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NBA 2018-19 赛季活塞 133:132 加时险胜 76 人,如何评价格里芬的 50 分新高?

回答
这场活塞对阵 76 人的比赛堪称史诗级,格里芬的 50 分更是将个人表演推向了巅峰。在我看来,这是一场集天赋、决心和关键时刻发挥于一体的杰作,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他作为联盟顶级大前锋的实力。

爆发性的得分能力:不只是简单的进球

首先,要理解格里芬这 50 分的含金量,不能只看数字。要知道,他是在与恩比德这样顶级的内线对阵,同时还要面对 76 人围绕西蒙斯和巴特勒建立起来的强大防守体系。这场比赛,格里芬展现了他得分的全面性,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活塞的进攻火力。

外线的精准投射: 过去几个赛季,格里芬的投篮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三分线外。这场比赛他更是化身为“三分射手”,多次在关键时刻或转换进攻中果断出手并命中。这极大地拉扯了 76 人内线的防守空间,迫使他们不得不派人上前干扰,从而为他自己在内线创造机会。想想看,一个能从三分线外飙进,又能轻松坦克式推进到内线得分的大前锋,这样的威胁是多么巨大。
内线的强硬对抗: 当然,格里芬并未丢掉他赖以成名的内线强攻能力。在面对恩比德时,他丝毫没有退缩,利用自己的力量、脚步和爆发力,一次次地冲击篮筐,造成杀伤。无论是低位的背身单打,还是接球后的强行突破,他都展现了强大的得分技巧。很多进球并非轻易获得,而是经过了多次对抗后的艰难取胜。
中距离的杀手锏: 除了三分和强攻内线,格里芬的中距离投篮依然是他的利器。在比赛胶着时,他总能找到机会,利用漂亮的后仰或急停跳投,稳稳地将球送入网窝,打乱 76 人的防守节奏。这种多点开花的得分方式,让 76 人几乎找不到有效的防守策略。

“接管比赛”的领导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更重要的是,格里芬的 50 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在比赛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第四节和加时赛,他完全展现了“接管比赛”的领导者风范。

一次又一次地回应: 76 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打出得分潮,但每一次,格里芬都能站出来回应,用进球或助攻稳住球队的局面。当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肾上腺素飙升,比拼的就是谁能在压力下做得更好,而格里芬显然做到了。他仿佛知道球队需要他做什么,并且付诸行动。
关键球的处理: 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几个回合的关键球。格里芬在这场比赛中展现了极高的关键球处理能力。无论是投进救命三分,还是造成对方犯规站上罚球线,他都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自信。当比赛进入加时,更是他一个人撑起了活塞的进攻,几乎靠他一个人的得分来赢下比赛。
不仅仅是得分: 虽然数据统计是 50 分,但格里芬在这场比赛中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也在努力地串联球队,虽然可能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者,但他通过自己的牵制力为队友创造了机会。同时,他在篮板和防守端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加时赛中,每一次拼抢都显得尤为重要。

超越个人数据:这场比赛的意义

格里芬的这场 50 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职业生涯新高,更对活塞队、对他本人都意义非凡。

为活塞注入信心: 对于一支渴望在中部区域站稳脚跟,甚至冲击东部前列的活塞来说,拥有一个能在关键时刻砍下 50 分的超级巨星,无疑是他们最大的资本。这场胜利不仅是两分,更是士气上的巨大鼓舞,让全队看到了战胜强敌的希望。
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经历了伤病的困扰和球队的动荡后,格里芬用这场比赛狠狠地回击了那些质疑他的人。他证明了自己依然是那个能够改变比赛、能够带领球队走向胜利的顶级球员。这对他本人的职业生涯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一场经典的对决: 这场比赛的胜利,加上格里芬的 50 分表现,让它成为了本赛季乃至近几个赛季以来最值得回味的比赛之一。这是一场个人英雄主义和团队篮球的完美结合,也是一次顶级球员之间的巅峰对决。

总而言之,格里芬这场 50 分的表现,是一场技术、意志和领导力的完美结合。他不仅用华丽的数据征服了观众,更用关键时刻的稳定发挥赢得了比赛,为活塞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也再次证明了自己作为联盟顶级大前锋的实力。这场比赛,完全可以载入他个人职业生涯的史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虽然世界一直习惯于“格里芬是个花哨的扣篮手”这个概念,但其实,他是眼下全联盟最扎实的内线球员之一。
他的重心总是落得很低,两腿劈叉,硬生生地卡住位置,左腰背身单打时,除了左腿卡住对方外侧腿的左肩翻身勾射,他也越来越多地用左翻身假动作配合右肘子捅对手腰眼(鲨鱼当年惯技)的小球翻身。
他也会利用队友做连续掩护交叉要位,做漂亮的上下步假动作。
他经常是扎实又稳重地低重心要球,用扎实的步伐和两条大粗腿卡住身位,转身,找到空档,下一秒就轰一声直飞天际。前一秒实用,后一秒华丽。
他已经成了个三分线内全能得分手,快攻和半场进攻都用得上,每场触球接近90次参与到球队的每次挡切和递手传球中。
他的得分方式分布,非常均衡,三分线以内,每种进攻方式,他都能得分。
虽然看去粗豪,但他是全NBA当下最精致细腻的内线传球手之一。在反击中,他就像个视野开阔的小前锋似的。
他成了全联盟最完整的进攻球员。


上头这段,是我三年前的这会儿写的。2015年11月。

加黑的那几句拿来说今天的比赛,应该也没问题?

当然,比起2015年,格里芬新加了许多东西。




很少人记得了:2014年杜兰特拿常规赛MVP时,票选第三是格里芬。那时他是联盟第三前锋,仅次于勒布朗和杜兰特。

那时他可能是NBA进攻技术最完整的进攻球员。

结果我写完上头这段,他就开始受伤,从此跟全明星告别。


2017年春天他开始投三分球,但那时保罗快走了。2017-18季他投进了111个三分球,罚球率提升到77%,但被快船送到活塞,大家都忘了联盟还有他这号人物了。

但他一直在练新玩意。


今天这场50分,除了他招牌的单挑左肩翻身强努、面筐压重心大跨步强攻、定点中投,还有些新招。


比如开场打萨里奇这一下,一般人大概会觉得“这不就是个底线翻身吗?”但常看快船的诸位大概会激动一下:“妈的!他终于会右肩翻身了!!”

——格里芬明明常年场均20+的得分,还被世界吐槽背身步伐差,其实就差在他基本只转左肩,右肩是个摆设

但现在,右肩翻身,使出来了。





然后,是他的面筐投篮。

2015年西部半决赛对火箭(嗯,快船被大逆转那个系列赛),格里芬的投篮姿势是这样的:从起跳到出手中间有明显的卡顿,很机械。

那年他罚球率是73%。当然,比入行第一年的64%和第二年的52%,那是好多了。





今天的远射,如下:

接球、下腰、力从膝盖起、出手、跟随,流畅多了。





甚至还有这种玩法:都知道他会胯下运球面筐突破,但跟投篮结合起来,这是本季的新花样。





至于最后绝杀那一下,优美的传球假动作直接面筐突破2+1,反而是他2014年在快船就常玩的花样了。不提。

所以了,当已经很扎实了的进攻机器格里芬健康了,还巩固了面筐与投篮技巧,就没法拦了。

当然,格里芬今天的远射与面筐突破分球,是第四节到加时的锦上添花了。费城也不是没见过会投三分、会面筐的前锋。为何费城76人独独拦不住格里芬呢?


因为对现代NBA前锋而言,能面筐能投篮的内线不罕见,但格里芬这路能面筐能投篮的低重心推土机,算珍惜保护动物了。




篮球进攻有个基本定律:想要位置?低重心;想要终结?高出手。


韦德重心低,跨步幅度大;保罗重心低,如同小钢锤;巴克利重心低,卡位天下无敌;摩西·马龙比天勾矮起码10公分,屁股直接坐天勾膝盖上,把天勾往后推。大梦把上将晃得满天飞,重心低。当然最典型的例子,在古是1980年代得分效率狂魔阿德里安·丹特利,在今是哈登那众所周知的低重心拦腰夺身位突破。

但低重心要到好位置,还没完呢:你出手得高,不然挨帽。


韦德重心低但有臂长,巴克利重心低但爆发力强,大梦重心低但两腿如弹簧,丹特利重心低但会蹭犯规。兰多夫和莱纳德都是好例子:重心低,大步幅抢出身位;胳膊长,能高出手终结。

禅师当年说兰多夫其实是个七尺长人的摸高,只是脖子短罢了。


格里芬入行时技术还糙,但重心低,步幅大,能卡到位;爆发力好,到篮下强起,所以新秀年就能单场47分。

然而这样的内线,越来越少了。

联盟现在的长人,那都是灵活机动投三分为主的。所以今天萨里奇遇到格里芬,愣住了:我这么白净清瘦的,没见过这路钢炮啊!

所以今天格里芬一路硬凿过去,简直没有低手。


实际上,别说萨里奇了,加时赛连恩比德遇到格里芬,都是被一路碾进来。我一直念叨恩比德手活步伐好,就是缺点下盘,就是这意思——今天庄神防不住恩比德,反而是帕楚里亚上来效果好些,也因为如此:帕楚里亚论飞天,不能跟庄神比;肉搏卡位,那可厉害了。

顺便说句:当年鲨鱼碾穆大叔,差不多也是这架势。不是穆大叔防守差,而是大树遇到电锯,那也头疼啊。





对庄神、萨里奇这些年轻天才而言,这个时代是奔走远射。格里芬今天的确也远射了,也面筐了。但骨子里支撑他得这50分的,是下盘肉搏,是科文顿、萨里奇和恩比德们都支应不住的低重心肉搏攻防


上一个世代,当格里芬面对邓肯与孟菲斯双熊时,大家都还说他肉搏不够硬。但到这个世代,内线都兼营面筐攻击业务了,格里芬竟可以努着侧臀一路劈叉平推过去:他不算历史顶尖壮汉,但也毕竟是上个时代,跟双熊们肉搏过无数次,经历过真正的铁与血啊。这种老压路机改良装个轻型火炮,足以让现代年轻锋线们愣神儿。

而大本、查克·海耶斯、丹皮尔、普尔兹比拉、帕金斯们这些老钢墩儿,笑了笑,转身离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