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煲机真的对耳机提升这么大,为什么厂商不把耳机先煲好了再卖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是不少耳机玩家心中一直存在的疑问。如果煲机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能“脱胎换骨”,那厂家直接把耳机煲好再出厂,不就省了消费者事,又能保证产品到手就有最佳表现了?逻辑上似乎说得通,但现实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这里面涉及到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煲机”的科学原理与实际效果的分歧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煲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在音响界,尤其是早期的模拟时代,很多器材,比如电子管功放、扬声器单元等,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运行来让内部的元件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状态。比如,电子管需要预热,机械结构需要磨合。

然而,对于现代耳机,尤其是大批量生产的动圈耳机和动铁耳机来说,其核心是电声换能器(单元)。这些单元主要由振膜、音圈、磁体等构成。理论上,长时间的音乐播放(煲机)确实可能对振膜的材料产生一些微小的物理影响,比如让材料变得更“柔软”或“有弹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声音的动态响应和细节表现。

但是,这里的“提升”非常微妙且主观。 很多所谓的“煲机效果”,实际上可能更多的是 心理暗示 和 听音习惯的适应。当一个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煲”一个耳机,并且听着各种评测说煲机有效时,他会不自觉地更专注于耳机的声音变化,也更容易将细微的差异放大,甚至会因为对新声音的期待而“听出”变化来。这种心理效应在音响爱好者群体中非常普遍。

相比之下,很多现代耳机的设计制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出厂时单元本身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存在微小的煲机变化,其幅度也可能非常小,小到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因为环境、听音疲劳、甚至更换线材等因素带来的声音变化都可能远大于煲机本身。

2. 生产成本与效率的巨大考量

如果厂商要为每一副耳机进行所谓“有效”的煲机,这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级别的成本投入。

时间成本: 即使是所谓的“煲机”,也需要数小时甚至数百小时的持续播放。想象一下,一家耳机工厂每天要生产成千上万副耳机,如果每副都要预留几十个小时的煲机时间,这需要多少条生产线?多少播放设备?多少电力消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设备成本: 需要专门的煲机设备,这些设备需要稳定可靠,能够长时间运行,并且要能统一播放指定的煲机音乐或信号。
人力成本: 虽然煲机过程可以自动化,但设备维护、监控、以及后续的品控检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库存积压: 煲好的耳机需要储存,这又会占用大量的仓储空间和增加库存管理成本。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这种大规模的“预煲机”服务完全不具备经济可行性。耳机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设计、研发、制造工艺以及品牌价值,而不是提供一项耗时耗力的“服务”。

3. 标准化与可复制性的挑战

即使抛开成本不谈,如何“煲好”一万副耳机,并保证它们的声音都处于一个“最佳状态”?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煲机信号/音乐的选择: 哪种音乐或信号是最适合煲机的?频率范围、动态范围、音量大小,这些都会影响煲机的过程。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耳机,其单元的材质、结构都可能不同,可能需要的煲机方式也不同。厂商不可能为每一种耳机类型都开发一套专属的煲机方案,并且确保其效果 universally 适用。
煲机结果的差异: 即使使用同样的煲机方法,由于元器件本身的微小差异,每一副耳机的煲机后的声音表现也可能存在细微的不同。这种“个体差异”在精密电子产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厂商要保证每一副耳机都煲到“同一个水平”,其品控的难度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消费者个体差异: 消费者对声音的感知是高度个体化的。有人喜欢温暖饱满,有人偏好解析凌厉。厂商如何确定一个“普适性”的最佳煲机状态?即使煲好了,也可能不符合一部分消费者的个人喜好。

4. 市场营销与用户体验的权衡

厂商更倾向于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互动留给消费者自己。

用户参与感: 很多爱好者喜欢自己动手探索、调整、甚至“调教”自己的设备。这种参与感和对声音的掌控感,也是一部分用户享受玩耳机乐趣的来源。如果厂商把一切都做好了,反而会剥夺了这种乐趣。
“新”的感知: 很多产品都会在包装盒上强调“全新”、“原厂状态”。而“煲机”这个过程,恰恰是打破这种“全新”状态的一种行为。如果耳机到手就是“用过”的,很多消费者可能会产生疑虑,觉得是不是二手品,或者是否已经被人为改动过。
产品更新换代: 耳机技术在不断进步,新款耳机层出不穷。如果厂商花费大量资源去煲旧款耳机,不如将这些资源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改进上。

总结一下:

煲机对现代耳机的影响,相比于老式音响器材要小得多,很多时候更多是一种心理暗示。即使存在微小的物理变化,其幅度也可能非常有限,并且难以标准化和量化。而从商业运营角度来看,为每副耳机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的煲机,不仅成本高昂到不切实际,而且在操作上也存在极大的技术和品控难题。

与其投入巨资进行一项效果不确定且难以标准化的“预煲机”服务,耳机厂商更愿意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提升耳机本身的单元素质、制造工艺和音质调校,让耳机在出厂时就具备优秀的基础性能,然后将“煲机”这一略带神秘色彩、但对大多数现代耳机而言并非决定性因素的过程,留给广大的耳机用户自己去体验和探索,这也成了耳机文化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所谓煲耳机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就是个营销手段。

比如你今天买了新耳机,听了“耳机大神”,商家等人的话,说要煲耳机才有更好的音质,就一直听听听,结果听了很久没觉得有大神说的那么神啊?去找商家说理,对方直接一句:已过了7天[免费/无理由]退货期。

懂了没?

user avatar



耳机要煲机, 这是一个最不要脸的骗局。 不会有任何提升, 只会错过退货期限。

耳机根本就没有浴盆曲线, 磨合条毛啊。 7天能剧烈改变的东西你能期望它10年一贯地出力吗。 磨合说是给最弱的消费者准备的。 其次就是胶水应力说,振膜都是微米级别的厚度, 胶水如果糊到振膜上就是废品了。耳机是没有弹波的,应力释放说是给不懂装懂的二把刀准备的。 至于那些号称耳机要煲的所谓耳机厂的技术员, 竟然拿不出实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耳机要煲说, 那也是个奇迹。

对于那些劝你煲机的卖家, 付钱给他的时候打折给就好了, 也可以告诉他,钱拿回家先不要数,煲煲两个星期以后会一块钱会变两块钱, 越煲越更好用,自己会升值和繁殖。 煲几千年以后还能变成文物。

。。。


对比不同的佩戴位置, 可以看到, 佩戴位置导致的改变要远大于网上流传的 innerfidelity 发表的所谓“煲耳机”可观察到的改变。


至于很多人都喜欢引用的 innerfidelity 的测试结果来试图证实耳机煲机的效果。在俺看来也是漏洞百出的。至少有7个明显的漏洞, 从实验操作、设计和方法的角度来看:

没有记录温度、湿度的变化;

没有记录耳机和人头之间压力的变化;

没有耳机振膜和人工耳的距离的持续记录;

没有记录耳机支架弹性回复的变化以及耳罩的蠕变;

没有对照组;

仪器没有校正或者过期(这是该作者自己承认过的事实)。

人工耳也没有在每次测试前校正.

也许有人说, 耳机又不是飞机火箭导弹这些高精尖的玩意, 有必要那么认真吗?

那话就说回来了, 实验是为了耍魔术还是找出真相?


**大神你不用 Pistonphone 你的声压基准在哪?


有的用户不自觉地为商家洗地, “为啥我听着煲有显效啊?”

吊诡的事情是很多发烧友确实觉得听着煲了自己的耳朵一段时间以后, 有改善了。

这怎么解释呢?这不科学吧?其实这也是科学。 不过就是有点残忍了。

对自己下的手狠了一些。这下一个成语是 “削足适履”。

有些商家鼓励用户 “听着煲”。


窃以为“听着煲”和削足适履就是一回事。 削足适履读音是xuē zú shì lǚ,意思是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

“听着煲”的实质就是用大音量加上耳机的频响曲线上的峰来煲死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

达到对自己的耳朵频域上局部致聋以及时域上永久致聋的效果。 如图:

不知道您留意到了没有, 下面的峰就象一个凸起(的阳具), 而上面的听力受损形成的凹陷

就象一个阴具。 或者就象一把钥匙, 另一个就象一个锁眼。 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教养的人, 例如楼主这样的,就会说 Hi man, you are F**Ked. 有点文化的会说 Unfortunately, you've been screwed.



这原理干过粗活刷过墙的都知道,墙上有凸起, 我刮我刮,我刮刮刮。

这耳机听着刮耳, “听着煲”, 哈哈, “听着煲”。 你刮你刮, 你刮刮刮。

刮到后边就好了。


换个平直的耳机测看看你的耳朵是不是凹了:

“听着煲”和 削足适履 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80~90年代无疑是种令人赞赏的创新, 一种类似于重新发明轮子的创新。然而, 2018 年作为 21 世纪的第 18 个年头, 似乎在提示我们削足适履有点过时了。京东和淘宝不是有退换货的服务吗?

Guaranteed Satisfaction...有没有有没有

别只顾着数钱卖掉自己啊, 哥。



HD800s 被扔在一个角落, 过了一晚上, 什么都没做。

因为今天天气冷, 暖气开多了几度。曲线就不一样了, 低频段明显提升:

如果俺不告诉您真相,您可能就相信上面的黑体字了。 但是俺告诉您这是 BS, 是扯几把蛋。

为啥捏, 俺把耳机戴上假人头之前,按摩了耳机垫一小会。仅此而已。

于是这个有目共睹的提升就出来了。如果俺不说破, 您咋知道俺在扯蛋, 您会不会开始暖气调音了呢?

如果俺再晒晒名片、工资单、房产证, 配上有德味的照片, 毫不吝啬地使用形容词、状语和诗句, 俺估摸着俺就能摇身一变成大师了。。。


俺的实验都是初中文化就能重复的实验, 只要您是一个愿意实践的玩家,都能重复, 而且可以留下确凿的证据, 如果愿意实践, 请看





大部分的时候, 听音的功率是十分小的。 有多小, 看看万用表:


几个毫伏而已。


有的同学问, 你为啥放个应力应变曲线在回答里面?俺在等专业人士,例如声学楼的大咖啊。几毫瓦的机械功率什么时候才能导致弹性材料的永久形变呢?哈。 谈谈 PET 的 TOUGHNESS 也好。




看耳机曲线, 分别是 9 年, 5 年和全新的 PX100,


**图中幅度的区别是故意调整增益,上下平移方便观察造成的 **

**图中幅度的区别是故意调整增益,上下平移方便观察造成的 **

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呢, 什么 “煲” 耳机, 都是扯淡, 明白了吗?


抛出应力释放说来支持耳机一定要煲机的人,不会期望你知道退火(Annealing)可以消除残余应力, 因为厂家早就尽职地做了。


G:您是怎样看待煲耳机这个话题的?

A:我们有在耳机生产线上有专门的检测人员,所以说耳机已经算是被煲了,这不像是我们需要播放特殊的音频文件上千次,每一款耳机在工厂里都会经历灵敏度测试,会播放我们测试用音频样本来确保声音的质量是完美的。

声音经过煲机后会有所变化,这点我并不是非常了解,我肯定不会说大家必须去煲耳机,在耳机使用的第一秒它就应该是 优秀的。如果你在长期煲机后听到了不同,这可能你确实创造了变化,那就去煲吧,但这不意味着对于其他人来讲有任何的不同。如果你相信了,它就确实存在变化。

guokr.com/post/638938/ 果壳带你重新认识森海塞尔


wired.com/2013/11/tnhyu Please Stop ‘Burning In’ Your Earphones

舒尔(Shure )监听产品总监Matt Engstrom 承认,一些体积较大的耳机的传感器会有老化现象,在"理论上"这种现象会导致声音表现力的变化。但没有决定性证据佐证这一点。

舒尔曾经测试过一部使用很久的E1 耳机(于1997 年发布),结果如何呢?测试表明这部E1 耳机现在的性能指标和当时走下生产线时一样。15 年来舒尔公司一直在设计生产耳机,舒尔工程师们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这个结论,这些传感器的性能在第一天、第一年、第五年没有什么差别——除非你不小心摔过它。

** 看好了, 笑了, 请点分享 **


耳机的骗局很多, 请踩俺的专栏:


以及散文:

(超导体)耳机发烧:为啥放屁会让耳机的音质突然变好?Why Stinky Fart Make Headphones Sounds Far Better?

耳机发烧圈的谎言: "听音观不正"

中英对照讲解 免费高清高解析耳朵测听软件


对话线材 – 我读书少该怎么玩线材? — 我读书少您别耍我系列


耳机发烧圈的论坛水军洗脑术


线材骗局现场秀点评 vs 买拐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

耳机“调音”及音响终极EQ老法

花了几十万, HD800 终于好听了

如何用十元人民币和4个晶体管做一个耳放

闲置的功放能推耳机吗? 可以的

2018耳机发烧感悟: 水电确实要比核电听起来水润




发现耳机煲过以后能提升耳机的表现这可是电声界的重大科技突破呢,赶紧结集发表论文呐,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这可是诺奖级的发现呢。AES 这几年中国的论文太少,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外国人抢先发表了哦。扬我国威啊,切记切记!


看到大湿亮骚 HD800 的证书来佐证煲耳机有效, 俺笑尿了。

如果煲耳机有效, 那张证书上面的 DATA 就是过去时了。 煲了以后不就作废了嘛?这么简单的逻辑悖论,俺一个初中毕业的都能看到。对吧?问题来了, 您想要回煲机以前的厂家总工签名背书的表现,是应该求神拜佛呢?

还是念咒呢?不懂啊? 送您一个吧。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诵持一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洞慧交彻五气腾腾 金光速现覆护真人 急急如律令



** 看好了, 笑了, 请点分享 **



不要指望“煲耳机” 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也就是发表成学术论文的改变)。

改变的东西是温度、湿度、您的体温、血糖浓度、心率、心律、血钠血钾血钙浓度、耳机的海绵、耳机的单元到您的耳朵的距离和空间对应关系、耳机的夹持力。对了,还有时辰和风水。

网友说, 不少耳机商家是视钱财如粪土的教育家和慈善家,但是你主动帮商家煲好了耳机以后, 过了期限想退货的时候,不但拿不到煲机的辛苦费, 连原价都拿不回来。好心没好报,

耳机的煲机这真是吊诡。

网友发来脚本更新:

“一定要煲过保修时间,如果煲到停产没有配件的话声音又可以提升一个层次, 如果煲到公司关张那声音就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了。”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