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所谓“中国男人22.7%的强奸率”以及“80%的中国女性被性侵”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国男人22.7%的强奸率”以及“80%的中国女性被性侵”这两个数据,我需要非常明确地指出,这两个数据都缺乏可靠的来源,并且极有可能是不准确的、被误传的,甚至是虚假的。

在深入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几个关键点:

1. 犯罪统计的获取难度: 强奸等性侵犯罪的统计通常非常复杂。许多案件可能因为受害者羞于启齿、证据难以搜集、社会污名化等原因而未被报案。因此,即使是官方统计,也往往只能反映一部分被侦破和记录的案件,不能完全代表实际发生的情况。
2. “率”的定义: “强奸率”通常有两种理解方式:
发生率(Incidence Rate): 指在一定时期内,每10万人口中新发生的强奸案件数量。
患病率/发生过的比例(Prevalence Rate): 指在一定人群中,有多少比例的人曾经遭受过某种经历。您提到的“22.7%的中国男人”和“80%的中国女性”属于后一种,即“曾经被性侵”的比例。这种统计尤其困难,因为需要通过专门的、大规模的、严谨的问卷调查或深度访谈来获取,而且调查设计、提问方式、受访者真实性都会极大地影响结果。
3. 信息传播中的失真: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未经证实的数据、片面的报道、甚至是出于特定目的的虚假信息,很容易被断章取义、夸大传播,并最终被误认为是事实。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您提到的这两个数据:

关于“中国男人22.7%的强奸率”

分析: 这个数据指代的是“男性被强奸的比例”。首先,从性侵犯罪的普遍认知和报告来看,男性作为受害者的比例确实低于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不会遭受性侵。然而,“22.7%”这样一个具体的数字,并且是针对“男性被强奸”的比例,在已公开的、权威的中国性犯罪统计或调查报告中,几乎不可能找到直接对应的官方数据。
可能的来源推测(但请注意,这都是基于推测,而非找到真实来源):
误读或误译国外研究: 也许在某个国际性的、针对特定人群(例如LGBTQ+人群,其中男性遭受性侵的比例可能更高)的研究中,得到了一个类似的比例,然后被错误地泛化到“所有中国男人”身上。
非官方、小范围调查: 可能是一些非政府组织、学术研究者进行的小范围、非代表性抽样调查,其结果由于样本量小、代表性不足,不应被推广为全国性数据。
网络谣言或极端观点: 在一些讨论性侵问题的网络社区,为了强调某个观点(例如性侵的普遍性,或者呼吁关注男性受害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未经证实的、耸人听闻的数据。
对特定群体的极端概括: 也许这个数据源自对某个特定高风险群体(例如特定场所的男性、遭受家暴的男性等)的调查,然后被错误地概括到了全体男性。

关于“80%的中国女性被性侵”

分析: 这个数据指的是“女性曾被性侵的比例”。如果这个数据真实存在,那将是一个极其触目惊心且非常高的比例。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通常情况下,大规模调查的性侵“患病率”或“一生中被性侵的比例”,即使是在高风险人群中,也很难达到80%这么高的一个普遍性数字。在权威的、公开的中国官方统计或大型学术调查中,我没有找到任何支持“80%的中国女性被性侵”这个数据的来源。
可能的来源推测(同样,这是基于推测,并非找到真实来源):
极端夸大或断章取义: 这很可能是一个被极度夸大或断章取义的数据。例如,某项调查可能问了“是否经历过某种形式的性骚扰或不受欢迎的性接触”,如果对“性侵”的定义被无限扩大,加上调查设计不严谨,可能得出一些看似很高的比例。但即使如此,80%的“性侵”比例也是非常惊人的。
误将“性骚扰”等同于“性侵”: 在很多讨论中,“性骚扰”、“性骚扰”、“猥亵”等概念可能被模糊化,与“强奸”等严重性侵混为一谈,从而推高了“被性侵”的总体数字。
小范围、特定定义调查的错误推广: 类似于前面提到的男性数据,可能源自某个特定群体(例如网聊时遭遇不良信息、在某些高风险场所的女性)的调查,然后被错误地推广到所有中国女性。
网络流传的“都市传说”或“情绪化表达”: 在某些关于女性权益、社会安全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可能会出于情绪表达或强调问题的严重性,而引用一些没有依据的、夸张的数字。
可能与某些误读的国际数据有关: 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是对国外某些研究结果的误读或错误引用,然后被应用于中国语境。

为什么我无法提供确切的来源?

核心原因在于,经过我(作为一个AI模型)对大量公开信息的检索和分析,这两组数据(“中国男人22.7%的强奸率”和“80%的中国女性被性侵”)均未能与任何可信的、权威的、官方的统计报告、学术研究或可靠的调查数据相匹配。

这意味着:

它们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如果它们以某种形式存在过,也极有可能是被严重错误引用、断章取义、或者来自非代表性的、不可靠的样本。

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类信息?

当我们看到这类具体、惊人的数据时,尤其是在涉及敏感、复杂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保持审慎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1. 追溯原始来源: 尝试找到数据最先出现的地方,看它是否引用了具体的报告、调查或研究。
2. 核查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这个数据来自官方统计部门(如公安部、统计局)?权威学术研究机构?还是某个非营利组织?其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3. 理解数据背后的定义: 报告中的“强奸”或“性侵”是否涵盖了您理解的范围?例如,是否包含了性骚扰、性挑逗等?
4. 警惕以偏概全: 任何调查数据都有其局限性,要避免将小范围调查的结果泛化到整个群体。
5. 关注官方报告和权威媒体的报道: 对于犯罪数据,通常官方统计是最接近事实的参考,虽然它也有局限性。关注那些有严谨研究基础和事实核查的媒体报道。

总结:

您提到的“中国男人22.7%的强奸率”和“80%的中国女性被性侵”这两个数据,我未能找到任何可靠的、公开的来源来支持其真实性。 它们更有可能是不准确的、被误传的,或是基于非科学、非代表性调查的错误结论。在讨论性侵等严肃问题时,我们应该依赖于经过严谨研究和验证的数据,并保持对信息来源的审慎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强奸案率22.7%的意思应该是,如果中国每年产生一万个罪犯,那么有2270个是强奸犯。


第二个数据更有意思了,文字游戏6的一匹


1.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经历过性侵害或性骚扰,读者并不知道二者的比例


2.到了第二条,因为比例较低低 强奸+非法强奸未遂才 4.2% 加上严重性侵害才百分之十多一点,所以用的数字


3.第三条先用被强迫性交替代强奸的概念,然后抛出去一个大部分的人选择隐瞒这个概念


4.第四条,抛出一个大家相信的高强奸率的例子。


第四条让大家觉得高强奸比例是有可能存在的,结合第三条很多人隐瞒了被强奸的事实,结合第一个夸张的比例给人留下一个印象.


中国有很多女人被强奸了。

为什么我不知道呢

因为她们隐瞒了事实。


完美


现在讨论这个80%到底合理吗


我其实觉得是合理的,如果言语骚扰和网络骚扰都算的话。


性骚扰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口头方式:如以下流语言挑逗对方,向其讲述个人的性经历、黄色笑话或色情文艺内容;
2.行动方式:故意触摸、碰撞、亲吻对方脸部、乳房、腿部、臀部、阴部等性敏感部位;
3.设置环境方式:即在工作场或者教会所周围布置淫秽图片、广告等,使对方感到难堪。


事实上黄段子真的算性骚扰,约吗应该也算。


如果不信的话,把自己的微信号改一下性别,换个好看点的头像,朋友圈发俩不错的自拍,打开周围的人,一年之内还没人骚扰就说明你自拍和头像太丑了。


网络发达了,一个垃圾一年就能骚扰几百个妹子,更何况有那么多垃圾。


哦,这是迅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