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莱芜划入济南后有何影响?

回答
莱芜并入济南:一次深刻的区域重塑与发展蝶变

2019年初,山东省政府发布公告,莱芜市正式整体划归济南市管辖。这一举措,无疑是山东省区划调整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莱芜和济南两地而言,都带来了深远而多维度的影响,如同一次区域地理与经济的“重塑”,也开启了一段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一、 经济协同:从“邻居”到“一家人”的化学反应

莱芜并入济南,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层面的深度融合。过去,虽然同属山东省,但行政区划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地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项目布局等方面的协同。如今,成为“一家人”后,这种藩篱被打破,催生了更为紧密的经济联动。

产业梯度优化与互补: 济南作为省会,产业基础扎实,尤其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等领域具有优势。而莱芜在钢铁、矿产、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方面有着深厚的产业根基。并入济南后,莱芜的传统优势产业可以依托济南更强的研发能力、市场渠道和资本支持,进行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济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能够借助莱芜的土地资源、人力成本优势,寻求落地和扩张的契机。例如,可以围绕济南的汽车产业,在莱芜布局更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
要素流通与资源共享: 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便捷。济南的人才资源可以更顺畅地流入莱芜,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济南的金融机构和投资平台也更容易对接莱芜的优质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统一规划和利用,也能够提升整体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重大项目落地与协同发力: 随着区域一体化,双方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产业链协同攻关等方面,可以形成更强的合力。例如,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共同规划区域交通网络,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从而提升整体的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消费市场与服务业升级: 莱芜市民可以更便捷地享受济南的优质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消费选择更加丰富。同时,济南的市场需求也为莱芜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二、 城市发展:联动效应下的空间格局重塑

“莱芜”这个名字的消失,也意味着其城市发展进入了与济南同频共振的新阶段。这不仅是行政级别的改变,更是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的深刻调整。

济南“大市”格局的形成: 莱芜的划入,使得济南的市域面积大幅增加,人口规模也随之壮大。这使得济南在全国城市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更具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济南的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拓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交通网络的深度融合: 过去连接莱芜和济南的交通,更多是跨区域的连接。并入济南后,这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将更加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如同城市内部的交通线路。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的升级改造,公交线路的延伸,将极大地方便两地居民的出行,促进人流、物流的加速流通,真正实现“同城化”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着一体化深入,济南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如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将逐步向莱芜延伸和覆盖。这意味着莱芜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与济南市区居民更趋同的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市职能的互补与差异化: 济南作为省会,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性职能。莱芜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济南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城市发展定位,例如成为济南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或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形成差异化竞争与互补,共同支撑济南大都市区的建设。

三、 社会民生:居民生活方式与归属感的转变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行政区划的变动,最直接的感受体现在生活方式和归属感的转变上。

出行便利性的提升: 以前去济南可能需要办理一些跨区域的手续,或者感觉路途遥远。现在,随着交通网络的升级和“同城化”的推进,往返济南将如同在济南市内出行一样便捷。
就业创业机会的拓展: 莱芜的居民在求职时,可以选择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莱芜本地,而是可以更广泛地考虑济南市区及周边区域的就业机会,拓宽了职业发展道路。同时,济南的企业也更容易在莱芜寻觅合适的劳动力资源。
教育医疗资源的共享: 莱芜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济南更优质的学校就读,莱芜的居民也能更方便地前往济南的大型医院就医,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文化认同的重塑: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融合,两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文化交流也将更加深入。长此以往,原有的地域隔阂会逐渐淡化,新的“济南人”的文化认同感将逐渐增强。这种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共同的努力。

四、 挑战与机遇并存:融合之路上的思考

当然,任何一项重大的区域调整,都伴随着挑战。

文化与体制的融合: 两个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管理模式和工作习惯。如何在新的框架下,有效融合这些差异,实现顺畅的沟通与协作,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问题。
利益的协调与分配: 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财政转移等方面,如何公平合理地协调好济南市区的利益和莱芜新区的利益,避免出现新的矛盾,是政府需要审慎考虑的。
发展差距的弥合: 尽管旨在促进共同发展,但济南与莱芜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如何精准施策,帮助莱芜更快地融入济南的发展步伐,缩小差距,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
政策的精准落地: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到两个区域的实际情况,确保政策的普惠性和有效性,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结语:

莱芜划入济南,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的变更,而是一次深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它承载着山东省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愿景。从“邻居”到“一家人”,济南与莱芜的未来,充满了融合的机遇和共同发展的潜力。这条融合之路并非坦途,但通过持续的努力、科学的规划和耐心的磨合,一个更加繁荣、更具活力的“济南”必将展现在人们眼前,莱芜的融入,也必将成为其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莱芜划归济南后,济南市的造型就如同一个“人”字了。

希望人民能过得更加幸福吧。

user avatar

我大枣庄本来偏安一隅,八百里外的事情本以为八竿子也打不着。

没想到——恭喜枣庄喜提“山东最小地级市”荣誉称号





-------更新分割线---------

没想到抖个机灵炸出那么多老乡啊哈哈哈哈

欢迎大家移步我认真回答的这一篇良心深度好文

以及枣庄和兰陵的恩怨

user avatar

“吞下”莱芜,济南的强省会梦就能实现了吗?

万亿GDP在望

“合并莱芜,济南GDP全省占比终于超过10%了。”1月9日上午,在一个聚集着200多位山东省内经济界大咖的微信群中,一位金融企业高管的话有些独辟蹊径。

在莱芜市政府门口拍照留念的市民(每经记者 彭斐 摄)

在国内,衡量一个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一般通过计算“省会城市GDP”除以“非省会城市中GDP最大的城市GDP”来观察。

在山东省内多位学者看来,作为核心城市,济南在经济圈的首位度不高,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作为全省经济、文化、科技、人才、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凸显出来。

虽然山东GDP总量位居全国前三,但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济南规模偏小、人口偏少、实力偏弱,始终处于尴尬地位。

一组扎心的数据:2015年,河南的GDP只有山东的60%,但郑州占到河南全省的19.8%;安徽经济总量只有山东的三分之一,合肥占到安徽的25.7%;而济南不到9.73%,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中是倒数第一。

2017年2月,山东两会现场,时任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就拿出了这组数据,建议山东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进一步支持济南发展,“济南好,大家好;济南强,山东强;济南隆起,全省受益”。

“我们再不奋起直追,很有可能形成中间塌陷。”王文涛在建议中表示,分析周边郑州、合肥,还有远一点的武汉、长沙、成都、贵阳,这些今年发展迅猛的城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在省份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如今,山东各地市2018年全年GDP数据尚未披露,但根据各个城市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数据,济南的GDP总量,在2018年可能已完成对老二烟台的超越。

2018年前三季度,山东全省的GDP总量5.96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40.70亿元,名义增长速度为8.64%。

其中,青岛市前三季度GDP突破90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烟台市和济南市分列全省二、三位,但两城市前三季度的GDP差距只有5亿左右,非常接近。

记者注意到,2017年,烟台GDP比济南多136.99亿元,这一差距是自2006年以来的最小值。在2018年第一季度,烟台与济南之间的差距还是45.17亿元。

与此同时,全省名义增长速度最高的城市为莱芜市。虽然经济总量居最后一位,只有759.63亿元,但以16.70%的增长速度领跑全省。将莱芜数据并入后,在2018年前三季度,济南的GDP数据在山东全省占比达到11.09%。

在马黎明看来,济南、烟台两个城市预计都能上8000亿的台阶,从今年上半年GDP增长趋势,即使不加上莱芜,济南也有可能超过烟台,但如果加上莱芜的GDP,济南差不多能在万亿规模。

大约一个月前,济南市政府发布会上,相关部门提出,力争2019年7月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为迈入“GDP万亿俱乐部”蓄势积能。

山东省一位区域经济学者也告诉记者,2018年济南GDP应该能突破8000亿台阶,如今随着莱芜的并入,其“万亿俱乐部”的梦想并不是奢望。

此前济南曾提出,到2035年,城市发展充满活力,综合实力跃至全国上游,力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今随着莱芜并入,济南距离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或许会更近一步。

南跨的那条腿

正如诸多山东学者所言,莱芜作为山东最小的地级市,产业结构简单、受周期影响大,与济南融合,实现资源等方面统一调配,才会有更为长远发展。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莱芜因钢立市,钢铁一直是莱芜的主导产业,最高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

2013年8月底,山东省政府公布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济南及周边6地市将联合组成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与莱芜两个城市将成立济莱协作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两市高度融合发展机制,实行组织领导统一、战略规划统一、重大布局统一,将莱芜建设成为省会副中心城市。


参与《规划》制定的专家组成员、山东社科院原副院长郑贵斌透露,济南与莱芜两市建设协作区仅仅是第一步。“山东已有将莱芜整体划入为济南一个区的计划,但这须要山东上报国务院审批。”

新华社1月9日文章显示,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在莱芜并入济南后,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图片来源:山东省政府官网

从地图可以看出,实际上,济南到莱芜不远,低矮丘陵和不高的部分山区长期阻隔了两个城市。眼下,济青南线高速公路早已开通,如果再通高铁,二者的距离将更直接拉近。

2018年11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网站发布《新建济南至莱芜高速铁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济莱高铁详细规划浮出水面:2018年12月开工,工期48个月,2022年12月建成通车。届时,济莱最快22.5分钟通达。

济南将新建港沟站,位于万达文旅城以东,预留济泰线路引入条件。项目总投资170.7亿,上跨济青高铁、石济高铁、绕城高速,桥梁占比为41.87%,隧道占比为35.47%。

济莱高铁建成通车后,莱芜将纳入到省会“2小时生活圈”。在地理位置上,莱芜位于济南的东南。如果加上莱芜的2246.21平方公里面积,济南的版图形状像一个“人”字,莱芜就在济南伸腿的方向。

据新华社1月9日引述山东省有关部门介绍,调整后,济南市辖10区2县,面积10244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人口870万。济南、莱芜地域相连,人缘相亲,风俗相近,经济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尤其是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已初步形成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王开泳认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有利于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构建与京津冀地区多元互补、协调联动、合作共赢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

但与此同时,也有观点提到,目前济南原有部分区县的发展还有待提升,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的莱芜,在其中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济南如何兼顾支持原有区县和“新领地”莱芜的共同发展,做好平衡,将成为山东省市两级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莱芜并入济南后,部分网友开始暗示南京。


记者 彭斐 编辑 杨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