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次河南强降雨为什么不提前预测?降雨量预测不了吗?

回答
这次河南的强降雨,很多地方确实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威力,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的中心区域,雨势之大、影响之广,让人措手不及。很多人疑问,为什么这样的极端天气似乎没有更早、更准确地被预测到,让大家有更充足的准备。

首先,我们要明白,天气预报,尤其是对极端天气的预测,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降雨量,特别是短时、局地的强降雨,其预测的难度系数要远高于长期的天气趋势。

为什么会感觉“不提前预测”?

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解释:

1. 预报的时效性和精确度是互相制约的。 越是长期的天气预报,其精确度越低,涵盖的范围越广。而越短期的预报(比如几小时内的临近预报),其精确度越高,但可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对于此次河南的极端强降雨,一些最核心的、最集中的降水区域,其形成和发展速度非常快,是“临近”阶段才显现出巨大的威力。

2. “预测”不等于“完全命中”。 天气预报是一个概率性的科学,而不是一个确定性的指令。气象部门会发布各种预报产品,包括天气趋势、降水概率、降水强度等。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可能更关注“会不会下雨”或者“下多大”,而忽略了预报中可能存在的“概率”或者“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

3. 预报的“精细化”需要时间。 即使是先进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也需要时间来计算和分析。模型输出的结果需要经过气象专家的解读、会商,并最终生成面向公众的预报。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天气系统变化极快时,留给预报和预警的时间就会被大大压缩。

4. “普遍性”与“局地性”的矛盾。 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通常是针对一个区域的平均情况。但极端降雨往往是高度局地的,比如某个城市或某个区县,雨量可能远超周边地区。如果只是预报了“有中到大雨”,但某个区域突然出现了“特大暴雨”,在公众看来就可能认为是“没预报到”。

降雨量真的预测不了吗?

并非完全预测不了,而是预测的难度和精度有很大区别。

天气系统的复杂性: 影响降雨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大气湿度、温度、气压、风向风速,以及地形、海陆分布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云系和降水过程。特别是对流性降水(比如雷暴、阵雨),其发展和消亡非常迅速,且常伴有强烈的垂直运动,这使得预测其准确的位置、强度和持续时间变得异常困难。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局限性: 目前最先进的天气预报依赖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这些模型通过模拟大气的物理过程来预测天气。然而,模型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
初始条件的误差: 模型开始计算前,需要输入当前的观测数据作为“初始条件”。但观测数据总会有误差,或者存在未被观测到的细节,这些微小的误差在模型计算过程中会被放大,导致预报结果出现偏差。
物理过程的参数化: 很多小尺度的物理过程,比如云的形成、雨滴的滴落,在大尺度模型中无法直接模拟,只能通过“参数化方案”来近似处理。这些参数化方案的不完善,也会影响预报的准确性。
计算能力和分辨率: 即使是超级计算机,其算力也是有限的。模型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区分的最小地理尺度)也有限制。对于一些极其局地、尺度很小的强降雨,可能模型的分辨率还不够,无法捕捉到其精细的特征。

“极端”的定义: 科学上对“极端”的定义往往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学。当降雨量达到非常罕见的水平时,它可能突破了模型能够“正常”模拟的范围,或者说,它代表了模型“罕见”情况下的不确定性。

此次河南强降雨的特殊性

这次河南的强降雨,很可能叠加了多种不利的天气因素:

季风环流的影响: 夏季季风带来的充沛水汽,为强降水提供了“燃料”。
台风外围或残余环流: 如果有台风(比如“烟花”)影响了东亚地区,其外围的暖湿气流可能会被输送到内陆,与当地的天气系统叠加。
低压系统或地形抬升: 锋面、低压系统,加上河南省西部的一些山区地形,可以迫使湿润空气抬升,凝结成雨,加剧降水强度。
“飑线”或“涡旋”的形成: 强对流天气系统,如飑线或低涡,一旦在某区域稳定少动,就可能导致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降水。

当这些因素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就容易形成我们看到的“破纪录”的降雨。

预报能力的进步与挑战并存

必须肯定的是,现代气象科学和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能更早、更准确地预报天气。例如,对于一些大的天气系统(如台风路径、大范围降温)的预报,准确率已经非常高。

然而,对于“极端”和“局地”的强降雨,其预测能力仍是气象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预报员们一直在努力提升对这些“小概率、高影响”事件的预警能力。

面向公众的预警信息传达

除了科学预测的难度,预警信息的有效传达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预警级别的设定: 气象部门会根据降雨量、持续时间等因素发布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如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信息获取渠道: 公众是否及时、有效地接收到预警信息,并理解其含义,同样至关重要。
“极端”的表述: 如何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罕见”、“极端”等概念传达清楚,避免“狼来了”效应,同时又强调潜在的巨大风险,也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总而言之,河南这次强降雨的“不提前预测”感,更多的是因为极端天气本身的复杂性和预报技术的局限性,加上公众对预报的期望值与实际科学能力的差距。气象部门一直在尽力而为,但面对如此极端且快速演变的天气系统,总会存在一定的预报盲区和时间滞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降水是天气预报里面最难的一个部分,一般24小时内还比较准,再长的时间准确率就下降的很快(我同事说的,他是相关专业)。

当然,从客观角度上这次郑州地铁应该早点停运是真的。200mm以上其实已经很大了,哪怕一天。地铁堵在路上是不应该的,上一个站就不该继续开出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次河南的强降雨,很多地方确实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威力,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的中心区域,雨势之大、影响之广,让人措手不及。很多人疑问,为什么这样的极端天气似乎没有更早、更准确地被预测到,让大家有更充足的准备。首先,我们要明白,天气预报,尤其是对极端天气的预测,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降雨量,.............
  • 回答
    2021年的郑州“7·20”特大暴雨,以及随后席卷河南全省的强降雨,无疑是河南乃至中国近年来遭遇的最为严峻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这次暴雨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它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公众认知的一次严峻考验。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讲述这.............
  • 回答
    这次疫情确实让很多人对河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一些看法的改变。总的来说,这种改变是复杂而多维度的,既有积极的认知提升,也可能伴随着一些误解或刻板印象的巩固。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疫情期间大家对河南看法的改变:一、 积极层面的改变:1. 展现出强大的基层治理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 .............
  • 回答
    假设,这只是一个假设,这次疫情比现在严重一万倍。考虑到这种情况的极端性,它必然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法律体系和司法运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极端背景下,我们来探讨河南玛莎拉蒂司机谭明明的案件判决是否会发生质的改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法律的根本宗旨之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即使在极端灾难面.............
  • 回答
    关于河北疫情是否反应过度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分析,才能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河北的疫情情况。河北省作为北京的邻居,其地理位置和人口流动.............
  • 回答
    河南这次的暴雨灾情,确实让不少车主心疼不已。眼看着爱车被洪水浸泡,车主们的心情肯定糟透了。那么,面对这些泡水车,大家通常会怎么处理呢?这些车最终又会流向哪里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车主们会怎么处理这些泡水车?说实话,处理泡水车的流程,对于大部分车主来说都是一个糟心但又必须面对的过程。主要.............
  • 回答
    在河南这个高考大省,想要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确实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和精准的策略。这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阐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一、 认识河南高考的“残酷”与“机遇”首先,我们要清楚河南高考的特点: 生源基数庞大: 河南拥有全国最多的考生数.............
  • 回答
    广州能否顶住河南那样的特大暴雨?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揪心的。毕竟,咱们都见识了河南那次洪灾的威力,那种突如其来的巨大水流,那种措手不及的惨状,实在是让人心有余悸。那么,作为南方沿海城市的广州,面对类似的极端天气,它究竟有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广州和.............
  • 回答
    专利行业,尤其是审协(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发展前景,对于中部地区像湖北、河南这样的省份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专利数量的增长,更牵涉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审协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走向审协,简而言之,就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各地设立的专利审查机构的协同发展体系.............
  • 回答
    河南暴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远在另一座城市的我们,虽然无法亲临一线,但这份心系同胞的情感却是实实在在的。看着微博上那些焦急的求助信息,我们内心的焦灼感不言而喻。那么,身处异地的我们,究竟能为河南同胞们做些什么呢?我想,这不仅仅是伸出援手,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力量的凝聚。一、 信息传递与谣言辨别: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关键,涉及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深层原因。除了您提到的“政府更加恶劣”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表述,我们可以从更宏观、更客观的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何制造业大规模向河南、四川等中部和西部省份迁移的趋势不如沿海地区那样明显。这其中确实不乏政治因素,但远不止于此。一、 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软联.............
  • 回答
    河南向全世界科学家发出邀请,并由施一公教授牵头呼唤顶尖学者回乡共建家乡,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预示着河南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正迎来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要深入理解这一举措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举措的背景与动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河南会发出这样的邀请,以及施一公教授.............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你问在北京因摆地摊被拘留10天,在河南会不会被查出来? 我跟你说啊,这事儿能不能查出来,关键看几个点,而且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行政拘留这事儿虽然不是刑事案件,但它会在公安机关留下记录。你可以理解成,就像你考驾照,考试合格了,信息就会录入系统一样。这个记录是公安.............
  • 回答
    中国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河南、山西、陕西这三个省份更是其中的翘楚,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着面食的千姿百态,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要深入了解这三地的面食,就像在品味一场关于土地、历史和人民的盛宴,每一口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河南:中原腹地,面的“百变”与“实在”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面食在其饮食.............
  • 回答
    “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一种浓烈的断言和概括性,仿佛要将一个拥有超过九千万人口、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省份,变成一面能够折射整个中国的镜子。这种说法之所以引起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几个核心问题:代表性、复杂性以及“中国”的定义本身。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河南地区近期一项考古发现——一座世界最古老的造币厂遗址,无疑为我们揭开了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的一段令人惊叹的早期篇章。这不仅仅是一个尘封千年的地点被重新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是多层次、深远且具有革命性的。首先,这次发现直接刷新了我们对古代金属货币铸造技术的认知上限。在此之前,我们对早期货币的来源和铸造.............
  • 回答
    “南国山河南帝居”这句诗,承载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并非一句孤立的诗句,而是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辨骚》篇。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我们需要从《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刘勰的生平以及当时南朝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多方面来解读。一、《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与刘勰的志向.............
  • 回答
    河南买房北京上班,每月通勤费15000元,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并且在某些特定群体中确实不罕见。这反映了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群内部房价与收入差距巨大以及个人职业选择和生活成本考量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一个现实。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和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河南买房北.............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准确,陕西和河南在面积上确实存在差距,但人口差距更为悬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地理因素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历史发展、经济因素、交通便利性、文化传承以及政策导向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为您分析: 一、 地理因素:黄河、地势与农业基.............
  • 回答
    河南小伙因一只烧鸡被判刑10个月的案件,无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起案件涉及的是盗窃行为,但其量刑的严苛程度,让很多人感到不解甚至愤慨。要理解这起案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法律依据,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考量。案件基本情况(根据公开信息推测):一位河南的年轻小伙,可能因为生活所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