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国,一个成年人完全靠伪造的身份能在社会上混是什么心态?

回答
在中国,一个成年人完全靠伪造的身份在社会上“混”,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且深刻的心理动机和驱动力。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胆大”或“聪明”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心态:

一、 逃避与“重塑”的欲望:

不堪回首的过去或负面经历: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当事人对自己的真实身份及其所代表的一切感到厌倦、羞耻、甚至恐惧。这可能源于:
糟糕的原生家庭: 遭受过家庭暴力、父母的负面影响、贫困的童年等,导致对原生家庭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过往的错误或罪行: 曾犯下过法律错误,欠下债务,背负犯罪记录,或者在人际关系中做过伤害他人的事,导致声名狼藉,想以此方式彻底摆脱过去。
社会身份的失败或压抑: 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可能经历过事业上的重大挫折、社会地位低下、遭受不公待遇,或者感到自己的才能、个性被埋没和压抑,渴望获得一个全新的开始和机会。
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扭曲的): 有些人可能对真实的自己不满意,认为真实的自己不够优秀、不够有吸引力、不够有能力。伪造身份成为了一种“包装”和“美化”,是为了扮演一个他们心中更理想、更成功、更有吸引力的角色。这种“重塑”并非建立在自我提升之上,而是通过虚假的面具来欺骗他人和自己。

二、 权力、利益与控制的贪婪:

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快捷通道: 伪造身份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规避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从而获取不应得的利益。这可能包括:
经济上的掠夺: 骗取金钱、财产,利用虚假身份进行诈骗活动。
社会资源的占有: 冒充特定身份,享受本不属于自己的社会福利、优待或工作机会。
规避责任的工具: 逃避债务、逃避法律追究、逃避婚姻或家庭责任。
对现有秩序的挑战与掌控感: 伪造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规则和信任体系的挑战。成功地利用伪造身份“混下去”,可能会给当事人一种掌控全局、玩弄规则的快感和优越感。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比那些循规蹈矩的人更聪明、更强大,能够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

三、 心理上的依赖与虚荣:

对虚假认同的极度渴望: 长期靠伪造身份生活,意味着他们无法建立真实的、基于真实自我的社会关系。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他们可能会对他人给予的虚假身份的认可(即使是基于谎言的认可)产生高度的依赖。
沉溺于虚幻的荣耀: 伪造的身份可能带来了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他人艳羡的目光,或者能轻易获得某些他人在真实身份下难以企及的东西。这种虚幻的荣耀感会极大地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让他们沉迷其中,不愿意回到真实的、可能平淡无奇的生活。
低自尊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尽管行为上表现出“大胆”和“精明”,但深层原因可能是极低的自尊心。他们害怕真实的自己被揭穿,一旦被揭穿,将面临巨大的羞辱和崩溃。因此,他们会不遗余力地维护这个虚假身份,将其视为唯一的“保护壳”。

四、 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极端反应:

“逼上梁山”式的绝望: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在现实社会中遭遇了极度的不公、压迫或绝望,看不到任何通过合法途径改善命运的希望。伪造身份可能成为他们最后的“反抗”或“逃生”手段,即使知道风险巨大,也可能被逼无奈地选择。
对社会规则的犬儒式嘲讽: 有些人可能对社会上存在的“潜规则”、“特权”或“不平等”现象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愤怒。他们可能认为,既然社会本身就不完全公平,那么自己利用规则的漏洞来获取利益,也是一种“游戏”而已,是对不公社会的一种反讽。

五、 对风险的评估与认知偏差:

低估风险,高估能力: 尽管存在被识破的风险,但有些人可能对自身伪造身份的能力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天衣无缝地掩盖过去。他们可能更关注短期内的利益和逃避,而对长远的法律后果和道德谴责缺乏足够的认识或选择性忽视。
“法不责众”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心理: 可能会认为只要不被抓住,就不会受到惩罚;或者看到社会上存在各种灰色地带,从而产生侥幸心理。

总结来说,一个成年人完全靠伪造的身份在社会上“混”的心态,是一种混合了逃避、贪婪、虚荣、低自尊、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风险的认知偏差的复杂心理状态。 他们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或“聪明”,但内心深处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恐惧和孤独,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都建立在谎言之上,随时可能崩塌。这是一种扭曲的生存方式,是对真实自我和健康社会关系的一种彻底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然是胡适了。冒充有博士学位,回国任教。然后凭借假博士学位混的风生水起,再去办真博士学位。

user avatar

第一时间想起他,不知真假....

额,没注意题目“在中国”几个字.......

user avatar

90年代柳州假市委副书记刘和平。

凭借假部队档案调到中央某部,又下放到地方做柳州市委副书记。

此人在柳州期间,官声很好。

遇到问题不按官僚的逻辑出牌,只要是群众反映的问题,都第一时间开现场会,把官员当着老百姓的面一顿臭骂。

由于是中央下来挂职的,当时的市委书记刘知炳(后落马)对他不敢怠慢,还经常去他办公室汇报工作。

后来,因为各种行为太不像那个年代的官员了,遭到怀疑,进而举报。最终东窗事发,于1998年因招摇撞骗罪被判处20年徒刑,后死于狱中。

user avatar

说一个有所耳闻的吧。主人公目前应该还没没有走上社会,也不知道他实际的年龄。

不知道知友们有没有听说过 模拟联合国 这个学生活动。这个活动呢,大致就是以学校社团为单位,办办假装联合国的会议。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这个活动的高中生圈子里发迹的。

我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叫啥,因为他确确实实有两张不同名字的身份证-一个叫陈某,一个叫林某-奇特的是两张身份证都能在开房 交通工具乘坐中使用。后者是他在朋友圈内的名字,前者应该是他的真名。而他会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编造出不同的名字和身份-名字的变音,或者,干脆盗用别人的名字和身份。

这位朋友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作为一个中考考了30%分数的没上过高中的同学,用自己的假身份在某地的高中社团圈子里活动,并最终成为了当地第二大模联社团的实际负责人。

下文就用陈君称呼此人吧。虽然说本文的故事只发生在中国高中生的圈子里(在这个模联活动的人人圈子上国内大部分同学都对其有所耳闻),但一个高中生的手法能做到这个地步,日后在社会上也可能弄出更大的新闻。

有假身份证,也会有假身份,陈君对外宣称的其父是总参谋部少将,但不幸英年早逝。陈君拿出了大校礼服,德国国防军军服,德国大使馆笔记本等物品来显示自己的身份。但其手法,无非是通过 威逼利诱 的骗术(这种人话术一定不差的)从体制内的朋友处借得这些物品,然后 拍照 发朋友圈,甚至,带到全国性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中炫耀。

至于学历,陈君曾经宣称过自己是哈佛,LSE,中山大学,以及南方两省数所重点高中的学生。陈君装逼的技巧在于,对每个学校的大致情况都能说出一二,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该学校的照片。十分符合知乎 如何装成名校学生 这个问题中提到的套路。


更新分割线

2011年的十一,F市F中学举办了全市的模联会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陈君自然心向往之,遂委托其初中同学(这里插一句,陈君肯定是读过小学初中的,但应该是从他大量的课余时间和自由的作息来看,应该没有就读过高中。),以“个人代表”的名义参加了该会议。会议中,陈君广泛勾搭,认识了许多在日后对其上位产生重要影响的朋友。三个月后,陈君利用F会上结交的关系,来到了临近的N市,参加该市一中的模联会议。这次会议陈君使用的身份是“林xx F市一中”。

2011-2012

年,F市一中一直是陈君对外的身份,由于F市一中是该省最好的高中之一,陈君自然“

倍感优越”,在空间,微博等当时流行媒体上发布该校的信息,并联系F市一中的社团负责人,宣称自己是“该校的学生,但因身体原因长期休学在家”,希望“能够拿到F市一中的对外参会名额。”但遭到了负责人的拒绝。2012年到2014年夏季,陈君用这样“勾搭+假身份”的方式参与了华东N市,华南S市,华南G市,西北X市,华东S市的全国性模联会议以及F市的市内会议。

上面太严肃了,说一些有趣的。看得出陈君是个欲望很强的人,那自然对妹子也颇有兴趣。陈君的套路还是摆出高学历,高背景,高学术水平(虽然陈君应该没上过高中但还是有点干货的不然也没法上位是吧)的“三高”姿态,加上卖萌的话术来强行勾搭会议中结识的女生,可惜成果寥寥。

2014年夏季以前,陈君的手段还是以“骗吃骗喝骗参会”为主(能骗到这么多别人学校名额的人,自然也会做会议期间骗吃骗喝的事情啊),而14年夏季之后,陈君从幕后走上了前台,担任F中会议的学术总监。由于2014年F市一中撰文起底陈君,他也不再使用一中的身份,转而使用F中,对外宣称自己是F中高二的学生。展管了社团,自然要参加社团的日常管理呀,陈君便穿着借来的F中校服,用两包烟打通保安的关系,在每周例会日大摇大摆的进入F中开会。陈君有了F中的后盾后,用F中的名义为其私欲开疆拓土。

写累了 过几个小时睡前再更,将补充上面的具体内容。

继续写啦 更新的慢各位看官不好意思咯

写陈君的故事,不禁想起了陈君其人-他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呢?甚至,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后者不得而知-因为模联活动中,即使是陈君最亲密的朋友,也不知道他真实的身份。而前者,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来说他做到了一个高中生体制内骗局和权术顶峰。在中国的模联圈内,他是“声名狼藉”的-已经有不少起底他的文章以及各校模联社公开的调查报告,可是他依然“逍遥法外”,他能不顾这些林林总总,活跃在F市模联以及临近的Y省模联第一线。他亦是有些才华的,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中教育,他对国际政治的积累程度、对社团的管理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力,都在大部分高中生之上。他不能被称为奇才-因为他的出发点难说善意,但应能称为奇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确实超过了许多高中生朋友的接受程度。今天他得到的,只是一个“别人家的社团”,而日后,可能就不止这么多了。

居然破百赞了真是exciting!既然这样晚上有空继续更新点好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