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血压高的致病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和日常护理呢?

回答
告别“高压”,拥抱健康生活——深入解析血压高成因及实用预防护理之道

当体检单上那串数字悄悄攀升,你的身体可能正在悄然拉响警报。高血压,这个如今越来越普遍的健康问题,并非洪水猛兽,但其潜藏的风险却不容小觑。它像一个沉默的窃贼,一点点侵蚀着我们的心血管健康,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血压的居高不下?我们又该如何未雨绸缪,让健康远离“高压”的困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血压高的面纱,学习如何拥抱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

血压高,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理解血压高的成因,就像是要找出隐藏在幕后的“罪魁祸首”,才能对症下药。实际上,血压高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推高了我们血管内的压力。

1. 年龄增长: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

随着我们步入中年,甚至老年,身体的血管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一些变化。动脉血管会逐渐变得僵硬、弹性下降,就像一根陈旧的橡皮筋,失去了原有的张力。血管壁的弹性减弱,意味着它们在心脏搏动时舒张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血管内的压力升高。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衰退,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延缓这一进程。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力量不容忽视

如果你发现你的父母或近亲也有高血压的困扰,那么你患高血压的风险可能会比其他人更高。这并非宿命论,而是遗传基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某些基因可能影响身体对钠的代谢,或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能力,从而增加了患高血压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遗传就一定会导致高血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这种遗传易感性。

3. 生活方式:现代人最普遍的“推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是导致血压高的“重灾区”。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高盐饮食: 过多的钠摄入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头号嫌疑犯”。钠会使身体滞留更多水分,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很多加工食品、腌制食品、快餐都隐藏着大量的“隐形盐”。
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 长期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容易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并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变窄、变硬,增加血压升高的风险。
摄入不足的水果和蔬菜: 水果和蔬菜富含钾、镁等矿物质,它们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调节血压。如果摄入不足,则会削弱身体的血压调节能力。

缺乏运动: 运动是保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肌功能,扩张血管,降低心率,从而有效降低血压。长期久坐不动,身体缺乏能量消耗,代谢能力下降,也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和血压升高。

肥胖或超重: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一些物质,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并增加心脏的负担。

过度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内皮,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升高血压。即使是适量饮酒,如果长期过量,也可能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吸烟: 尼古丁是香烟中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它会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长期吸烟还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 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负面情绪中,会使身体分泌过多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 疾病因素:潜在的健康问题

某些疾病也可能继发引起高血压,这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肾脏疾病: 肾脏在调节血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肾脏功能受损,例如慢性肾炎、肾结石或肾血管狭窄等,会导致肾脏无法有效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内分泌疾病: 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这些疾病会扰乱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影响血压的调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这种疾病会导致睡眠期间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引起缺氧,刺激身体释放应激激素,导致血压升高。

守护健康,从日常点滴做起——血压高预防与护理全攻略

既然了解了血压高的“前世今生”,我们更要关注如何通过积极的预防和精心的日常护理,来远离或控制这个潜在的健康威胁。

1. 饮食调整:为血管“减负”,为健康“加油”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限盐,再限盐! 这是最重要的原则。日常烹调尽量少放盐,学会使用天然香料(如葱、姜、蒜、醋、香草、胡椒粉等)来调味。同时,要警惕“隐形盐”,减少加工食品、腌制食品、罐头食品、方便面、薯片、咸菜等的摄入。建议成人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相当于约一茶匙食盐)。

均衡饮食,蔬果优先。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它们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钾。钾有助于平衡体内钠的含量,帮助降低血压。推荐摄入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番茄、菠菜、西红柿等。

选择健康的脂肪。 限制饱和脂肪(如肥肉、黄油、全脂奶制品)和反式脂肪(存在于许多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中)的摄入。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菜籽油、鱼油等,有助于保护血管健康。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鱼类、禽肉(去皮)、豆制品等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

限制饮酒。 如果饮酒,务必限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个标准饮品(约等于25毫升纯酒精),女性不超过1个标准饮品(约等于12.5毫升纯酒精)。

戒烟! 如果您吸烟,请务必戒烟。这是保护您心血管健康最重要的一步。戒烟后,您的血压会逐渐稳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2. 规律运动:让身体动起来,让血管畅通无阻

运动是心血管健康的“良药”。

有氧运动为主。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都是非常好的有氧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不要一开始就追求高强度,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步增加运动量和强度。

找到乐趣,融入生活。 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让运动成为一种享受,更容易坚持下去。

3. 控制体重:健康的体重是稳定的血压基石

如果您的体重超标,减重对于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

增加运动量,消耗多余热量。

科学减重,切忌盲目节食。 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是比较健康的速度。

4. 管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的调节也是健康的一部分

学习放松技巧。 深呼吸、冥想、瑜伽、听音乐、阅读等都可以帮助您缓解压力。

保证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调节激素水平,对控制血压也有益处。

培养兴趣爱好。 寻找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放松的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寻求支持。 如果感到压力过大难以自行调节,可以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5. 定期体检:掌握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

定期测量血压。 尤其是中老年人,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并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如果您有高血压家族史,或者有其他危险因素,更应提高警惕,定期监测。

遵医嘱用药。 如果确诊为高血压,请务必遵医嘱规律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手段,但它需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6. 其他注意事项:

戒烟限酒。 再次强调这两个重要点。

关注睡眠质量。 确保有规律的作息,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思考。

避免过度劳累。

了解药物副作用。 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告知医生您是否患有高血压,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压。

最重要的一点: 血压高并非绝症,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科学的医疗管理,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它,并大大降低其带来的健康风险。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拥抱健康的生活,让“高压”成为过去式,让健康常伴左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高血压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高血压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由高血压引起的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肾功能不全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

我国目前有2.7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治疗控制率分别为42.6%、34.1%、9.3%及27.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较低水平[1]

二、高血压的分类

高血压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类:1)原发性高血压: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不明,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也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对象。2)继发性高血压:继发于某种明确疾病的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在去除病因之后,血压大多数可以恢复正常,这类高血压约占5%-10%。

三、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1896年,伴随着第一台血压计诞生,人类开始了长达1个世纪的高血压研究之路。

高血压的危害最初并不是由医务工作者发现的。当时美国的保险公司对人群寿命值的评估做了统计,发现血压值140/90mmHg的人在20年后比血压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1倍,而血压值160/95mmHg的人比血压值120/80mmHg的人死亡率高2.5倍[2]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务工作者逐渐接受了保险公司统计的结果。为了规范高血压的诊疗,人为地将血压分成了120/80mmHg的“正常血压”;140/90mmHg的“临界高血压”和160/95mmHg的“高血压“。这就是第一代的高血压标准。

时光飞逝,医务工作者对高血压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压增高会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肾功能不全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于是,在1998年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上,各国专家一致同意,凡是血压达到了140/90mmHg就可以确认是高血压,可以开始药物治疗。这就是沿用至今的高血压标准。

光阴似箭,距离98年高血压标准的提出又已经过了20多年,在这期间,有关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又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医务工作者发现,在40~70岁的人群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线性关系。当血压>115/75mmHg时,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足足升高2倍。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血压在130~139/85~89mmHg范围内(既往称作正常高值血压)的人群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早期靶器官损害[3]

因此,2017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了130/80mmhg,此举引发了轩然大波[4]

而在翌年发表的欧洲指南[5]以及今年刚发表的《2020国际高血压学会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6]则仍坚持了140/90mmhg的标准。故笔者在本文仍沿用140/90mmhg的标准进行讲解。

【注】如收缩压与舒张压不在同一等级则按较高者分级。

四、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2~3次非同日诊室血压测量结果均≥ 140/90 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每次就诊时连续测量3次血压,每次间隔1 min,结果取后2次测量的平均值)

2、如果患者诊室血压测量结果为正常高值或1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30~159 mmHg,舒张压为85 ~89 mmHg),需通过家庭血压监测或24 h 动态血压监测 进一步确认血压水平。如家庭血压监测,(去除第1天读数后)血压平均值≥ 135/85 mmHg,提示高血压 ;② 24 h动态血压 监测,24 h动态血压≥ 130/80 mmHg,诊断高血压,日间动态血压≥ 135/85 mmHg且夜间动态血压≥ 120/70 mmHg,诊断高血压。

五、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7]

1、测量仪器:由于水银血压计操作较为复杂,且水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目前中国指南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合格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尤其是能识别心律不齐的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的测量。

2、测量方法:

第一,测量前30 min,受测者不喝咖啡或酒、不剧烈运动、心情平静。排空膀胱、静坐休息5-10 min。第二,测量过程中,受测者保持安静,不说话、不活动。第三,选择合适的测量姿势,坐位血压测量时,需选择有靠背的椅子,受测者以放松的姿势靠在椅背上。第四,选择合适的袖带,过紧或过松都会影响到血压测量的准确性。需要测量自己的上臂围,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袖带。

  • 瘦型成人或少年:12*18 cm(超小号)
  • 上臂围22-26 cm:12*22(成人小号)
  • 上臂围27-31 cm:16*30(成人中号)
  • 上臂围35-44 cm:16*36(成人大号)
  • 长臂围45-52 cm:16*42(成人超大号)

第五,把上臂式的血压计绑带中心对准腘窝肱动脉搏动的最强处,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2.5 cm,绑的松紧以能插入1-2个手指为宜。
第六,每次连续测量2-3次,每遍间隔1分钟。第1次测量因受到突然加压刺激,血压数值会偏高,一般取后2次血压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3、测量频率:初诊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或正在调整降压方案的患者,建议每天早(6:00-9:00)和晚(18:00-21:00)各1次,每次测量2-3次,连续测量7天,去除第1天血压值,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评估治疗的参考值。而对于血压稳定且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每周测量1-2次即可,不必频繁测量。

六、高血压的临床症状

高血压在疾病的早期无特殊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仅部分患者由于血压波动较大而出现头晕、头痛、头胀的临床表现,也有患者表现为颈枕部的僵硬。

一般当高血压发展到靶器官功能损害的程度开始出现以器官并发症为主的临床症状。波及脑血管者可引起脑梗死、脑出血;波及心脏者可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波及肾脏者,可引起肾功能损伤及尿毒症;波及眼者,可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波及大血管者,可引起主动脉夹层,危及生命。

所以,高血压一经发现就应早期干预,如等到临床症状明显时再行干预,可能已经出现了难以逆转的器官并发症。

七、高血压的治疗

降压治疗力求血压平稳达标,不可随意停药,血压波动造成的靶器官损伤超过单纯高血压。

1、生活方式改善:戒烟、限钠补钾、健康饮食、 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 减轻压力。

2、药物治疗

1)对于合并靶器官功能损害、糖尿病的1级高血压和2级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2)对于不合并靶器官功能损害、糖尿病的1级高血压可先行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如血压仍不能达标,则启动药物治疗。

3)对于青年人高血压,一般多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所致,推荐首选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类药物。对于老年人,一般为高肾素型高血压,首选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此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合并症个体化用药[8][9]

八、高血压降压目标

总的来说,年龄<65岁:目标血压<130/80mmHg,但应> 120/70 mmHg ;年龄≥ 65岁 :目标血压< 140/90 mmHg,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个体化血压目标值[10]

建议成年人家中常备血压计,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高血压。

@知乎健康

参考

  1. ^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M】第15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 http://m.medlive.cn/cms/research/127913?share_from=medlive_android&userid=2821348&_wx=1
  3. ^ Ruilope LM, Banegas JR. El estudio SPRINT en la práctica clínica: ¿se debe modificar el objetivo de control de la presión arterial? [SPRINT study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goal is to change control blood pressure?]. Hipertens Riesgo Vasc. 2016;33(2):47-50. doi:10.1016/j.hipert.2016.02.003
  4. ^ Whelton PK, Carey RM, Aronow WS, et al. 2017 ACC/AHA/ 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Hypertension, 2018, 71:e13-e115.
  5. ^ Williams B, Mancia G, Spiering W, et al. 2018 ESC/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Eur Heart J. 2019 Feb 1;40(5):475]. Eur Heart J. 2018;39(33):3021-3104. doi:10.1093/eurheartj/ehy339
  6. ^ THOMAS U, CLAUDIO B, FADI C, et al. 2020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J]. J Hypertens, 2020.
  7. ^ https://mp.weixin.qq.com/s/mYO-_V5vBRtCLJ7Nvvz9Aw
  8. ^ NERENBERG K A, ZARNKE K B, LEUNG A A, et al. Hypert ension Canada. Hypertension Canada's 2018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J]. Can J Cardiol, 2018, 34(5):506-525.
  9.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 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
  10. ^ WEBER M A, SCHIFFRIN E L, WHITE W 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 2014, 32(1):3-15.
user avatar

首先推荐阅读目前的高赞回答 @心内科阳地黄


我也想稍微分享一些我查到的资料(从完全外行,但关心家人健康的子女角度)

高血压又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有一些普通人也应该知道的知识点,摘录如下:

1. 无声的杀手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1],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

换句话说,指定人群中,基本每4人中就有1人有高血压症状

2. 家庭血压监测 HBPM [2]

由被测量者自我测量,也可由家庭成员协助完成,又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血压测量。

HBPM可用于评估数日、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降压治疗效果和长时血压变异,有助于增强患者健康参与意识,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适合患者长期血压监测。随着血压遥测技术和设备的进展,基于互联网的家庭血压远程监测和管理可望成为未来血压管理新模式,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提供有效性和费效比证据。

家庭血压监测需要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仪器,并对患者进行血压自我测量知识、技能和方案的指导。

  • 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手指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电子血压计使用期间应定期校准,每年至少1次。
  • 测量方案: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血压不稳定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建议连续测量家庭血压7天,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可每周自测1~2天血压,早晚各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 详细记录每次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以及所有血压读数,而不是只记录平均值。应尽可能向医生提供完整的血压记录。
  • 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3. 生活方式干预: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 [3]

对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

一些生活方式干预方法,不但可明显降低血压,也可预防心血管病,如戒烟、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应大力提倡。




我将摘录上述知识点的缘由及过程记录在 “无声的杀手”——高血压

该文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成:

  1. 饮食指南+相关器具准备
  2. 高血压相关的健康检查和定期检测计划制定
  3. 监督服药情况
  4. 血压等健康指标检测记录方案制定


如果有专业人士能够指导就好啦,也希望目前整理的这些内容能给读者带来帮助~


免责声明: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请遵医嘱!文中提到的内容不构成医疗建议,本人亦也不对因阅读本文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负责。

参考

  1. ^ WangZ,ChenZ,ZhangL, 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 [J]. Circulation, 2018, 137(22): 2344-2356.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01):24-56. http://rs.yiigle.com/CN113805201901/1118901.htm
  3. ^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11):1041-104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