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有反佛,不让学佛的妄念,正常吗?

回答
“总有反佛,不让学佛的妄念”,这个问题触及了信仰、社会观念以及个体自由选择的交织之处,要说它“正常”与否,是个挺复杂的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存在对任何一种思想、文化、宗教的质疑、反对,甚至是排斥,这本身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广泛影响力的宗教,自然也不例外。

为什么会有“反佛”的声音出现?

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咱们一层层地剥开:

认知差异与误解: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很多人对佛教的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比如对“空”、“无我”的片面理解,认为佛教是消极避世,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他们可能没有深入了解佛教的慈悲、智慧、伦理道德以及它如何帮助人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这种误解,加上一些媒体的片面报道或者道听途说,就容易形成负面印象。

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 佛教的核心教义,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慈悲为怀等,可能与某些世俗的、功利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张力。比如,一些人追求的是眼前的物质享受和世俗的成功,他们可能觉得佛教的“放下”、“随缘”与他们的追求相悖。当佛教的影响力进入一个原有的文化体系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不适应或抵触。

对宗教“功利化”的警惕: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寺庙的商业化运作,或者一些打着“佛教”旗号的培训、讲座,被一些人视为“利用宗教牟利”。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当人们看到一些原本清净的道场被过度商业包装,或者一些所谓的“大师”言行不端时,他们对整个佛教的信任度就会降低,进而产生“反佛”情绪。

历史遗留与意识形态: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社会背景下,特定意识形态对宗教的看法可能是有预设的。比如,在某些强调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超自然、精神层面的信仰可能被视为“迷信”或“落后”。虽然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很不同,但一些观念上的影响或许还在。

个体经历的负面反馈: 少数人可能在接触佛教的过程中,因为个人不好的体验(比如遇到了不良的法师,或者在学佛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而对佛教产生了负面情绪。这种负面经历,尽管是个案,但也会成为他们“反佛”的理由。

对“妄念”的担忧: 你提到的“妄念”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会担心,一旦开始“学佛”,就会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状态,比如整天念经、打坐,忽略了家庭责任、工作事业。他们觉得这是“妄念”,是脱离现实的。这种担忧,尤其是来自于关心亲人学佛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是一种出于保护和务实的角度。他们可能更希望学佛者能“脚踏实地”。

那么,这种“不让学佛的妄念”是否“正常”?

从社会现象的角度来看,“有”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正常的。 就像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同一种食物、同一种音乐一样,信仰和对信仰的态度,本就千差万别。一个社会,能够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允许人们选择自己的信仰,也允许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这恰恰是社会开放和多元的表现。

但是,如果这种“不让学佛”的态度,演变成强制性的压制、污蔑、人身攻击,或者出于狭隘的偏见而进行全盘否定,那么就超出了“正常”讨论的范畴,而可能滑向了不尊重个体自由选择的极端。

如何看待和回应这种“反佛”的声音,尤其是来自亲友的“不让学佛”的担忧?

1. 理解和沟通: 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担忧点在哪里。他们是因为误解,还是因为害怕你“脱离现实”?如果是误解,那就用平和、真诚的方式解释你的学佛并非如此。如果他们是出于关心,则需要耐心沟通,让他们看到你学佛后,反而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2. 以身作则: 最有力的沟通方式是行动。当你通过学佛,变得更有智慧、更慈悲、更懂得包容,生活也变得更有条理和积极时,那些担忧自然会消解。别人看到的是你的改变,而不是你说了什么。

3. 区分“学佛”与“走火入魔”: 很多人所谓的“不让学佛”,其实是在提防“走火入魔”或“迷信”。真正的佛法,强调的是智慧和慈悲,是帮助人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让人失去理智。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这一点。

4. 尊重个体选择: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精神信仰的权利。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在充分沟通后仍然固执己见,你也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必强求他们理解,但也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只要这种选择是健康的、不伤害他人的)。

5. 保持平衡: 学佛不是要抛弃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保持工作、家庭、社会责任的平衡,会让你的学佛之路更稳健,也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最后,关于“妄念”的说法:

“妄念”在佛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它指的是“虚妄不实、不合道理”的念头。而“不让学佛”的这种想法,从某种角度看,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妄念”——一种基于误解或偏见的、不合理的判断。

所以,当你面对这种“不让学佛的妄念”时,不妨也带着一点点佛家的智慧去观察:这种“不让”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它是否也是一种“不实”的认知?

总之,有人反佛,有人不让你学佛,这在复杂的人类社会里,是一种现象。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应对它,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学佛道路上,保持清晰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这不仅是对佛教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你的善根发露了。

1】“佛经”说,人类居住的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水又住在风轮上的,风轮下面是空的,有时突然刮起大风,风轮就乱转,水就乱动荡,就引起地震。也就是说,整个“地球”结构大致是四个层次叠起的。(《长阿含经 》、《大般涅盘经》 、《般泥洹经》、《华严经》) 2】“佛经”说,身高2万8千里的阿修伦天王、用手指盖住太阳,“日王”吓得放不出光亮。这也就是所谓的日食发生的原因。(《正法念处经》、《百喻经》、《楼炭经》、《长阿含经》(《大正藏》第53册第238~239页) 3】佛经说:海鱼最大比太阳大10几倍,大鱼拉屎撒尿海中使海水咸。“佛经”原文:“海水何故咸……海中有大鱼。身长……三万二千里者。皆清净溺海中。故海水咸。二者……放大雨如车轴……其咸水悉流入大海故。……昔得仙道人能咒。咒海水咸一味。 故海水咸一味。 是为三事。”(见佛经《大楼炭经》卷6,《大正藏》) 4】“佛经”说:月球有方城郭,“月王”坐在方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月球有圆有缺,是被青色天所遮蔽的原因。“佛经”说:陨石,那是二龙相争,落下像石一样的东西。但不是石,因为呀,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日中也就不能有“乌”,月中也就不能有“兔”。《正法念处经》《百喻经》 《楼炭经》 《大般涅盘经》 《般泥洹经》 5】 佛经说我们居住的大地和太阳的距离仅数万由旬?注:由旬,长度单位。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

还有说太阳月球是方的,里面有宫殿住人。如果这叫参透物理化学的知识,那真是呵呵呵呵

至于解决世俗烦恼,也不见得。人生在世,总要解决衣食住行,还有人际交往以及繁衍后代,自己自身精神需要的烦恼。佛教不事生产,无法解决世俗的问题。倒是逃避这方面不错,什么事都推给因果业力,跟鸵鸟埋在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 须弥山在哪里?

老张:我国佛教经典大多源自古代印度思想,其中包含许多迷信和荒谬成分。在对宇宙的总体认识和把握上,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古代印度人设想中的宇宙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宇宙,这些在佛经里如《起世经》、《大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因本经》、《大宝积经》、《正法念处经》、《华严经》、《顺正理论》、《阿毗昙论》、《俱舍论》等经书里都有详细的解释说明。世界不但以其为中心,而且据称太阳月亮无一例外的按照佛法围绕须弥山转动。佛教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所构成,而小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须弥山),这个山是由金银等金属和玻璃组成。须弥山呈长柱形,但两头大,中间小,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说,此山直插海中,入水有672000公里,出水有672000公里,(1由旬相当于8公里)。山势笔直,没有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的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的宫殿,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的门、墙、窗、栏、树等,都是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的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是帝释天居住的地方。

老王:现代科技已能详细考察世界并能使人登入太空,众多科学家根本没有什么发现海里的大山,不知道这座山在宇宙中的哪一个角落?想象中的须弥山是由贵重金属组成(玻璃在当时也属于贵重物品),这些东西经常被佛经用来装点他们所向往的佛国。塑造出这么硕巨无朋而有造型奇特的宇宙中心,出于什么动机呢?

老张:别慌,硕巨无朋的奇想多得很,这才刚刚开始哩。据佛教的《起世经》中记载:“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七山有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又名象鼻山)、持地山(又名持边山),与七海依此交替排列,山上多住着圣贤鬼神。

老王:古印度人设想过七山七水的大小吗?

老张:不会忘记这一点的。古印度人想象宇宙的时候总要设定每一物的尺度,就象他们在创造宇宙似的,这与许多宗教的囫囵吞枣颇不相同。七金山高度与七海水的宽度如下(单位是由旬):双持山42000、持轴山21000、担木山12000、善见山6000、马耳山3000、障碍山1200、持地山600。七海的宽度与此类似,不用多讲。

老王:我发现古印度人的这些想象既聪明又愚昧,其中明显地运用了倍数。而且古印度人们不怕海水流出去吗?

老张:想象的大胆和尺度设定的贫乏就是这样揉合在一起。在七海外还有一座山,叫铁围山,加上这山就能使海水不会流出去了。古印度人想象中的铁围山有两重,而且由纯铁构成。这就是一小世界的边缘了。

老王:他们大概不知道铁会生锈吧,或者他们以为拿一个铁山来围绕世界,一定是最安全而可靠的了,是不是?

老张:呵呵......

二)“五大洲”还是“四大洲”?

老张:刚才说了,须弥山由七山七海包围,其四方各有四大洲,佛经称为:东胜神洲、北俱卢洲、阎浮提(南赡部洲)、西牛贺洲。佛教有的说:阎浮提(南赡部洲)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

老王:世界上明明是五大洲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我对佛教“四大洲”的说法有点怀疑!您能仔细说说古印度人是怎么形容这“四大洲”的吗?

老张:好。我慢慢讲给你听:

1、东胜神洲,位于东咸海,以身形神,故名。

2、南赡部洲,根据《长阿含经》卷十八载:“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南咸海中的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洲”,阎浮就是石榴树。“阎浮洲”本是古代印度人对印度的自称,印度河上游有一条河流就名为阎浮洲河。据称此洲形为三角,南狭北宽,这也与印度的地理形态类似。古代印度人先将印度和周围地区为南赡部洲,后将地球视为南赡部洲;

3、西牛贺洲,根据《长阿含经》:传说此洲居民以牛羊为货物,故名。《长阿含经》卷十八载:此洲为半月形,纵广八千由旬,住民也面如半月,身长三肘半,寿命二百岁,常以牛、羊、摩尼宝易物为生。《俱舍论》卷十一则说:此洲形状犹如满月,人面也如满月,身长十六肘,寿命五百岁。此洲也有特殊的三事,即:多牛、多羊、多珠玉。 质疑:到底是半月还是满月?

4、北俱卢洲,根据佛教《大楼炭经》俱卢洲位于北部海中,洲形如方板。据《大楼炭经》卷一载: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北的咸海中,洲形正方,每边各长二千由旬,状如盒盖,由七金山与大铁围山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土地具有平等、寂静、净洁、无刺等四德。此洲人民面形正方,如北洲地形,人人面色皆相同,身高皆一丈四尺。生活平等安乐,没有忧虑。质疑:此洲以黄金为地,真是这样吗?此洲人面色皆同,甚高皆一丈四尺,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佛友们,真有这事吗?您难道不觉得可疑吗?

老王:这些奇谈怪论其实是古代人类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加上主观臆造而成的,显然与事实不符,古印度人还将这种不正确的想象加以夸大,将其说成是宇宙世界的模型,显然荒谬之极!那么,这些洲和海是悬空的吗?古印度人是怎么解释的呢?

老张:古印度人说,世界是由五个轮托着的,从下到上依此是空轮、风轮、水轮、金轮、大地轮。

老王:能具体说说吗?

老张:好,古印度人想象说,虚空上结成的风,形成风轮,风轮上飘着金色的云彩,云生雨,集成水轮。水凝结成金,金抡上漂浮着土,便是大地。大地中间竖起须弥山。

老王:云下雨是下在下面啊,怎么水轮会在风轮上面呢?简直胡说八道。科学家也没有发现这么多金轮啊,大地上的须弥山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咱们继续吧。


三)佛经的荒谬观点——“太阳是行星”

老王:不知道古印度人是怎么描述太阳及四季的。您能说说吗?

老张:好。古印度人尽量把书写得越多越好,他们写书,似乎是要写成一本百科全书,不过却是漏洞百出。现在看看古印度人是如何描述太阳及四季的:

古印度人似乎设计了一个最生动又最易懂的实验。他们说太阳围绕着须弥山转动,光线因为山的遮掩,就不能照到山后面,从而形成黑夜与白天。所以东胜神洲和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和南赡部洲,昼夜正好相反。

老王:看来古印度人是受科学水平的制约而不明白宇宙的真实面目啊。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万有引力,他们哪个时代根本不知道,只能按他们的想象来解释宇宙和自然显现。

老张:是的。古印度人对四季的解释是这样的:他们说太阳有南行和北行的分别,太阳运行的方向六个月一变,北行时,光照在大洲上,于是天气温暖;太阳南行时,光照在海上,于是天气寒冷。这些错误的叙述记载在佛教《起世因本经》中,现摘录如下:

1、 太阳是行星,请看佛经《起世因本经》的记载:

“其日宫殿,六月北行,日于一日行六俱卢奢,不曾暂时离于日道;六月南行,亦一日行六俱卢奢,不差日道。诸比丘,其日宫殿,六月行时,其月宫殿,十五日中还尔许行。”

2、 为什么地球会有变热?为什么会有夏季?请看佛经《起世因本经》的记载:

“复次于中有何因缘,生诸热恼?诸比丘,其日宫殿,六月之中,向北道行,一日中行六俱卢奢,亦不曾离日道而行。但于其中,有十种缘故生热恼。何等为十,诸比丘,须弥山外,其次有山。名佉提罗迦。高广正等。四万二千由旬。杂色可观。七宝成就。于其中间。日大宫殿所有光明,照于彼山触而生热。彼三摩耶。致有热恼。此第一缘故生热恼。复次诸比丘。佉提罗迦山外。其次有山名伊沙陀罗。高广正等。二万一千由旬。于其中间。日大宫殿所有光明。照触彼山。此是第二热恼。其次由干陀山。高广一万二千由旬。是第三缘。其次善现山。高广六千由旬。是第四缘。其次马片头山。高广三千由旬。是第五缘。其次尼民陀罗山。高广一千二百由旬。是第六缘。其次毗那耶迦山。高广六百由旬。是第七缘。其次轮圆山。高广三百由旬。是第八缘。其次从此大地已上。虚空高万由旬。彼有夜叉诸宫殿辈。颇梨所成。是第九缘。其次四大洲中。并及八万小洲之中。自余大山。须弥山等。是第十缘。具足应如佉提罗迦中说。此是十种。日大宫殿,六月之中,向北道行,热恼因缘。”

3、 为什么地球温度会变冷?为什么会有冬季?请看佛经《起世因本经》的记载:

“复次于中何因何缘。有诸寒冷。诸比丘。日大宫殿,六月已后,向南而行。于中复有十二因缘,故生寒冷。何等十二。诸比丘。其须弥留山。佉提罗迦等。二山中间。须弥留海。广八万四千由旬。周回无量。优钵罗。钵陀摩究牟陀。奔茶梨迦等华。悉皆遍满。甚有香气。于彼中间日大宫殿所有光明,而相照触,此是第一寒冷因缘。如是次第。伊沙陀罗山。是第二缘。由干陀山。是第三缘。善现山。是第四缘。马片头山。是第五缘。尼民陀罗山。是第六缘。毗那耶迦山。是第七缘。轮圆之山。是第八缘。其中诸花。具足次第。应如佉提罗迦山中广说。

复次所有阎浮洲中诸河流行,日大宫殿所有光明,而相照触,故有寒冷。略说乃至。此是第九寒冷因缘。

复次所有阎浮洲中。诸河流行。其瞿陀尼洲中。诸河流行。倍多于彼。日大宫殿。所有光明。而相照触。此是第十寒冷因缘。

复次所有瞿陀尼洲中。诸河流行。其弗婆提洲中。诸河流行。倍多于彼。此是第十一缘。

复次所有弗婆提洲中。诸河流行。其郁多罗究留洲中。诸河流行。倍多于彼。日大宫殿光明而相照触。此是第一寒冷。此是第十二缘。

诸比丘。日大宫殿。六月向南行。日于一日行。六俱卢奢。不违其道。于中有此十二因缘。所以寒冷。”

4、 为什么冬季夜长昼短,春夏昼长夜短请看佛经《起世因本经》的记载:

“复次于中有何因缘。其冬天时。夜长昼短。诸比丘。其日宫殿。过六月已。次向南行。日于一日。日行六俱卢奢。亦不差移。但于彼时。其日在于阎浮提洲最南边际。地形狭小。日过速疾。

诸比丘。此因缘故。其冬分中。昼短夜长。复次于中有何因缘。春夏昼长其夜短促。

诸比丘。日天宫殿。过六月已。向北而行。一日中行六俱卢奢。亦不差移。乖异常道。但于彼时。正在阎浮处内而行。地宽行久。所以昼长。诸比丘。此因缘故。春夏昼长。其夜即短。

复次诸比丘。若阎浮提洲日中。于弗婆提洲则日没。其瞿陀尼洲日出。郁多罗究留洲正夜半。若瞿陀尼洲日中。其阎浮提洲日没郁多罗究留洲日出。弗婆提洲夜半。若郁多罗究留洲日中。其瞿陀尼洲日没。弗婆提洲日出。阎浮提洲夜半。若弗婆提洲日中则郁多罗究留洲日没。阎浮提洲日出。瞿陀尼洲夜半。诸比丘。其阎浮提洲人所有西方。瞿陀尼洲人以为东方。其瞿陀尼洲人所有西方。郁多罗究留洲人以为东方。其郁多罗究留洲人所有西方。弗婆提洲人以为东方。其弗婆提洲人所有西方。阎浮提洲人以为东方。南北二方。亦复如是。”

老王:佛经《起世因本经》的论述显然是错误的,与基本的常识完全违背的。第一,太阳是恒星,并不围绕地球转动;第二,既然如此,太阳也不会有什么运行方向和运行方向的改变。

老张:我想,古印度人会不会试图对太阳、月亮和其它星星作具体尺度的设想呢?

老王:正是,他们的设想十分细致,简直叫人眼花缭乱。他们说日月有宫殿,日宫里住着日天子苏摩利(观音菩萨的化身),月亮里住着月天子苏摩(另一个菩萨的化身),而月亮是由玻璃作成,白银覆盖饼状物,所以会发白光。关于星星,都是由晶莹发亮的东西构成的,住着四大天王和其它神仙。

老张:这跟我们中国人的嫦娥、吴刚差不多。都是传说啊,这么佛经的作者想象力如此丰富啊。呜乎,我说不出话了。

老张:其实,古印度人将再浅显不过的直观上的风雨土石的自然现象,化成了宏观的宇宙巨相。不过,佛经可以欺骗古时的人,却不能再欺骗现代的人。然而古印度人们教导初级信徒时却在这些上面尽量忽略,甚至还大肆吹嘘佛教与科学并不矛盾,请看下面的这段转自佛教网站的文章,看看是怎么误人子弟的:

“由上可知,佛经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现代科学家甚至还未能到达佛经宇宙观的无尽境界。科学家说银河系之上是星云团,这个星云团有一百万亿银河系,无怪乎佛教讲到世界都是说无量无边;讲到众生,就是无数无尽、不可说、不可说。”

“佛经说:“悟者所居之外,大地无寸土。”又说:“心外无一法。”唯识家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些都告诉我们,世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朵云彩而已。因此,我们如果能将宇宙纳于胸中,对宇宙万物便可以了然于心,因为法界之宽,其实也只在当下一念。”(摘自某佛教网站)

“须弥山及其四洲是佛经中所记载的一个小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如柱独立,高八万四千由旬,日月绕须弥山而行,山外更有七层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间围绕须弥,如七重城墙及其护城河堑次第围绕,第七山外,更有大咸水海弥漫四方,四方咸海各一大洲,即为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每洲旁各有二中洲等,大咸海外四周有铁围山环绕如外城,是为一小世界,我们所居住地即南瞻部洲。而现代科学家们所发现的地球是圆球形的,有月亮绕着它运转,并且地球同其它几大行星又环绕着太阳运转,这些便组成了一个太阳系......同样,佛经里面提到的须弥山等有些众生也不一定能看到,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如无垢光尊者就曾亲眼见到过。” (摘自《佛教科学论》)

“佛法已彻底明了地描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面目,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尊佛陀就已经彻悟宇宙的终极真理。” (摘自《佛教科学论》)

“历史证明,释迦如来所说的浩如烟海的教法,没有一句欺惑语和虚诳语,全部得到实践的验证,正如《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摘自《佛教科学论》)

“拿学校来比方,佛是校长,菩萨是教员......就是狗猫牛马等都一样可以成佛,因为它们也都有佛性。等到成佛以后,也就和释迦牟尼佛处于同等地位。这才是真平等啊。 既然狗猫牛马等都有佛性,所以我们要爱护它们,应该和爱护人类一样。这才叫真博爱哩。佛教是专门研究解除苦恼的办法的,等到烦恼断尽了,心里无挂无碍,无忧无虑,这才算真自由哩。由此可知,佛教的道理不但不和现在的学说违反,并且更彻底了一些。如果人人都照着佛说的法去做,你想,世间还会有刀兵盗贼的劫难吗?况且,这不过是顶浅近的道理,随便拿来给你说说罢了,至于高深的理论,任你说多少年都说不完的,真是无穷无尽的呢。”(《觉海慈航》(增订本))

“有的鬼神确实也有一些灵感,可以满足你的所求,但他们总不如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大,神通广。你为什么不去求观世音菩萨,已获得更迅速更圆满的效果呢?而且信仰了观世音菩萨,时刻想念他,还能开发智慧,消除人生各种烦恼和痛苦呢。” (《觉海慈航》(增订本))

老王:居然还敢说“与现代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简直是赤裸裸的欺骗和愚民。“一朵云彩而已”的说法则是夸大其辞。“佛法已彻底明了地描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面目。”的说法更不知有何根据。至于《佛法科学论》的观点也是确掩盖了古代印度经典的错误并利用“科学”的名义进行其宣传活动,其用意无非尽力使佛教披上科学的外衣,并在人们接受之后迅即贬低“科学”而抬高佛法。这林林总总的论调虽然荒谬,但是暗中却满足了人内心潜在的好奇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难怪很多人被这些谎言所欺骗。

老王:宇宙世界在佛教可大分为专指山河大地的“器世间”和有情生命所构成的“有情世间”。以须弥世界而言,有情众生所存在的处所,有所谓“三界”之说,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其众生种类又可分为地狱、饿鬼、**、人、阿修罗、天等六类,称为“六道”。一般而言,地狱居于须弥世界的底层,然后渐次提升,住着饿鬼、**、人、阿修罗等;从须弥山的山腰处开始,住着四大天王,山顶是“忉利天”(三十三天);依序上升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等欲界二十八天所在之处。此外还有十八地狱等等说法。还有老王佛老张佛C佛D佛以至于N佛,老王菩萨老张菩萨C.......

老张:求您别再说了,说得我头都晕了

1】“佛经”说,人类居住的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水又住在风轮上的,风轮下面是空的,有时突然刮起大风,风轮就乱转,水就乱动荡,就引起地震。也就是说,整个“地球”结构大致是四个层次叠起的。(《长阿含经 》、《大般涅盘经》 、《般泥洹经》、《华严经》)

2】“佛经”说,身高2万8千里的阿修伦天王、用手指盖住太阳,“日王”吓得放不出光亮。这也就是所谓的日食发生的原因。(《正法念处经》、《百喻经》、《楼炭经》、《长阿含经》(《大正藏》第53册第238~239页)

3】佛经说:海鱼最大比太阳大10几倍,大鱼拉屎撒尿海中使海水咸。“佛经”原文:“海水何故咸……海中有大鱼。身长……三万二千里者。皆清净溺海中。故海水咸。二者……放大雨如车轴……其咸水悉流入大海故。……昔得仙道人能咒。咒海水咸一味。 故海水咸一味。 是为三事。”(见佛经《大楼炭经》卷6,《大正藏》)

4】“佛经”说:月球有方城郭,“月王”坐在方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月球有圆有缺,是被青色天所遮蔽的原因。“佛经”说:陨石,那是二龙相争,落下像石一样的东西。但不是石,因为呀,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日中也就不能有“乌”,月中也就不能有“兔”。《正法念处经》《百喻经》 《楼炭经》 《大般涅盘经》 《般泥洹经》

5】 佛经说我们居住的大地和太阳的距离仅数万由旬?注:由旬,长度单位。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 还有说太阳月球是方的,里面有宫殿住人。如果这叫参透物理化学的知识,那真是呵呵呵呵 至于解决世俗烦恼,也不见得。人生在世,总要解决衣食住行,还有人际交往以及繁衍后代,自己自身精神需要的烦恼。佛教不事生产,无法解决世俗的问题。倒是逃避这方面不错,什么事都推给因果业力,跟鸵鸟埋在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总有反佛,不让学佛的妄念”,这个问题触及了信仰、社会观念以及个体自由选择的交织之处,要说它“正常”与否,是个挺复杂的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存在对任何一种思想、文化、宗教的质疑、反对,甚至是排斥,这本身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可以说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小心思”了。尤其是在每次大乐透开奖前后,那种“这次肯定是我”的念头,简直比夏天的蚊子还烦人,挥之不去。咱们这么想,大乐透一等奖,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天上掉馅饼”。它的概率,低到让人心凉,差不多是几千万分之一。想想看,你同时被闪电劈中,或者在街上偶遇一个和你长得.............
  • 回答
    “为什么总有精神氐族人给前秦和苻坚哭丧?”这个问题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对特定群体情感表达的误读。 事实上,并没有普遍存在的“精神氐族人”会为前秦和苻坚“哭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历史解读以及可能的误解。历史事实: 前秦(351年—394年): 是中国历史.............
  • 回答
    “猫咪特别像女人”这种感觉,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有趣的观察。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我们对猫咪行为、外貌以及它们与人类互动方式的细致体察,以及我们自身将人类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这种感觉的来源:一、 外貌特征上的共鸣: 柔软、光滑的毛发: 猫咪的皮毛通常.............
  • 回答
    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身边确实经常听到这种说法,说什么南方其实比北方还冷,或者冬天来临南方感觉更难熬。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可以跟你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声音,以及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一些我们能体会到的“道理”。首先得澄清一点,从绝对温度上来说,北方冬天肯定比南方冷得多,这点毋庸置疑。你看地图,北方纬度.............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感觉真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呢?从社会文化、经济压力到个体心理,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原因,并非一言两语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看看咱们社会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期望。自古以来,男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就被赋予了“承担者”的意味,但也常常伴随着“传宗接代”的重任.............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年轻人“不争气”的指责,其实由来已久,并非当下独有。这种论调往往在社会变迁和代际交替的节点上尤为突出,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经济环境以及不同代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碰撞。如果我们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指责并非空穴来风,但也并非全然客观,而是混合了事实、刻板印象、焦虑以及历史的回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文化交流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会感觉中国人比外国人更热衷于过外国节日,而反过来情况似乎不那么明显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 全球化和文化传播的 不对等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信息传播的来源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 回答
    “南方比东北冷”,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关于“冷”的认知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和文化习惯的多重影响。听一些南方朋友这么说,不能简单地觉得他们是在“抬杠”或者“胡说八道”,而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依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冷”?咱们常说的“冷.............
  • 回答
    铁总推出“无限乘”?这想法听着挺刺激,但真要落地,里面门道可就多了去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首先,得明白“无限乘”这仨字儿对咱老百姓的吸引力在哪儿。想想看,是不是就像是办理了一个“高铁通行证”,想去哪儿,只要有车,就能上?不用再为买票、抢票操心,走到哪儿玩到哪儿,这对于喜.............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东北冬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次听起来都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东北小孩冬天总爱犯这“舌头粘铁门”的傻事呢?这里面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凑到一块儿了。首先,你得理解东北那零下几十度的气候。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空气里都仿佛结着一层冰碴子。在这么低的温度下,任何湿润的东西和冰冷的金属一接触,那简直是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戳中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和耳机发烧友的心窝子。市面上确实充斥着各种“性价比爆棚”、“吊打万元机”的低价耳机,看得人眼花缭乱。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低价耳机真的能跟千元级耳机掰腕子吗?千元耳机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低价耳机敢叫板高价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说数学专业的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是说他们真的掌握了所有知识,更像是他们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让他们在面对新领域时,会不自觉地套用自己的“工具箱”,有时会显得过于自信,甚至有些“想当然”。让我来仔细掰扯掰扯,为.............
  • 回答
    “某地自古以来就是某国”这种说法,想必你我都不陌生。无论是在历史课本上,还是在新闻报道里,亦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话语,它们往往承载着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常常是争议的焦点。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它究竟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影响呢?这背后牵扯的,可远不止是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复杂.............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简直说到大家的心坎里了!确实,放眼马路上,汽车“欺负”摩托车的情况,怎么说呢,就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原因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总有汽车这么干,当然,我会尽量说得像个老司机跟你唠嗑一样,让你听得明白,不那么“机器人”。首先,得承认一个残酷的.............
  • 回答
    这种感觉,很多人都经历过,也挺折磨人的。就像你站在一个巨大的自助餐前,琳琅满目,什么都有,但偏偏哪一样都提不起你胃口,最后只是空着肚子走人。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慢慢聊。一、选择过载(The Paradox of Choice)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你脑子里可能装着几十上百款游戏,Steam愿.............
  • 回答
    关于“中医不能用机器检测”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也是一些人用来攻击中医的常见论调。我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看看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误解的根源:对“检测”的定义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当“中医黑”说“中医不能用机器检测”时,他们心里想的“检测”是什么? 通常,他们指的是现代医学仪器能够直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电子竞技发展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玩家,尤其是国内玩家,会不自觉地将电子竞技俱乐部的比赛上升到“国家荣誉”的高度?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跟我们传统的体育观念有很大关系。自打奥运会、世界杯这些大型国际体.............
  • 回答
    高楼,这些现代文明的象征,矗立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直插云霄。它们是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是建筑材料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对空间利用和城市发展的雄心壮志的写照。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即便是最坚固的高楼,也难逃时间这把无情的刻刀。我们总说“高楼总有倒塌的那一天”,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物理学和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