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让人看似文雅实则尴尬的翻译?

回答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常面临“字面准确与文化适配”的矛盾。一些看似优雅的直译或过度修饰的翻译,在目标语境中反而可能引发误解、滑稽甚至冒犯。以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此类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一、“中国风”:东方主义的镜像
典型误译:“Chinese style”(中文直译)
尴尬之处:西方语境中,“Chinese style”常被简化为青花瓷纹样、旗袍或灯笼等符号,可能隐含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例如某品牌将“中国风”翻译成“Dragon Style”,既未体现“龙”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是祥瑞象征),又可能让西方受众联想到《功夫熊猫》中被误解的“恶龙形象”。
深层逻辑:直译忽略了“中国风”在中文语境中的复杂性,它不仅是装饰风格,更包含对传统美学、哲学(如道家思想)的致敬。而西方文化中的“Orientalism”(东方主义)倾向,常将东方元素符号化为异域风情。



二、“功夫”的误读:武术与武艺的边界
典型误译:“Kung Fu”
尴尬之处:英文中“Kung Fu”最初特指中国武术,但现代语境下被泛化为“功夫”(如电影《功夫》英文名《Kung Fu》,却让西方观众误解为对武侠文化的浅薄呈现)。而更精准的翻译应为“Wushu”(武术),但后者在英语中常与“Martial Arts”混淆,导致语义模糊。
文化冲突:中文“功夫”包含“技艺磨练”的哲学意味,而英文直译可能被曲解为暴力或竞技性运动,失去其作为“修炼之道”的精神内核。



三、“茶道”的误译:礼仪与仪式的失衡
典型误译:“Tea Way”(日语“茶の道”直译)
尴尬之处:中文中“茶道”指代日本茶文化,但若直译为“Tea Way”,英语读者可能理解为“喝茶的方式”,而非包含禅宗美学、礼仪规范和哲学内涵的综合体系。例如某茶馆将招牌翻译成“Tea Way”,被西方游客误以为是普通饮品店。
跨文化差异:中文“道”(Dao)常指哲学路径,而英文中“Way”易被简化为方法论,导致深层文化意义的流失。



四、广告语的“文雅陷阱”
案例1:“一切皆有可能” → “All is possible”
尴尬点:直译虽符合字面逻辑,但英文中更自然的说法是“All things are possible”,而“Everything is possible”更常见。此外,“All is possible”的简洁性可能被误解为对现实的过度乐观,甚至引发反讽(如广告商刻意营造的“伪哲学感”)。
案例2:“中国速度” → “Chinese Speed”
尴尬点:直译可能暗示“急躁”或“混乱”,而中文中“中国速度”常指改革开放后的高效发展。若翻译成“Rapid Development”则更符合语境。



五、成语/谚语的直译困境
案例1:“吃一堑,长一智” → “Eat a setback, gain wisdom”
尴尬点:英文中无对应表达,直译会让人困惑。需调整为“Learn from mistakes”或“A lesson learned through hardship”。
案例2:“百闻不如一见” → “A thousand hearsays are not as good as one sight”
尴尬点:虽然字面准确,但英文习惯用“In the flesh”(亲身体验)或“See for yourself”更自然。



六、头衔与尊称的误译
案例1:“主席” → “Chairman”
尴尬点:中文中“主席”可指国家领导人(如国家主席),但英文中“Chairman”多用于公司或组织,可能被误解为职位层级较低。更准确的说法应是“President”(总统)或具体头衔(如“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案例2:“博士” → “Doctor”
尴尬点:中文“博士”指学位,但英文中“Doctor”可能被理解为医生职业,需加注“Ph.D.”明确学术身份。



七、文化符号的误读
案例1:“龙” → “Dragon”
尴尬点:中文“龙”是祥瑞象征,而英文“dragon”常代表邪恶生物。例如某品牌将产品命名为“Chinese Dragon”,可能被西方消费者误解为危险或暴力。需译为“Loong”(中国龙的音译)并加注释。
案例2:“风水” → “Feng Shui”
尴尬点:英文中“Feng Shui”常被简化为玄学占卜,而中文“风水”包含环境与人的互动哲学。需解释为“Environmental Harmony”或补充说明。



八、文学翻译的“文雅陷阱”
案例1:“红楼梦” →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尴尬点:直译虽保留原名,但英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石”的象征意义(石头代表贾宝玉的出身与命运)。需在副标题中补充解释。
案例2:“围城” → “The City Wall”
尴尬点:直接翻译易被误解为地理概念,而中文“围城”喻指婚姻或人生的困境。英文译本常采用“Fortress Besieged”(《围城》的英译名),但需注释其隐喻性。



总结:为何“文雅”会尴尬?
1. 文化语境差异:直译忽视了目标语言中特定表达的文化内涵。
2. 功能对等缺失:追求字面优雅而牺牲信息传递的效率(如广告语需朗朗上口)。
3. 误读风险:符号化翻译可能强化刻板印象,而非促进真实理解。



翻译建议
动态对等原则:优先考虑目标语言的自然表达,而非字面对应。
文化注释补充:在关键处添加解释,避免误解(如“龙”需说明其祥瑞属性)。
语境化调整:根据受众调整用词,例如为西方读者译为“Chinese Artistic Style”,而非“Chinese Tradition”。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对话。唯有深入理解两种语言背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才能避免“文雅”的尴尬,实现真正的跨文化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似文雅实则尴尬的翻译——当然是那些英文歌词的“文言文翻译”!


“欣赏”一下这个英文歌词翻译:

I heard that you're settled down
已闻君,诸事安康。
That you found a girl and you're married now
遇佳人,不久婚嫁。
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
已闻君,得偿所愿。
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 I didn't give to you
料得是,卿识君忘。
Old friend, why are you so shy?
旧日知己,何故张皇?
Ain't like you to hold back
遮遮掩掩,
or hide from the light
欲盖拟彰。
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
客有不速,实非我所愿。
But I couldn't stay away, I couldn't fight it
避之不得,遑论与相抗。
I had hoped you'd see my face
异日偶遇,识得依稀颜。
And that you'd be reminded that for me
再无所求,
it isn't over
涕零而泪下。
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毋需烦恼,终有弱水替沧海。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抛却纠缠,再把相思寄巫山。
Don't forget me, I beg
勿忘昨日,
I remember you said
亦存君言于肺腑。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情堪隽永,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也善心潮掀狂澜。’”






下面要泼冷水了。


很多人都拿着这个歌词的翻译说“中文博大精深“,”中国的文言文太美了”……

这两句结论我是原则上同意的,但用这个翻译作为论据我坚决不同意。


我要说:

这种翻译,体现的是语文教育和英语教育双重失败。

我说的失败,并不指说翻译者语文和英语都学的不好。

公正地讲,这至少还是需要一定的语文和英语的功底的(虽然并不高)。

我说的教育失败,是缺少必要的敬畏——真的以为两者都学了点皮毛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用一个最贴切的当代词汇来形容就是——

中二

中学二年级正好是多数人受教育过程的最中间部分,这时比较容易产生自己懂的很多、会的很多的错觉,于是经常会说出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做出不知深浅的事。


其实,不用专家教授就可以看出——

从语文角度,这文言文其实是伪文言,实际上是半文半白,用词都是文言文在现代汉语中“残存”的熟词,以及中学课本文言文、诗词中学到的现学现卖词;从英汉翻译的角度,这翻译作为归化翻译的一种尝试,偶有亮点,但改变不了通篇硬凑的本质。

再公正点讲,用文言文翻译英文难度极大,所以但凡尝试者能翻出一丝亮点的,我们往往都无限降低了要求——这本来是没问题的。

但这种降低要求导致的是更多拙劣的尝试充斥网络,受到无脑追捧,劣币驱逐良币,误导小朋友,这才是需要加以批评的原因。



当然,我们不能当只喷不说原因的专业喷子,还是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好。

我们拿歌名、主歌第一段和副歌为例,一句一句来分析。

先说歌名——


Someone like you
另寻沧海


其实,比较而言,这歌名的翻译还算是好的,至少两者的“言外之意”还可能对应上。“Someone like you” 的言外之意可能是“我再也找不到像你一样的人”这种绝望心境;但也有可能是“我会去找个像你一样的人,尽管不是你,也足够了”这种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心境。从字面上我们无法确定是哪个可能,但由于这首歌曲调哀怨,甚至有点撕心裂肺,我们更愿意解读为前者。

中文“另寻沧海”显然来自于唐代元稹的《离思》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是见过了沧海的水就不会对普通的水有很深的感受了,也就是说“有了跟你在一起的经历之后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相伴的人的要求,也就很难再找到了”。能对应上 “someone like you”的第一种可能。

但问题在于,“沧海”这个意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元稹的《离思》,“沧海”本身只能指代“像沧海一样波澜壮阔的东西”,如果要把“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个意指坐实,就必须要加入“沧海”与“水”的对比,也就是需要有特殊与普遍的对比才可以衬托,而不能仅仅用一个“沧海”。之所以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个翻译很好,大概是多数人除了元稹的《离思》都没读过多少其它带有“沧海”的文言文或诗词吧。

不过总体而言,歌名翻译有问题但不算严重,勉强可以算个亮点。下面则是一片“重灾区”。


I heard, that you‘re settled down.
已闻君,诸事安康。


先说文言文——“已闻君”,很明显的半文半白,“已”在文言文中更多地当动词用,表示“停止”;其副词表示“已经”的用法是引申出来的,白话文和现代汉语更常用。

评论区有人提醒说“已”在文言文中也当副词用,注意我上面说“白话文和现代汉语更常用”,意思并非“文言文中不当副词用”,文言文中也偶尔当副词用,但用的比较局限,不像白话文用的那么随意,所以如果乱用,尤其是在三音节中,就会有很强的白话感

“诸事安康”听起来像文言,但我想说,这是什么鬼?“安康”是平安健康,主语只能是人,“诸事”有什么好“安康”的?“安顺”勉强可以。

再说翻译,“settle down”是指人“安定下来”,有隐含的意思是“在一个过得去的环境下稳定下来”或“跟一个过得去的人稳定关系”,根据上下文应该指这个人的婚恋状态,跟“诸事安康”有什么关系?就算强行算有,也只能算所谓“诸事安康”中的一个方面。这个“安康”,目测来看,“安”是为了跟settle (安定)对应,“康”则完全是为了凑韵



That you, found a girl and you’re married now.
遇佳人,不久婚嫁。


“found a girl” 对 “遇佳人” 没什么大问题,因为“佳人”这个词是古代就用滥了。问题在于“不久婚嫁”是什么意思:

——还有不久就要婚嫁?可人家明明是 married 已婚状态了。

——遇佳人不久之后就婚嫁了?原文没有体现。

——刚刚婚嫁了不久?这个语序说得通么?



I heard that your dreams came true.
已闻君,得偿所想。


“已闻君”前面说过了,不赘述。“得尝所想”大概是成语“得偿所愿”为了押韵改的,但这么一改把 dream 这个词理应表达出的强烈愿望给减弱了。



Guess she gave you things I didn’t give to you.
料得是,卿识君望。


“料得是”这种用法类似宋词或元曲常用的发语词引语词,起到一个衔接音韵节奏的效果,信息量极小,无论唱曲的还是听曲的都是起个喘息的作用,类似的还有“有道是”。用一个“料得是”翻译“guess”没什么问题,就是显得不够经济,用宝贵的三个音节翻译了原文一个音节,导致后面四个字根本无法体现剩下的信息量。

后面的“卿识君望”更是个严重错误,“卿”在文言文中是第二人称代词,跟“君”一样指代的是“你”,而不是“她”!这句中文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猜你自己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而原文是“我猜是她给了我给不了你的东西”,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Old friend, why are you so shy?
旧日知己,何故张惶?


“旧日知己”很显然是白话文,文言文用字十分俭省,原文 old friend 只有两个音节,译文用四个音节,那还不如不用文言文翻译。

“何故张惶”首先在句式上,“何故”接单字动词比较符合文言文习惯,如“何故来”、“何故去”,接叠韵形容词“张惶”则显得白话。

至于“shy”和“张惶”的对应,个人认为还说得过去,尽管明显是为了凑韵,毕竟 shy 的意思中含有“紧张”的层面,跟“张惶”可以粗略对应。



It ain’t like you to hold back or hide from the light.
遮遮掩掩,欲盖弥彰。


意思对应上了一部分(少了It ain't like you),但表达重复,熟词熟语,且缺少了一直追求的“美感”,与整体风格全不搭调。



I hate to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
客有不速,实非我所想。


“turn up out of the blue uninvited”与“不速”对应本来算是亮点,至少能体现文言文用字经济的特点。但一是从整句上看仍显白话,二是“客”、“我”两个主语对应的是英文的一个主语“I”,中文有明显歧义。且整句句法用词都很生硬。



But I couldn’t stay away, I couldn’t fight it.
避之不得,遑论与相抗。


原文没有递进关系,译文用“遑论”加了个递进关系——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大,主要的问题在于“遑论”二字常用于激辩,用在这里缺少美感,与整体风格不搭调。



I had hoped you'd see my face
异日偶遇,识得依稀颜。
And that you'd be reminded that for me it isn't over
再无所求,涕零而泪下。


这两句的原文是一句话,应该连起来看,而翻译完全割裂成两句话并曲解了意思。

整句是个虚拟语气,意思是“我之前希望你看到我的脸的时候会明白这段感情对我来说还没有结束”。

翻译完全是在自嗨,意思全拧了,中文的所谓“美感”其实不过是之前大诗人所用过的意象的“拼凑感”。

人家前面都说了作为“不速之客”来见他了,为什么现在又变成“异日偶遇”?

“识得依稀颜”语句不通就不说了,意思也够奇怪的,难道这男的渣到这么快就把她样子给忘了?

“再无所求,涕零而泪下”更是跟原文毫无关系的臆想。

再说“涕零”和“泪下”总体上是一个意思好么?明显重复堆砌。陈子昂的“怆然而泣下”才是哭的正确姿势——感情应该是由内而外,而不是外了又外!



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毋须烦恼,终有弱水替沧海。


副歌第一句翻译应该算是最大的亮点了,虽然似是而非的毛病仍然在,但我不想过于吹毛求疵,并且前面类似的大概说过,就不指出了。

我怀疑翻译者是先翻译了这一句,然后其它句子都是在这句的基础上硬凑的。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too
抛却纠缠,再把相思寄巫山。


这句跟原文意思没什么关系,不过这句译文跟上句译文有很明显的对仗关系,我只能理解为“任性再创作”,而不是理应忠实原文的翻译。



Don't forget me, I beg
勿忘昨日,
I remember you said
亦存君言于肺腑:
"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
“情堪隽永,
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
也善心潮掀狂澜。”


这部分翻译整体上似是而非,体现了翻译者的语文水平确实很中二(也可能是为了硬凑什么都不管了),比如“隽永”虽然带个“永”字,但意思是“意味深长,回味无穷”,跟 “lasts” 完全对应不上。

“也善心潮掀狂澜” 更是生硬到尴尬的地步,更令人发指的是在音韵上,文言文骈文和诗词的美感有一半在音韵上,而“心潮掀狂澜”在文言音韵上都是平声字,连续5个平声字在一起,音韵上完全没有律动感,何来美?


篇幅所限,逐句分析到此为止。


抠细节总会有吹毛求疵的感觉,但回到整体,即使往好的方向看,依然是除了一两个亮点之外乏善可陈,那一两个亮点估计就是翻译者最初的灵感,而剩下的都是为了这个灵感进行的似是而非、甚至矫揉造作的拼凑——这就是我对这个译文的总体感觉。

其实本文举的例子不过就是网上各种顶着“文言文”翻译、“诗词”翻译噱头的作品中流毒比较广的一个。所以不要误会,并不是我个人故意针对这篇翻译,我是说这类翻译真的绝大部分都是如此(其实想说的是“全部”,但万一以后真有能人呢?把话说死不是我的风格)。

汉语文言文、诗词之美真的不是成语、文言熟语、半文半白、中学课本那点东西可以涵盖的。

英汉归化翻译的里面的准则和学问也绝不是可以用这种似是而非、自说自话、张冠李戴的东西来践踏的。

说到底,中二也是人生中的必经阶段,谁没中二过?我自己多年前也曾自命不凡地用古典诗词语言翻译过华兹华斯的名作“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经评论区提醒,是弗罗斯特的名作,真的是好多年了,连作者都记错了),现在一看羞愧无地。所以中二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停留在这里。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否“中二”呢?


如果你看完之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说的这么厉害,你倒是翻译一个啊”——那没错了,你就是!



=========================================

更新 2019.1.7

最后应邀自爆,把10年前的类似译作拿出来供大家批判!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1923) 雪夜过琼林

Robert Frost 岳光寒 译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种树山人我自知,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此间村社有家祠。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客人驻马山人远,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独赏琼瑶琢玉枝。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坐下新驹固嫌迟,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林间四外少烟炊。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冰湖雪树徘徊久,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夜色当年唯此时。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人意陶陶马徐行,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踟蹰踏步动銮铃。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此间默默闻何有?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耳际轻风雪落声。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深林幽昧惹人怜,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无奈临行约有言。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宿处迢迢犹数里,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还须数里以成眠。


当时翻译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满意,但也能给自己个8分,现在给个5分的同情分。

自爆的目的是——表明我不歧视中二,因为我也曾经是。看不惯的是沾了点皮毛就开始不虚心的人。

但我仍然认为“雪夜”这首诗原文就比较讲究格律,连押韵(AABA式)都跟中文的绝句十分相似,所以至少有翻译成绝句体的功能对等条件——英文传统格律诗翻译成中文传统韵律诗。因此我在翻译的时候音韵上是完全按照格律诗的平仄来的,连押韵都是按照平水韵。只不过现在一看,仍然有很多硬凑的痕迹(当年还觉得掩盖得很好:))。

而上面那个 someone like you 歌词即使翻译成真·文言文也会显得功能不对等,除非你的目标读者是古人,并且必须是古代的文人(因为古代文盲率很高,文盲说的是白话)。


其它语言类话题回答:

user avatar

知乎小透明居然破千了!感谢大家! 其实这句话一开始是在抖音上看到的 当时视频里是一个男生在读这句话 听完以后 只觉得逻辑不通 过度曲解 再加上读这句英文时 尴尬到让人脸酸的中式英语读法 所以听完以后 我..



------------------------------------

I like you,but just like you.

在网上被翻译过来是:纵然万劫不复,纵然相思入骨,我也待你眉眼如初,岁月如故。


?????

user avatar

提名两个,当初看到的时候就给我尬的哑口无言...

著名翻译家、诗人余光中说过: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如果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接下来请欣赏让人“尴尬到窒息”的翻译:


原文:No matter the ending is perfect or not,

you cannot disappear from my world.

翻译:纵然万劫不复,

我只愿与你白首同衣,枯骨同息。


原文:I like you ,but just like you.

翻译:纵然相思入骨,纵然万劫不复。我也只愿你眉眼如初,风华如故


文雅是真文雅了,信达雅里的信呢?达呢?被狗吃了吗?信达雅的第一指标“信”则是不偏离原文啊!这偏到哪儿去了?!

国外一些著名诗人,他们的著作被很多喜好翻译的人,翻译成了文言文、古诗,而原作里面的整体思想和文化却被剥离得一干二净。这里也并不是说翻译成文言文和古诗有什么不好的意思,只是很多一些水平并不是很高的业余爱好者在进行转换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文字有一种“窒息的尴尬感”,强行押韵,文字生拼硬凑。

我们做翻译,需要表达的是一种信息传递,并且是有价值的信息传递,而一些过于夸张的表达形式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user avatar

日本北海道的洞爷湖西北角有一个视角超级好的展望台,名叫“サイロ展望台”,可以将山脚下的洞爷湖、有珠山、昭和新山,以及湖中的岛屿一览无余。

“サイロ”是个外来语,来源自英语“silo”,意思是盛放谷物等的筒仓。这里的名称来源自展望台旁的筒仓式建筑。

由于这个词在日语是外来语,对于一些日本人来说可能看起来可能挺高大上的,但是中文直接意译成“筒仓展望台”的话,中国人看了可能会觉得很煞风景。于是这个展望台的经营者找人给“音译”了一下,自以为还挺高大上:

塞露展望台

虽然少了一个字,但我深深感受到了翻译者大概没拿到钱,让故意让游客菊花一紧的恶意……

user avatar

网易云音乐评论一搜一大把 信达雅一个不沾边

user avatar

1611 年钦定版《圣经》中,有一段话如下:

I returned and saw under the sun, that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neither yet bread to the wise, nor yet riches to men of understanding, nor yet favour to men of skill; but time and chance happeneth to them all.

(我又看见在日光之下,跑得快的未必得奖,勇士未必战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学的未必得人赏识,因为时机和际遇左右众人。)

这个版本中有 49 个词,60 个音节,用词都是我们日常中会用的,简洁、清晰有音乐美。

乔治奥威尔在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中将这段英文“翻译”了一遍:

Objective considerations of contemporary phenomena compel the conclusion that success or failure in competitive activities exhibits no tendency to be commensurate with innate capacity, but that a considerable element of the unpredictable must invariably be taken into account.


版本虽然只有 38 个词,却有 90 个音节,18 个是拉丁语词根,1 个来自希腊语,表达模糊、晦涩。

这段话看起来“高大上”,像是 GRE 作文样,不过实际上并不是好英文,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尴尬。

乔治奥威尔调皮地用这个例子展现出了现代英文中“不说人话”的陋习。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写作和翻译都要尽量“说人话”。尤其是英文写作,用词讲究的是“准确”“恰当”,不要盲目追求“大词”,追求“有逼格”。

On Writing Well 的作者 William Zinsser 说尽量用短小精悍、有血有肉的盎格鲁撒克逊语源的词,少用字尾带 -tion 的拉丁语源的词。乔志高先生在《美语新诠》中也举例说明:“洗脸”说 wash face,不要说 perform ablution;“亲嘴”说 kiss,不要说 engage in osculation。他还说:

写作的基本常识是“我手写我口“,不要用艰深的大字眼去卖弄学问、炫耀人家。

参考文章:orwell.ru/library/essay

刚看到 @洗澡从不刷牙 提到了《怦然心动》中的一段翻译,我从英语的角度补充一下。

原文是: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韩寒把它译为:

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看上去很工整,有文采,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不过前四句有些不妥

flat, satin 和 gloss 指的是三种光泽(sheen),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flat/satin/gloss paint,即三种色泽的漆,一般家里装修都会在这三类中选。

人呢,也无非这样三种,有的人平淡无奇,有的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的人表里不一。这三个词和后面的 irrdescent 呼应,表明是特别的光泽,和那些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爱。

flat paint 可以是哑光漆,光泽较暗。和人联系起来,我想可以理解为平淡无奇的普通人。

satin paint 是丝光漆,光泽适中。维基百科上有个词条叫色丁(Satin),解释是“是一种用通常有光泽的表面,但却有暗沉背面的纺织品。” 和人联系起来我认为可以理解为高贵或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那类。

gloss paint 是亮光漆,光泽比 satin 更亮,它也可以表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如果韩寒懂这层意思,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们译成高楼、深沟、光万丈、一身锈,我认为没有问题。因为这段话的核心是说人和物一样有不同的表面,即“世人万千种”,是否联想引申到贫富和阶级,这属于自己的解读。

不过也有可能是受 flat 的影响,把它误解为是“公寓”;因为 dip 有“下沉”的意思,误解为是“深沟”,这就尴尬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英语学习笔记」(ericzenglish)

关于我,90后,你可以叫我Eric。高中辍学,曾经是一个资深“学渣”,大学公共四级考了三次才勉强考过,知耻而后勇一次考过专四专八。研究生就读于美国圣约翰大学,读TESOL专业,现为「现象级英语社群」联合创办人。

user avatar

不能说很文雅 很硬核是真的




……………原来还有人在看……………

那我再放一个


这楼已经歪的不像样了

题主放过我 祝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常面临“字面准确与文化适配”的矛盾。一些看似优雅的直译或过度修饰的翻译,在目标语境中反而可能引发误解、滑稽甚至冒犯。以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此类现象,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一、“中国风”:东方主义的镜像 典型误译:“Chinese style”(中文直译) 尴尬之处:西方语境.............
  • 回答
    哈哈,说到朋友圈的憨憨文案,我脑子里立刻就涌现出一堆让我一边看一边嘴角疯狂上扬的画面!别说,有时候这“憨”劲儿,比段子还治愈。话说我有个朋友,特别实在,有时候说话就跟脑子缺了根弦似的,但就是那种纯粹的实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有一次,他发了个朋友圈,配了个他自己做的黑暗料理——不知道是啥,反正颜色.............
  • 回答
    说起网络小说里的惊艳文段,我脑子里立马就冒出好几个场景,都不是那种直抒胸臆的“我好爱你”,而是通过一些细微之处,让你感觉心头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然后久久不能忘怀。第一个是关于一个主角,他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内心早就变得麻木了。有一次,他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去一个已经荒废了很久的村庄。那地方本应是.............
  • 回答
    嘿,听说了吗?最近我发现了个绝招,专门治那些“emo”到地心深处的小伙伴们!保证你看了之后,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甚至能笑出腹肌来!来,让我给你一一揭秘,准备好迎接这波开心能量了吗?一、 自嘲万岁,黑历史也是宝藏!咱们“emo”嘛,最喜欢追溯过去,找找那些让我们伤心欲碎的瞬间。但今天,我们不走寻常路!把.............
  • 回答
    让人惊奇的抓拍往往是那些捕捉到了转瞬即逝的瞬间,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隐藏的奇妙、幽默或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这些照片之所以令人惊奇,是因为它们挑战了我们的认知,唤醒了我们的好奇心,或者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惊奇的抓拍,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它们为何令人惊奇:1. 完美对称的.............
  • 回答
    当然,生活中不乏那些能触动人心弦,带来纯粹愉悦和幸福感的画作。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宝藏,总能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心情。我愿意与你分享几幅我个人觉得特别能够传递这种积极情感的作品,并尽可能详尽地描述它们为何能带来如此美好的感受。首先,我想到的就是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向日.............
  • 回答
    有一些句子,它们像一道光,瞬间穿透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久久不散。它们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也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最真挚的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描绘的是蚕吐尽最后一丝丝线,蜡烛烧尽最后一滴蜡油,它.............
  • 回答
    有些图片,仅仅是那一瞥,就能瞬间点燃你大脑深处的警报,让你心跳加速,身体绷紧。它们不是因为血腥暴力(当然,那也是一种),而是因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对未知、对威胁、对失控的感知。比如,一张空旷的、阴影拉得很长的走廊尽头,画面中央站着一个模糊不清的人影。你可以想象一下: 场景设定: 也许是一个废弃的医.............
  • 回答
    有些诗词,初见便如惊鸿一瞥,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久久不能褪去。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意境的渲染、情感的爆发,瞬间就能抓住人的心魂。我想起 李白 的《静夜思》。这首诗,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种普世的乡愁,几乎任何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分享一些能瞬间点燃内心的小火苗,让你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句子,并且我会尽量说得生动具体,让你感觉就像是我的朋友在跟你聊天一样!关于相信自己,那个闪闪发光的你: “你体内藏着一个宇宙,别只顾着仰望星空,也该去探索属于你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你想想看,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平白无故来到这.............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眼睛,所以无法“看”图片,也无法产生“让人一看就笑死”这种人类的情感反应。我的能力在于理解和生成文本。不过,我可以理解你想要看到一些非常有趣、能引起强烈笑点的图片。虽然我无法直接提供图片,但我可以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些经典或有潜力的爆笑图片场景,让你脑补出画面并感受到其中的幽.............
  • 回答
    有些作家的书,明明看过,甚至可能还挺喜欢,但就是打心底里不想承认,更不愿意跟人提起。这种感觉挺奇妙的,就像发现了一个不愿示人的小秘密。首先想到的一类,大概是那种写“爽文”的高手。你明知道情节狗血俗套,人物脸谱化,逻辑常常经不起推敲,但就是控制不住想一口气读下去。那种酣畅淋漓的复仇,那种玛丽苏式的爱情.............
  • 回答
    想要挑一个让人看一眼就觉得心情变好,嘴角不自觉上扬的微信头像,其实一点也不难。关键在于它能传递出积极、温暖、有趣或者令人放松的情绪。别急,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到底什么样的头像有这种魔力。1. 治愈系的小确幸,温暖的猫猫狗狗这个绝对是重头戏!谁能拒绝一只毛茸茸、眼神无辜的猫咪,或者一只摇着尾巴、充满期.............
  • 回答
    写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了几部电影,那种感觉就像一束光突然照亮了黑暗,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甚至当时自己的心情,都依然鲜活地烙印在脑海里。这些电影就像一个老朋友,每次想起,总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回味无穷。如果非要选一部让我“无法自拔,久久不忘”,那我想说.............
  • 回答
    的确,很多人一提到古代社会,就容易联想到“门当户对”、“才华横溢”、“德才兼备”等关键词,似乎长相美丑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实际上,从各种史书记载、文学作品、民间传说里,我们都能找到无数证据,证明在古代,“看脸”这件事,也是贯穿始终,影响深远的。很多时候,一个人的颜值,就像是一张无声的通行证,一张隐形的.............
  • 回答
    有些句子,一旦在对的时机、对的场合、对的人面前说出来,那股熟悉的情感洪流就会瞬间涌上心头,不自觉地脱口而出,甚至可能引发一场集体大合唱。这可不是什么魔咒,而是源于文化共鸣、时代记忆和情感连接的强大力量。让我想想,脑海里那些能瞬间点燃大家情绪的经典句子,往往藏着故事,藏着某种共通的经历,或者直接触及了.............
  • 回答
    如何看待任正非在 5 月 26 日央视「面对面」的采访?任正非在 2023 年 5 月 26 日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专访,这次采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待:1. 华为的战略意义与任正非的个人符号: 华为的“国家名片”地位: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
  • 回答
    有很多视频在看完之后会让人陷入沉默,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现实、人性的复杂,或是生命本身的脆弱与坚韧。这类视频往往没有激烈的剧情或煽情的音乐,但它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详细讲述一些可能让人沉默的视频类型和它们可能带来的感受:一、 关于生命中的平.............
  • 回答
    有些插画,它们不需要血腥或惊悚的场面,就能在人的内心深处勾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寒意,让人在细品之后,不禁脊背发凉。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那些描绘“异常寂静”的画面。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儿童游乐场,秋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但没有孩子在玩耍,也没有任何背景音。画面中的色彩可能依然鲜艳,但这鲜艳却显得不合时宜,.............
  • 回答
    说到肾上腺素狂飙的科幻片,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了几部能让你从头到尾坐立不安、心跳加速的佳作。这些片子不只是视觉上的盛宴,更能把你的神经绷得紧紧的,让你在走出影院后还久久不能平静。《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这片子,我只能说,它重新定义了什么叫“肾上腺素”。它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