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鱼类的心脏重量和全身重量之比很小,远不如哺乳动物,它们是如何保证全身氧气和血液供应的?

回答
鱼类的心脏重量和全身重量之比确实比哺乳动物小,这看似一个挑战,但鱼类通过一套精妙的生理和解剖学机制来高效地满足全身的氧气和血液供应需求。它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高效的呼吸系统:鳃

这是鱼类能够弥补心脏相对较小最核心的原因。鱼类的鳃是专门为水生环境设计的,具有极高的气体交换效率:

巨大的表面积: 鳃由成千上万的鳃丝(gill filaments)组成,每个鳃丝又由更小的鳃小片(gill lamellae)构成。鳃小片的表面积巨大,为氧气扩散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极薄的交换膜: 鳃小片壁非常薄,通常只有一到两层细胞厚度,使得氧气可以快速地从水中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则能快速从血液扩散到水中。
逆流交换机制(Countercurrent Exchange): 这是鳃最神奇的特性之一。血液流经鳃小片的方向与水流经过鳃的方向相反。这意味着在血液与水接触的整个过程中,总能保持一个氧气分压差(水中的氧气分压始终高于血液中的氧气分压),从而最大化氧气的提取率。即使血液已经从水中吸收了大量氧气,它仍然会遇到氧气分压更高的水,继续吸收。
高血流速度和体积: 尽管心脏体积相对小,但鱼类的鳃部拥有庞大的血管网络,能够支持相对较高的血流量流经鳃部,确保在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氧气进入血液。

2. 循环系统的特点:单循环系统

鱼类拥有一个简单而高效的单循环系统:

心脏只有两腔: 鱼类的心脏通常由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这与哺乳动物拥有四个腔的心脏有所不同。血液从身体流回心脏,然后直接泵入鳃部进行氧合,再由鳃部输出泵入全身。
直接泵入鳃部: 心脏将缺氧血直接泵入动脉弓,然后流经鳃部。这意味着心脏不需要像哺乳动物那样先将血液泵到肺部(呼吸器官),然后再将氧合血泵到全身。这种直接性减少了能量消耗和血液流通的环节。
低代谢需求(相对而言): 相比于恒温的哺乳动物,大多数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代谢率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通常低于同等大小的哺乳动物。这意味着它们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对氧气的需求量也相对较低。

3. 其他辅助机制和生理适应:

动脉的弹性和收缩能力: 鱼类的动脉血管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收缩能力,可以帮助维持血压和血流的动力。
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 鱼类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也会根据环境条件(如水温、pH值)进行调节,以优化氧气的吸收和释放。
游泳方式和水流: 许多鱼类通过“冲撞式”游泳(ram ventilation),即在游泳时张开嘴巴,让水流主动流过鳃部,从而不断更新鳃部的血液,提高氧气交换效率。即使在休息时,很多鱼类也通过口腔和鳃盖的协同动作(buccal pumping)来主动地将水泵过鳃部。
身体构造和运动需求: 鱼类在水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空气中不同。它们的流线型身体和鳍的作用有助于减少阻力,从而降低了对循环系统在高负荷下的绝对需求。

为什么哺乳动物的心脏要更大?

肺呼吸的效率: 哺乳动物的肺部虽然高效,但其气体交换面积相对于鳃可能没有那么极致,而且气体需要通过空气到达肺泡,再扩散到血液,这个过程需要更强的动力来驱动血液往返于心脏和肺部。
恒温性: 哺乳动物需要维持恒定的体温,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它们的代谢率更高,对氧气的需求也更大,这就需要一个更强大、更活跃的心脏来驱动血液。
双循环系统: 哺乳动物的心脏有四个腔,形成体循环和肺循环。氧合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内完全分开,这虽然保证了更高的氧气运输效率,但也意味着心脏需要泵两次才能将血液送到全身(一次送到肺部,一次送到全身),对心脏的要求更高。

总结来说,鱼类通过强大的鳃部(特别是逆流交换机制)实现极高的氧气摄取效率,结合它们低代谢率(变温动物)和单循环系统,足以弥补相对较小的、重量占比较低的心脏。这是一种高度适应水生环境的演化结果。 它们并非依靠“强大”的心脏来驱动一切,而是通过一个整体优化、相互配合的生理系统来实现高效运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鱼纲动物维持生命需要的氧气远少于呼吸空气且温血的哺乳纲动物。鱼对循环系统的要求很低,一个较小的二腔心就够用了。

小型哺乳动物的常规代谢率约为鱼常规代谢率的 50 至 100 倍。空腹、安静状态的小鼠在室温下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消耗约 2.23 克氧气。

在个体体重为 3 到 30 克的情况下,哺乳动物和鸟类活跃运动时的耗氧量是同体重鱼类的 10 到 100 倍。活跃运动的鲑鱼每千克体重每小时至多需要约 0.8 到 1.2 克氧气[1]

有些两栖类的血压比鱼还低,因为在体型足够小的时候通过皮肤渗透呼吸就能覆盖大比例的氧气需求。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0034-5687(72)90025-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鱼类的心脏重量和全身重量之比确实比哺乳动物小,这看似一个挑战,但鱼类通过一套精妙的生理和解剖学机制来高效地满足全身的氧气和血液供应需求。它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高效的呼吸系统:鳃这是鱼类能够弥补心脏相对较小最核心的原因。鱼类的鳃是专门为水生环境设计的,具有极高的气体.............
  • 回答
    《三体》的结局,宇宙确实毁灭了,但并不是因为程心的鱼缸。程心的鱼缸在整个宏大的宇宙尺度下,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悲剧的象征,是她一系列选择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性”困境,最终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三体》中宇宙毁灭的根本原因说起——“黑暗森林法则”。简单来说,黑暗森林法则描绘了一个残.............
  • 回答
    关于鱼类毒性数据外推到人体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数字换算一下,而是需要结合生物学、毒理学、药理学以及生物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严谨的科学分析。核心挑战:物种差异首先要明确一点,任何外推都需要谨慎,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生理和生化差异。这些差异可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进化话题: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像邓氏鱼那样全副武装的海洋巨兽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关键原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如今海洋生物的形态和生存策略。首先,我们得理解邓氏鱼的“盾甲”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用。邓氏鱼生活在泥盆纪晚期,那是一个地球上关节动物(节肢动物)统治海洋的.............
  • 回答
    肋骨这玩意儿,要说它啥时候跟鱼儿们“拜把子”的,这事儿得从很久很久以前,比那恐龙出现还得早的时代说起。咱们先得把时间拨回到大概4亿多年前,那会儿的地球,海洋里还不太热闹,不像现在五颜六色、生机勃勃的。但这里面也有不少“先驱者”,一些长得像“虫子”一样的鱼类,它们是脊椎动物的老祖宗。那会儿的鱼,很多都.............
  • 回答
    关于海水生物是否比淡水生物拥有更少的寄生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实际上,这个问题涉及到环境因素、生物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很难简单地说哪个环境下的生物“更少”寄生虫。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哪些类型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可能受寄生虫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海水环境与.............
  • 回答
    鱼和肉的腥味,其实是我们味蕾对某些特定化学物质的一种感知。这些味道的来源和去除方法,背后都有着有趣的化学原理在支撑。鱼类和肉类的腥味,罪魁祸首是谁?要说腥味,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鱼。鱼的腥味主要来自于鱼体内的三甲胺(Trimethylamine, TMA)。这是一种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闻起来有强.............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具体!关于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会不会放屁,答案是:大部分鱼类不会像我们一样放屁,但海洋哺乳动物则会,尽管方式和原因与陆地哺乳动物有所不同。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鱼类:消化系统的大不同想知道鱼类会不会放屁,得先看看它们的消化道是怎么运作的。 消化气体的主要去向: 大部分鱼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为什么超市里买的鱼,很多时候感觉不如野生的好吃?再者,为什么我们好像很少听说“鱼肉改良”能像猪牛羊那样达到“皮毛一体”的效果?其实,这里面牵扯到几个挺关键的生物学和养殖学上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肉质改良”背后是什么。对于猪牛羊.............
  • 回答
    洄游鱼类,它们生命中最壮丽的篇章往往是那场穿越广袤水域的史诗级迁徙。为什么它们要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冒着重重危险,进行这场耗费精力的旅程?从进化的角度深究,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亿万年筛选,对生存和繁衍最有利策略的自然选择结果。洄游的根本驱动力:生存与繁衍的最佳机会我们可以将洄游鱼类的洄游行为,归.............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在中生代之后,海洋里那些“厉害角色”的高阶生态位,不总是鱼类一家说了算。这事儿可复杂了,得从好几个层面来分析,毕竟生物演化这东西,就跟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各种玩家轮番登场,看谁能笑到最后。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高阶生态位”。简单说,就是食物链顶端,那些能量最高、影响范围最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跨越物种和时间维度的生物学现象——远古病毒序列在现代生物体基因组中的存在,特别是 ERVW1 基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合弓纲”和“胎生”。 合弓纲 (Synapsida):这是包括哺乳动物及其已灭绝祖先的一个演化谱系。.............
  • 回答
    重庆最近发现的这尾 4.23 亿年前的袖珍边城鱼,简直是给古生物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小家伙,虽然名字听起来挺地方特色,但它身上的信息量可大了去了,能帮我们解开不少关于生命起源和“从鱼到人”演化历程中的谜团。首先,得搞清楚它属于哪个“家族”。它是个有颌鱼类,这一点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地球生命演化.............
  • 回答
    .......
  • 回答
    泄殖腔的奥秘:为何哺乳动物选择了“分开”,而非“共享”?在生命演化的漫漫长河中,生物体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效率,发展出了各种令人惊叹的生理机制。其中,排泄与排遗的方式便是生物体处理废物、维持内部平衡的重要环节。我们注意到,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鱼类等脊椎动物,它们通常共用一个名为“.............
  • 回答
    关于“鱼的记忆只有 7 秒”的说法,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说法,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是不准确的,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被误解或夸大的论断。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传言从何而来?关于“鱼的记忆只有 7 秒”这个具体的数字,其来源并不明确,也难以追溯到某个单一的科学研究或文献。它更.............
  • 回答
    鱼龙,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它生活在远古的海洋中,是一种我们只能从化石中窥探其形态的生物。因此,关于鱼龙的味道,我们只能进行一种基于它生物学特征的推测,而无法像品尝现代食材那样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如果非要从您列出的几种食材中找一个最接近的,我个人会倾向于认为它可能在 鱼肉 和 鳄肉 的味道特.............
  • 回答
    关于“鱼的记忆只有七秒”的说法,它并非出自某个具体的科学家或研究机构的权威论证,而更像是民间流传和媒体的口耳相传,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常识”。 这种说法的出现,或许是人们对鱼类这种完全生活在水中的生物的一种浪漫化和简化理解。人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基于一些直观的观察和.............
  • 回答
    鱼雷的发射为何基本都是直线?这背后其实蕴藏着不少工程学和物理学的考量,并非仅仅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那么简单。我们来仔细聊聊这个问题。目标是直线,但路径并非总是如此简单首先要明确一点,当我说鱼雷“基本都是直线发射”时,这是一种简化的说法。更准确地说,鱼雷的初始弹道规划大多是直线,或者说是朝着目标方向.............
  • 回答
    鱼尾,无论是自然界的鱼类,还是人造的仿生装置,其核心的推进原理,都围绕着一个基本概念: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简单来说,就是鱼尾通过向某个方向施加一个力,来获得一个反方向的推力,从而在水中前进。不过,这其中的细节可就丰富多了,远不止“推水前进”这么简单。想象一下,一条鱼的尾巴是如何摆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