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如果上海在改开之初有深圳的政策,现在会如何?
如果上海在世纪交替能有重庆这样的扶持,现在又当如何?
如果现在转移支付稍微少一点点,上海又会有怎样的发展?
上海的发展史地缘,历史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政策因素少之又少。
除非海平面上升把上海淹没,否则就别提什么上海没落的问题。
你们家往上数三代的工资都是靠上海人交税接济的,你什么时候能把良心找回来再说话?
这个,说反了。
请读一下以下纪录片中的文字。
一五国家重大项目,没有一个落户上海。上海只管出钱出人。
与其说上海是一座被政策堆起来的城市,倒不如说是被肢解了的城市。1949年之前,上海是国内除了政治中心以外的其他所有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等。今天,上海勉强守住经济中心一个名头。
1949年前,上海已经是中国最大经济中心,这大家都认吧?你不信我的话,但你总相信毛主席的话吧?
毛主席在1949年5月亲自修改审定了新华社社论,社论指出,“上海是中国的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打倒了自己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
1949年后的所有年份,上海是唯一一个向国家净上缴财政收入且最高能够达到占国家财政收入17%的城市。什么意思呢?就是上海是钱袋子,某些年份,国家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等的每六块钱中,有一块钱来自上海。
想想上海人口比例,国土比例,财政上缴比例,就不会提出这种无脑问题。
但说上海没有政策,人家也不相信。那么对上海影响最大的政策是什么呢?是上面说,唉,上海人太辛苦了,好吧,你们也自己留一点吧。1994年实行分税制,上海和其他地区一样,给自己留一口。上海财政收入多,基数大,所以上海留下来的钱就多了。地区总财政收入,上海市从1993年的24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3617亿元,25年间增长56倍。有钱了,城市就漂亮了。后来上海学香港批租土地,钱更多了。
有没有其他特殊的政策?比如,世博会为啥放在上海不放在其他地方?毕竟上海因为世博会得了一个倒金字塔。为啥自由贸易区要在上海先行先试?其他地区就不行吗?我猜想,有上海是直辖市的原因,上海执行力强,各种配套设施和人才储备本来就比较充足,凡牵涉到脸面的事情,北京之后,首先考虑上海。这本来就是当初设立直辖市的初衷之一,用起来顺手。
但是,上海目前仍旧是人均向中央财政净上缴最高税收的城市,人均超22000元,是当前GDP第一省的约4倍。注意,是净上缴,因为不少地区是靠转移支付的。
上海当前的宏观税负约为45%,仍旧大大高于南方某新晋经济中心20个点。上海与该地区宏观税负的差异,从积极角度看是上海GDP创造财政收入能力强,从消极角度看是上海企业承担的税负更高,发展环境劣于该市。。(http://www.ceweekly.cn/2019/0415/254830.shtml)
我引用一下新华社客户端2021年7月9日的文章:“1956年以前,中央鉴于比较紧张的国际形势,认为地处国防前线的上海不宜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确定上海经济发展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强调恢复与维持。所以,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1953-1955年),国家实施的156个重点项目,没有安排在上海。
1956年是个转折年份。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央调整了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强调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
在此背景下,上海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方针,有计划地对原有工业进行调整和经济改组,有重点地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企业。1956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4.3%,高于全国增长28.2%的幅度。
同一时期,本着“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上海从设备、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对各地建设做出了重要的支持。
上海对内地建设的支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上海以高效生产率、优质产品、高额财政收入服务全国;二是上海对内地建设的具体支持,包括支持设备、人才以及工厂内迁直接支援内地建设。
比如,“一五”期间,长春汽车制造厂等8家单位需要的3000多种设备、14万多公里电线、4万平方米钢窗,都是由上海制造与提供。
根据熊月之所著《上海城市品格读本》记载,上海工人响应中央号召,踊跃奔赴内地,参加重大项目建设。据统计,上海动员支援内地的劳动者有150多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万多人,技术工人13.7万人,为各地培养艺徒13万人。
1964年,根据中央做出在全国建设大小三线的决定,上海承担了大三线建设的304个搬迁项目,涉及411个工厂、9.2万职工、2.6万台机器设备,搬迁到四川、贵州、江西等13个省、自治区;还承担了小三线建设的55个项目,涉及64个工厂、2.7万职工、1300多台机器设备,搬迁到安徽、浙江、江西三省。
“大小三线建设支援了当地的建设,也使上海和全国的工业布局更趋合理。”熊月之说。
到1962年,作为中国最大工业中心,上海共有220个生产门类,占全国256个的86%,除了采矿工业之外,上海各产业门类基本齐备。1965年,上海已成为国内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
上海一直是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据统计,从1953年到1988年,上海累计向国家上缴财政收入4725亿元,为国家出口创汇658亿美元,上海商业部门调往全国各地的工业品达到2881亿元。”
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彼时的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1/10的工业产值、1/6的财政收入。
————————————引用结束————————————
有兴趣的话,请移步我几年前写的下面两篇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