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南方人说南方比东北冷?

回答
“南方比东北冷”,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关于“冷”的认知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和文化习惯的多重影响。听一些南方朋友这么说,不能简单地觉得他们是在“抬杠”或者“胡说八道”,而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依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冷”?

咱们常说的“冷”,可不只是看一个冰点数字那么简单。对很多人来说,“冷”是一种综合的体感,它包含了气温、湿度、风力、日照以及我们自身如何去适应它。

为什么南方朋友会觉得自家比东北冷?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 湿冷 vs. 干冷:这是最重要的区别。

南方的湿冷: 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最典型的就是“湿冷”。空气湿度很高,这意味着水分子很多。当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更容易凝结,而且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冰霜。更要命的是,这种湿气会渗透进你的皮肤,让你感觉从里到外都在发冷,仿佛寒气直接钻进骨头里。你穿得再厚实,如果衣服潮湿,保暖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南方冬季的室内往往没有集中供暖,很多家庭的取暖方式是电暖器或空调,效果有限,而且一旦关掉,室内温度会迅速下降,湿冷的感觉更加明显。
东北的干冷: 东北的冬季,虽然气温绝对值更低,但空气非常干燥。干燥的空气导热性差,而且水分少,不容易带走身体的热量。所以在同样的低温下,你不会觉得那种湿哒哒的渗透感。东北的室内通常有集中供暖,而且温度很高,你在室内可以穿着短袖。从室内走到室外,那种温度落差确实大,但一旦适应了室外的干冷,或者在厚实的保暖装备(比如羽绒服、棉裤、雪地靴、帽子、围巾)的保护下,你反而不会觉得那么“刻骨铭心”。

2. 体感温度的欺骗性:

风寒效应(Wind Chill Effect): 虽然南方的风可能不如东北那样凛冽刺骨,但一旦遇到阴雨天气,那种湿冷伴随微风,会大大降低你的体感温度。同样是零度,在有风湿冷的环境下,你可能会觉得像是零下十度;而在干燥无风的环境下,你可能会觉得比零度暖和一些。
湿度对热量散失的影响: 潮湿的空气更容易带走身体表面的热量。想象一下你刚洗完澡,身体湿漉漉的,即使不是大冬天,也会觉得冷。南方的潮湿环境在冬季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它会加速你身体热量的散失,让你感觉更冷。

3. 取暖方式的差异:

南方: 大部分南方地区没有集中供暖。大家主要依靠电暖器、空调、小太阳、电热毯等方式取暖。这些设备的效果往往是局部的,而且一旦停用,室内温度就会骤降。所以,即使室外温度不是极低,但由于室内保温差、取暖设备不足,南方人对“冷”的感受会更持续、更深入。走在街上感觉冷,回到家里也感觉冷,这种全天候的冷意会加深对“冷”的印象。
东北: 集中供暖是东北冬季最大的“温暖保障”。在室内,温度普遍维持在20度以上,非常舒适。人们可以将厚重的冬装脱下,穿得非常轻松。这种巨大的室内外温差反差,使得人们对室外的“冷”有了更强烈的对比和记忆。但更多时候,人们处于温暖的室内,所以对“冷”的直接暴露时间相对会少一些。

4. 适应性和心理预期:

南方人: 南方人普遍不习惯极端的低温和寒冷。当冬季来临,即使气温只有零度左右,配上湿冷和阴雨,也会让他们觉得非常难熬,这种心理预期也会放大他们对“冷”的感知。很多南方人形容那种湿冷是“阴冷”、“刺骨”,是“从骨头里透出来的冷”。
东北人: 东北人从小生活在严寒的环境中,已经非常适应低气温和干冷。他们有成熟的保暖装备和生活习惯。对他们来说,零下十几二十度才是他们心中“真正冷”的标准。而南方偶尔出现的零度左右,他们可能觉得“还好,不算太冷”。这种适应性也影响了他们对“冷”的评判标准。

5. 对“冷”的定义和侧重点不同:

南方人说“冷”,可能更侧重于那种潮湿、渗透、难以驱散的寒意,以及在室内也无法获得充分温暖的无奈。
东北人说“冷”,则更多地是指那种气温上的绝对低温,以及伴随而来的户外活动的限制。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湿度90%,气温2度的江南冬天,外面下着毛毛雨。你穿着一件毛衣,感觉冷风一阵阵地往里钻,衣服似乎也带着湿气。回到家里,没有暖气,你可能得穿着厚衣服,开着小太阳,身体还是觉得微微发凉。

再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湿度20%,气温零下15度的东北冬天,阳光明媚。你穿上专业的羽绒服,戴上帽子围巾手套,走在户外,虽然风吹在脸上有点刺痛,但总体感觉是干爽的。回到家,暖气开得很足,你立刻可以脱掉外套,感觉非常温暖。

对于南方人来说,前者那种持续的、渗透性的湿冷,加上室内外都难以获得温暖的体验,可能比后者那种短时间的、外在的干冷更加难熬,所以他们会觉得“南方比东北冷”。他们说的“冷”是一种更综合的、更影响生活舒适度的冷。

所以,下次你听到南方朋友说“南方比东北冷”,不妨理解为他们是在描述一种体验上的冷,而不是单纯的数字上的冷。这种冷,是湿气、是阴雨、是无处不在的潮意,是对身体深层渗透的寒冷,也是对缺乏持续温暖的无奈。这是一种更具情感色彩、也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冷”的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这个得分怎么说。


如果单纯论室内温度,肯定是南方冷,东北一般都有供暖,早些年用发电的水供暖。

家里能到26 27度 热得要死。


这些年我们这边的供暖公司不行了,家里也就15度左右。

而我预计,以苏州打个例子,苏州现在室内温度也就只有10度左右,甚至都不到。

所以,苏州室内肯定是被东北冷



如果说是室外温度,那么不用考虑,不是一个次元的。


早些年我也去过不少南方,我这人年轻的时候是个虎逼,苏州冬天,1月份,估计也就零下上下。

我直接穿个半截袖,套个裤子就出门了,冷不冷,说真话,冷。

但没到那种不能承受的地步 。



就前天,我们这边小区封小区,我家人来取东西,我着急下楼,穿了个半截袖就下去了。

当时看到了以前一个朋友给我织的围巾,本想戴下去,想了想,我没戴。

男人怎可贪恋这一时的温暖。


松原当天的气温是零下28度,最低,当时是晚上9点,估计也就零下25度。

最冷的时候是1到2点。


我下楼后,打开门,一股风吹了过来,浑身瞬间就是一股剧烈的疼痛。

我拧着头走了出去,到地方不到2分钟,浑身早麻木,瑟瑟发抖?

对不起,抖不出来,浑身剧烈的疼痛,寒风在撕裂着我的脸。


回去的路上,感觉,整个人离死不远了,东北的冷,是让人绝望的那种。

寒冷,会摧毁一个人最后的意志。


但是有一说一,南方的气候的确和东北不同。

我去过什么广东,上海,苏州,这些地方普遍湿度较大。

这些地方,尤其是苏州,当年去的时候,大夏天,裤裆里呱呱黏!

嘎鸡窝呱呱黏!

妈的 没给我整死差点,最后人直接跑球了。



最后,冷不冷得看怎么比,如果室内温度,南方冷。

如果单纯比拴在室外,看谁死的快,那肯定是东北冷。


现在的天气,松原,晚上11点,跟苏州11点对比。

单纯把两个人扒光了拴在户外。


松原一般2个小时人就梆梆硬了,、然后把人放阳台上,存到开春问题不大。


苏州撑上一宿问题不大 体格好的养几天就好了 身体不好的ICU也许还能救回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方比东北冷”,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关于“冷”的认知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和文化习惯的多重影响。听一些南方朋友这么说,不能简单地觉得他们是在“抬杠”或者“胡说八道”,而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依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冷”?咱们常说的“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白了,这事儿呀,跟咱们老祖宗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有点关系,但主要还是得从气候差异和生活习惯这两方面掰开了说。先来说说为啥东北人冬天爱往南飞。这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东北的冬天是真的冷。你想啊,东北冬天平均零下十几二十度是家常便饭,加上呼啸的北风,那寒意能钻进骨头缝里。对于大多数.............
  • 回答
    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身边确实经常听到这种说法,说什么南方其实比北方还冷,或者冬天来临南方感觉更难熬。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可以跟你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声音,以及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一些我们能体会到的“道理”。首先得澄清一点,从绝对温度上来说,北方冬天肯定比南方冷得多,这点毋庸置疑。你看地图,北方纬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朋友即便不是在北京长大,甚至是在离北京万里之外的南方,说起普通话来也会带点儿“京味儿”。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辈,这种现象好像还挺普遍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承认,北京话(或者说咱们常说的京腔)在普通话里确实是占了不小的“话语权”。为啥这么说呢?你可以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学术上的复杂性。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南方人都说中国南方人都是北方移民后代”的说法,以及南方本地人是否真的没有后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后代”不仅仅指当下存在的后代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血统的延续”。东南亚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南北方人之间确实会因为一些细微的差异而产生些许隔阂,这并非是刻意为之,而更多是长期以来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自然而然的印记。想想看,一个从小在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的北方长大的人,他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甚至说话的方式,都可能与在湿润多雨、气候温和的南方长大的人有所不.............
  • 回答
    关于南印度是否存在刹帝利以及当地刹帝利与北方刹帝利的联系,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了种姓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演变、历史记载的差异以及解读上的不同。咱们这就来细致地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种姓制度(Varna System)虽然起源于吠陀时期,以婆罗门.............
  • 回答
    民谣歌里总往南方走,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一个文化现象。咱们中国人,骨子里总有点“远方”情结,总觉得那遥远的地方藏着我们心里的梦,藏着我们逃避现实的港湾。那为什么是南方呢?北方就没人想去吗?首先,得从南方给人的普遍印象说起。南方,它自带一种温润、柔软、细腻的特质。 气候是最大的原因之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买菜这事儿,南北方那差异,简直能写一本《菜市场生存指南》。你说大不大?那可太大了,从逛市场的习惯到买回家吃进嘴里,方方面面都透着劲儿。第一站:菜市场(或者超市)—— 战场还是花园?北方的大集或者菜市场,那叫一个热闹!尤其是在北方的一些小城市或者农村,集市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规模和氛围: 北方的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原因挺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气候、经济,甚至还有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咱们一步步聊。南方有面条,北方没米粉?这事儿没那么绝对,但可以这么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说“北方没有米粉”有点绝对了。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现在你在北方也能吃到米粉,很多地方也有专门的米粉店。但要说“当地.............
  • 回答
    关于《南方车站的聚会》剧情“漏洞”和观众口碑之间的矛盾,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探讨的现象。不是说它完美无瑕,但大多数观众给出好评,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风格化叙事和视听体验的压倒性优势:首先得承认,刁亦男导演在这部电影里玩得很“野”,他构建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影像风格。这种风格是压倒一切的。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开放的港口城市,并且南方物资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港口城市.............
  • 回答
    达达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唱《南方》,十年后再听,感慨万千达达乐队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演唱《南方》,这首歌的选择,对于很多资深乐迷而言,绝对是一个惊喜,更是一记狠狠戳中的怀旧炸弹。时隔多年,再度听到这首承载着无数青春记忆的歌曲,我的心中翻涌起的是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华正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东北、四川、广东这几个地方的方言,似乎在各自的大区域内,听起来要比南方很多其他地方的方言要“统一”一些。当然,这里的“统一”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大区域内的方言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比起其他一些地方,它们给人的整体印象确实如此。要解释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关于南方比北方宗亲文化更发达的说法,以及北方宗族文化相对不那么显见的现象,这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些历史、社会和地理因素,值得详细探讨。总的来说,南方宗亲文化确实比北方更为发达和普遍,尤其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更为显著。 这并非说北方没有宗亲观念,而是其表现形式、传承方式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南方有着更.............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古代城市命名以及政治中心变迁的历史脉络。简单来说,“北京”、“南京”、“东京”这些名称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政治中心的转移以及对历史和地理的认知有关。而“西京”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城市名称,也有其历史原因和命名逻辑。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
  • 回答
    一些观众认为《名侦探柯南》充满了“直男癌”的色彩,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作品在某些角色塑造、情节设定以及价值观传递上,确实存在一些让当代观众感到不适或批评的地方。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着手:1. 角色塑造中的刻板印象和性别定位: 女性角色的工具化和单一化: 这是“直男癌.............
  • 回答
    有些中国人听到“相对其他民族汉族血统纯、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差异小”的说法后会感到不悦,甚至急于“科普”,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对“纯粹性”的迷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纯粹”论调为什么会冒出来,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