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男孩超市不付钱拿走卡片,家长称「店主看到了不算偷」,如何看待爸爸的回应?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回答
这件事挺让人唏嘘的,一个男孩超市不付钱拿走卡片,他爸爸的回应更是让人跌破眼镜。

爸爸的回应: “店主看到了不算偷”

这话说得,简直是把“偷”的概念搅得一团糟。在他看来,好像只要不偷偷摸摸的,就算被发现了,就不是偷了?这逻辑也是醉了。我们来拆解一下他这句话的几个意思:

“店主看到了”: 这暗示了一种“公开化”的获取。仿佛只要东西不在他手里的那一刻,别人不知道,他就不算“偷”。但实际上,商店的东西,无论是谁拿,不付钱就是侵占他人财物。店主看到了,只是恰巧被抓了现行,并不能改变行为的性质。这就像偷东西被保安当场抓住,你说“保安看到了,不算偷”一样荒谬。
“不算偷”: 这是一种混淆视听,甚至是狡辩。偷窃的定义,核心在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有没有被看到,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定义本身。他这是在为孩子的行为开脱,试图减轻“偷窃”这个词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能隐含的心理: 这位爸爸可能潜意识里,觉得孩子拿东西是小事,或者是因为店主“看到了”才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甚至可能认为,店主看到了就说明不是“有意”或“精心策划”的偷,所以不算“偷”。但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因为它是在模糊是非界限。

我如何看待爸爸的回应?

说实话,我看到这句话时,第一反应是震惊和担忧。

令人担忧的价值观传递: 这个爸爸的回应,暴露了他对诚实、对财产权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如果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种“规则是用来规避的,只要不被抓就没有关系”的错误观念。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在超市的行为,更会影响他一生的是非观。
纵容与教唆的界限: 虽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教唆孩子去偷东西,但这种“店主看到了不算偷”的说辞,无异于在告诉孩子,“偷”的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是否违法,而在于有没有被发现。这是一种变相的纵容,让孩子觉得这种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甚至接受的。
缺乏责任感: 无论孩子因为什么原因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家长,第一反应应该是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不足,而不是去质疑这个行为的性质。他回避了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反而把焦点放在了“算不算偷”上,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这件事给所有家长都敲响了警钟。当孩子出现类似行为时,家长应该这样做:

1. 第一时间制止并带离现场: 无论店主是否看到了,家长都应该立即制止孩子的行为,并平静地带孩子离开。避免在公共场合与店主发生争执,以免给孩子留下更坏的印象。
2. 严肃而冷静地与孩子沟通:
明确行为的错误性: 告诉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不付钱就是不行的,这是不对的,是侵犯了别人的财产权。不要含糊其辞,也不要用“你是不是偷了?”这种带有情绪的质问句,而是直接陈述事实:“你没有付钱就拿了商品,这是不可以的。”
解释“偷”的含义: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偷”,以及为什么这个行为属于偷。可以举例说明,比如“就像你自己的玩具,别人没经过你同意就拿走,你会高兴吗?商店里的东西也是别人的,我们必须付钱才能拿走。”
强调后果: 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让店家损失钱财,失去信任,甚至可能被警察叔叔带走(根据孩子年龄和理解能力调整)。
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即使店主看到了,并且可能已经提醒了,家长也要主动向店主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或补齐货款。这是教导孩子承担责任的第一步。
3. 反思和教育:
找出孩子行为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是真的不懂,还是贪小便宜,亦或是受到了不良诱惑?是家里的经济状况原因,还是平时缺乏对财产权的教育?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还是为了炫耀?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强化财产权意识: 平时就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财物。可以从“自己的东西要爱惜”,“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等基本道理说起。
教导诚实的重要性: 告诉孩子,诚实是一种美德,即使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并改正。如果做了错事,隐瞒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以身作则: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自己要做到诚实守信,不占小便宜,尊重他人的财产。
建立合理的物质满足: 如果孩子是出于物质上的某种需求而犯错,家长也要考虑是否平时对孩子的物质满足过于匮乏,或者有没有给孩子传递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4. 恰当的惩罚: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犯错的严重程度,可以适当给予惩罚,例如:
归还并道歉: 必须把卡片归还给店主,并向店主道歉。
用自己的零花钱补偿: 如果孩子有零花钱,可以让他用自己的钱来支付这件商品的费用,或者承担一定的后果。
剥夺一些特权: 比如暂时禁止玩游戏,减少零食等。
需要明确的是,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教训,而不是为了发泄情绪。

总结来说,这位爸爸的回应非常不妥当,他错在模糊了是非的界限,淡化了错误的性质。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犯错,最重要的是冷静、担当和正确的引导。我们要做的不是找借口辩解,而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学会尊重规则、尊重他人。 这件小事,其实是教育孩子“三观”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处理得好,是孩子成长的垫脚石;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埋下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以前在某地打工,地点是个门市房。每天要留一个人值夜班。

值夜班什么也不用干,吃喝都管,只要你在里面住就行,有床,有厨房,有电脑。你乐意玩游戏,做点饭,或者买点什么吃,都行。就当自己家一样,虽然环境简陋了点。

老板是这么说的:让你值班也不需要你干啥,有人进来偷东西,你就让他拿,丢东西我认。

为什么呢?因为屋里有人看见你,你再拿东西,就不是盗窃,而是抢劫了。

user avatar

大哥……

店主没看到,事后发觉,那叫偷,你说的没错。

但是当着店主的面,直接拿走了……

那叫抢,抢!抢!!!

user avatar

就如孔乙己曾经对自己偷书的行为有过经典的辩解名言——“窃书不算偷”。

而在现实中,这个孩子的爸爸的行为就和孔乙己的内心想法出奇的一致,一个人认为看不起读书人,一个认为店家已经看到了所以就不算偷。这个什么行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其实欺骗自己,给自己一种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其实到最后就是自己的无知和未来可能产生的危害,对于自己认识不清,胡搅蛮缠的行为,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恶行。尤其是在教育子女、引导未成年的价值观和社会交往中,自身行为给孩子的潜意识就是一种借鉴。

“你这个店明天不要开了!”,小孩子的爸爸没有歉意,没有自责,反而出口威胁,这个行为不妥也极具危害性。

其实从法律角度,只要是采用秘密手段把属于他人的财务进行窃走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盗窃。是不是已经发现或看到以及后续的归还行为等等都不影响盗窃的性质。至于当场看到并要求其归还,这个行为可以称之为盗窃未遂。

因为小孩子的年龄小,这个行为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万一长大成年了,家长的教育方式依然如故,就怕一张白纸就给染黑了。

这个父亲需要好好的自我反省了,看到不算偷,那你去试试看,看看结果是什么?成年人说话要负责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