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河南将惩戒放高校「鸽子」的失信考生?

回答
河南将惩戒高校“鸽子”失信考生,这一举措在教育界和社会上都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从一个角度看,这是对现有招生制度的一种完善,旨在维护公平和秩序;但另一方面,也牵涉到对学生个体发展、教育公平以及政策执行的深层思考。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鸽子”失信考生出现。 高校招生过程中,“鸽子”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正规渠道被录取,但最终选择不去报到入学的学生。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其背后原因可能多种多样:

信息不对称或判断失误: 学生可能在填报志愿时,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地理位置、学习氛围等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录取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
突发变故: 家庭经济状况变化、个人健康问题、或者突然出现的更具吸引力的机会(比如出国留学、入职工作等)都可能导致学生改变主意。
“广撒网”策略的副作用: 一些学生为了增加被录取的几率,同时填报多个学校,一旦被多所学校录取,就可能出现“占坑”现象,最终选择最心仪的那一所,从而放弃其他学校的录取资格。
缺乏诚信意识: 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学校招生计划和他人机会的潜在影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

那么,河南此次推出的惩戒措施,具体会带来哪些影响和讨论点呢?

支持的观点,往往围绕着维护招生秩序和教育公平展开:

1. 保障高校招生计划的稳定性: 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会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和新生报到率来预估,失信行为会导致学校的招生计划落空,影响教学资源的分配和安排,甚至可能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2. 维护其他考生的合法权益: 一个“鸽子”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本应获得录取资格的考生,可能因此失去了机会。这种行为是对那些认真填报志愿、遵守规则的考生的不公平。
3. 引导学生树立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 将“失信”与“惩戒”挂钩,是一种教育引导。它能够让学生明白,选择大学录取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契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诚信的社会公民。
4. 规范考试招生行为: 作为一种“失信行为”的界定和惩戒,可以进一步规范整个考试招生过程,为建立更健康的教育生态打下基础。

然而,对这项措施的审慎考量和批评的声音也同样存在:

1. 惩戒的界限和力度: 什么是“鸽子”行为的界定标准?惩戒的尺度如何把握?是只限制一次,还是有累积效应?过度严厉的惩戒是否会“一棍子打死”,影响学生未来发展?例如,如果是因为家庭重大变故不得不放弃入学,是否也应一概而论?
2. 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潜在影响: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并非终点。如果因为一次“失信”行为,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升学、就业等环节受到长期限制,是否过于严苛?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对学历和教育背景的看重,使得这种限制可能产生较大的连锁反应。
3. 政策的普适性和执行难度: 河南的这项措施是否具有普遍性?其他省份会如何借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何有效监测和认定“失信”行为?如何保证信息准确无误,避免误伤?
4. “堵”与“疏”的平衡: 除了惩戒,是否还需要更多“疏”的措施来解决“鸽子”现象的根源?比如,在志愿填报阶段提供更详细准确的学校和专业信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建立更灵活的招生调剂机制,让学生有更多合法合规调整选择的机会。
5. 潜在的“歧视”风险: 如果惩戒措施的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或者对不同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解读,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公平问题。

总的来说, 河南此次的举措,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于规范招生秩序、提高教育公平的决心。它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对招生制度“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积极探索。

但是,这项政策的落地,需要更加细致的考量和周全的准备。

政策细则的出台至关重要: 应该明确“失信”的定义、惩戒的具体方式(例如,限制未来某段时间内的志愿填报数量、专业选择等)、以及豁免条款(针对特殊情况)。
注重宣传与引导: 要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充分理解这项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诚信意识。
建立申诉与复核机制: 确保政策的执行公平公正,为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提供申诉和解释的机会。
持续的评估与调整: 政策实施后,需要密切关注其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惩戒失信,鼓励诚信”的最终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制造障碍。

河南此举,无疑是教育改革道路上一次新的尝试。如何在这项改革中平衡好维护秩序、保障公平、尊重个体选择以及促进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是对教育管理者智慧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高峰期的地铁,大家从始发站一哄而入,在人挤人的情况下,出现了三种人:

1.挤上去且有座位的

2.挤上去且没座位的

3.没挤上去的

真正在高峰期坐过地铁的人都明白,1是少数,2、3是大多数。

现在2这种人中又分为两种:

2A:没座位也没办法,站着吧;

2B:凭什么其他人有座位,我没座位?没座位我就下车,等下一辆地铁,再抢座位。

由于2B下车,不仅导致列车没有装满,而且2B留到下一辆车,客观上也挤占了下一辆车的资源。本来就很难挤了,现在竞争对手又增加了,这下子下一辆车上有一些本来能抢到座位的人就变成站着,甚至挤不上车,于是他们也变成了2B。就这么循环往复,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这不是杞人忧天,在河南,没有上过高四的人,就是高中生活不完整。而读了高五的人也比比皆是。

所以我的结论是:

你TM就不能多开几趟列车?运力上去了就不存在挤不上车的问题了。靠惩戒乘客永远是治标不治本。

user avatar

下面破口大骂的大多数考生都没有意识到两点:

A 自己考不上理想大学的原因首先是分低,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可能性是被其他考上没去的人占了名额,最后才是自己今年运气不好。

如果每个人都有无限选择的机会,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没得选择。你以为自己是幸运少数,其实你也是别人的擦鞋垫。

B 大学不是义务教育,但也不是掏钱买培训的纯市场行为。国家从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的人民手中收钱,准备了足够的校舍和师资,为你制造了价值十万元的大学入学名额,你像扔垃圾一样扔掉?

国家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中国大学补贴太高,收费太低,低到很多人忽略了这本应是很昂贵的消费:

人才培养经费持续增加,31个省(区、市)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全部达到1.2万元。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增强,一批高校形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诊断、自我完善工作机制。

上面是2016年数据。注意这里说的是31个省全部达到,即1.2万元是最低拨款。再加上之前校舍、设备、师资等既有资产的折旧更新,加上廉价土地供应隐含的补贴,每个大学生每年消耗的资源差不多是2-3万元,学费只占20%左右,绝大多数的成本由中央和各级财政背了。越是名校的学生,享受的补贴比例就越夸张。

所以我们觉得读大学是权利不是消费,只要高考分够了就该享受。

如果是拿钱办事的培训机构,倒也不会多BB,无非是十万元的培训要5万预付款,来不来都不退钱罢了。

user avatar

首先,我要指出一件事情,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招生宣传时都存在夸大宣传现象,包括top2。

招生组老师夸下的海口,在你被录取后,即使不兑现,你也只能任学校拿捏。

现有的高考模式下,出分填志愿的时候,考生处于优势,那时候你还有谈判的权利;一旦录取,就是学校占优势,学生没什么谈判的权利,退学重考是最后的武器了。

今年北大2018届专硕(17年9月拟录取的),开学前1个月被告知只能给55%的学生安排宿舍,附近租房三年起码多花十万。这件事搁在2018年7月学生们只能在网上骂学校,要是搁17年7月,很多学生就直接选择去清华,或者出国了。

今年五月,清华专业大类分流的时候,很多想分流去电子系的17届学生发现,去年(17年7月)高考录取的时候,已经有高分考生偷偷签订录取协议,提前锁定了100多个电子系名额。如果高考录取的时候,考生表明想大类分流(大一结束时)想去电子系,你觉得会有招生老师好心提醒,已经有100多个高分考生提前锁定电子系,到时候竞争非常激烈吗?显然不会,招生组更有可能会重复宣传“清华转专业很容易的”。

清北尚且如此,对其他高校又有啥信心呢?

高三的学生,社会经验尚欠,招生组可都是成年人,在加上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你确定考生能巧妙地避开所有的雷区吗?

退学重考是考生最后的核武器了,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种。

现在河南省削弱考生使用这核武器的权利,考生就更加处于劣势了,高校招生时也可以更加大胆地宣传了。这个恶果,将由明年以后所有的河南考生承担。


——————————

很多人说拿通知书不去报名和去报名大一退学是两码事,但是对考生来说是一样的,都是复读。

如果这个政策只管前者,那就白制定了,复读生可以轻松用第二种方法绕过,该占的名额还是占了,“优化资源配置”是无稽之谈。

今年可以出一条规定惩罚不去报名的,明年发现复读生用了第二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再出个“补丁”修复漏洞,是很容易的事情。政策就是要针对复读生,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招生夸大宣传普遍存在,各个学校官网的宣传和现实情况是有很大出入的。你看北大专硕,往年都提供住宿了,今年出了问题,回去翻招生简章,才发现住宿条款里的雷区。你觉得招生时学校会主动提醒吗?


某些人积极内卷,我也是无语。每一个复读生,都曾经是应届考生,强行把两者对立,不是发动群众斗群众是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