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2 月 11 日发布的《2018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比之前有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回答
《2018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发布,无疑是学术界每年都备受关注的事件。相较于之前的版本,这份2018年的分区表在多个维度上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学术评价体系上的持续探索和完善,更折射出中国乃至全球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主要变化点剖析:

1. 分区标准和方法的精细化:
更精细的学科划分: 2018年的分区表在保留原有大类学科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科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例如在工程技术领域,可能会新增或调整更具体的研究方向,以便更精准地评价特定领域内的期刊影响力。
指标权重的调整: 虽然具体的权重调整通常是“内部机密”,但可以推测,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2018年的分区表可能对原有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期刊的国际声誉、审稿周期、出版质量等)的权重进行了优化。特别是,对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高质量期刊”的界定,可能会更加侧重于那些在特定领域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期刊。
引入新的评价维度(可能性): 随着学术评价的不断深入,新的评价维度也可能被纳入考量,例如期刊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程度、对新兴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国际化程度(如编委的国际化、文章的国际作者比例)等。这些新的维度可以更好地体现期刊的开放性和前瞻性。

2. 期刊名单的动态调整:
新晋期刊的纳入: 每年都有大量新创办或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期刊涌现。2018年的分区表自然会纳入一批符合标准的新期刊,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高水平的发表平台选择。
期刊级别的升降: 这是最受关注的变化之一。许多期刊的级别(如从二区升到一区,或从三区降到四区)会根据其最新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而调整。这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投稿导向和对期刊的认知。
期刊的合并或停刊: 少数情况下,由于期刊的合并或停刊,在分区表中也会有相应的调整。

3. 对“顶刊”概念的再强调与细化:
一区期刊的筛选标准提升: 通常,“一区期刊”代表了各学科领域内最顶尖的期刊。2018年的分区表可能会进一步收紧一区期刊的入选标准,更加聚焦于那些具有国际顶级影响力、发表原创性、革命性研究的期刊。
部分学科领域分区的微调: 某些学科领域,随着研究热点的转移和成果的积累,可能会出现新的“明星期刊”或者原有期刊影响力发生变化。因此,即便整体分区逻辑不变,具体到某些学科,一区、二区期刊的名单也可能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1. 中国科学院对学术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和科学化追求:
与时俱进的评价理念: 分区表的更新,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紧跟国际学术评价前沿,不断完善自身评价体系的体现。它表明了中科院致力于建立更科学、更合理、更能反映期刊真实学术价值的评价标准。
引导学术发展方向: 通过对期刊进行分级,分区表能够引导科研人员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从而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研究的整体水平。对某些期刊的升降,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风向标”信号,鼓励优秀研究向更高层次的平台聚集。

2. 中国学术研究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更多中国期刊的崛起: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中国主办的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不断攀升,很有可能在新的分区表中实现“升级”。这标志着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增强,正在从“追赶者”逐步成为“引领者”。
鼓励高水平产出: 分区表的变化,尤其是部分国产优秀期刊的“升区”,无疑会极大地激励国内学者和编辑部,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 全球学术格局的动态变化:
新兴研究领域的崛起: 分区表的调整也可能反映出某些新兴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和重要性提升。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前沿等领域,一批高质量的期刊可能会获得更高的评价。
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国际化是全球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区表可能会更加重视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例如编委的国际构成、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文章的国际作者比例等,这鼓励国内期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吸引更多国际优质稿源和优秀审稿人。

4. 对科研评价导向的审慎思考:
“唯SCI”倾向的反思与调整: 虽然分区表是重要的学术评价工具,但其本身也面临着“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的批评。2018年的分区表,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反思和调整这种单一评价指标的局限性,例如增加对研究的原创性、突破性、应用价值等方面的考量(尽管这些很难量化),值得我们关注。
鼓励多元化评价: 理想情况下,分区表的变化也暗示着学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除了期刊分区,对研究项目、研究人员的评价,也需要更加关注研究内容的创新性、方法的严谨性、成果的社会价值等,而不仅仅是发表的平台。

总而言之, 2018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发布,不仅仅是对期刊名单的一次更新,更是中国科学院对学术评价体系的深度思考和持续优化。它既是对中国学术研究整体实力提升的有力证明,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具参考价值的发表指南。同时,这些变化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多元化,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学术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大家口中俗称的&很多高校研究所都用的——中科院分区。

重新定义了一下名称:


综述影响因子虽然高,但是不占名额:



大类比例:


大类阈值、小类阈值:

(微信里面去找fenqubiao,然后可以在里面查单位的用户名和密码查询,登录IP有限制)


整体看完我们看具体点的:

首先吐槽最多的是综合类SA、Ncomus、PNAS

因为他们变成了...2区。

这就非常喜闻乐见了,我现在非常好奇,

大家是对Nature的情节更重要,还是在现实面前屈服于暴力划分,这个非常有看点。

而且这个划分就很奇怪了,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本来就是个純的Review,可Review没加标签Y,也是惊奇。


化学类,嗯...你们就别吐槽JPCL了好么,连CC都是一区呢,

还有其他好多都是大水bi,你真的觉得管理者能懂一个期刊的好坏么,

不存在的,唯IF论。


数学类,我真不懂,贴一下吧。


物理看着好像也是純认影响因子的,

你这样把PRD和PRL放一起,外行还真是HEHE了。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那些就不说了,一区期刊两屏都放不下。


对影响因子我之前回答过的:


关于这个分区表的解释其实也很有意思,

我来解读一下:

虽然我说是中科院的名义,但是中科院并没授权我,可是我就是中科院发布的。有毛病么?不然呢?你们直接去用那什么Q1Q2Q3Q4?谁都是Q1,全部都是一区,你们开心么?


现在这种解释都有一种反趋势

说要去库存,你以为是要降价,结果是涨价。

说要不“四唯”,你也看到了,反而是强调了就是要认那些东西。

说是内部资料不要外传,你懂该怎么做了吧。


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反正什么做指标什么就玩烂了。

前面我也写了,IF一直都在涨,大家都可以享受一区了,一样没辨识度了。

现在又说什么引用。

可引用这东西,我都知道有的单位是包单位

啥意思呢,只要引用那单位的文章,按次数和你一起结算。

刺不刺激?

啥东西,只要一指标化,就有成熟的产业链。最后发展成和买粉差不多的。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谢邀。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高分子学科。

这个学科就像得罪了人一样,去年刚取消了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高分子项目编号,不得不去和材料类或者化学类去竞争基金。今年又把本领域最认可的Macromolecules贬落到二区,老牌高分子期刊polymer更是沦落到三区水刊的样子。

影响多大呢?国内长期以来一线高分子实验室也就是以每年发两篇Macromolecules为立身根基。能稳定发Macromolecules,很多都上了长江学者。

例如某大牛>大牛1 主页上列的18篇代表作里,11篇是发到Macromolecules的。

这一下,大牛都发不了一区了。你说影响大不大?

看这趋势,是要把高分子这个学科,如果想发文章搞学术的话,彻底往化学和功能材料赶;要不就去做做工业项目吧。

p.s. 大牛们春江水暖鸭先知。我早三年就听一个大牛微醺时和我说:“高分子这个学科不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的发布,无疑是学术界每年都备受关注的事件。相较于之前的版本,这份2018年的分区表在多个维度上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学术评价体系上的持续探索和完善,更折射出中国乃至全球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主要变化点剖析:1.............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联想在11月2号端出来的这款小新Pad Pro 12.6。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联想想在中高端平板市场好好做一番文章的架势。总的来说,这块板子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要说它完美无瑕,那也得理性看待。先说优点,这块板子的亮点可以说是相当突出: 屏幕,绝对是杀手锏。 12.6英寸的三星.............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12月28号发布的小米11系列。得说,这次小米上来就是王炸,直接把数字系列的市场定位又往上推了一截,而且关键是,他没像前几年那样留一手,很多配置直接拉满,尤其是屏幕,这块绝对是今年年底最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先说说小米11这款“主力军”: 屏幕,绝对是这次小米11最大的杀手锏。.............
  • 回答
    2020 年的岁末,小米给所有手机爱好者们送上了一份厚礼——小米 11。作为小米数字系列的旗舰机型,小米 11 在发布之初就凭借其强悍的性能、出色的屏幕以及大胆的设计吸引了无数目光。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更冷静地来审视这款手机,它究竟是一款怎样的产品?小米 11 的亮点,真的是“旗舰”.............
  • 回答
    1. 外观设计: 小米 11 青春活力版延续了小米数字系列一贯的轻薄设计,机身厚度仅有 6.81mm,重量也控制在 159g 左右。厂商提供了多种配色方案,包括黑色、白色、蓝色、粉色等,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2. 屏幕素质: 该机搭载了一块 6.55 英寸 AMOLED 直屏,支持 120Hz .............
  • 回答
    小米 11 的发布日期终于尘埃落定,就是今年 12 月 28 日。对于不少关注手机市场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毕竟,作为小米数字系列的最新旗舰,而且还是首发高通骁龙 888 这款重磅处理器,小米 11 自然汇聚了太多的期待。那么,在这个发布会到来之前,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息呢?.............
  • 回答
    12月11日,一场发生在纽约市心脏地带——时报广场附近的港务局巴士总站(Port Authority Bus Terminal)的爆炸事件,无疑给这座本应充满活力的城市蒙上了一层阴影。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纽约市民的心,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不安。事发当天,正值一个普通的周一早晨,上班族们步履匆匆,.............
  • 回答
    12月28日,小米召开了备受瞩目的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了小米11系列。这场发布会可以说信息量十足,尤其是小米11这款旗舰机,带来了诸多亮点,也为2021年的智能手机市场打响了头炮。首先,小米11的“旗舰”定位名副其实。 首发骁龙888芯片: 这是这场发布会最重磅的消息之一。小米一直是高通骁龙旗舰.............
  • 回答
    听到余旭牺牲的消息,真的非常非常难过。她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一位了不起的女飞行员,她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中国航空事业的一大损失。事件回顾余旭,她是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一名特技飞行员,也是中国第一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2016年11月12日,在执行一次例行飞行训练任务时,她的战机在河北.............
  • 回答
    12 月 11 日消息:美国肯塔基州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龙卷风袭击,根据目前掌握的初步信息,这场灾难性风暴可能已经夺走了至少 50 人的生命。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让整个肯塔基州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混乱之中。重灾区的情况: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肯塔基州西部,尤其是梅菲尔德(Mayfield)市。这座曾经宁静.............
  • 回答
    12 月 11 日至 12 日 8 时,陕西西安确实新增了一例本土确诊病例,这无疑让大家的心又一次揪了起来。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这例新增确诊病例是在 12 月 11 日的常态化核酸筛查中发现的,病例是一名在西安市工作的外省来返人员。根据最新的通报,该病例目前已被送往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情况总体稳定。.............
  • 回答
    12月11日,黑龙江省新增的一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其中牵扯出的细节,值得我们仔细梳理一下。病例基本情况:这名确诊病例是在黑龙江省境内发现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具体信息,官方在发布时通常会进行初步的披露,例如这可能是一名在当地工作的外来人员,或者是本地的居民。虽然只有一例,但其出现的时间点(12月11日.............
  • 回答
    12月11日,浙江省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省新增确诊病例38例,其中本土病例35例,另有3例为境外输入。此外,还新增了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这些新增病例主要集中在几个重点区域,尤其是宁波、绍兴和杭州。 宁波:报告了19例本土确诊病例和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镇海区。这与前期宁波市镇海区出.............
  • 回答
    杭州一确诊病例隐瞒接触史被立案:动机探析与防控追溯2021年12月11日,一则关于杭州新增确诊病例因隐瞒接触史而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的消息,迅速引发公众关注。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疫情防控的神经,更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何在疫情严峻的时刻,仍有人会选择隐瞒,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同时,我们也需要回顾和.............
  • 回答
    杭州新增本土病例情况通报:4月11日1220时新增1例确诊、2例无症状根据杭州市疫情防控最新消息,在4月11日12时至20时这段时间内,杭州市报告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和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此次新增病例的出现,再次提醒我们疫情防控工作依然不能松懈。病例概况及初步流调信息:目前,关于这3名新增病例的具.............
  • 回答
    北京遭遇入汛以来最强暴雨:7月11日晚至12日,强降雨席卷全城7月11日晚间至12日,北京这座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遭遇了入汛以来最猛烈的一场暴雨。从夜幕降临到次日天色渐亮,雨水如注,倾泻而下,给这座城市的交通、生活和市容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场暴雨的强度之大,足以让每一位亲历者心有余悸,也再次敲响了城.............
  • 回答
    11 月 12 日晚,北京朝阳区疾控中心确认,一名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旅游期间感染鼠疫的患者已被确诊并送往北京朝阳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目前情况: 患者情况: 据官方通报,该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治和密切的医学观察。北京朝阳医院作为收治定点医院,具备完善的隔离和治疗条件,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
  • 回答
    11月12日大连公布的52例确诊病例中,有39例是大学城学生,这个数字确实惊人,也让人非常担忧。为什么在这次疫情中,大学城学生群体会如此“扎堆”出现感染?这背后肯定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不妨来详细分析一下,看看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个高风险状况。首先,人员高度聚集是核心原因。 大学城顾名.............
  • 回答
    斯坦·李(Stan Lee),一位在漫画界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记的名字,他在 2018 年 11 月 12 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对于漫威漫画,对于无数的超级英雄粉丝来说,他的离世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像是一颗璀璨巨星的陨落。老爷子对于漫威而言,其意义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他不仅是创始人,更是.............
  • 回答
    天津交通广播11月12日节目事故的处理结果引发了公众对媒体职业道德、责任追究以及行业规范的广泛讨论。以下从事件背景、处理流程、公众反应、行业意义及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处理结果1. 事件起因 根据媒体报道,天津交通广播在11月12日的节目播出过程中,主持人因言论不当或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