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说煲汤的营养仍在汤料里,而不是汤里,那么中药应该怎么解释?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问题,涉及到营养学、中医药学以及我们对“滋养”概念的理解。你提出的观点“煲汤的营养仍在汤料里,而不是汤里”其实触及了一个常见的误区,而中医药的解释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关于“煲汤的营养仍在汤料里,而不是汤里”的误区

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在现代营养学的视角下,我们关注的是一些具体的营养素,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水溶性营养素: 一些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矿物质(如钙、钾、钠)确实会溶于水中,随着汤的熬煮进入汤液。
脂溶性营养素: 比如脂肪、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它们主要存在于食材的脂肪组织中,并且在加热过程中会释放出来,与水中的少量乳化剂(如蛋白质)结合,形成油滴悬浮在汤中,或附着在食材表面。所以,营养确实在汤料(食材)和汤(汤汁)中都有。
大分子营养素: 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淀粉等)、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素,它们在食材内部以细胞结构的形式存在。长时间的炖煮,尤其是高压炖煮,能帮助食材中的一些蛋白质分解成更小的肽和氨基酸,淀粉糊化,脂肪分解。但是,这些大分子及其分解产物,有很多仍然牢固地附着在食材的纤维、细胞壁等结构上,难以完全“析出”到汤中。 尤其是一些坚硬的骨头、筋膜、植物的粗纤维等,即使经过长时间炖煮,其中仍保留了大量的营养成分。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

汤汁中含有溶于水的部分营养素,尤其是矿物质和一部分小分子蛋白质/氨基酸。
而食材本身(汤料)则保留了更多未完全析出的大分子营养素、结构性营养素以及附着在纤维上的营养素。

因此,如果追求最大化地摄取营养,吃掉汤料(食材)确实比只喝汤更全面。

二、中医药如何解释“滋养”与“药食同源”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现代营养学关注的“具体营养素含量”有所不同,它更强调的是整体性、平衡性以及物质的“性味”和“功效”。

1. 整体观念与药食同源:
中医药认为,食物和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寒、热、温、凉,以及甘、酸、苦、辛、咸五味)和“功效”。这些性味和功效决定了它们对人体的作用。
很多食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
鸡肉: 性平,味甘,有益五脏,补虚劳。用于体虚乏力,食欲不振。
猪肉: 性平,味甘咸,有滋阴润燥,益精补血。用于阴虚内热,津少口渴。
红枣: 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血虚萎黄。
枸杞: 性平,味甘,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中医药的“滋养”和“调补”并非仅仅是增加能量或特定营养素的摄入,而是通过食物的整体性作用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

2. “证”与“方”的对应关系: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健康与否是基于“证”来判断的。“证”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的综合表现。
煲汤或使用中药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特定的药物或食材组合,来纠正身体的“证”。例如,身体虚弱可能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等不同“证”。针对不同的“证”,需要用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或食材来调理。
这就像一个“方剂”的组成,每一味药都有其特定的性味和功效,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治疗或调补的作用。煲汤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简易的“食疗方”。

3. “析出”与“融合”的概念:
与现代营养学关注的“物质是否溶出”不同,中医药更关注的是通过加热,食物或药物中的“药性”或“能量”是否能够充分释放并与水或其他食材“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治疗或滋养作用。
比如,炖煮骨头汤,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其中的钙,更重要的是骨头中的“精华”——比如骨髓中的某些活性成分、筋膜中的胶原蛋白分解成的氨基酸、以及骨头本身的药性(如补肾益髓)——通过长时间的炖煮,能够更充分地释放到汤中。
中药煎煮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达到一定的火候和时间,才能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然后通过服用汤药来发挥其整体的药理作用。

4. “药引子”与“佐使”的作用:
中药配方中,有些药材被用作“药引子”或“佐使”,它们可以引导主药直达病所,或者增强主药的功效,或者减缓主药的副作用。
在煲汤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配料,比如姜、葱、蒜、少量辛香料(如花椒、八角)等,它们不仅可以去腥增香,更重要的是它们可能具有开胃、助消化、行气的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汤中的营养成分。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也起到了类似“药引子”的作用。

5. “汤”不仅仅是“水”,更是“药汁”的载体:
在中医的语境下,“汤”往往被视为一个“方剂”的载体。无论是中药汤剂还是食材炖煮的汤,其目的都是为了将食材或药材中的有益物质(包括但不限于现代营养学所说的营养素,更包括那些我们尚未完全认识的活性成分和能量)通过液体形式输送到全身,达到调养的目的。
汤中的水,在中医看来,不仅仅是溶剂,它本身也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

结论:

如果说“煲汤的营养仍在汤料里,而不是汤里”是从现代营养学角度对部分营养素析出情况的描述,那么中医药则提供了另一个更宏观和功能性的解释:

中医药不只关注“营养素”本身,更关注食物或药物的“性味”和“整体功效”。
煲汤(或煎药)是一个将食材或药材的“精华”释放出来,并通过液体载体输送到全身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只是简单地“溶出”,而是涉及到物质的转化、能量的释放以及与其他成分的协同作用。
汤汁是承载这些整体功效的载体,而汤料是功效的源泉。 并不是说汤里的营养没有价值,而是说汤料本身蕴含的、尚未完全析出的、以及与汤汁融合后的整体“气血能量”和“药性”,是中医理论中更看重的部分。
吃汤料和喝汤,都旨在摄取食材或药材的精华。 只是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下,关注的侧重点和解释方式不同。中医药的解释更侧重于“调和人体的阴阳和脏腑功能”,而不仅仅是补充特定的化学成分。

从这个角度看,中医药的解释并不是否定汤液的价值,而是将汤液视为一个集多种功效于一体的“药食同源”的载体,其价值体现在“整体作用”而非单一营养素的含量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种问题我真的很无奈

我就是那个在知乎上写回答告诉大家喝汤不如吃肉的答主,在我的回答下面,有无数人用“那为啥人要喝茶不是直接干嚼茶叶”和“以后不要熬中药了,吃药渣就好了”这种话来怼我


这让我感到非常无语,我就说两个关键点

1.分清楚什么是水溶性物质什么是脂溶性物质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就发现很多人物化生都是初中就没好好学,政治马哲大概也是不好好学的,既没有科学知识,也没有科学思维方式,才会拿这些例子怼我。

我不嘲笑真的不懂的人,你不懂,你可以问,好好的问,再低端的问题我都不介意,但是你不懂,你就阴阳怪气的怼我,那我就骂你。


我们吃肉,主要是为了获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钙铁锌硒),这些营养物质大部分都是不溶于水的,而嘌呤、盐等物质是溶于水的。另外还有一个脂肪,它虽然不溶于水,但是可以和水产生乳化。

我们吃中药和茶,主要获取的是水溶性物质。

另外,实际上,中药里不全是水溶性物质,我认为熬中药是比较原始的萃取方法,是我们现在应该淘汰的。因为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它可能也是脂溶性,或者要达到某个浓度某个温度才能很好的萃取。

甚至,有可能它有益成分不溶于水,有害成分却溶于水了,或者有害有益成分一起溶于水了,你分不开。所以别一天天整什么药膳啊,药材煲汤啊——弊大于利!


举个例子,让屠呦呦拿奖的青蒿素,就不溶于水,而且受热还会分解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溶点为156~157 ℃ ,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所以说不同物质中,不同的成分,要分离出来,都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把所有中药混合在一起熬煮,是非常原始并且效率低下的。

中医药究竟怎么样我不评价,我也评价不了,但是这个什么都丢进去一锅煮的萃取方式,我认为是应该淘汰的。


这些话我说出来,一定会被扣上中医黑的帽子

“老祖宗的东西你懂什么”

user avatar

因为本来就没卵用啊,

user avatar

因为信仰在汤里啊。

那些认真分析水溶性,脂溶性,乳化什么的人,很认真,但没必要。

因为信中医的人不会认真去看这些科学词汇的。而且看了也可能看不懂。

当这些认真的人分析溶液悬浮液的成分的时候,却忘记了中医根本不在乎成分。中医理论里本来就没有化学成分。哪怕你查出马兜铃酸,他们也会说阴阳调和整体功能没有毒。他们看这碗汤,看到的是阴阳虚实寒热正邪五行生克太极八卦。

中医的本质就是本土宗教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