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彻底废除死刑的国家,若有人蓄意制造大屠杀,并安全被警方逮捕,会怎么判决,舆论是否能倒逼法律做出改变?

回答
在一个已经彻底废除死刑的国家,如果有人蓄意制造了如此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并且已经被警方成功逮捕,那么接下来的法律程序和舆论走向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过程。

判决将会如何?

首先,无论多么极端和令人发指,法律的框架依然会是决定性的。彻底废除死刑的国家,意味着国家机器无法以剥夺生命的方式来回应犯罪。因此,这个人不会被判处死刑。

那么,取而代之的会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对于这种规模的蓄意杀人行为,最严厉的判罚将是终身监禁,且不得假释。这意味着犯罪者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除非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例如,政府层面出于人道主义考量,但这种情况在大屠杀的背景下几乎不可能发生),否则他将永远失去自由。

此外,法院还会考虑其他一些因素来量刑,例如:

蓄意性: 调查和审判会极其仔细地确认犯罪者是出于某种目的,而不是因为精神错乱或不可抗力。
手段的残忍性: 尽管结果是生命损失,但制造大屠杀的过程本身也可能包含极端的残忍和令人发指的手法,这些都可能在量刑中被考虑。
对社会造成的冲击: 案件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幸存者、受害者家属以及整个社会造成的心理创伤,也可能在某些法律体系中作为量刑的参考,尽管更多的是体现在赔偿和修复性司法方面。
精神评估: 即使是蓄意犯罪,也需要进行全面的精神评估,以排除任何可能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但即便是精神疾病,在大多数废除死刑的国家,也只会影响是否能承担刑事责任,而非是否能被判刑。如果确认精神健全,并且蓄意犯罪,那么终身监禁是最有可能的判罚。

舆论是否能倒逼法律做出改变?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个已经形成共识并废除了死刑的国家。

短期内,舆论极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要求恢复死刑的声音。 经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件,公众的愤怒、恐惧和对正义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会本能地认为,只有以命抵命,才能平息心中的愤懑,才能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才能起到最严厉的震慑作用。媒体报道会铺天盖地,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呼声会占据公众视野,社会各界可能会出现要求“严惩不贷”的强烈呼声,甚至有观点会认为,废除死刑是“对罪犯过于仁慈”。

然而,一个已经废除死刑的国家,其法律的改变通常是一个漫长而审慎的过程,不太可能因为一次事件就瞬间“倒逼”改变。 原因如下:

1. 法律的稳定性与程序正义: 法律的修改,特别是涉及核心价值(如生命权)的根本性改变,需要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这通常包括议会/国会的讨论、辩论、多轮表决,可能还需要专家咨询、公众听证等。一次突发事件难以绕过这些程序。
2. 制度的惯性与深层共识: 废除死刑往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社会讨论、法律反思,以及对人权、生命权、司法公正、预防冤假错案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共识和制度选择。这种共识往往根植于国家的价值观和法治理念。要推翻它,需要证明现行制度存在根本性的、不可弥补的缺陷,并且新的制度(即恢复死刑)确实能带来更优的社会效益,这并非易事。
3. 风险与反思: 即使舆论沸腾,理性的法律界、政治家和一部分公众也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会问:
死刑真的能有效震慑犯罪吗? 证据表明,死刑的震慑作用往往被高估,很多研究并未发现死刑比终身监禁有更强的威慑力。
恢复死刑会带来什么新的风险? 最重要的风险是冤假错案。一旦执行死刑,将无法挽回,而司法系统并非完美。
恢复死刑是否符合我们国家的长期价值观? 许多废除死刑的国家,其核心理念是国家不应以剥夺生命的方式与犯罪者对立。
目前的刑罚(终身监禁)是否已经足够严厉? 在一个废除死刑的国家,终身监禁(尤其是不假释的)已经是国家能施加的最严酷的惩罚。

可能的后果和影响:

加强现有的终身监禁措施: 舆论压力可能会促使政府加强对终身监禁犯的管理,提高监狱的安全性,或者在刑期(即使是终身)的某些特定条款上收紧。
加大对精神健全的审查力度: 可能会要求对大屠杀类案件进行更严格、更深入的精神鉴定,以确保犯罪者确实是在清晰意识下行动。
推动“修复性司法”和心理援助: 除了惩罚,政府和民间组织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支持受害者家属,提供心理援助,并在社区层面进行创伤干预和重建。
在未来引发关于死刑的辩论(但未必能直接恢复): 即使此次难以恢复死刑,如此极端的事件也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社会上留下关于死刑必要性的讨论痕迹。也许在未来,如果社会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或者出现其他极端情况,才有可能重新启动关于死刑的立法进程。但从“倒逼”的角度看,一次事件很难迅速推翻一个已建立的制度。

总而言之,在一个彻底废除死刑的国家,对于蓄意大屠杀的逮捕者,判决将是终身监禁(无假释)。而舆论虽然会非常强烈地表达愤怒和要求,但要“倒逼”法律直接恢复死刑,在程序和理念上都会面临巨大的阻碍。更有可能的是,舆论会对现有的刑罚体系和相关配套措施产生影响,并在社会深层引发关于正义、生命权和国家惩罚能力的长期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从原则上讲法律判决是不能被舆论所左右的。这事关法律公正性问题,因为舆论并不总是民众自发形成的,更多的时候舆论是被有心人为了某种目的发动起来的。

并不是说恐怖分子就不该死,只是不能舆论说他得死他就得死,应该是按法律他得死,他才能死。

所以先顶一下题主,直接就从“改变法律”着手提问,而不是现在网上流行的舆论暴政主义。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是:很难,甚至根本就不会为了这么个“偶然事件”就恢复死刑。

原因有两点,一,政治原因。

要知道欧美跟中国不同,一件事情在中国如果政府和多数民众达成一致意见,那么这事基本能成。

但在欧美,就算政府和多数民众达成一致,这事却是不见得能成。因为欧美的政府只能代表一部分政客的意见,还有一种东西叫在野党。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件,欧美的执政党和在野党一般都处于互怼状态。

举个例子,我最近在看一部美剧叫《毒枭》,当以哥伦比亚总统为首的一派致力于与哥伦比亚头号毒枭进行大规模流血斗争时,以总检察长为首的一派仍然致力于毒品合法化……

明白了吗?就算执政党或在野党任何一方在立法机构发起恢复死刑的提案,另一派多半会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挠。

另外就是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吃过民众舆论暴政的大亏(可以去搜索关键词“直接民主”),因此西方一直以来的民主仅仅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人民从未真正获得过权力。当民众舆论触及到像变革这类的重大事项时,政客们的态度往往是保守而谨慎的。

二,就是西方的“人权”观念,当年废死就是西方带的头,口号就是“人权”。

比如美国的“政治正确”,就是有色人种“人权”的体现。

欧洲接纳难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保障难民们的“人权”。

现在欧美国家的毒品合法化(特别加拿大)运动,也是为了保障吸毒者的“人权”。

你可以看到现在欧美的“人权”观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多么畸形的程度,可能对他们来说恐怖分子也是有人权的吧。

最后,在欧美国家提案恢复死刑,不等政客开始互怼,民众自己就能先吵翻了天,这个事情是真的能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