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南方车站的聚会》剧情有很多漏洞,而大家却都说好?

回答
关于《南方车站的聚会》剧情“漏洞”和观众口碑之间的矛盾,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探讨的现象。不是说它完美无瑕,但大多数观众给出好评,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风格化叙事和视听体验的压倒性优势:

首先得承认,刁亦男导演在这部电影里玩得很“野”,他构建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影像风格。这种风格是压倒一切的。

影像的质感和氛围: 电影的摄影非常出色,运用了大量低饱和度的色彩、晃动的镜头、迷离的光影,将南方潮湿、暧昧、压抑的氛围营造到了极致。那种湿漉漉的街道、昏黄的灯光、烟雾缭绕的场景,会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很多时候,你会被这种“美”吸引,以至于对剧情逻辑上的瑕疵可能没那么在意。它更像是一幅幅流动的、充满情绪的画作。
声音设计: 电影的声音运用也十分考究,包括环境中细微的声响、人物的呢喃、音乐的烘托,都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沉浸感。这些元素共同作用,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南方美学”,这种美学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能够弥补一些叙事上的不足。
演员的表演: 胡歌和桂纶镁的表演是非常有层次的。他们塑造的角色都带着一种疲惫和绝望,但又在绝境中展现出人性的挣扎和微弱的光芒。特别是胡歌,他为了这个角色付出了很多,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颓败感和求生欲,确实打动了很多人。桂纶镁的表演也是一如既往的内敛而有力量,她扮演的“陪泳女”角色,表面冷漠,实则背负着沉重的过往和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复杂性通过她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传达出来,很有味道。

这些视听上的优点,让电影拥有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很多观众观影的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了感受这种氛围、捕捉这种情绪上,而不是去细抠剧情的严谨性。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看一首诗或者听一首老歌,你被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打动了,不一定非要分析它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的逻辑关系。

2. 非线性叙事和留白:

刁亦男导演在这部电影里采用了非常规的叙事方式,不是一个清晰的“abc”逻辑链。

多视角切换和暧昧关系: 电影有意模糊了一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动机和过程。比如,蔡永强(廖凡饰)抓捕周泽农(胡歌饰)的动机,以及他本人在这个网络中扮演的角色,都有一定的模糊性。电影更倾向于展现人物的状态和所处的环境,而不是详细解释原因。
强调“意境”而非“情节”: 这种叙事方式更侧重于营造一种氛围和传递某种情绪,比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命运的无常”等等。剧情的“漏洞”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这种风格的体现——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缝隙和不确定性的,人性也是复杂的。观众在观看时,会被引导去感受这种混沌和迷茫。
留白和想象空间: 电影故意留了很多白,让观众自己去填补细节,去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比如,周泽农为什么要拼死保护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对他又有多深的感情?这些都不是直接告诉你,而是通过一些眼神、一些场景的暗示,让你去猜测。对于喜欢思考和解读的观众来说,这种留白反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它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电影的讨论度更高。

可以说,这部电影不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呈现一个情境”。你进入的是一个世界,而不是一个被精心编织好的情节剧。

3. 黑色电影的“传统”与“符号化”理解:

《南方车站的聚会》在很多地方借鉴和致敬了黑色电影(Film Noir)的风格。黑色电影本身就不是以严谨写实的剧情著称的。

类型片的惯性: 黑色电影常常有复杂的阴谋、模糊的道德界限、宿命感和绝望的主题。在这一类型片的框架下,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情节,可能反而被视为是“风格化”的表达。观众如果对黑色电影有一定了解,可能会更容易接受这种叙事方式。
符号化的处理: 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设定,可能带有一些符号化的意味。例如,周泽农的“逃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现有体制和生活困境的抗争,而他最终的选择则是一种悲壮的牺牲。桂纶镁扮演的陪泳女,则可能代表了社会底层女性的某种生存状态。当观众将这些情节和人物视为符号来解读时,对逻辑细节的关注度就会降低。

4. “不好懂”带来的神秘感和讨论度:

有时候,“难懂”本身也能成为一种魅力。

形成讨论焦点: 一部所有人都看得懂、没有争议的电影,可能很难引发深入的讨论。而《南方车站的聚会》这种带有一定“门槛”的风格化作品,恰恰能激起很多观众的解读欲望。大家会讨论“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这种讨论过程本身就能提升电影的口碑和影响力。
智识上的满足感: 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能够理解这样一部电影,本身就能带来一种智识上的满足感。他们会觉得自己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对导演的意图有了更深的领会。

所以,当大家说“好”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因为剧情“毫无漏洞”,而是因为:

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压过了对剧情逻辑的严苛审视。
导演用一种非线性的、留白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深刻的情感共鸣。
它符合黑色电影的某些美学特征,观众以一种欣赏艺术品的心态去观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悬疑片。
电影带来的讨论和解读空间,本身就构成了它的一大价值。

当然,我也不是说它就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从最严谨、最写实的叙事角度去审视,确实可能挑出一些逻辑上的硬伤。但电影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的,视觉艺术、情感传达、风格创新、文化意义等等,都能构成其价值。在这些方面,《南方车站的聚会》做得非常成功,以至于让很多观众愿意忽略它在纯粹的“故事性”上的不足。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有漏洞但还是觉得好? 这就好比你可能不喜欢某些菜的某个配料,但整体味道非常鲜美,你还是会给出“好吃”的评价。 电影也是一样,它的整体“味道”——那种独特的南方气息、压抑的情感、对人性的探讨,可能足以让观众忽略一些不影响整体风味的“小瑕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电影为什么好”, @Sir电影 回答的很回答的很详尽,我就不赘述了。

我作为一个老实人,就老老实实回答一下题主提出的“剧情漏洞”吧——因为,即使喜爱这部电影的影迷,也会问出同样问题(部分)。


先说“是不是”,再讨论“对不对”。

  1. 为什么偷电动车的贼都有枪?

剧情里给过答案,“云南”。一般非法枪支可能会从比较混乱的边邻国家流入,比如《解救吾先生》开场,王千源扮演的绑匪张华就是去了一趟边境,从俄罗斯人手里购枪。黑龙江河流冬季封冻,双方可以直接开车到河中间边境线交易。那边人烟稀少,容易避开双方边防军。小混混们买枪的过程可以参看这段戏。

其实,电影里面周泽农方3把枪,猫眼猫耳也有枪,总共也就3-5把枪——用这3-5把枪拍出杀机四伏、危机凶险的紧张氛围,甚至让你错觉出“都有枪”的感受,这不仅不是漏洞,反而恰恰证明导演调度高明、节奏控制熟稔。



2. 为什么贼都有枪了,还只是偷电动车?

不然呢?有枪了天天抢银行?那是三流编剧偷懒的套路剧情,事实上,你搜索“非法持有枪支罪”,大多数非法持枪者只不过为了收藏、猎奇、威慑,往往也是在吵架打架中拿出枪恐吓对方而被举报。小混混猎奇买枪瞎嘚瑟,聚会中走火酿成大祸——这些破事才是生活常态。

其实我估计题主的并不是单独质疑“枪”,而是在质疑“人”。题主的意思是,这帮混混,在电影里被塑造成那么高武力值、却只靠小偷小摸获得收入——不合逻辑。这倒是一个好问题。

影评有一段“公安机关迅速组织附近警力”的官方新闻,新闻画面依次出现了查二手摩托车交易市场、查旧工厂、查棋牌室、查酒店、查拆迁区……等画面,这段镜头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在交代这帮黑社会日常营生是什么:盗窃、霸市、抽保护费、开赌场、组织卖淫、接工程……以及零售贩毒

题主请仔细回忆,警方给出的镜头,几乎每一项都在剧情里有场景呼应。例如,兴业街的二手市场,其实半黑半白,既接正常业务,也承担销账。例如,奇道扮演的华华,管理一群陪泳女,组织卖淫。黄觉扮演的闫哥,控制片区内下岗产业工人(或者小店铺主?)。例如,景区里破产的废弃游乐园,可能外地生意人、没给保护费被逼走。例如,开发区里的大幅广告海报,对应着猫眼猫耳的未来业务——伴随开发区建设过程,他们可以通过接拆迁或建设工程获利

根据武汉黑老大曾爱玲相关案情披露(年代、团伙规模与周泽农接近),他们最早主营业务是开赌场,后来伴随房地产产业兴起,他们主营业务转型为接工程。

他(曾爱玲)有意识地将手下18名骨干成员和25名重要成员分成了文武两班,一班负责明面上的正经生意,一班负责明面上解决不了的事情,也就是武力解决。而且还购买了枪支,砍刀作为武器。在管理中,曾爱玲有着严格的纪律约束,归纳起来有“五不准”:不准吸食毒品;不准在做工程期间参与赌博;不准私自在外扯皮闹事;不准私揽工程和挪用公款;不准私自外出,要求集中住宿等。

你从“规章制度”可以看出他们的业务重心。在那段时期,刚好地产业野蛮成长期,游走在黑白之间拿工程项目的情况较普遍。(可见周泽农说“开发区给你们”,足够厚道)

2007武汉中心商业区黑社会混斗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8834662192267264

如上视频,《武汉夜晚街头 黑社会50多人火拼》。基本接近周泽农年代,事发汉正街附近——汉正街当年是华中最大的批发贸易市场之一,但早期汉正街是自然市场缺乏规划,比较像城中村,商业发达,龙蛇混杂,环境脏乱。我们从纪录视频可以看到,警察的服饰风格、看客的神情状态、路边混乱的铺子和摩托车,都跟电影场景一模一样。可见刁亦男导演对当年的场景、氛围复刻非常到位,非常准确的把握到社会状态的神韵。(PS, 桥头超市及夜市的实际取景地为孝昌县花园镇老街)

据新闻信息,武汉长江二桥建设期间,就曾多次因为黑社会霸占码头而待料停工,事实证明,早期那些年,黑社会业务的实际影响甚至有可能滋扰到国家级建设项目——题主自己评估,这些人为了抢地盘,值不值当玩枪、拼命。



3. 为什么男主角可以徒手用雨伞把一个大活人捅穿?

医疗不是我的专业。但单从电影情节设置而言,只要不违背剧本世界观的逻辑构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可信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不是真实的,但它在电影语境上下文中看起来有真实的感觉——就OK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它符合电影里的真实”

举几个例子,哈利波特在《哈利波特》里可以骑着扫把飞,我们认为它是“可以(在电影里)真实发生的”;东方不败在《笑傲江湖》里用绣花针当暗器杀人,我们认为它是“可以(在电影里)真实发生的”;钢铁侠在《复仇者联盟3》里用纳米战衣上太空,我们认为它是“可以(在电影里)真实发生的”……这些都不真实,但我们会认为它们在电影里是可能真实发生的。这就是“电影里的真实”

反过来,举例几个反例,例如,哈利波特在《哈利波特》里穿钢铁侠的纳米战衣、托尼史塔克在《复仇者联盟3》里练葵花宝典用绣花针杀灭霸、东方不败在《笑傲江湖》里骑着魔法扫把统一江湖……我们就会认为它们不符合那部电影的“真实”。当然,如果是周星驰拍无厘头喜剧电影,以上情节就可能发生、被认为符合无厘头电影里的“真实”了。



4. 为什么男主角那么强,还只是一个偷电动车的?

这题参看第2条。不赘述。



5. 为什么这些有枪,又有胆子的贼,混了那么久见了30万就不要命了。他们身怀绝技,命怎么就这么贱?

我想,这题题主是在质疑这群混混的价值观:这群人这么牛逼、怎么会选择做这么LOW逼的黑社会?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从武汉的发展历史说起。武汉市有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基因:码头文化。而码头文化就决定了,武汉黑社会注定是江湖气特别重的“LOW逼”黑社会

相关文章很多,推荐:

我帮题主划重点:

1、武汉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查看芝加哥的黑帮历史,也是相当“LOW逼”的。那段历史,可以参考《美国往事》的面条兄弟,他们是黑帮,所涉及的生意也不过是走私酒而已——有趣的是,请注意,美国黑帮势力也会重点盘踞在码头,卡死贸易流通交运渠道。

“江湖”,中国哪里有“江”有“湖”?毫无疑问最典型的就是湖北武汉。武汉码头文化历史深远、渗透广泛。码头文化甚至影响到武汉人的饮食习惯和方言。武汉人每天早上匆匆赶到集市,来不及在家用早餐,就在小吃店用餐,形成了发达的“过早”文化。武汉方言中很多词汇都来自江湖黑话,例如“拐子”这个词,原本是江湖上帮会中用来称呼“老大”的,武汉人却用来称呼自己的哥哥。又比如“叶子”,也是江湖上的语言,指衣服。手表也是有装饰作用的,但又有声音,因此是“叫叶子”。

2、武汉“好爽硬朗”、心眼不多、爱玩,很可爱。总体来说,武汉人的性格在整个中国里,都算挺特别的了,不高级、市井气,但率真、浪漫。武汉自然气候恶劣,夏酷冬寒,江汛频发,常年面对不幸遭遇的坚韧乐观,在武汉人血脉融入豁达。每当武汉内涝,城市被淹的时候,武汉人把公交车当船开,很淡定的正常上下班,如果运气好的话,被水淹的大马路上有公园逃出来的鱼,可以聚众挑战捞鱼捞虾。 同样是黑社会混混,武汉黑社会绝对不会像迈克科里昂那样冷酷、精打细算,也不像陈浩南那样忠直、性情豪迈,他们更像是市井里走出来的邻家孩子,中二、孩子气,聪明、但不智慧,他们没有算计长远利益的意识,也没有洗白的人生理想,他们更趋于眼前的爽快好玩,他们喜欢飙车、喝酒、跳迪斯科,他们身在尘埃里,眼睛里却闪烁着对白鸽、海鸥和飞机的向往(楚文化的图腾是鸟)。你会在他们脏乱的缝隙里寻找到美丽,你会在他们粗暴的背后体会到温柔

在周泽农的人生悲剧里,你甚至可以看到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流传下来的性格基因



6.为什么这些人互相伤害如此随便,却能在电影之前都相安无事?而互相伤害的导火索到底是什么,之前他们之间又因为什么原因,制约这群人没有爆发内耗?

京剧名段《三岔口》全剧中心是一场摸黑搏斗,最突出的成就是构建了一种“双盲困境”的戏剧冲突审美。场景设定一间黑暗的斗室,所以两人即使面对面也不能够看见对方。要求双方近在咫尺却仍然无法觉察到对方,只能调动视觉以外的感觉,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手摸索追踪。因为是摸黑搏斗,看不见对方,所以有时是无的放失,有时是险象环生,刀锋从头顶、鼻尖削过,仅差毫厘,而能确保有惊无险,让广大观众以上帝视角观赏一场极其惊险的搏斗。

《南方车站的聚会》里夜市混战戏也是如此。现场至少有五方甚至六方人物:

1、两个女人:刘爱爱和杨淑俊。

2、周泽农的人:杨淑俊的弟弟杨志烈。

3、猫眼猫耳的人。

4、立场可疑的人:华华。

5、马哥的人:兴庆都宾馆经理。

6、警察。

《三岔口》不过是两个人在一个黑屋子里博弈,就已经很刺激了,“夜市聚会”是六方人在一个黑屋子里博弈,这种多维度的交叉猜疑和试探,未免太刺激太精彩了!而且导演还一肚子坏水让一个爆米花的小贩冷不丁的在现场放炮,这些黑屋子的惊弓之鸟被刺激得几乎崩溃,按着口袋枪械的手心满是汗,随时都有可能拔枪射击。

以杨志烈的视角为例,他看到兴庆都宾馆经理,无法判断经理的立场和意图,经理既有可能帮自己逃跑、也有可能配合警察钓鱼、同时还有可能跟猫眼勾结灭口……本来如果只有杨志烈和警察,杨志烈大概就会选择投降不逃跑——反正罪不至死。可是兴庆都宾馆经理的干扰,顿时让他感觉可能有生命威胁。在极度混乱的相互猜忌中,当事人应激反应下选“先跑为敬”的策略,糊里糊涂选了一个最差博弈结果,看上去傻透了、不合理——可站在他的视角,当时当刻任何选项都是“合理”的,我们不能站在上帝视角上去指责当事人。

也就是说,混混们为什么从相安无事变成突然爆发互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观赏他们如何在外在环境因素刺激下,逐步猜忌、博弈、对抗。就像“刘爱爱在桥下到底跟周泽农说了什么获得了他的信任”这个问题,官方回答是,说了什么不重要(火车声音干扰、周泽农也没听清),重要的是刘爱爱在当时当刻解释问题时的执拗语气状态,获得了周泽农的信任。

如果你非要“答案”的话,那我只能说,之前周泽农一直在坐牢呗,出狱之后黑社会重新划分利益,不开会则矣,开会必然横生事端爆发冲突(国与国之间也如此)。至于导火索,有两样,第一样应该是城市改造带来的工程机会(未来利益),第二样是30万现金(眼前利益)。30万虽然不多,但如果当年30万在武汉市中心首付买房,现在也市值几百万了。


综上,题主提到的各种“剧情漏洞”,其实谈不上“漏洞”。题主的误解,要么源于观影能力的局限,要么源于对地方城市亚文化的疏离。其实很多看上去“不合理”的设置,恰恰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水平。希望我以上解释能够纾解题主的疑惑。



我可以算大半个武汉人。我父亲是正宗的老武汉人,知情下乡到地方与我妈结婚,所以我小时候并非从武汉长大。但我很喜欢武汉,喜欢武汉的性格。

我很感激刁亦男把取景地选在武汉,第一次让一个国际级佳片发生在大武汉。其实武汉是一个地理风貌独特、历史基因独特、城市性格独特的绝佳电影城市。曾经,《人在囧途》选择武汉取景,可惜当时部分武汉网友不懂事,单纯从虚荣心抗议电影把武汉“拍丑了”,责怪导演为什么不去楚河汉界取景,认为导演拍摄武昌老街属于“辱汉”。这一次,《南方车站的聚会》上映,没有听到类似“抗议”,不知道是不是网友变得成熟自信了——对此我也很感激。

大武汉的江湖,大武汉的风云际会,不在千篇一律的楼宇、玻璃幕墙、和灯光秀,而在城市缝隙里,每一个普通人如何选择、生存、以及微笑。我个人感受,作为西安人的刁亦男,拍出了8.5成以上的武汉精神气韵

电影不是拍照片,素材来源于真实而非完全复制堆砌;而是艺术再造,把素材打散、重组、融合、变化,生产全新元素,经过精心的组织构建全新内容,来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或许不完全符合现实,但比现实更符合你对生活真实印象

武汉绝对是影视创作的处女地,因为拍的少,所以有许多新鲜的创作元素可以发掘,每个武汉人活得就像一部电影,可拍价值不亚于重庆。我很感激刁亦男在背后做了那么多细致工作,构建了《南方都市的聚会》这个精致作品,让更多影视创作者认识武汉、发现武汉的丰富层次。或许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作品取景自武汉,留住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记住这个东方的芝加哥。


我是钝感代言人徐慧琳,专业交流账号【徐慧琳】,生活分享账号【徐大徐徐】,全网通用。相关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南方车站的聚会》剧情“漏洞”和观众口碑之间的矛盾,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探讨的现象。不是说它完美无瑕,但大多数观众给出好评,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风格化叙事和视听体验的压倒性优势:首先得承认,刁亦男导演在这部电影里玩得很“野”,他构建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影像风格。这种风格是压倒一切的。 .............
  • 回答
    提起胡歌的新戏《南方车站的聚会》,感觉大家讨论的热度一直没怎么降下来。毕竟是胡歌主演,而且导演是刁亦男,这位拍过《白日焰火》的导演,大家对他还是挺期待的。这部电影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一场迷幻又写实的罪案故事,背景设定在武汉南方车站这个充满江湖气息的地方。整个画面风格就很有辨识度,大量的雨夜、霓虹灯.............
  • 回答
    在咱们乘坐动车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车型的驾驶室玻璃下方,会有一条不算太起眼,但又挺明显的凸起设计。特别是如果你经常坐北车系(现在叫做中车长客、中车唐山等为主的中国北车集团旗下的车型)的动车,可能对这个印象会更深一些。而如果对比南车系(现在叫做中车四方、中车浦镇等为主的中国南车集团旗下的.............
  • 回答
    这背后涉及的票价差异和补票规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并非简单的“30%溢价”,而是由铁路运输的定价机制、运营成本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为什么广州北到广州南的票价与“跨局车次终到”的票价差会大幅溢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跨局车次终到”这两站的票价差是指什么。在铁路系统中,两地.............
  • 回答
    最近逛论坛、看直播,确实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凡说到10万以下到20万这个价位的购车推荐,无论是38、南哥这些头部车评人,还是很多普通消费者,大家谈论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丰田和本田身上,大众品牌的存在感却显得有些“被边缘化”。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值得深挖的。1. 品牌价值与消费者认知: 日系的.............
  • 回答
    5月16日晚上,深圳南山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交通事故。事发地点位于南山某处,时间是傍晚19点20分左右。一辆汽车突然失控,撞向了其他车辆和行人,现场一度混乱,充满了惊慌和担忧。在这起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的反应也相当迅速。仅仅过去了两个小时又二十分钟,在当晚21点40分左右,官方就发布了情况通报,初步.............
  • 回答
    关于 3 月 13 日南京新增 1 例确诊病例为网约车司机,以及目前当地的防疫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关注:一、关于网约车司机病例的细节关注点:这例新增确诊病例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在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它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接触面和潜在的传播风险。以下是值得深入关注的细节:1. 病例的基本.............
  • 回答
    这则新闻听起来挺吓人的,5天吃6斤车厘子就吃出了“血便”,一天二十多次,这谁受得了啊!仔细琢磨一下,咱们平日里也爱吃水果,尤其是当季的车厘子,那叫一个甜美多汁,有时候一高兴,确实会多吃几颗。这事儿一出,不得不让人心里打个问号:这车厘子到底还能不能好好吃了?过量吃,究竟有哪些潜在的危险?咱们就来掰扯掰.............
  • 回答
    南京一辆沃尔沃插电混动车型充电时疑似发生爆炸,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事情发生在南京市,一辆沃尔沃插电混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出现了异常,并伴有明显的爆炸声和火光。目前情况: 事件发生:据悉,事发时该沃尔沃插电混动车正在进行充电。具体充电地点和时间目前报道中有所提及,例如可能是在.............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南北方在宗族文化深度上的差异,以及江南钱氏作为例证。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简单来说,南方宗族文化之所以普遍比北方更为深厚,背后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江南钱氏,恰恰是这种南方宗族文化深度和影.............
  • 回答
    关于南方系媒体口碑下滑的问题,这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但如果非要找几个主要的原因来谈,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时代的变迁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剧变,是绕不开的一个大背景。过去,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的早期,南方系媒体凭借其敢于触碰敏感话题、深入调查报道的风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原因挺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气候、经济,甚至还有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咱们一步步聊。南方有面条,北方没米粉?这事儿没那么绝对,但可以这么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说“北方没有米粉”有点绝对了。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展,现在你在北方也能吃到米粉,很多地方也有专门的米粉店。但要说“当地.............
  • 回答
    关于南方菜和北方菜份量大小的差异,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有趣的文化、历史、地理以及经济因素,绝非简单一句“南方人吃得少”就能概括的。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聊聊地理和气候。南方大部分地区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物产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各种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都有,稻米是主食,鱼.............
  • 回答
    南方宗族观念的深厚,与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持久的社会现象。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更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一、地理环境与早期定居模式:南方,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历来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适宜耕作,也更容易吸引人口聚集。在古代,相对发达的农业生.............
  • 回答
    关于南方朋友们“基本不要其他人给自己搓澡”这个说法,我听过一些讨论,也接触过一些来自南方的朋友,我觉得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几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习惯和观念。首先,我想说,“基本不要”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了。 我遇到过南方朋友也乐于享受别人搓澡的服务,特别是在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的地理和生态现象。的确,我们普遍的认知是,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应该以阔叶常绿林为主导,像针叶林这样成片的分布,听起来似乎有点“不符常理”。但实际上,南方地区存在大片针叶林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背后的原因也相当值得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南方”这个.............
  • 回答
    这问题其实问得有点意思,因为一般来说,我们印象里北方才是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地带。但你问“南方冬天比北方冬天冷”,这里面可能藏着一些大家平时不太会注意到的细节,或者说,你感受到的“冷”和我们常说的“冷”有所不同。咱们得先拆开来看,这个“冷”究竟指什么。1. 温度的绝对值:北方冬天普遍更低如果单.............
  • 回答
    南方系报纸之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原因相当复杂且多维度,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两点。这种反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报道风格、内容选择、以及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所引发的争议。首先,从报道风格来看,南方系媒体(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为代表)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其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揭露不公、批判.............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