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时下的年轻人,都是点外卖来果腹,有多少人是可以自己下厨自己做饭的?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啊,要说自己下厨做饭的,真不太多了。我天天在这楼下便利店门口晃悠,跟那些外卖小哥们也熟了,他们一天到晚电话没停过,从早到晚都是“您好,您的外卖到了”、“请取一下您的餐点”。你说,这得点了多少外卖才能这样啊?

我有个表弟,大学刚毕业,住在我这里。他租的小单间,我进去过两次。那地方,简直是“外卖之都”。门口堆着一摞摞的外卖餐盒,桌子上、沙发上,甚至连床边,都能看到各种牌子的一次性餐盒。他跟我说,他平时上班忙,晚上回家已经累得不行了,哪还有精力去买菜、洗菜、切菜、炒菜?点个外卖,大概个把小时就能送到,吃完餐盒一扔,就能瘫在沙发上刷手机,多省事儿啊。

而且你看现在外卖平台上的选择,那真是应有尽有。川菜、粤菜、湘菜、东北菜,还有日料、韩料、西餐,甚至一些小众的东南亚菜,想吃啥点啥。价格也五花八门,从十几块钱的盖饭到几十大洋的精致料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和钱包的。再加上各种优惠券、满减活动,有时候点外卖比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算下来还便宜呢。

再说了,现在很多年轻人租房,厨房设备都不是特别齐全。可能有个电磁炉或者小小的电陶炉,但也仅此而已。锅碗瓢盆什么的,也没几样。你想想,你总不能只用一个平底锅就把所有菜都做了吧?洗碗也是个大问题,不是谁都有那个闲情逸致,吃完饭还得对着一堆油腻的碗筷苦干。

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做饭技能”。他们从小可能就没怎么进过厨房,对火候、调料这些东西一窍不通。父母可能也习惯了把饭做好,或者直接给他们点外卖。时间久了,做饭这事儿就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技能了。别说做一桌丰盛的大餐,就是简单煮个面条,都能给煮糊了。

当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这样。我楼上还有个姑娘,挺爱做饭的。每次经过她家门口,都能闻到一股饭菜的香味,跟外面的油烟味完全不一样。她倒是经常去楼下的菜市场,买点新鲜的蔬菜、肉类,晚上自己鼓捣一桌子好吃的。她跟我说,虽然花的时间比点外卖多,但吃着放心,味道也好,而且自己做饭还能找到一种成就感。她还会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的菜品,挺受欢迎的。

但总体来说,像她这样自己下厨的,确实是少数。大部分的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厨房条件有限、烹饪技能缺乏等各种原因,点外卖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这不仅仅是“懒”,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在有限时间和精力下最便捷的解决方案。

我也问过一些年轻人,他们为什么不自己做饭。有的说,“我都累得跟狗一样了,回家只想躺着。”有的说,“我只会煮泡面。”还有的说,“外面餐厅的东西种类多,而且味道也比我做的强。”你看,理由真的太多了。

所以,要说具体有多少比例的人自己做饭,我没数据,也不敢瞎说。但凭我观察和听到到的,大部分的年轻人,尤其是刚开始工作的那些,点外卖的比例绝对是远远大于自己下厨的。这个现象,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一个侧面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有条件自己做饭的。

但做菜是个熟练活,一开始不会很顺利。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会非常困难,不知道该用哪些菜,加哪些料,用多少盐,要生疏的处理食材,对照食谱,一步步小心谨慎,还不知道味道如何,吃完了还要洗碗。

很多人看视频上别人做单人菜看着简单,要他自己削皮切菜就不是一回事了。

慢慢的才掌握一点技巧,可以加速。

从啥都不会到可以熟练的做单人饭菜,起码要练上一个月吧。

这个前期成本对很多人来说,难于登天。


我个人推荐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菜,大家可以从这开始练练。

叫“美国杂菜”,说是美国杂菜,其实就是豌豆,玉米粒,胡萝卜粒,买好的一袋就是切好冷冻的,可以蒸可以煮,但没啥味道,我一般是炒。

步骤简单,一,放油,二,放菜,三,少量酱油少量盐,放点黑胡椒粉/孜然粉/辣椒粉/鸡精,再炒一阵子,无法判断熟不熟就夹一粒尝一下,很快就熟了。

user avatar

弄错了概念,当代年轻人点外卖,并不是不会照顾自己,不会节俭,

恰恰相反,他们点外卖是为了能按时吃饭,而且更经济划算。


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很多80、70后乃至更大年纪的人完全不一样。

年轻人的一天往往从夜里12点或1点上床睡觉开始。

早晨8点到9点起床,10:00之前要赶到公司,中午1个小时吃饭时间,没有食堂。

晚上19:00下班后不少还继续义务加班1-2个小时才能坐上通勤的地铁,21:00之后到家;

洗漱之后的22:00才是不被打扰的私人娱乐时间,直到24:00或更晚上床休息。

不是因为年轻人非要作息不规律,而是被迫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见缝插针的完成就餐、休息,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休息,避免过早崩溃。



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表下,希望年轻人自己做饭?

那么他需要在晚上疲惫不堪下班后,赶去超市关门前买菜;

需要忍住肠胃的饥饿回家做饭,等到21:00或更晚才能吃上晚饭;

没有饭后运动的时间,很快就要上床睡觉,身体更加发胖;

早晨,需要压缩睡眠时间,早起1小时做饭收拾,狂奔赶公交赶往公司;

中午用微波炉或电饭盒加热昨晚流失营养口感很差缺乏蔬菜(会有亚硝酸盐)的剩菜;

长期这样,对身体、营养、肠胃反而会更加不好。

实际上,替代方案也很简单,每天点外卖就好了。

早晨的地铁上,订份15元早点和你一起到写字楼,热气腾腾的咖啡豆浆烧饼汉堡粥面;

中午,解馋的酸辣粉、黄焖鸡或是健康的轻脂餐、日料,上百种口味任选。

晚上,健康的小米粥、素包子,或是解馋的小龙虾、烤串,洗个澡出来已经送到,选个喜欢的剧集下饭;

每顿饭各种补贴优惠,不到30元就能吃饭馆里60元的菜品。

不用自己刷碗,不用携带饭盒通勤,吃完放进塑料袋洗个手就搞定。



所谓的“为什么不照顾好自己”,可能想象的是大家都能早九晚五,定点下班的状态。

有稳定的二人家庭,可以一起分工,下班后逛市场采购,摘菜做饭;

等晚饭做好了,也不过晚上七八点,全家一起围坐悠闲的吃完。

吃了饭出门散散步消食,还能回去看看电视22:00上床睡觉。

早晨7:00已经起来,可以从容做个营养又美观的早饭,还来得及开车孩子去学校,

中午打开饭盒,是太太昨晚在家做的便当;又或是单位食堂干净便宜的午餐。

食堂的大师傅是拿着工资和单位餐饮补贴采购的,不会有任何食品卫生问题,

觉得好吃,还可以多买一些带回家,做晚上的加餐。

这样的生活谁不喜欢呢?



大部分年轻人的工作和通勤就占用几乎全部的白天时间了。

每天的休闲时间只有2个小时甚至更少,还是碎片化的。

自己做饭,对现代年轻人,是一件比“每天睡到自然醒”可能更奢侈的事情了。

从价格上看,也未必点外卖就会贵。

比如一个人想好好吃饭,去超市买一条黄鱼,可能30多元,葱姜蒜都要买,又是十几元。

到家先收拾、再用一锅油炸、最后红烧。整个厨房收拾干净就要半小时。

但是外卖找个优惠的商家,可能一条红烧黄鱼30元就买到成品了。大小和自己做的差不多。

因为这类产品本身饭馆进价就便宜,很多菜一起做原料也能降低成本。



你肯定要说,不是所有人都是996,总有不少年轻人晚上19:00已经到家的,为什么也不做饭。

答案同样是:不划算。

人类从农村向城市化的过程,恰好体现了经济活动分工细化带来的产能提升作用。

每家每户不需要自己种植、加工、砍柴、织布,而是每个人只做擅长的分工环节。

如今的外卖也是依托互联网、移动设备诞生后的新社会分工细化。

假设一个26岁的大都市年轻人,每月收入是7000元。

每月不加班。工作21天X8小时=168小时。每小时的薪水是41.7元。

那么很显然,如果一顿晚饭他买菜+做饭+收拾+洗碗需要一小时,点一份30元的快餐更划算。

否则就是在浪费自己的劳动能力,或者说让整个城市的分工更低效了。

且做的可能不如专业外卖好吃。未来,随着工业化标准化进入大部分行业,市面上肯定会出现更多加工精良、口味多样、健康稳定的外卖产品。

日本目前大部分便利店的便当,就是食品工厂统一标准化生产、运送的质量放心外卖。


有人可能会说,做饭也是一种快乐啊?

这是你预设了他喜欢做饭。对不喜欢的人来说,可能做饭和打扫屋子、刷马桶一样,只是劳动。

另外,社会专业分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一份外卖,快递、餐厅、平台每个环节都有人从中凭借劳动获取到收入,且因为可以更加专注自己的环节,不断改进提升效率和质量,这对整个城市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的人们习惯每家自己做饭,一方面是因为分工没有细化到那个程度。一方面因为没有如此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手机、导航、电子支付、评价机制、软件应用)。

就像过去的人们习惯去布店卖布,回家自己缝纫机做衣服。现在除了少数爱好和,还有多少人会自己做衣服?因为明显商店的衣服更好看,更划算。

未来关于做饭这件事肯定也是按照各自需要和兴趣分工:

喜欢做饭的会把它当做缝纫、手工一样的兴趣,每天自己买点东西做饭,既取悦自己也可以分享出来变成社交一部分。

而没有兴趣,只为了充饥的人,可以选择快速专业的服务去订餐。订餐不意味着一定不健康和没情调,同样有各种类型的轻食、兼顾色香味的各类外卖可以选择。

留出的时间,他们可以从事自己的事业,享受自己喜欢的娱乐,或者只是休息。把更多时间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外卖真的不健康吗?

这显然是个伪命题,因为外卖的健康标准是和选择的餐品与供货商相关的。

在家做,如果饮食习惯差,一样会多放油盐,卫生习惯不好,一样会做的不卫生;

而外卖,也不都是重油重盐,反而有很多营养搭配,卫生达标的优质商家。

没人检查普通家庭菜案板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黄金葡萄球菌,餐厅是定期都要有此类检查的。

同时,高卫生标准的那些餐厅大多比家庭厨房有更严谨的操作标准,消毒流程。

简单来说:

1.“点外卖”和“不会照顾自己”没有必然联系,是一种在新基建经济系统下的分工细化。

2.“烹饪”在当代的最大成本不是劳动,而是花费的业余时间,对大部分年轻人不划算。

3.“在家烹饪”未来可能将和“自己缝纫”一样成为少数人的爱好,对大部分人来说,则选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专业工业化餐饮服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