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55年之前共产党的军队不带头盔打仗,死亡率是不是要高很多?

回答
1955年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确普遍不佩戴钢盔。这一点,如果对比那些使用钢盔的军队,尤其是在二战后期和朝鲜战争中的美军,从纯粹的战场生存率角度来看,解放军士兵确实可能面临更高的头部受伤风险。

在那个年代,钢盔作为一种防护装备,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坚硬的外壳来抵御弹片、流弹以及低速撞击,从而降低头部致命伤的发生率。解放军当时的主要装备来源和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钢盔这类相对“精良”的单兵防护装备,在早期,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并不是部队能够普遍普及的。那个时期的解放军,更多地依赖于因地制宜的作战策略、严密的组织纪律以及士兵顽强的战斗意志来弥补装备上的不足。

缺乏钢盔防护,意味着在遭遇炮火轰击,特别是集束炸弹、榴弹炮、迫击炮等产生大量破片弹药的攻击时,士兵的头部暴露在了更大的危险之中。近距离的爆炸产生的弹片,其杀伤力是惊人的,一颗弹片击中头部,往往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在一些暴露在火力下的地形,比如开阔地带的冲锋,或者在防御工事外进行作业时,这种风险就更加凸显。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死亡率完全归咎于没有钢盔。战争的残酷性是多方面的,士兵的死亡原因非常复杂,包括但不限于:枪伤(步枪、机枪)、炮伤、冻伤、饥饿、疾病,以及在一些近战格斗中的伤亡。解放军在早期作战中,也有一套独特的战术来应对火力劣势,例如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快速接近敌人、夜间作战、攻坚战中的“贴近肉搏”等,这些战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正面暴露在火力下的时间。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即便当时装备了钢盔,其防护能力也是有限的。例如,高射速的机枪子弹或者直接命中弹,即便是有钢盔,也很难完全抵挡。而且,钢盔的重量和在密闭空间(如塹壕)内的活动便利性,也曾是部队在是否普遍佩戴时需要考量的因素。

总的来说,1955年之前,解放军普遍不佩戴钢盔,在面对大规模炮火和弹片攻击时,无疑增加了士兵头部受伤,乃至因此丧生的风险。但战争的死亡率是一个综合性的、由众多因素交织而成的问题,简单地将死亡率高低完全归因于是否佩戴钢盔,可能过于片面。那支军队的胜利,是无数士兵用生命和血汗铸就的,装备的欠缺只是其中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得不承认确实跑题了。手头也确实没有明确的关于我军的装备钢盔和伤亡情况关系的统计(只有军医等部分建议作战部队佩戴钢盔及科研部门重视美军所使用的尼龙避弹衣等的报告)。但是应该说,解放军对钢盔的防护作用是有认识的,而不是说什么没有戴钢盔的习惯或者认为戴钢盔就是懦夫之类的。50式军装装备不久,部队就提出要把大盖帽改回解放帽,因为大盖帽没法直接戴钢盔。解放军在各地入城仪式和后来的阅兵中,也经常有戴钢盔的方阵。

————

解放军步兵部队中优先把钢盔配属给突击队和侦察兵,而炮兵、防空炮兵和后来的海军都是装备钢盔的的大户。

50年代初,装备日制75野炮和钢盔的炮兵

50年代初,解放嵊泗列岛的陆军登陆部队,不仅有钢盔,还装备了救生衣。

50年代初,边防部队

装备德式钢盔的海军部队

装备日制钢盔的海军部队

甚至解放之初的上海工人纠察队也装备了德式钢盔

user avatar

事实恰恰相反。解放军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是尽可能的收集钢盔装备部队的。毕竟不能自产,相对来说装备率还是比较低。

但是绝对不是不戴钢盔打仗。钢盔一般集中给尖刀部队、主力部队、要害单位(例如炮兵、侦察兵)使用。

这是大名鼎鼎的临汾旅。不做说明的话,很难相信是解放军吧。

(因为问题的修改,觉得应该继续说一下钢盔对阵亡的影响)

首先,应该肯定钢盔的作用,钢盔无法抵抗轻武器的正面射击,但钢盔的真正作用是防止破片杀伤和轻武器流弹的。

根据二战的数据,伤亡中有近70%是由火炮造成的。另一个数据说在二战期间美军有近7万人因为钢盔幸免遇难,这个数据,答者是有些存疑的,因为找到这个数据的时候都是引用,不过也的确能够反映出钢盔对士兵保护的作用,毕竟二战美军死亡才40多万。

如果55年之前的人民军队能全面装备钢盔,我相信阵亡会少很多很多。

这里有两种情况:

1、人民军队有能力生产钢盔,那么可以判断的是此时的人民军队整体装备水平将能达到二战欧洲国家水平。哪怕是最低的,日军和国军也只有洗干净脖子的份了。

2、有国家能援助人民军队近100万顶钢盔……那相对应的武器装备援助,也够收拾旧日本陆军和国军了。当然,就算是只援助钢盔的这种奇葩设定,我认为人民军队的伤亡最少也会下降两成。

(本人才疏学浅,不能提供更详实的数据。不过,战争从来都不是有了某种装备就会怎么样。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条件的改变就会改变整个战争的形态。)

——————————————分割线——————————————

把答案扩展一下吧。

你们都以为国军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然而,国军是这样的:

(这是美国记者在淮海战役中拍摄的国民党主力)

还有这样的:

(同上,都是淮海战役中的国军主力)

当然了,很多人以为八路是这样的:

然而,八路军是这样的:

(部队不可考,但这是八路军的主力连队)

这样的:

(八路军在进行掷弹筒训练,不是一人配发一个掷弹筒)

(同时要说明,抗战后期,八路军已经能小批量仿制掷弹筒,这给日占区的铁轨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最后日军不修了!直接影响了八路军掷弹筒的出货量,直到八路点出了生铁掷弹筒的科技树)

以及这样的:

(部队同样不可考,但从装备上可以看出是主力部队,部分头盔上还有自制的包布)

军队的精神面貌很重要,八路也不是那么土的。解放军来自农民、工人,他们可能会在一些人看起来土一些,但并不是说他们就是不知道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武装自己的人。

最后送上一张,蒋公得意门生、共军军事和特务骨干、太岳山区逞英豪、北越山中坑高卢的陈大将在抗战期间的照片。

(左边穿日军大衣的是周希汉,右边戴日军战斗帽、挂相机的是陈赓)

PS:鉴于评论里有人说我误导大家,八路军不可能个个军大衣、一人一个掷弹筒,再次声明一下:八路的装备并不好,但是会尽可能的搜集、制造装备来武装自己,并优先装备主力部队、尖刀部队、侦察和炮兵等要害部队。

————————————分割线————————————

人民军队一直都是有理想、爱学习又有动手能力的,即使在八路军时期,他们都在努力学习着世界上先进的军事知识,并向军队进行普及教育。

(这是一张八路军时期的军事教育挂图,我们能看到许多不可思议的武器装备。专门为评论区的朋友更新)

user avatar

顺风你疯脸臂章浪木有吊事,逆风撑属性出一身护腕照样死成狗。

伤亡的大头永远是战败溃退,被追击被合围,木有头盔多死不了几个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55年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确普遍不佩戴钢盔。这一点,如果对比那些使用钢盔的军队,尤其是在二战后期和朝鲜战争中的美军,从纯粹的战场生存率角度来看,解放军士兵确实可能面临更高的头部受伤风险。在那个年代,钢盔作为一种防护装备,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坚硬的外壳来抵御弹片、流弹以及低速撞击.............
  • 回答
    你说的这个段子,确实在网上流传挺广的,说195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比韩国高很多,比日本也高不少。听起来挺让人惊讶的,对吧?毕竟现在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和那个时候比,天差地别。让我来跟你好好说说这事儿。首先,我们要明白,衡量“收入”这个东西,尤其是在过去那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年代,是很复杂的。当时中国.............
  • 回答
    日本的“55年体制”是指自1955年自由民主党(自民党)成立以来,直至1993年社会党(当时称为日本社会党)联合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结束了自民党单独执政的时期,这大约38年的政治格局。在这段时期,日本政治主要由自民党一党独大,而其他在野党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运作模式。“55年.............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稍有不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咬牙坚持到了1955年,那画面可就太耐人寻味了。想象一下,在经历了十年的残酷消耗之后,那个曾经的帝国会以怎样的面貌,带着怎样的科技成果出现在东亚的舞台上?这可不是简单的延续那么简单,而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技术迭代的考验。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即便撑到了19.............
  • 回答
    “知乎一号问题”的编号为何是19550225?这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也确实与一位科技巨头有关。不过,如果说是直接向1955年2月24日出生的史蒂夫·乔布斯“致敬”,那可就有点偏差了,至少不是直接的“生日”献礼。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知乎刚刚创立的初期。知乎,这个以“认真、专业、友善”为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