


细腻与基本功


话说许多棋友应该都知道:当评价AB之间的棋力差距时,指的是慢棋(普通用时)。


如果两人下快棋甚至是超快棋时,棋力差距可能会变得"无限大"…


而这种因时间催促,而导致的“手忙脚乱”。


体现在棋盘上,可能就是像下面这样↓



比如在慢棋(时间充裕)时,许多棋友都是能如图所示,"正常发挥"的。



当快棋/进入读秒后,许多棋友因为无暇细算,所以开始依靠“惯性”来下棋。


于是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就很容易出现:像右上角黑1这样的尴尬场面(黑1应该先在3位试应手)。



而到了10秒一步的"超快棋",那么下手像白8这样的失误,恐怕将会比比皆是…


通过刚才举的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间紧张时,最容易出现失误/翻车的。其实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方面。



还有在今天的文章当中,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形状↑


就举例说明了:像"收官手筋”、"试应手”、"便宜劫材"、"消除不确定因素"、"增加概率"、"形状变化与招法微调"、"死活嗅觉"等不同类型的“小细节”(细腻)。



那么再结合:这些手段都很简单,只要见过就很容易记住的特性。


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所谓的细节(细腻),其实就是“基本功”,在棋盘上的综合体现。


所以提升的方式也很简单,还是老生常谈的:做题、下棋(看棋)、复盘等方式。


毕竟这些细节方面的小手段,都属于“会者不难”。



比如像白棋”跳补双板粘”这样的简单手筋,只要是以前见过。


那么以后要想下错,其实也都蛮难的。



而像黑棋一路点这种高级手筋,虽然难以复制。


但当见过这种,“从内部爆破”的操作后。


在以后下棋时,用这种思路来“灵机一动”的可能性,无疑会有所提升。



所以总而言之:细腻(细节)虽然不像其他方面的技术那样,能直观的改变战局。


但它对总体胜率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同样不可忽视。


于是对于那些,已经来到中高段的棋友来说。


平时提升基本功,多注意一些细节。也许会让你的棋力,更上一层楼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