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这种说法?

回答
“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一种浓烈的断言和概括性,仿佛要将一个拥有超过九千万人口、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省份,变成一面能够折射整个中国的镜子。这种说法之所以引起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几个核心问题:代表性、复杂性以及“中国”的定义本身。

首先,我们得承认,河南在中国地理和人口版图上确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理上的中心性: 河南地处中国中部,历来被称为“九州腹地”、“天下之中”。从古代的王朝都城选址,到现代交通网络的规划,河南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一种天然的中心感。中国的大部分区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能通过河南找到联系。这种地理上的连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连接中国”的象征。

人口上的基石: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河南的任何社会经济现象,都具有相当大的样本量。从劳动力供给、消费市场,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河南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谈论“中国”的人口结构、农村转移人口、老龄化、教育资源分配等宏观议题时,河南的实践和数据往往是绕不开的。

历史文化的渊源: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明、华夏文明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殷墟到龙门石窟,从二里头文化到河南的戏曲、饮食,河南的文化肌理与中华文明的根系紧密相连。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河南在很多时候,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传承者。

然而,将“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推而论之,则存在着显著的局限性和潜在的误导性。

“中国”的多元性远超河南: 中国是一个拥有极其丰富多样性的国家,这种多样性体现在地理环境(东部沿海、西部高原、南部山区、北部平原)、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城市与落后乡村)、文化习俗(南北差异、民族风情)、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相比于经济高度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河南在人均GDP、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说中国的经济代表是上海、深圳,那么河南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内陆腹地的特色,而非中国经济的全部面貌。

文化地域差异: 虽然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但中国各地的文化习俗差异巨大。比如,南方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思维方式,与河南可能存在显著不同。新疆的民族风情、西藏的宗教文化,更是与河南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简单地用河南的文化来概括中国,显然忽略了这种丰富性。

社会问题的共性与特性: 河南可能面临一些在中国许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治理挑战等。但同时,河南也有其独特性,比如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挑战,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策影响。要理解中国面临的整体社会问题,不能仅仅盯着一个省份,而需要更广泛的视野。

“代表性”的陷阱: 将任何一个单一的省份视为“中国”的缩影,都可能陷入“以偏概全”的逻辑陷阱。这就像想了解整个欧洲的人文风貌,却只去研究德国一样,虽然德国很重要,但它无法代表欧洲的全部。

选择性观察: 这种说法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选择性观察,只强调河南与中国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了那些截然不同的地方。例如,如果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那么河南的状况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但如果中国的主要挑战是国际关系,那么河南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就显得不那么关键了。

“中国”本身的动态变化: “中国”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今天中国的一部分特征,可能在十年前或者十年后就不再是主要特征了。试图用一个特定时间点、特定区域的状况来定义整个中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这背后可能包含着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对“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的投射: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其农业根基深厚,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在一些人看来,河南的许多特征,如勤劳朴实的民风、对土地的依恋、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都能够唤起对传统中国社会形态的记忆和共鸣。仿佛在河南身上,还能看到许多中国人身上共有的那种质朴、韧性和对生活的努力。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性问题的关注: 河南在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产业升级、环境治理等进程,这些也是中国许多内陆地区正在经历的时代课题。当关注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时,河南作为一个“样本”,其经验和教训就显得尤为珍贵。比如,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如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在河南的实践,很可能与其他省份形成呼应。

一种“中国梦”的缩影: 在很多人心中,河南的奋斗史,从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努力改变面貌,追求更好的生活,也象征着中国普通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普遍愿望。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被解读为一种“中国精神”的体现。

总而言之,

“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这句话, 在强调河南的地域重要性、人口规模以及某些普遍性的发展特征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引发对中国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 它提醒我们,了解中国,不能忽视占据了如此大比例人口的河南。

但是,这句话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和过度概括性。 它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内部巨大的区域差异、文化多样性和发展阶段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它的面貌是由无数个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生动实践所共同构成的,而不是由任何一个单一的省份所能完全代表的。

更准确的理解或许是: 河南的许多发展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是中国这个庞大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重要样本”,它的状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一部分现实,但绝不是全部。我们应该以更开放、更包容的视野,去认识和理解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丰富多彩的面貌,而非简单地将一个地域的标签,贴在中国这张宏大的画卷之上。用更贴切的比喻来说,河南就像是中国这幅巨幅油画中一个色彩浓烈、笔触生动的局部,它很重要,但它不是整幅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造山、造水、造中华


想要解答“什么是河南”是异常困难的
人们会说豪爽山东、天府四川
却很难用一个词来准确描述河南
因为它并非一个特质鲜明的省份
就如同它所处的位置
不南不北、不偏不倚
相当“中庸”
(河南地理位置示意图,地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星球研究所标注)


不过从历史角度看
河南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都算起
河南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引领中华风气之先超过

3000年

而从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算起
河南的衰落时期也高达

800年

这种衰落几乎是断崖式的
即从北宋时期的繁华巅峰直接跌落谷底
从此成为中国内地最为动荡、最为保守的地区之一
反差之大,令人唏嘘
正所谓
(语出自北宋司马光《过故洛阳城》,因感慨汉魏洛阳城的凋敝而作)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中国再没有一个省份像河南这样
跌落得如此突然、如此深重、如此漫长
以至于人们对它的负面印象根深蒂固
即便近年来河南经济已经逐步振兴
许多人的脑海中依然抹不去其贫穷与落后的标签
(河南在2016年各省区市GDP总量排名中位列第5,增速达到8.1%,虽然人均GDP有待提升,但整体成绩单可谓优异;图表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长时间的衰落加之巨大的人口基数
河南成了“地域黑”们最热衷的调侃对象
人们以偏概全、人云亦云
真实的河南反而变得面目不清
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
许多人以为河南只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殊不知它同时也是一个山地大省
其山地丘陵合计占全省面积的

44%以上

可谓一半山地、一半平原
(河南地形图,山地丘陵与平原的分界线并不严格,山地丘陵区域也存在许多小块平原,谨供参考;星球研究所制作,底图源自@MapsForFree)


这一地理特征正是理解“什么是河南”的关键
因为上帝之手在中原大地上一次次造山、造水
不但塑造了极佳的山川景观
更是接连创造了一段段历史奇迹
河南逐步被推向辉煌的顶点
甚至直接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




第一段奇迹当属河南的

太行山时代

1亿年以前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西北俯冲
(板块运动产生的造山事件,往往伴随火山喷发;太行山也是中国地震、火山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关于各个山脉形成的时间,不同的研究分歧较大,本文不作详细讨论)


欧亚板块内部引发巨烈活动
远古大陆的一侧开始隆升
另一侧则开始沉降
(沉降部分即今日之华北平原,隆升部分则为山西高原;地质学家将这种类型的山称为断块山,隆升的山体一侧非常陡峭,另一侧则相对平缓)


时间到了距今260万年前
相对高差达1000米-2000米的太行山全面隆起
它沿着河南西北省界呈弧状分布
山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
与北京市的面积相当
(豫西北地形图;星球研究所制作,底图源自@MapsForFree)


这样的造山过程
使得太行山面向河南的一侧
出现了一系列极为陡峭的丹崖绝壁
(位于辉县的天界山,红岩绝壁浮在云端、有如仙山,山体之上的缓坡让植物得以附着其上,形成两道绿色腰带;图片源自@天界山景区)


位于林州的太行山大峡谷气势尤为恢宏
其南北全长50公里
相对高差接近1000米
山势伟岸、壁立万仞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林州太行大峡谷,拍摄于石板岩镇马鞍垴村;摄影师@付有良)


在山中生活的人们只得劈山开路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郭亮洞挂壁公路,摄影师@付有良)


道路或直挂绝壁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郭亮洞挂壁公路,摄影师@董建军)


或盘旋山谷、艰难上下
(林州市石板岩镇大垴村附近的公路,摄影师@付有良)


高大的山体拦截了充满水汽的东部季风
沿着山脉迎风坡形成了一条多雨带
最多之处年降雨量接近1000毫米
与长江流域许多地方等同
再加上山地中遍布石灰岩含水层
使得河南境内的太行山
成了华北水景最出众的山脉
高差达数百米的瀑布沿着岩壁飘然而下
如同银练
(焦作云台山的云台天瀑,落差314米,高度差可以下方人群为参照物)


峡谷中积水成湖
或湛蓝如宝石
(焦作峰林峡翡翠湖)


或蜿蜒如青龙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林州大峡谷太行平湖,摄影师@付有良)


当流水冲出山谷
坡度变缓,河道变宽
河水携带着泥沙肆意横流
形成一个如同折扇的广阔台地
名为冲积扇
这里土质肥沃、水源充足
尤其冲积扇的扇缘
既可得水源之利,又可避免洪水之患
(冲积扇示意图,星球研究所标注)


古人逐水而居
在冲积扇的扇缘建立起许多古村落
(事实上华北平原上的许多城市,如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等,都位于冲积扇边缘或者与冲积平原的交接处;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太行山脚下林州临淇镇龙泉沟的村落与麦田;摄影师@付有良)


公元前1300年左右
商王盘庚亦将都城迁至太行山麓的
漳河、洹(音huán)河冲积扇扇缘
史称盘庚迁殷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都城
安阳
出现了
(安阳古称北蒙、殷邑;下图为殷墟王陵遗址卫星影像,图片源自@Google)


太行山为殷人提供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可以捕猎、采食、制衣、建屋、筑庙
强烈的造山运动还让原本深埋地下的矿藏易于开采
甚至直接裸露于地表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铜矿
殷人因此得以大规模冶铸青铜器
包括礼器、乐器、武器、酒器等等
应用之广,技艺之精
令人叹为观止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安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公斤,技术相当复杂,是目前已知最重的青铜文物;图片源自@中国国家博物馆)


殷人在安阳经营长达254年
其间建设有气势恢宏的宫殿区
惨绝人寰的祭祀坑
以及无以伦比的妇好墓
他们将所知的天文地理、征伐田猎、农牧祭祀等等
通通记载于甲骨或青铜器之上
创造了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系统


殷商之后
安阳地区以邺城为中心
先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六国的都城
是为七朝古都
这便是河南的太行山时代





太行山之后河南将迎来更为辉煌的

秦岭时代

1.5亿年前中国北方的华北陆块
与南方的扬子陆块开始互相逼近
位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区倍受挤压
大地如同褶皱一般向上隆升
(秦岭山脉的形成简化示意图,这种类型的山在地质学上被称为褶皱山,地层表现为壮观的层理弯曲)


70万年前
横跨甘肃、陕西、河南三省
长达1600公里的秦岭最终形成
东端直接伸入河南西部
诞生了嵩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一系列山脉
是河南面积最大、山地最密集的区域
(豫西地形图,星球研究所制作,底图源自@MapsForFree)


这些山脉特点各异,精彩纷呈
中岳嵩山最高峰海拔只有1512米
却在平地之上拔地而起
显得高大突兀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嵩山少室山;这两张作品不但展现了少室山的全景,还在水中呈现出难得的倒影;第1张拍摄于嵩山东侧,第2张拍摄于嵩山南侧;摄影师@刘客白/Pconline)



与太行山不同的是
嵩山缺少石灰岩含水层
造成地表流泉明显减少
但仅有的少数瀑布却依然不减风采
(嵩山卢崖瀑布,摄影师@刘客白/Pconline)


伏牛山为豫西最大的一条山脉
其规模巨大,山势高峻雄伟
1500米以上的山峰广泛分布
作为褶皱山系的伏牛山
没有太行山那样巨大的断块山体及绝壁悬崖
却也呈现出另一种险峻
主峰之一的老君山海拔在2200米左右
山脊呈锯齿状
尖峭的山峰突出其上,十分独特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王煜文)


伏牛山群山连绵、水汽充足
山间往往植被浓密、云蒸雾绕
(伏牛山老界岭,摄影师@韩自豪)


从这些山地中发源的河流
形成了密集的水网
据《水经注》记载
古代豫西地区大小河流多达170条
众多的河流汇聚在一起
所形成的冲积区域远比冲积扇更大、更深厚
我们将其称为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形成示意图,星球研究所标注)


冲积平原地域广阔
更加适宜人类发展
百水汇流的洛阳盆地便属于此例
(第1张为洛阳市宜阳县麦田,第2张为宜阳县三乡镇烟苗移栽,摄影师@田义伟)



再加上它群山围合,可以御敌于外
水系纵横,可以通达四方
古人对此总结道

“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

(洛阳周边地形图,星球研究所制作,底图源自@MapsForFree)


自夏朝肇始
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洛阳
是为十三朝古都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政权最多的都城
唐代时武则天着力营建神都
洛阳的发展步入巅峰
其时广建宫殿,气象万千
(武则天时期营建的万象神宫,亦称明堂;塔名通天浮屠,亦称天堂;无论名称还是建筑本身,都极富美感,这正是古洛阳城的独特之处;摄影师@王煜文)


开凿大佛,万人顶礼
(龙门石窟中按照武则天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大佛,摄影师@邓国晖)


在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更为深刻
时人向往洛阳
出现了许多以洛阳命名的地方
今日江西、福建、重庆、广东、湖北、湖南、台湾
仍可以见到洛阳村、洛阳镇等等名称
就连日本京都也以“洛阳”为别称
这便是河南的秦岭时代





与秦岭时代同时
河南的第3条山脉也登场了
其影响广度、深度不及前两个山脉
但却是未来更为波澜壮阔的一幕出现的必要条件
我们将其称为

大别山次时代

大别山的形成同样源于
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地的挤压
地质学上统称为秦岭-大别山造山带
(豫南大别山及南阳盆地地形图,桐柏山为广义大别山的一部分;星球研究所制作,底图源自@MapsForFree)


大别山脉岩石古老
加之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造成该山系常见怪石突兀
最独特的当属嵖岈山
其巨石浑圆
或犬牙交错
(嵖岈山,属于桐柏山脉,摄影师@高山流水视野/Pconline)


或赫然独立
(嵖岈山,摄影师@高山流水视野/Pconline)


总体而言
大别山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
冷暖气团在此交替频繁
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便发源于该区域
山中常年云遮雾绕,阴雨不断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信阳商城县黄柏山;摄影师@韩自豪)


植被茂密、郁郁葱葱
(信阳南湾湖附近的山地丘陵、茶园;大别山的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生长,出产著名的信阳毛尖,摄影师@焦潇翔)


水如镜面、山若泼墨
(信阳灵山,湖泊名为元璋湖,摄影师@王力尧)


大别山与秦岭山系的伏牛山合围
形成了著名的南阳盆地
盆地北侧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突然中断
构成盆地的东北角缺口
成为中国南北沟通的交通要道
楚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南阳便诞生于此
它亦是楚国早期的都城所在地
西汉时则成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今日南阳城区;南阳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还拥有中国境内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恐龙蛋化石群,数量高达10万-40万枚,世所罕见;摄影师@韩自豪)





三个山岳时代之后
真正的高潮即将到来


大平原时代

这次出场的主角不再是山岳
而是一条大河
位于河南三门峡的群山之西
一个大型古湖不断吸纳上游来水
15万年前
愈来愈大的古湖终于切开山体
喷薄而下,直至大海
现代黄河形成了
(第1张为河南黄河三峡之龙凤峡,第2张为八里峡,即为古湖切穿山体后形成的河道;具体切穿时间仍有争议;图片源自@黄河三峡景区官网)



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极为广阔的舞台
西北太行山、西部秦岭余脉、南部大别山
三座大山如同一个怀抱
怀抱之中黄河可以肆意奔流
北夺海河、南侵淮河
每年携带的泥沙多达数亿吨到十多亿吨
数万年之后
一个大型的冲积平原诞生了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的河南部分,星球研究所制作,底图源自@MapsForFree)


华北平原共计30万平方公里
横跨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
谓之沃野千里,毫无半点夸张
河南部分更是最为膏腴之地
平原之上水系纵横
除了天然河道
古人还大量开凿运河
其中汴河起源于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
可以连接黄河与淮河水系
它发达的漕运在唐代就有了非常高的评价
(出自唐代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到了北宋
东京汴梁(开封)凭借平原与水系
一跃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
也是华北平原南部历史上最后一个超级大都市
(《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城,图片源自@故宫博物院)


然而大平原时代的最大成就
已经不是一城一地之发展
而是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引领宋代达到了
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语出自《中国大历史》)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它更接近于商业文明,而非农业文明
从真宗朝开始
来自工商税与征榷的收入超过了农业税
北宋熙宁年间农业税的比重甚至降至30%
相比之下明清两代的田赋收入占比都高达70%


人们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生活
据经济史家赵冈的《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北宋的城市人口占比高达20%
同样作为对比
清代中叶的城市化率仅有7%


国民更加富裕
据香港科技大学刘光临教授的估算
宋代人均国民收入为7.5两白银
相比之下
600年后的康乾盛世人均仅6.45两
这便是河南的大平原时代




山地、水系、大平原
和它们所带来的
太行山时代、秦岭时代、大别山次时代
以及最辉煌的大平原时代
一个完整、清晰的河南形成了
(华北平原的河南部分,星球研究所制作,底图源自@MapsForFree)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
繁荣时期河南不断向外辐射文明
在衰落时期河南也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
每一次战乱、灾难
当人们四散逃离中原
客观上也是一次文明的传播扩散
以南宋初期的临安为例
其居民达26万户
上至将相臣僚,下至底层
河南迁入者占了多数
商店、药铺、寺庙都由开封人开设或建造
直到明代还有人感叹杭州人的开封口音
江苏、福建、江西等诸多省份也都有类似现象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六)

“(杭州)城中语言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今日学者们不完全统计的4820 个汉族姓氏中
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 个
300 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171 个
正是繁荣时期、衰落时期持续不断的传播
才有了今日中国的人口、文化格局
造山、造水、造中华
这就是河南
(中国3D地形图局部,摄影师@Anton Balazh/123RF)

全文完,感谢阅读。


想了解一个你从未遇见的中国?

欢迎点击由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和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的,

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让我们重新发现中国之美。


我们的其他回答;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河南通史》《河南省区域地质志》《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古地理》《中原移民简史》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河南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一种浓烈的断言和概括性,仿佛要将一个拥有超过九千万人口、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省份,变成一面能够折射整个中国的镜子。这种说法之所以引起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原因在于它触及了几个核心问题:代表性、复杂性以及“中国”的定义本身。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河南一小学营养餐仅半碗素面且与规定菜单严重不符的事件,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且需要严肃对待的公共事件。这不仅暴露了在基层营养餐供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触及了学生健康、教育公平以及政府监管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和分析这一事件:一、 对学生健康和成长造成直接损害: 营养不足: .............
  • 回答
    河南将惩戒高校“鸽子”失信考生,这一举措在教育界和社会上都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从一个角度看,这是对现有招生制度的一种完善,旨在维护公平和秩序;但另一方面,也牵涉到对学生个体发展、教育公平以及政策执行的深层思考。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鸽子”失信考生出现。 高校招生过程中,“鸽子”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
  • 回答
    关于河南一救护车闯红灯出车祸,交警判定未执行紧急任务,救护车负全责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涉及交通安全、法律责任、职业道德以及公众信任的复杂事件。事件梗概及交警判罚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交警的判罚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相关实施条例,救护车在执行紧急任务时,.............
  • 回答
    河南南阳某中学当众销毁数十部手机事件,自发生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行为的合理性、教育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成为焦点。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梗概(根据公开报道整理):根据媒体报道,河南南阳某中学为了所谓的“净化校园环境”、“杜绝学生沉迷手机”,组织了一场公开的手机.............
  • 回答
    要说河南卫视的《清明奇妙游》,那可真是个特例,在一众晚会和节目中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那种纯粹的娱乐综艺,也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节目,而是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呈现出一种特别的韵味。核心亮点: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首先,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传统节日的简单介绍上,.............
  • 回答
    洛阳一位小哥在景区开了家“10元管饱”的店,这事儿一出,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说实话,刚听着就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在这个物价飞涨、景区消费更是“让人肉疼”的时代,10块钱能管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路数?咱先从这“10元管饱”本身来说。首先,这绝对是个话题制造者。要知道,普通景区里一碗面可能就要二三十,一顿.............
  • 回答
    挖土盲盒?河南博物院这个“奇招”到底行不行?最近,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一款名叫“挖土”的盲盒,一时间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讨论度也是居高不下。说实话,初次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跟我一样,脑海里闪过一些画面:是考古队员在工地辛勤劳作的场景?还是直接把土“装”到盒子里,让你回去自己挖掘?这种略带“粗糙.............
  • 回答
    今年夏天,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都经历了高温天气,河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严峻的防暑降温挑战。总体来看,河南科技大学的防暑举措是比较细致且关注学生实际需求的,但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值得称赞的方面: 宿舍降温措施到位: 对于住校学生来说,宿舍是他们最常待的地方.............
  • 回答
    河南卫视的“老字号”节目,能在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不衰,这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电视市场里,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更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说句实在话,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情怀”二字就能概括的,而是河南卫视在坚持中不断打磨、创新,以及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和挖掘。首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压舱石。 河南,华夏文明.............
  • 回答
    乡土的歌者:韩仕梅的诗歌与诗歌的温度谈起韩仕梅,许多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那个在田埂上、在灶台边,用质朴的河南方言吟诵着自己心声的农村阿姨。她的诗歌,没有经过科班的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无数人的心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评价韩仕梅的诗歌,需要我们放下对“诗歌”的刻板印象,去.............
  • 回答
    河南卫视的“七夕奇妙游”,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一股带着浓浓中国风的暖流,在浮躁的网络时代,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七夕夜。与其说这是一场晚会,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一次对传统七夕意蕴的温柔回溯。整体评价: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一次温暖而富有诗意的七夕献礼。“七夕奇妙游”最让人眼前一亮的.............
  • 回答
    惊艳!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祈》:一曲水下洛神舞的诗意与挑战河南卫视今年的端午奇妙夜,无疑再次凭借其别出心裁的创意和高超的制作水准,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其中,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舞者朱洁静演绎的水下洛神舞《祈》,更是以其绝美的画面、深邃的意境和震撼的艺术表现力,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不仅仅.............
  • 回答
    河南卫视在2021年推出的《中秋奇妙游》可以说是当年中秋晚会中的一股清流,甚至是现象级的存在。它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并引发广泛讨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核心亮点: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呈现《中秋奇妙游》最核心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用.............
  • 回答
    听完“回到河南嘞”,我只想说:好家伙,这河南话!最近,“回到河南嘞”这首歌算是彻底火了,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简直是走到哪儿听到哪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听着这熟悉的乡音,再配上那魔性的旋律,我只想说:好家伙,这河南话!这不就是我心里想说又没说出来的吗?得说,这首歌,它就是那种典型的“洗脑神曲”.............
  • 回答
    要评价河南卫视2021年《端午奇妙游》,这真是一场惊喜,简直是古风盛宴,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场晚会,更像是把我们带进了历史的画卷里,用现代的科技和艺术手法,重新演绎了传统节日的韵味。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沉浸式”的叙事方式。传统晚会大多是主持人串场,节目表演,然后切换到下一个。但《端.............
  • 回答
    这河南女孩在 618 期间中了价值百万的锦鲤大奖,却表示“不想成为信小呆”,这件事的确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背后都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百万锦鲤大奖”和“信小呆”是怎么回事。“618”大家都不陌生,是电商的大促销日,各大平台都会拿出各种奖品来.............
  • 回答
    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一场温情与国风交织的告别,未来可期河南卫视今年的“中国节日”系列,从元宵的“锦绣”到端午的“龙舟”,再到七夕的“鹊桥”,一路走来,总能给人带来惊喜。而作为收官之作的“重阳奇妙游”,更是承载了观众们一整年的期待,也为这个系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重阳奇妙游”的亮点与惊喜,细节.............
  • 回答
    淮阳岳飞观前游客打“秦桧”,这桩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简单点说,就是有人在岳飞庙(或者说岳飞观,名称有些地方不太一样)前面,把塑造成秦桧的泥像或者道具给打了一顿。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事情的背景与细节:首先得明白,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却.............
  • 回答
    在探讨南街村的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之前,咱们得先好好聊聊南街村到底是个啥样的存在。把它简单标签化,说它是“共产主义的活化石”或者“失败的试验”,都显得太片面了。南街村,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社会实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南街村的“共产主义”标签:究竟是咋回事?首先,南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