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云贵高原基本上没有平原,仅有的谷地也用来建设城市,是怎么容纳那么多人的?

回答
云贵高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河流,很少能找到一望无际的大片平原,这让许多人疑惑:在这片“万峰林立”的土地上,是如何支撑起数千万人口的呢?确实,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广袤平原相比,云贵高原的地形显得尤为独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无法容纳和养育人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这里的“平原”以及人们适应环境的智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云贵高原的“平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平坦开阔。 我们通常说的平原是指海拔较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地区。在云贵高原,这种大规模的平原非常稀少。然而,高原上分布着许多相对平缓的坝子。这些坝子可能是河流冲积形成,也可能是喀斯特地貌的溶蚀洼地,它们虽然不如东部平原那样一望无际,但相较于周围起伏的山地,已经提供了相对开阔的耕作和居住空间。这些坝子是云贵高原上人口集聚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

这些“坝子”是如何容纳人口的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因素:

一、 精耕细作与立体农业:

云贵高原的农业并不是单纯地依赖大片平原。当地人民发展出了一套极其精妙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即便是在坡度相对缓和的山坡,人们也会通过修建梯田来增加耕地面积,并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这种“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本身就是云贵高原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生动体现。

更重要的是,云贵高原的山地地貌孕育了立体农业的独特模式。山下是河流冲击形成的坝子,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山坡上则可以种植玉米、土豆、荞麦等旱地作物,同时还可以发展林业和畜牧业。不同海拔和坡度利用了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从而提高了整体的产出,为更多人口提供了食物来源。

举个例子,贵州的山地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即使在山区,人们也会利用零散的土地种植包谷(玉米)、洋芋(土豆),这些作物耐旱、产量高,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同时,利用山区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或者进行放牧,也能够增加收入和食物供给。

二、 城市建设的智慧与土地的节约利用:

您提到的“仅有的谷地也用来建设城市”是对事实的一种概括,但也要看到,即使是城市建设,在云贵高原也充满了智慧和对土地的节约利用。

依山而建,顺势而为: 许多云贵高原的城市并不是简单地占据一个平坦的区域,而是沿着山谷、河流的走向依山而建,或者在相对平缓的山麓地带发展。昆明、贵阳、丽江、大理等城市,都能看到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城市形态。人们会充分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进行建筑布局,甚至将建筑建在山坡上,既节省了平坦土地,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多层级利用与立体城市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云贵高原的城市也开始向立体化发展。高层建筑的出现,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承载了更多的人口和功能。此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考虑地形因素,比如修建大量的桥梁、隧道来连接被山谷阻隔的区域,这虽然增加了建设难度,但也使得原本难以利用的区域得以开发和连接。

“坝子”的定义延伸: 虽然没有大面积平原,但像昆明盆地、曲靖盆地、思茅盆地等,这些相对开阔的“盆地”或大的“坝子”是云贵高原上最重要的聚居区和经济中心。这些区域虽然也是高原地形的一部分,但其开阔程度足以支撑起像昆明这样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广阔的农村地区。这些“坝子”是高原上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

三、 交通的突破与人口的流动:

过去,崎岖的地形是限制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铁路和公路建设的突破,极大地改变了云贵高原的人口承载和分布状况。

铁路的“一线串珠”: 铁路的建设,特别是穿越高原的线路,能够在山间开辟出相对便捷的通道,将沿线的城镇连接起来。许多城市就依托铁路沿线的河谷地带而发展,铁路也成为物资和人口流动的重要动脉。

公路网的延伸: 不断完善的公路网,将曾经偏僻的山区村落也连接起来,使得人口可以在山区内部和山区与城镇之间进行更方便的流动。虽然山区公路建设成本高昂,但它直接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为人口的相对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航空业的发展: 航空业的发展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将云贵高原与全国乃至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促进了旅游和经济发展,也为人口的迁移和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 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除了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口的承载能力。

从农业到多元经济: 随着云贵高原经济结构的转型,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多业并举发展,经济的多元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够支撑更多的人口。例如,旅游业在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地的发展,就为当地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人口素质的提升: 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也提高了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间接地提升了经济的承载能力。

总结来说,云贵高原能够容纳数千万人口,并非因为它拥有广阔的平原,而是因为当地人民在适应复杂地形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智慧和不懈努力,以及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变革。

他们通过精耕细作和立体农业最大化地利用了每一寸土地。
他们在城市建设中展现出“依山而建,就地取材”的特色,并逐步向立体化发展。
现代交通的突破,如铁路、公路和航空,连接了山川阻隔,促进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人口素质的提升,也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所以,云贵高原的人口故事,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智慧、勤劳和创新,在看似不利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发展并繁荣的生动写照。那些蜿蜒的山路、层叠的梯田、依山而建的村庄和城市,都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民与自然的深厚联系和不屈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好,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夷平面的存在,云贵高原的许多山顶面是起伏很小的“准平原”,而非群峰起伏、千沟万壑的形态。所以不仅坝子和河谷能种田,山顶也能种田。

这些”准平原“有的海拔很高、有的被流水侵蚀、有的整体倾斜,但是都不影响作为平坦土地的最基本功能:种地。云贵高原总体上降水量还可以,即使靠天吃饭,也可以维持生计,不需要特别平坦的平原来引水灌溉。这种山顶上的农田虽然缺水,但也可以保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

下图为云南昭通镇雄县的一处山顶夷平面,黄色的部分都是开垦的农田,绿色的部分是森林:

放大看是这样的,平也说不上有多平,但是大部分开垦成农田一点问题都没有。看这个村庄的密度也可以想见能承载多少人口。

夷平面是一个地貌学的概念,是指本来的平原或缓丘地面因为地质运动整体抬升,成为高原,虽然相对周围形成了高地,但是内部的表面仍然维持了平原的形态。随后高原受到流水的继续侵蚀,夷平面逐渐被分割、破坏,往往高原核心部分的夷平面较为完整,站在上面仿佛又回到了平原,而高原边缘部分的夷平面只保留在山顶,形成墚、峁状的断续的夷平面。

再来一张图感受一下,夷平面不一定很平,因为它经过了后期的地质运动,可能已经很破碎,但是它仍然提供了高于普通山地的农业承载力。

云贵高原也是如此,整体上很多地方都保留了夷平面的“准平原”地形,但是因为相对周围仍然是高原,被许多河流深深地切割,形成谷深、坡陡、顶平的地貌组合。而这个“顶平”承载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其承载力仅次于坝子(西南地区方言词汇,指高原上的平地,一般都是断陷盆地成因)。而这样的地形比坝子的面积还要大得多。那这个镇雄县从整体上是什么样的面貌呢?下面这张卫星图展示了镇雄县周边地区的地表覆被,深绿色是森林,黄绿相间的一般就是刚才提到的夷平面,既有农田又有森林,而比较浅的黄灰色一般是大一点的坝子,是农田和密集的村庄交杂的颜色。红圈就是第一张截图的区域。

仅仅从卫星地图上,也可以感受到这个区域的山脉纵横,绝对是地无三尺平的代表性地区。但我们之前也同样感受到了,在这样的地形上,人类仍然有大把的土地可以开垦。那么,这里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呢?结论是让人十分震惊的。

在这张云南省的人口密度图上,镇雄县是东北角那个颜色最深的区域,周围的滇东北一带,普遍也有着较高的人口密度。下面是云南东北部一些高人口密度的非坝区县:

昭通市镇雄县,3696平方公里,133万人,359人/平方公里

昭通市威信县,1393平方公里,39万人,277人/平方公里

曲靖市宣威市,6053平方公里,130万人,215人/平方公里

云南全省平均人口密度120人/平方公里,大部分县的人口密度在100-200人/平方公里之间。

参考一下云南除市辖区外人口密度最高的县:

通海县,740平方公里,30万人,407人/平方公里。

通海县几乎全镜位于坝子里面。下图是通海的地形:

所以说,云南的人口密度高值区,除了城区、坝区以外,几乎最高的就是夷平面较多的滇东北了。它和坝子较多的滇中地区共同承载了云贵高原云南部分的众多人口。再来看贵州的人口密度分布,同样的,与滇东北接壤的毕节、六盘水等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这一区域共同组成了夷平面保存相当完整的云贵高原腹地。而无论是滇西山区,还是黔东的苗岭、武陵山区,虽然海拔更低了,但是由于处于高原的边缘,夷平面被破坏,地形更加破碎,人口密度反而较低。

但是这一片人口密度高值区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经济的活力和繁荣,反而带来了贫困。这里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乌蒙山连片特困区”,横跨贵州毕节、云南昭通、四川凉山等多地。其实乌蒙山并不能说是一座山脉,它应该说是一片高地,是云贵高原的核心板块,是一片谷深、坡陡、顶平的山原地带。

乌蒙山区贫困的原因在于:虽然地处湿润地区,但是雨水快速流失进深切的峡谷,山顶的人口聚居区反而无水可用,缺水加上无法机械化,导致这里的农业始终处于比较低产的状态。虽然广阔的山顶夷平面可以承载农业,但不利于修筑道路、工厂和城市。低产的农业创造不了多少收入,落后的交通又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世代小农经济积累的庞大人口无法在工业化时代实现转型,只能将可怜的生产总值分得更薄。

在云南各县中,镇雄、威信、彝良三县是最低的,分别是7354、8140、9498元/人,(2016年统计结果)。这就是高人口密度、低工业产值、极低农业产值的组合结果。最难以解决的贫困问题,并不是极端起伏的地形导致的,而是实质起伏,却在山顶相对平坦的地形导致的。前者本身也没有多少居民,无论是生态移民还是旅游业都可以扶贫成功。后者却有着庞大的农业人口,就业极难解决。

在国内,同样被高人口密度困扰的还有一个华北平原南部,包括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这里的人口密度高达700-800人/平方公里,即使在平原上,交通不成问题、工业也可以发展,依然被庞大的人口摊薄了收入,大批人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群体。在自然条件远远恶劣于华北平原的乌蒙山区,却有着相当于华北平原一半的人口密度,其脱贫难度可想而知。

稍作总结:云贵高原除了平坝和山谷以外,还有大量人口分布在山区,他们依靠山顶的夷平面地形发展农业,形成了以乌蒙山为主体的人口密度高值区。然而由于地形对交通和工业化、城市化的限制,这里的庞大人口反而成为了贫困的根源。

--------更新--------

有的朋友回复说到中原地区贫困的原因还有一个很主要的是耕地红线,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不过我那一段主要意思是想说,华北最著名的人多的地方才700-800,乌蒙山最多的地方都300了。是衬托乌蒙山问题的严重性。

另外我希望大家通过这个答案理解的是,很多贫困背后有着地理的原因,也有着时代变迁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地居民的秉性。在农业时代,那些把农田铺满乌蒙山的先民,都是勇敢而勤劳的。即使是迫于无奈,比如战乱,或者平原区域人多地少的矛盾,勇敢地走上山开拓新的土地的人,也值得我们追忆和敬仰。这里一直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但是也塑造了团结、勇敢的民风。龙云等近现代云南名人,有不少来自滇东北。在农业时代,浙江、福建、皖南的山区也可以称得上是自然条件恶劣,修到山顶的梯田同样出现在这些地方。还是不行,那也只好出去闯。这才有了三省的商业传统。当年乌蒙山区作为川滇要道,也有许多当地人从商外出闯荡。今天昭通古城里还能见到些许的辉煌。只是当工业化、全球化时代到来,交通和产业的发展逻辑瞬间变化,曾经的东南山国依托沿海优势迅速将商业传统发扬光大,成为了民营经济的大本营。而乌蒙山则被远远地甩在了现代交通体系的身后,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完全失速。团结、勇敢的民风在低就业率、低教育水平的催化下,迅速转化成大量不安定的因素,年轻人不务正业、寻衅打架,甚者不少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外出打工的乌蒙山子弟,起跑线也总是慢人家一拍,在大城市中只好抱团求生,也无法从事收入更高的职业。但是要记住,这些并不能归纳为“某地人”的本性,是环境和境遇在飞快地塑造着人。今天可以这样塑造,明天同样可以反方向塑造。我不怀疑乌蒙山同样会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但我也相信,这会是很难的一关。基建、移民、教育,先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