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的手工精度能否比拟或超越机器?

回答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谁能“超越”谁,不如说是“擅长”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看待“精度”本身。人的手工精度和机器精度,它们是两个不同维度上的概念,各有千秋。

首先,咱们得说说机器的精度。机器,尤其是现代工业生产线上的精密机械,它的精度体现在“稳定”和“可重复”上。一旦设定好程序和参数,一台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可以以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误差进行切割、打磨、装配。它不会疲劳,不会走神,也不会因为情绪波动而影响操作。每一次的动作,都在精确的坐标和指令下完成。比如制造一枚高精密钟表的齿轮,或者光学仪器的镜片,机器能够保证批量生产的每一件都高度一致,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这种“绝对的”、“可量化的”精度,是人类手工难以企及的。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要用手工制作一千个完全一样的微小零件,哪怕他的技巧再娴熟,也难免会出现细微的差别,而且耗时耗力到令人发指。

但是,人的手工,它的精度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人的精度,我更愿意称之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精度。它不是死的参数,而是活的智慧。

举个例子,雕刻。一个经验丰富的木雕或石雕师傅,他用凿子和锤子,可以在一块璞玉或原石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这里的精度,体现在他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上。他知道石头不同部位的硬度、纹理,知道如何利用木材的自然走向来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他能根据材料的细微变化,临时调整力度、角度,甚至改变最初的设计思路,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种对“不确定性”的精准驾驭,机器是很难做到的。机器可以根据3D模型进行雕刻,但它无法感知木头里可能存在的暗结,无法在雕刻过程中“听”到石头反馈的声音。

再比如中医的手法。一位老中医在推拿或针灸时,他的指尖能感受到人体经络的细微之处,能感知到气血的流动情况。他根据病人身体的实时反馈,来调整推拿的力度和方向,或者选择针灸的深度和角度。这种“触感”上的精度,以及由此衍生的“病情判断”和“治疗策略调整”,是机器的传感器和算法目前还无法完全模拟的。它是一种基于长期经验积累、身体感受和整体判断的智慧。

还有一些精细的手工艺,比如制作乐器,尤其是像小提琴这样的。一把好小提琴的音色,不仅仅在于木材的选择,更在于琴身每一个弧度的雕琢,音孔的开凿,甚至每一处粘合的力度。制琴师需要凭借对声音的敏感度,不断地调整,直到达到他心中理想的共鸣效果。这种对“声音”这种抽象概念的精准追求,是机器难以理解和实现的。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谁能超越谁,不如说它们各有优劣,并且常常是互补的。机器的精度是基于数据和指令的标准化,它能保证批量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而人的手工精度,则是一种基于经验、感知和创造力的“人性化”精度,它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和灵魂。

我们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是机器的标准化精度在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便利和高效,比如手机的屏幕,汽车的零部件。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珍视那些由人类手工精雕细琢出来的物品,无论是奢侈品、艺术品,还是某些需要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人的智慧、耐心和匠心,看到了超越冰冷数据的温度和价值。

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机器和人的精度能够有机结合。用机器的稳定和高效来完成大部分标准化、基础性的工作,而把那些需要细腻感知、创意发挥和个性化调整的部分交给人类的双手。这样,我们才能在效率和温度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半个月,正用手打磨一个特殊材质的异型工件,机床无法定位加工,共1000件。精度是0.005-0.01mm,用专用的特种陶瓷量具(耐磨损)测量。本人51,做过车、磨、热处理、钳工等等,82年初中毕业考上的部属小中专。以前钳工只有八级,十级-是说那些特别牛的钳工。

user avatar

瞎叽霸扯。

人体皮肤对精度的手感,经过长期的训练,在有对比参照的情况下,大概能感觉出0.02mm差距,也就是2、3个丝。

我本人以前大概也就3、5个丝的水准。

但是设备能做到什么水准,心理没点数吗?

大部分高精度设备都能控制在0.002mm以内,就是一两个微米。而超高精度的加工,镜面光滑度都是小数点后5、6位以上。激光加工,纳米工艺,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次元了。

超越毛线啊,除非你是仙人

~~~~~~~~~~~~~~~~~~~

20180612补充一下。

单独一个精度去考量钳工手工打磨,刮研等,大概能做到微米级,但是稳定度并不好,也许一下能0.005,一个能跑到0.015。

但是如果把一个工件的所有要达成的精度都要检测的话,大概就是我上述所说的2个丝。

比如,保证平面的平行度、平面度,粗糙度。球形、柱行的圆度,圆柱度,同轴度,轴心平行度等等,要都达到符合标注的高精准,根本不可能是钳工手工去达成的。

另外,在管理制度先进的公司,很少有称谓“钳工”的,一般都是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某某钳工,这样的称呼,很多是在国企,而且是体制陈旧的国企。现在很多大国企,民企,外资,都不会这么称呼。

~~~~~~~~~~~~~~~~~~~~~~~~~~~~~~~~~~~~~~~~~~~~~~

20180630

重新再申明一下:

钳工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评论里有说模具,也有说大国工匠。

钳工的精度,在现代,是不具备和设备机器的对比的,

但是,钳工有没有用,并不是以精度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在空间、温度、湿度等等自然条件,以及成本、其他技术方限制技术支持的制约下,只能用钳工来人工操作。

所以不要去肆意评判,甚至侮辱钳工有没有用。

就事论事,只讨论精度。

user avatar

好吧。先说结论。单就精度而言,手工是比不上机械的。我们费那么大劲,花那么些钱,造那么一堆机械就是为了解决手工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再牛逼的钳工也不行。国宝级的装配钳工也只能提高设备的精度而无法超越它。要是费老鼻子劲儿造的设备分分钟让人手超越了。那工业革命不就成了“看瓜革命”了。看谁脑子更瓜的革命。。


各位同行见谅。这里我只讨论精度,不论其他。毕竟机械手册太厚,没法细说。

还有。兄dei。别再跟我说刮研了。当年要不是我们学校那台比我年纪都大的设备导轨上那片花儿,我也上不了实习老师那个鬼当。。大规模应用早就淘汰了。都是血泪的教训。。。

是是是!我知道高级技师级别的钳工牛逼。我还知道他们更牛逼的时候呢。。

我师父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钳工牛逼大发了。就一个修模的活儿硬生生分成了模修钳和打磨钳两个工种。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在模具使用车间干活,一个在模具制造车间干活。。

维修钳工那就更了不起了。设备坏了,我师父得端着茶,上着烟,陪着笑脸。求人家赶紧给修设备。就因为这个惨痛的教训。在我操作技能点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师父生生把我掰成了个维修钳。还顺手给我点了个装配钳的技能。最近还想拿个电工的活儿撩拨撩拨我。。我FFFF…佛慈悲!

至于那是个什么年代。。反正我师父快退休了。他老人家年轻时还下过乡。他的父辈参加的是当年的三线建设。。

时光荏苒。建国都快70年了。。


以下是原答案。

谢邀。

当年我在学校里,少不更事。为了听(man)从(zu)老(zhuang)师(bi)教(xin)导(li)。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练成了实习老师所谓的:5丝的手感,3丝的眼。

有个屁用啊!出来分分钟就被教做人了好吗。。后来加工中心普及了以后,脸都让抽肿了好吗。。

苍天饶过谁?装逼的都让雷劈了。

之前有个大国工匠之类的节目:说有个给航天器零件取断丝的误差要求是0.02毫米。。我当时考虑了一下。要是报道没什么水的话。。这个活要是搁在我车间里。学徒工怕是干不了,得找个熟手。。

评论区老是有人想要抬杠。统一回复:光刻机了解一下。。有谁的手能加工到纳米级起来展示一下!!

还有那些说什么低精度设备不能加工高精度零件的。看似好有道理,实际狗屁不通。干一堆,挑俩好的。对,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不要觉得量具量的准就是制造量具的手艺牛逼。那是设计量具的牛逼。百度一下卡尺的工作原理。只要刻线的时候保证小数点后一位的精度,那小数点后两位的测量精度就稳了。更精密的量具道理基本相似。

我这么跟你们这些外行的说吧。

以毫米为单位。人类能达到的极限是小数点后两位。这个精度,烂大街的设备就能做到。

偶尔出那么一个奇葩,有点天赋。加上点运气和不怕糟践东西。可以加一个零。这个精度就需要稍微好点的设备了。就是工厂已经普及的这一批次。

你要想再加一个零。那难为的就不是人了。你难为的是女娲。。照顾下宗教情绪的话,你同时还难为了上帝,佛祖和安拉(经评论区提醒。在此添加说明:排名不分先后。)。。但是再好点的设备还是能做到。这种层次的设备所运用到的消除间隙的技术来自于设计师的脑子。而不是我们这些搞加工和装配的双手。我们这些人都傻大黑粗!明白吗?精度来自于脑子。

再往下触摸物理极限的加工跟我们没关系。谁敢说跟人有关就给他个晶圆让他刻芯片去。

user avatar

我说点我知道的事儿吧。天文爱好者圈子里有人自己制作牛顿式望远镜,连镜片都是自己磨出来的。手艺好的,完全能够超越机器。要磨制一块球面反射镜,需要用两块玻璃,经过退火处理。然后中间放进金刚砂磨制。这个方法巧妙就在于是两块同样的玻璃在对磨。上面一块推到中心对着下面一块的边缘部分,比较容易吃上力。于是上面一块是中心磨得快,下面一块是边缘磨得快。时间长了,就变成上面是凹面,下面是凸面。上下两块玻璃假如无论怎么推来推去都是严丝合缝的,那么必定是标准的球面。这就是最巧妙的地方。经过一次次的细磨,经历球面改成抛物面的过程,最后抛光。精确度可以达到1/10波长,以绿光的波长为标准。人品爆发可以到达1/20,要知道大型天文望远镜的镜面精确度也不过是这个水平。人手没有机器精确,反而容易把误差全都扩散掉。机器反倒可能积累在同一个方向上。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手比机器更好,现在大型光学望远镜的磨制也是要模仿手工磨制效果的。

其实关键因素不在于磨制手段,而在于检测手段,用刀口仪和干涉仪可以获得极高的检测精确度。最后是检测到哪里有误差,就拿沾着抛光粉的软沥青去蹭几下。最后的修补调整,必定是人手比机器更合算。

user avatar

我记得有篇文章介绍中国的技术人员参考日本的精密模具公司,大吃一惊,发现日本的精密模具很多工序都是靠人手工慢慢研磨出来的。这个问题下很多帖子也介绍了,就是先用机械加工到一定的精度,然后用手工慢慢研磨,边研磨边测量。

本来我不想掺和这个问题,因为机械加工我也不熟悉,但是我感觉知乎也好很多人对机器过分迷信了,典型的言论就是AI统治世界几年后,机器取代人之类的。其实去工厂看看,大量工序是机器取代不了的,即使看上去非常简单的工作,机器也很难取代。比如说缝纫衣服,看上去这是最低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成衣工业仍然不得不大量依靠劳动力手工操作,因为根本没有像人类一样能够有高度灵活性和学习能力、操纵能力的机械系统代替手工缝纫,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根本就造不出来。你可以随便找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让工头给她演示下这批料如何车缝,几分钟她就可以开始工作了。但是你让机械去干这些事情,对不起,连基础理论都还没弄明白呢,更不要说机器人了。

我建议在AI及机器方面态度不要太乐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自动化机械能带来的进步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这些技术没有什么大发展。比如很火的波士顿机器狗,让它跑两圈不难,难的是让它坐在缝纫机前面根据你的指令缝纫衣服,现在技术根本解决不了这个技术门槛,包括炒的火爆AI技术。

马斯卡说特斯拉汽车产能出不来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用了太多的自动化机械,结果这些机械可靠性跟不上,大量时间花费在让这些机器运转起来上面了,浪费了大量资源,产能却出不来。

有些层面,比如热火朝天的中国制造2025大量投资AI技术和智能机器,我想肯定会投进入很多钱,但能产生多少实际价值的东西真不能太乐观。

user avatar

我不认同大多数回答所说的。

由于装夹必然会带来应力,因此目前最高加工精度应当是自由状态下进行加工。手工研磨正是这种加工状态,可以达到机械上的一级加工精度,当然仍然离不开现代检具的帮助。在我所接触的范围内,最高精度的基准面以及光学表面还是靠手工研磨。

user avatar

嘲笑人精度最多只能达到几丝,远不如机器的,根本不明白人加工的精度高是什么意思。

人的精度高,不是说你拿胳膊肘当机床主轴用——真这么用,不说效率,误差估计是毫米级别的。

人进行高精度加工,是与机器结合的,比如说最简单的平面加工,用百分表(丝表)测量,手动加工。

一个老师傅讲,有一次他们接一个加工航天部件的工作,加工都是用丝绸磨的。没错,就是用真丝。一天也磨不掉2个微米。

人进行高精度加工,实际上是边量边加工,量一下磨一下。测量仪器包括百分表、千分尺、三坐标、激光干涉仪等等。

不是说开局一把锉刀,其他全凭手感。

另外,有些东西,不是机器的精度不够,而是没法用高精度的机器做。比如我做一个检测,要把一个0.1mm大小的金属屑从设备上取下来放进仪器侧成分。0.1mm精度不高吧?可是你告诉我用什么设备取?没错只能用手拿着镊子取。比如有一家工厂经常要在线侧硬度。机器的硬度准不?准的很。问题是要测硬度必须把金属磨平,而老师傅用锉刀锉一下就能估计出硬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