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入19世纪后日趋衰落的荷兰是如何做到维持东印度群岛这块极其优渥的殖民地的?

回答
19世纪的荷兰,如同许多老牌欧洲强国一样,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与地缘政治挑战。然而,令人玩味的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它却奇迹般地维持并巩固了对爪哇、苏门答腊等东印度群岛的统治,并将这片曾经是东印度公司(VOC)私人领地的香料园,打造成了一个帝国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这其中的奥妙,绝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

要理解荷兰如何在19世纪的东印度群岛(后来的荷属东印度)保持其殖民统治,我们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框架中,审视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荷兰自身采取的一系列策略。

一、历史的遗产:东印度公司留下的基石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长达两个多世纪里为荷兰帝国奠定的根基。尽管VOC在18世纪末因腐败和效率低下而破产,但它在东印度群岛建立的行政体系、贸易网络、军事存在以及对当地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都为后来的荷兰政府接管提供了现成的框架。

成熟的贸易体系: VOC早已将爪哇打造成一个巨大的商业中心,其香料(肉桂、丁香、胡椒)、咖啡、蔗糖等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荷兰政府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优化,继续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和市场。
初具规模的行政和军事力量: 虽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机构,但VOC在爪哇等地已经建立了驻军、港口设施和地方官员网络。这为荷兰皇家政府接管后的统治提供了初步的军事和行政力量。
对当地社会结构的了解与利用: 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荷兰人对爪哇当地的社会等级、政治结构以及宗教信仰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当地的苏丹、王公以及村庄首领打交道,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维持统治和征收税赋。

二、时代的变化与荷兰的战略调整

19世纪是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殖民竞争愈发激烈。荷兰虽然不再是海上贸易的绝对霸主,但它在东印度群岛的地位并非完全丧失,而是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适应了新的时代需求。

从商业利润到国家利益的转变: 荷兰政府在接管东印度群岛后,其首要目标不再仅仅是追求公司的商业利润,而是将这片土地视为国家战略资源和经济支柱。这使得荷兰政府在维护殖民地方面投入了更多国家资源,也更具长期规划。
应对英国等竞争对手的策略: 19世纪是欧洲列强疯狂扩张殖民地的时期。荷兰在东印度群岛面临着来自英国、法国甚至后来的德国的潜在威胁。为了巩固对东印度群岛的控制,荷兰政府采取了更为积极和有力的措施,例如加强军事防御,并利用外交手段在欧洲列强之间寻求平衡。
适应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有限的): 19世纪初期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欧洲抬头,对殖民剥削模式提出了质疑。荷兰虽然并未完全放弃殖民统治的经济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其政策,试图通过“文明化使命”等话语来合理化其统治,并引入一些改良措施(尽管这些改良往往是为了更有效地榨取资源)。

三、“文化制度”(Cultuurstelsel)—— 榨取剩余价值的利器

如果说有什么政策最能体现荷兰在19世纪维持东印度群岛统治的成功之处,那便是1830年代开始实施的“文化制度”(Cultuurstelsel)。这项政策堪称是荷兰在维持殖民地经济利益方面的一项“创举”,也是其衰落背景下的一条生命线。

“文化制度”的核心在于,它强迫当地爪哇农民将相当一部分土地用于种植荷兰政府指定的、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咖啡、糖、靛蓝、烟草等,并将这些作物以官方设定的低价卖给荷兰政府。这些农产品随后通过荷兰的商船运往欧洲,为荷兰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这项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

最大化经济收益: 它直接将殖民地的农业生产与荷兰国家的经济利益挂钩,将大量利润直接输送到荷兰本土。这些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荷兰国内工业化初期面临的财政困难,并为荷兰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据估计,“文化制度”为荷兰带来了相当于当时荷兰国家财政收入的近一半的巨额利润。
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和土地: 该制度巧妙地利用了爪哇岛上密集的人口和肥沃的土地。农民被迫劳动,而产出的绝大部分利润则被荷兰国家攫取。这是一种高效的、几乎是强制性的资源再分配。
简化了管理,降低了直接成本: 与直接管理生产过程相比,“文化制度”将大部分生产责任推给了当地农民和乡村管理者。荷兰殖民政府主要负责设定目标、征收和运输,大大降低了其在基层管理的直接成本和复杂性。

当然,“文化制度”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包括当地农民的贫困化、饥荒频发以及对当地经济结构的破坏。但从维持荷兰国家经济命脉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是成功的。

四、加强军事和行政控制

尽管“文化制度”是经济上的支柱,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和行政力量来支撑,这样的制度也难以长久。

军事力量的升级: 荷兰殖民政府不断加强在东印度群岛的军事存在,派遣更多的军队,升级武器装备,并建立了更完善的军事基地和防御体系。这不仅是为了镇压任何可能的反抗,也是为了在与其他欧洲列强的潜在冲突中保护其殖民地。
行政体系的渗透和强化: 荷兰人并没有完全推翻当地的社会结构,而是巧妙地将其纳入殖民统治体系中。他们利用当地的贵族和精英作为中间管理者,将荷兰的法律和行政命令通过这些人传递下去。同时,也在逐步建立更直接的荷兰官僚机构,以加强中央控制。

五、殖民地战略的演变与调整

19世纪后期,随着“文化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以及国际社会对殖民剥削的批评声音增多,荷兰也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尽管其根本目的——榨取利益——并未改变。

“公平政策”(Ethical Policy): 19世纪末,荷兰推行了所谓的“公平政策”,表面上是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发展教育和医疗。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策略,旨在缓解殖民地的社会矛盾,防止大规模的反抗,并为荷兰的长期统治制造合法性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驯化”殖民地人民的手段。
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有限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殖民地的资源,荷兰也在殖民地投资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如铁路、港口和电报线路。这些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服务于殖民者利益),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便利地将资源运往欧洲。

总结:衰落中的帝国如何紧抓“摇钱树”

19世纪的荷兰,作为一个老牌殖民国家,其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日益减弱,国内也面临着工业化和政治改革的挑战。然而,它却能够紧紧抓住东印度群岛这棵“摇钱树”,这得益于一系列因素的叠加:

前代积累的强大基础: 东印度公司留下的商业网络、行政雏形和对当地的渗透,为荷兰政府的接管提供了便利。
极具剥削性的经济政策: “文化制度”以一种高效但残酷的方式,将殖民地的经济收益最大化,直接输送到荷兰本土,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积极主动的军事和行政维护: 荷兰政府并未因国内的衰落而放松对殖民地的控制,而是投入资源加强了军事力量和行政渗透,以确保统治的稳定。
对时代变化的适应与利用: 荷兰人也懂得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调整策略,例如利用“文明化使命”和后来的“公平政策”来合理化其统治并应对批评。

可以说,荷兰在19世纪维持东印度群岛的统治,是其在时代浪潮中一次精巧的、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自我救赎”。它利用了历史遗产,也利用了新时代带来的机遇(以及其他国家的模式),并通过强硬而务实的殖民政策,让这片富饶的群岛,成为了那个日趋黯淡的荷兰王国,最后的荣光与经济支柱。这是一种在衰落中依旧能够维持强大外部影响力的范例,但其背后,却是对殖民地人民无情的剥削和压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7世纪荷兰确实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前在亚洲贸易里先拔头筹,但是并不是没有英法挑战的。打完之后英国贸易地位已经很难动摇了。

Lauren Benton在他的《帝国的合法空间》里面写过这样一句话,具体细节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应该是这样说的:

与美洲不同,殖民帝国在东半球的前哨站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有各大国的默许和认可。

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放在题主的问题里,应该说,实际上并不是19世纪(18世纪,实际上)荷兰衰落以后是如何维系远东的殖民地,而是从一开始,之所以会出现荷兰东印度这个前哨,就是得到了各国默许的环境下才出现的。Benton进一步解释:只有传统的东方大国(比如,明清帝国,莫沃尔)对前哨站的存在加以默许,批准相互贸易,这些前哨站才得以体现价值存续下来;同时,也只有殖民帝国(主要是英美法)默许这种占领而不假以军事干涉,前哨站才在军事角度上能够继续运行。

换句话说,最开始荷兰在东印度群岛建立贸易战,就是各大国默许的一种结果,而不是因为荷兰武力强盛,武德充沛(虽然他确实武德相对充沛)。是当地被征服地区的默许,地区主要贸易伙伴的默许,主要殖民帝国的默许——共同的结果。


如果我们看殖民历史,16世纪到17世纪实际上是一段涉及了西班牙和法国,英国,荷兰和随后美国不间断的海上冲突的历史,经济上伴随着所谓的三角贸易“南大西洋劳动力+美国生产条件+欧洲消费市场”的导向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荷属东印度压根就不是第一批列入考量的最优秀殖民地:最优秀的贸易前哨站是直接在18世纪以前贸易航线上占据最关键地位的地区:南非,北美,新赠地,加勒比地区,埃及,印度。这些地区直接连接着从远东到地中海或者从大西洋抵达欧洲的航路。进入18世纪以来到19世纪,随着英帝国在大西洋贸易中的一桶桶金,上述地区也一步步被收入囊中,出现了完全体的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帝国’”。

换句话说——这里涉及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殖民地才是优秀的殖民地,或者说什么样的海外站点才是优秀的海外基地。他并不是“人口密集”(三角贸易强行劳动力跨洲转移),也不是“幅员辽阔”(西班牙帝国的瓦解),在早期殖民区域被花分的最关键的过程中:第一要务就是在航路上处于关键位置。这样看,尤其是对于英法,印度尼西亚这个(地理)位置并不优秀(虽然资源丰富),马来亚,印度,埃及和南非四者任何一个地理位置都远远强于之。


19世纪中叶英国将东印度公司和莫卧儿帝国合并成了“印度帝国”或者“英属印度”,牢牢控制住了印度洋贸易的西岸,一直到二战最艰苦本土受到威胁,地中海制海权几乎丧失的时候,第三战列舰队仍然驻扎在印度洋寸步不让,实际上IJN也见好就收没有深入。同一时期英国控制了马来亚和新加坡,掌握了整个地区最优秀的航路要冲,并且获得了一个前进基地(香港)——可以在不与中日直接冲突的环境下制衡在太平洋的美俄舰队。这里就是第三个问题:时间

18世纪前,主要殖民帝国的精力并不在远东,而18世纪到19世纪开始消化印度以后,荷属东印度就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中国这种巨大的市场和印度这种强力的加盟商让英帝国对这些地区缺乏兴趣。于是荷兰在远东的这块“旧殖民地”得以保留。比如题主提问的英国交还爪哇岛——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收复”和“解放”之后交还荷兰而已,同一时期RN正在竭力坐稳刚刚获取的地中海制海权。



当然,这里不能解释一个问题,就是后发殖民国家比如美国是否对荷属东印度有过兴趣,是否尝试过夺取群岛,又为什么没有成功。Stanley Hornbeck写过一篇叫做《美国与荷属东印度》的文章里就毫不掩饰美国对荷属东印度的垂涎,同样我记不清具体细节,但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荷属东印度压根就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而是一片地区,有数千个岛屿,庞大的人口和资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岛屿帝国。

但是这里问题实际上还是回到了时间上:美国大规模试图在加勒比地区和太平洋对岸分一杯羹已经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了,比如美西战争简直就是踩着十九世纪结束的钟声打响的,在这个时间点上,国际上的头等大事是英美的“大和解”,贸易地位受到挑战的英国(这里单指UK)和遭到列强挤压的新兴美国正在高速靠拢,维护大西洋贸易金融整体的地位。在这个环境下,第一敌对方是德国,俄国和法国,(60年代法国铁甲舰数量超过英国,逼迫RN大规模造舰;随后是80年代俄国前无畏舰威胁帝国贸易,RN再次大规模增援中国站;19世纪初英德海军竞赛,舰队重新收缩对抗德国),荷兰完全不是其中之一,而是一个“中立但是偏向同盟”的国家,无论是荷兰在南美还是远东的资源,都没有对英美构筑起类似于法俄一样的强烈经济敌意,在这种环境下对荷战争不符合英国利益,也不符合美国利益。荷兰不处于英美强调的“自由平等贸易”的主要敌对方一侧。

这就是日后所谓的Anglo-sphere,或者叫“英语世界”。US,UK,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辐射可及印度南非马来亚埃及新加坡香港直布罗陀马耳他——一个全新的国际事务话语权到主导体系,同文同宗,包括当时世界第一大海军和第二大海军,掌握有几乎所有重要军港,彻底把16世纪西班牙那一套加勒比黄金海岸到系统比下去了

当然,冤大头西班牙实际上连手里最后一点殖民地也没有守住。西班牙有大量法国投资,和德国走得近,同时不会惹急俄国人。当缅因号爆炸之后,美国迅速摩拳擦掌,而大嘤帝国一致支持,就要打爆西班牙的狗头口牙··· ···这件事影响深远到WW2被内战打成筛子的西班牙的外交政策,我想想‘无辜’的P社玩家是怎么说的··· ···

“西班牙比任何人都了解RN(USN)的威力。“


战后去殖民化是一种新趋势:一方面,英国再也不愿意承受全球范围内无休无止的战争带来的衰颓;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地区政治有利于美俄(苏)进行介入和干预,这就是另一回事了,全新的国际形势,全新的玩家。在“大和解”之后和美国人穿一套裤子的大嘤主动去殖民化,你不跟威斯敏斯特走,美国政府有的是办法让你跟着柏林国会大厦或者元首地堡一起走

应该说,殖民帝国在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全面战争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船坚炮利四个字并不完全合适,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坚船利炮打开了第一扇贸易的大门,而不是船坚炮利维系着贸易。列国对华贸易争夺就是很好的例子。英帝国,作为殖民帝国的最巅峰完全体,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中已经完全证明:最强大的全球殖民帝国也不是上亿人口的全面工业化国家的对手。殖民主义 has had its day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