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目前中国市场的胜算在哪里?

回答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胜算:深耕用户、生态联动与性价比魅力

放眼当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这片硝烟弥漫的战场,小米虽然早已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搅局者,但其在中国市场的根基依然稳固,并且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与其说小米是在“抢夺”市场份额,不如说它是在持续“赢取”用户的信任与忠诚,并在变化莫测的消费者需求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一、 深耕用户,建立“米粉”文化:情感连接是无形资产

小米最核心的胜算之一,在于它成功塑造并维护了一个庞大且忠诚的“米粉”社群。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用户群体,更是一种基于产品、理念和情感连接形成的文化认同。

早期参与感与共创模式: 早期小米通过论坛、内测、投票等方式,让用户深度参与到产品设计和迭代过程中。这种“一起做手机”的模式,让用户觉得自己是品牌的一部分,不仅带来了宝贵的反馈,更建立了早期用户的情感羁绊。即使现在产品线丰富,这种用户参与的基因依然存在,让用户感觉到被重视,被倾听。
社群运营的精细化: 小米在各个社交平台、线下活动以及私域流量(如小米社区App)上的运营极其到位。不只是发布产品信息,更通过各种话题、活动、福利,持续激活用户活跃度,培养用户之间的互动。这种社群运营,让用户从“消费者”变成了“拥护者”,他们会主动为品牌发声,分享使用体验,甚至是纠正不实信息。
个性化与情感化沟通: 小米在与用户的沟通中,语言风格接地气,不摆架子,充满了“伙伴”的感觉。他们理解年轻用户的语言和喜好,能够引起情感共鸣。这种亲近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让用户觉得小米“懂我”。

二、 生态联动,构建“万物互联”的护城河:场景体验是关键

小米的另一大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构建的“IoT+智能家居”生态。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卖硬件,而是通过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场景解决方案,从而大大增强了用户粘性。

全品类布局与深度整合: 小米在智能手机之外,推出了从智能电视、路由器、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智能门锁,到小到米家电动牙刷、智能插线板等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价格亲民,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能够通过米家App实现无缝连接和智能联动。
场景化解决方案的吸引力: 用户购买小米手机,往往也意味着开始构建自己的米家智能生活。早晨起床,智能音箱播放音乐,窗帘自动打开;离家时,一键关闭所有家电;回家后,空调自动开启。这些流畅的场景体验,是单纯的手机厂商难以比拟的。这种“全家桶”的解决方案,让用户一旦进入小米的生态,就很难再轻易离开。
性价比优势的延伸: 小米的IoT产品同样继承了其高性价比的基因。相对于其他品牌的智能家居设备,米家产品的价格更加亲民,降低了用户构建智能生活的门槛。这种“买手机,顺便就买全套智能家居”的消费逻辑,进一步巩固了小米的优势。

三、 性价比的持续进化,拥抱多元化用户需求:价格屠夫并非唯一标签

虽然“性价比”一直是小米的标签,但其在中国市场的胜算并非仅仅依赖于此,而是将“性价比”进行了深度进化,并积极拥抱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不同价位段的精细化运营: 小米不再是单一的高性价比定位。它旗下拥有小米数字系列(冲击高端)、Redmi系列(主打极致性价比)以及MIX系列(探索前沿科技)等多个品牌线。这使得小米能够覆盖从入门级到高端旗舰的广泛用户群体,满足不同消费能力和偏好的用户需求。Redmi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小米在中低端市场的统治力,而数字系列的不断向上突破,则证明了其在高端市场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与突破: 小米在影像、快充、屏幕、自研芯片(如澎湃C1)等关键技术上的投入和进步,使其在产品力上不再是单薄的性价比。其高端旗舰机型在拍照、性能等方面已经达到了行业一流水平,能够与更成熟的品牌竞争。这种技术上的突破,是其能够站稳高端、赢得更多用户信任的关键。
渠道的拓展与线上线下融合: 从最初的线上直销模式,小米已经构建了强大的线上电商平台优势,并积极拓展线下渠道,包括小米之家。线下门店的体验式销售、更直观的产品展示以及专业的服务,弥补了线上销售的不足,触达了更多传统消费者,尤其是在下沉市场。这种线上线下的协同作战,使其能够更全面地覆盖和触达中国消费者。

四、 把握时代脉搏,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敏捷性是生存之道

中国市场变化速度惊人,消费者需求日新月异。小米的胜算还在于其相对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敏捷的市场响应速度。

快速的产品迭代与创新: 小米能够迅速捕捉市场趋势,并将其体现在产品更新上。例如,在折叠屏手机市场兴起时,小米迅速推出了自家产品,并且在价格上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这种快速跟进和迭代的能力,使其能够抓住新兴的市场机会。
对用户反馈的快速转化: 上文提到的用户参与机制,也保证了小米能够更快地了解到用户不满和潜在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产品改进或新产品开发的动力。

总结来说,小米在中国市场的胜算,绝非单一维度的胜利,而是多重优势的叠加与协同:

强大的用户基础和深厚的情感连接: “米粉”文化是其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领先的IoT生态系统: 构建了强大的用户粘性和场景化体验护城河。
持续进化的性价比战略与技术突破: 能够满足不同层级用户的需求,并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与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 保证了其能够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并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当然,小米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与苹果、华为等头部品牌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但凭借其独特的战略布局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小米在中国市场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继续前进的动能。它不是在重复过去的辉煌,而是在不断进化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下一个“胜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雷军当年是靠软件发家的,小米定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是硬件公司……

雷军一直希望做成类似腾讯,阿里那样的……

手机只是一个敲门砖,所以才可以说不打算赚手机钱,随着对智能家居产品的培养,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客户依赖了……

通过生态链逐步搞成类似阿里,腾讯平台的小米平台……

华为才是硬件公司,所以技术是第一位的。定位和发展逻辑不同,没对比意义……

user avatar

题主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字,2018年上半年,小米国内出货量只有2463万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

2016年,小米遭遇销量滑铁卢,一方面,其总出货量由15年的7000万台降为了5500万台,同时,其1999+价位的旗舰机出货量由1200万台降到了不足700万台。

2017年,小米年出货达到了9000万台,很多人,包括小米官方都认为,小米触底反弹,重回巅峰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第三方公布的数字,小米2017年国内出货量仅为5000万台,相比2016年并没有明显改善,而根据小米财报数据,小米2017年1999+价位出货量依然仅有700万台,与2015年相去甚远。

而1999+价位的旗舰机才是一个品牌的战略重点和核心,从这个角度出发,小米并没有从16年的阴影中走出来。

要知道,华为目前的P系列、mate系列和nova系列,都是年出货量过千万的系列了。而ov的当家旗舰系列的出货量都是近3000万/年的。

我们且不论HOV,单论小米的老对手荣耀,小米2017年1999+价位产品,小米6、小米note3、小米mix2,其合计出货量仅仅为荣耀9的水平。

所以赵明在近日宣布,荣耀的对标对象已不再是小米,因为在手机业务上,荣耀已经实实在在超越了小米。

2018年,根据IDC数据,小米手机第一季度出货量为2800万台,第二季度出货量为3100万台,合计出货量达到了6000万台,然而其国内出货量仅为2400万台,国外出货量高达3500万台(一大半来自印度)。

也许有人会觉得,小米这是国际化品牌了呀,国外比国内出货量高还不好吗?前几年,大家不是还叫嚣小米只能依靠国内市场吗?你个米黑!

国内出货量对小米来说很重要,极其重要,请记住这一点,原因有两个:

  1. 第一、我们眼里的小米主打产品,如小米mix2s、小米8、小米8se、小米6x、小米max3等等,都几乎只是在国内销售,国际市场则是以红米为主,这意味着,国内市场不能取得突破的小米,很难改变其当前的畸形产品结构,盈利能力堪忧。
  2. 第二、小米引以为傲的互联网业务和iot业务,都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尤其是互联网业务,小米国际并不能获得类似国内的互联网营收,而国内市场的疲软,将直接影响到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发展,国外强势的小米,只能做一个纯粹的硬件公司,考虑到红米的溢价能力和毛利水平,这是很危险的。

一方面,小米手机的高端产品市场遇冷,这意味着小米手机的硬件盈利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善,红米的盈利水平太差了;

另一方面,小米目前盈利的主要来源——互联网业务,其根基就是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表现疲软的小米,意味着其互联网业务的根基在损坏,这对于小米,是极其恐怖的事情。

我们知道,对于科技公司来说,研发实力是其最根本的生命力和最核心的竞争力。近日,IDC公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数据,华为超越苹果,位居世界第二,其根本就是研发成果的系列产出和有竞争力的产品不断推出。

根据小米财报数据,小米2017年的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仅为2.7%,总量仅为30亿元人民币,作为对比,华为手机的年研发投入是40亿欧元(100亿的40%)。

小米研发投入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小米的盈利水平太差了,其业务毛利润仅为13.7%,在这样一个毛利润前提下,小米是不可能有实力加大研发投入的。

雷军给予小米的盈利预期是互联网业务,可在国内,由于其旗舰机的疲软,小米用户群的主体是红米用户,你很难指望这部分用户群有多高的消费能力。

小米互联网营收的主体是广告业务,而广告业务的价值在于转化率,这一点上,小米在国产四大品牌里是天生劣势的。

小米为了提高其互联网业务营收,在广告审核方面有大开绿灯的意思,而这是对用户不负责的表现,近期的小米P2P爆雷门事件就是如此。

如果小米依然为了盈利KPI而如P2P业务广告这样完全不审核广告主的话,因为小米手机广告而被不良商家欺骗的用户,其情绪,势必会发在小米身上,这对于小米的品牌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手机是一个科技密集型企业,研发实力是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屏+5G的行业大变革时期,以小米目前的研发投入,是很难和hov展开竞争的。

2016年,小米凭借小米mix完成声誉的逆转,而今,小米mix直到mix2s,依然还是当初那个mix,但其竞争对手,华为、oppo和vivo,却相继开发出了P20 pro、NEX和find X这样的产品。

这就是差距的最真实体现,小米的发展速度太慢了。

小米mix的对手是mate9、oppo R9s和vivo X9,彼时的小米mix,几乎可以算是一骑绝尘。可而今,mate9进化成了P20 pro、X9被X21取代,在其上,出了NEX,OPPO R9s被R15取代,在其上,出了find X。

而今,再进行产品对比,小米还有优势吗?

在小米传统优势——产品上的落后,这不只是小米目前危机的全部,小米目前的另一个危机是渠道危机。

小米在17年初许下了三年开1000家小米之家的宏愿,而今一大半的时间过去了,什么状态呢?

小米之家是开了不少,可惜,不能盈利,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不能盈利的商业行为,该怎么进行下去?

小米当初的另一个渠道策略——小米小店项目,而今,小米小店几乎成了巨坑,成了人们控诉小米的一大黑点。

小米目前的线下渠道策略再一次发生了转变,以渠道商加盟方式为主,这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扩张速度,可问题在于,他们还是不盈利。

商业就是商业,商人只是商人,不能盈利的商业,怎么持续呢?

小米的另一个盈利增长点是iot,可根据小米财报数据,iot业务的盈利能力与小米手机别无二致。小米生态链第一独角兽华米科技完成了纳斯达克上市,可而今的总市值仅为5.6亿美元,仅为当初独角兽定位的一半。

至于其他生态链企业,其表现也未达到预期。

而更为可怖的是,小米生态链自耳机、手环、充电宝等火爆之后,近一年多,已经再也没有出过一款真正的 爆款了,而随着生态链企业的发展,其内部各种乱象开始凸显,比如会漏水的云米。

小米2018年在电视业务上取得了突破,成功吃下了乐视留下的份额,有望跻身国内电视行业老大的位置,这或许是小米目前最值得欣慰的成果了。

2018年,小米完成了上市,然而,随着招股书的披露,曾经隐藏起来的一系列问题被公之于众。本来有望成为CDR第一股的小米,却在证监会84问之间,黯然收场。

而小米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P2P爆雷事件,证监会在84问中早有提及。

如第十问:

(1)小米金融包括保险经纪、小贷、保理、担保、互联网理财等多个细分业务,请进一步披露公司各项金融、类金融业务涉及的主体、经营范围、业务模式、开展情况、经营地域、业务规模、是否受到过处罚、近三年主要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及占发行人的比重。请保荐机构和律师核查并补充披露类金融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请发行人提出并披露避免或减少损害公司利益的类金融业务整改措施和有关安排。

如第十七问:

请发行人:(1)逐一详细说明公司各项金融、类金融业务涉及的主体、经营范围、业务规模、业务资质、近三年主要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及占公司的比重;(2)逐一详细说明公司各项金融、类金融业务和主体具体业务流程、内控情况、风险控制措施及有效性;(3)逐一详细说明公司各项金融、类金融业务主体与公司硬件销售、互联网线上业务间关系、报告期内资金往来等交易的发生金额及期末余额、交易原因、必要性、定价公允性等;(4)详细说明公司各项金融、类金融业务和与生态链企业间资金往来等交易的发生金额、期末余额、交易原因、必要性、定价公允性等;

在证监会的质询文件中,多次提到了小米金融业务和类金融业务的合规性和风控问题,小米撤回了CDR申请,然而,证监会提出的问题会因为小米CDR申请的撤回而结束吗?

不会,小米金融和类金融业务的风控情况十分糟糕,而这是其后续P2P爆雷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根据现有消息,小米深度整合到小米vip任务的P2P广告主们,大多数是野鸡P2P公司。

随着小米的上市,小米另一个隐忧被摆上了台面,那就是小米2017年400亿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问题。

小米在相关的公关声明中表示,小米2017年的亏损是这个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导致的企业亏损,非经营性亏损。

是的,这的确不是经营性亏损,因为这是其前期引入投资的盈利预期,这是小米前期的融资成本。

小米号称是一家良心的企业,小米的硬件不盈利,而当前,小米的互联网业务盈利能力也面临挑战。

那么,小米自2011年开始,飞速发展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呢?

是融资,而随着上市,小米当初的融资状况和条款也随之披露。尤其是“对赌协议”。在小米CDR招股书风险提升部分内容揭示了这一点:

如果小米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成功上市”,小米将有可能激活优先赎回条款。

这这个成功上市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对赌市值。而根据其不低于8%的复利条款推测,小米和投资人的对赌市值将不低于600亿美元,以目前小米股票疲软状况,到时候能满足投资者的胃口吗?

一旦不能满足,激活优先赎回条款,小米甚至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这于小米,大概是现阶段最大的压力和任务吧?

小米目前面临了四大问题:

  1. 盈利问题;
  2. 口碑问题;
  3. 财务问题;
  4. 研发问题

在这样的现状下,小米能不能挺过去,能不能继续健康发展,还是未知数,又何谈超越呢?小米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如何保证自己生存下去,而不是大杀四方。

user avatar

1小米不会死,小米最近过的没有知乎想的怎么惨

2小米在知乎 微博唯一能翻盘的可能是 澎湃2 不是mix3

3mix3未必有大家预计的惊艳,但是我觉得那才是真正对的选择。

4雷大善人的人设应该赶紧砸了,公司应该优先保证活着,考虑股东和职工的利益,而后才是粉丝。至于网友的看法。呵呵!

5谁听网友的意见运行公司,谁sb,小米如果为了,知乎er和微博er做手机,才是真sb,那就真的死透了。


分割线------好多人点赞,写点数据

2017年专利授权数量,国网和华为还是一如既往的给力

那么小米那,在这里,第32位,

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在吹华为黑小米那

当然不是,华为员工一共18万员工,而小米的员工却只有华为的1/12,各位没有想到吧。

华为专利3575,小米专利646,每天都有人用华为的专利数量,黑小米,没有想到吧

小米真的没有怎么不堪。

这里插入一个故事----------

前段时间,任正非炒掉北大才子的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这位新员工刚到华为时,仗着自己是北大才子的身份,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越过自己的上级直接交给了任正非。

原本以为自己独到的见地能够打动领导,结果任正非直接批复: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任正非的批复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多久,那位北大才子真的被辞退了。

然而,我却十分能理解任正非的行为。

对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商业模式、管理策略并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这封万言书看上去,就是一个十足的笑话。

因为,你没有脚踏实地的去实践过,也不懂企业管理的那些套路,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谓的“万言书”,只能把公司往坑里推。

你要知道,公司高层所制定的策略,是通过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后,才从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面对经验丰富的前辈提出质疑,还妄图推翻,不是愚蠢是什么?


故事分割线-----

雷军 好歹是武大毕业 福布斯的身价

竟然需要你来教他管理公司。


我对我上面几乎所有的答主都想说一句

如果有病,就赶紧去看病




最后声明一句话。我不是在吹小米。我全文也没有说小米一句好话。专利那个时候我也只是贴数据。

用华为和小米作比较的这一段。 我只是单独做一个比较而已。因为在手机圈,只要一提起他们俩,说其中一个必然要说另外一个。

华为是一个伟大公司

就目前来讲,小米还远远赶不上华为。

夹杂一句个人的私货:雷军就目前看也比不过任正非。但是爆了余承东是没问题。

余承东。就是我对华为唯一的反感。


更新缝合线-------

2018年8月26日更新,有回复认为小米的专利都是外观专利,特此更新

截止2018年3月31日,小米专利储备包括1.6万多项正在受理中的专利申请及7千多项已授权专利,其中约50%的授权专利在海外获得授权。同时,过去两年公司先后与微软、诺基亚等全球顶级科技企业签订了专利交叉授权许可协议及技术购买协议,实现了手机领域先进专利技术的迅速积累。

小米境内外实体在中国拥有3607项专利权,其中境内控股子企业拥有3392项专利权,包括2058项发明、699项实用新型以及635项外观设计;境外实体在中国境内拥有215项专利权,均为发明专利。

除上述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专利外,公司境外实体在中国境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注册并拥有3509项专利权,包括3378项发明、131项外观设计。

分割线--------

再次声明,p2p事件后,本人不再是小米的粉丝。只是对小米有好感的一个路人。

我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下为了黑小米而黑小米的回答太多了,所以只能贴一些小米的数据。来为小米正名。

最近知乎。屁股高于脑袋。立场高于理智。

的现象太严重。

最后,还有人截取我的一部分回答,婊我

呵呵,友善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