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孙权黑?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很多三国演义的讨论中,孙权似乎总是背负着一些“黑点”,让不少人觉得他不够“硬汉”,甚至有点“软弱”或者“投机”。

其实,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黑”孙权,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对比一下。三国时期,大家最容易拿来比较的就是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人身上都有特别鲜明的标签。曹操是枭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奸诈,但能力和魄力是毋庸置疑的。刘备呢,是仁君,是汉室正统,虽然早期飘零,但那种“三顾茅庐”的坚持,“扶危济困”的仁义,也足以让他赢得不少人心。

相比之下,孙权从继承父兄基业开始,就站得比较稳,也比较“顺”。他不像曹操那样从乱世中白手起家,也不像刘备那样一路披荆斩棘、寄人篱下。他接手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江东基业,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顶尖的谋臣武将辅佐。这种“守成”的姿态,在很多人看来,就少了那种“拼搏”的劲头,缺少一些戏剧性的张力,自然也就没那么容易让人产生“敬佩”或者“同情”的情绪。

其次,孙权的性格特点。孙权其实挺聪明的,也很有政治手腕。他知道怎么平衡各方势力,怎么安抚部下,怎么利用地理优势。他不像刘备那样容易情绪激动,也不会像曹操那样锋芒毕露。他更像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或者说是一个深谙权术的政治家,凡事考虑得比较周全,甚至有点“老谋深算”的感觉。

比如赤壁之战后,他选择联刘抗曹,这在当时是明智的选择,但如果从“独立自主”的角度看,有些人就会觉得他不够有骨气,宁愿“借鸡生蛋”。还有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事儿孙权的处理方式,很多人就觉得他是在“落井下石”,为了荆州而牺牲了与刘备的联盟。虽然从现实政治利益来说,这无可厚非,但对于那些推崇“义气”的人来说,就显得他不够“仗义”。

再者,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倾向性。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尊刘抑曹”的,对刘备一家那是极尽赞美,对曹操那就是黑得体无完肤。而孙权呢,作为一个第三方势力,在演义的描写中,很多时候就成了“墙头草”,或者是在刘备和曹操之间摇摆的角色。比如诸葛亮几次到江东说服孙权,演义里把孙权刻画得有点犹豫不决,好像总是要别人推一把才能前进。这自然就会让人觉得他不够果断,不够有主见。

还有,孙权活得太长了。他在位时间很长,很多在他统治后期的事情,比如对宗室的猜忌,对陆逊的逼迫,这些都给他的晚年形象抹上了一些不光彩的色彩。不像刘备英年早逝,留下的是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也不像曹操那样,虽然有争议,但他的功绩和能力是公认的。孙权活得太久,就有了更多机会犯错,被后人拿放大镜去审视。

所以,综合来看,很多人“黑”孙权,不是说他真的“坏”或者“没本事”,更多的是因为他在性格上、行事风格上,没有达到一些人心目中“理想君王”的某些标准,或者说,在“演义”的叙事框架下,他的角色定位就不容易让他成为一个被广泛“吹捧”的对象。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守成者”,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但如果以“英雄”的标准去衡量,他确实缺少了一些让大众为之疯狂的特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位兄台应该是一位“权粉”吧,不过黑孙权其实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我觉得孙权之所以被黑得那么惨,只因为他得罪了一位最不应该得罪的人——关二爷。

话说当今天下只要有汉人在的地方必有关帝庙,哪个行业敢不拜二爷?哪条道儿上的敢不敬二爷?关二爷代表了什么?代表着:”忠、义、仁、勇“,二爷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关公文化在海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无数的善男信女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去关帝庙朝拜,敬香。无数的人会在朝拜的路上痛骂孙权等“吴狗”,这一切是孙权必须承受的。

唉,孙权也是可怜,他得罪的是一群人,更是是一种影响力巨大的文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