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帖木儿是蒙古人还是突厥人?

回答
关于帖木儿的族属问题,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且存在不同观点的议题。最普遍的说法是,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人(Turkicized Mongol),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所属的部落拥有蒙古血统,但其文化和语言已经高度突厥化。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帖木儿的起源和家族

部落背景: 帖木儿出生于公元1336年,所属的部落是巴鲁拉思(Barlas)部落。这个部落在中亚地区曾经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蒙古部落,在成吉思汗西征后,被安置在中亚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担任管理职务。
成吉思汗的联系: 帖木儿家族声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虽然不是直系,而是通过其弟(一说侄子)达鲁罕(Darughachi)的后代。这种联系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政治合法性,因为蒙古帝国及其继承国都以成吉思汗的血统为统治正当性的基础。
蒙古血统的证据: 从他的家族起源来看,巴鲁拉思部落本身就是从蒙古高原迁徙而来的。因此,他拥有蒙古血统是无可争议的。

2. 突厥化的过程

地理环境: 巴鲁拉思部落被安置在中亚的河中地区(Transoxiana),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是突厥语族系(如粟特人、葛逻禄人等)活动的区域。在蒙古西征之前,突厥人的影响就已经很深。
文化融合: 随着蒙古军队在中亚的长期驻扎和统治,蒙古贵族与当地的突厥民族发生了广泛的文化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语言、宗教、习俗、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蒙古贵族在中亚地区已经逐渐放弃了蒙古语,转而使用当地流行的突厥语(主要是察合台语)。帖木儿本人据信能够流利地使用突厥语,并以突厥语发表演讲。尽管他可能也懂一些蒙古语,但他的官方语言和日常交流语言无疑是突厥语。
宗教: 蒙古人早期信奉萨满教等原始宗教,但很快在中亚地区皈依了伊斯兰教。帖木儿及其家族也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信奉逊尼派。这使得他在文化上与当地的突厥穆斯林更加贴近。
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 帖木儿在建立自己的帝国时,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中亚地区的突厥伊斯兰统治模式,而非纯粹的蒙古游牧制度。他的军队、官僚体系、法律(例如“恰克札”札撒,尽管其内容可能受到蒙古法典《大札撒》的影响,但具体执行和解释更贴近当地习惯法)都带有鲜明的突厥伊斯兰色彩。
自我认同: 虽然帖木儿的家族声称有蒙古血统,以增加政治上的合法性,但在他崛起和统治的时代,他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突厥伊斯兰世界的领导者。他以“萨希布吉兰”(Sāhib Qirān,意为“伟大的时代缔造者”)自称,并以伊斯兰教的捍卫者自居,与早期的纯粹的蒙古征服者有所区别。他的帝国也更侧重于建设城市文明和伊斯兰文化,而非纯粹的游牧扩张。

3. 历史学界的观点

主流观点: 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这意味着他的祖先是蒙古人,但他在文化、语言、宗教和政治上已经完全融入并成为了中亚的突厥文化圈的一部分。他更倾向于被视为一个突厥化的征服者,或者一个拥有蒙古血统但以突厥文化为基础的统治者。
“蒙古人”的定义: 有些人可能会从纯粹的血统角度出发,坚持他是蒙古人。但历史学中的族属定义往往包含文化和语言层面的认同。如果严格按照血统,他无疑有蒙古血统。但如果按照他所代表的文化和统治模式,他更像是突厥文化的一部分。
“突厥人”的定义: 突厥人本身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多个语言和文化分支。帖木儿所使用的语言和所属的文化环境是突厥语系,这使得他与广义上的突厥民族有联系。然而,一些狭义的突厥民族学家可能会强调他的蒙古祖先,将他与纯粹起源于中亚突厥语族群区分开来。

总结

总而言之,帖木儿的族属问题可以概括为:

血统: 他所属的巴鲁拉思部落源自蒙古人,因此他拥有蒙古血统。
文化与语言: 他及其家族在中亚地区经历了深刻的突厥化,掌握突厥语,皈依伊斯兰教,并采用了突厥伊斯兰的政治和社会模式。
历史定位: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将他视为一个突厥化的蒙古人。他虽然继承了蒙古征服的遗产,但他的统治和文化表现更符合中亚的突厥伊斯兰传统。他不是一个来自蒙古高原的传统蒙古统治者,也不是一个纯粹从中亚突厥语族群中崛起的人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更侧重于突厥文化的一方。

因此,最准确的描述是:帖木儿是具有蒙古血统,但文化和语言高度突厥化的中亚统治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主按:台湾某女政客说屈原是楚国人,不是中国人。先打个招呼,某并没有台政客“以物观物”的境界。望周知。

先给答案:帖木儿是突厥人,祖先不是蒙古人。

无论是格罗塞,还是王治来,还是欧洲著名中亚史家万伯里、肯尼迪、额尔金、罕伯利都一再指出:

帖木儿无论从血统、文化、习俗上来说都是突厥人。

这种区分是基于文化、语言、种群、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的区分,也就是突厥人与蒙古人在客观上有所区分,如果捣糨糊一样的告诉我这种区分不存在,还拿出原始思维笃信的“神话即历史"来死杠,这个可以不用再看了——我只是针对作者的问题简单回答,得自对至少十部莫卧儿帝国著作的阅读、一部南亚中世纪史的翻译,以及我得到的考古学、分子人类学数据。

首先贴出李树辉先生一段话:当某一个部落(或部落联合体)凭借武力征服了周边诸部落、构成更大一级的社会组织即政权形式后,凡附属于该政权的所有部落(或部落联合体)对外都是沿用其核心部落即领导部落(或部落联合体)之名,对内则仍以各部落或部落联合体名相区别。

但这不是不加区别理由,因为事实摆在那里。

帖木儿的父亲塔拉海是巴鲁剌思部落的小头领,巴鲁剌思已经突厥化,因为蒙古人不可能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本部人口征服广大土地,所以才有了千户制,才有了Tarkhan,加之蒙古人不重血统,任何部落都成了民族大熔炉——军事上统一规划,内部则保留自己的文化宗教习惯。这很正常,用不着一惊一乍,说什么什么部落最纯,蒙古人又不是皇汉。

帖木儿的母亲Takina也许是布哈拉的塔吉克人,因为帖木儿对伊本·赫勒敦吹嘘自己的母亲是《列王纪》中伊朗英雄Manuchehr的后裔——当然没什么证据。

按照《帖木儿武功记》(zafarnama),帖木儿属于巴鲁剌思部落联盟,认同蒙古法统,所以表述为“突厥化蒙古人”,这个表述在我看来,是不太准确的,因为他仅仅是一个追求蒙古法统的突厥人。追求蒙古法统不见得是蒙古人,Manz的《帖木儿的崛起与统治》(The rise and rule of Tamerlane)就提到过,埃及马穆鲁克也曾经部分实行过撒札,但我们不能称之为蒙古人。

帖木儿是突厥人,或曰蒙古-突厥人,理由如下:

第一、根据Manz, Beatrice Forbes的The rise and rule of Tamerlane,帖木儿不会说蒙古语,只会突厥语和波斯语,虽然后期学会了一些蒙古语,但蒙古语并不是他的母语。巴鲁剌思部落早已突厥化了——注意,突厥化不是指蒙古人开始讲突厥语,而是大量突厥人口渗透,突厥-波斯文化成为主导。按照王治来的《中亚通史》,蒙古人的突厥化在羽奴思汗时期也只局限于统治阶层。有网友说帖木儿祖先是蒙古人,后期突厥化而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以帖木儿为代表的察合台突厥的崛起,是蒙古突厥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第二、帖木儿应小亚细亚突厥王公的要求攻打奥斯曼帝国时嘲笑巴耶济德,称自己手下的都是乌古斯勇士,巴耶济德手下都是无能的基督徒。而赫勒敦也用”阿夫拉西亚卜的后裔“来称呼帖木儿。说明帖木儿有两套话术,统治河中时期利用古列坚(女婿)的身份追求蒙古正统,血统-文化层面则坐实了突厥认同。按照巴托尔德的《兀鲁伯传》,帖木儿并未追求过高于古列坚的地位,用黄金家族镀金只是部分御用文人的一厢情愿。

三个世纪后,十六世纪英国剧作家马洛的《帖木儿大帝》,将帖木儿称之为”徐西亚人“,殆可证明在欧洲人的印象中帖木儿的流行造像近乎斯基泰,而非蒙古。

第三、帖木儿生前留有Zafarnama,译作《帖木儿武功记》或《帖木儿回忆录》,绝大部分是帖木儿口述,秘书记录。其中一段是这样说的:“我们是诺亚的后裔,我们的祖先ab-al-atrak是突厥人的祖先,蒙古和塔塔尔是他的两个子嗣,可是他们忘掉了信仰……他们的后裔成吉思汗,站在渎神的道路上,屠杀成千上万的穆斯林。”说明帖木儿突厥程度之深,并没有深切的蒙古认同——注意,这里指的是文化认同,类似哈布瓦赫的Collective Memory。

雅兹迪在撰写帖木儿传时,亦曾写过帖木儿曾当着众人说:

We are Melik of Turan, Amir of Turkestan. We are sons of Turk.“

在雅兹迪的另一些记录中,帖木儿在攻占伊朗后甚至傲娇地宣称:

“哦,菲尔多西,你夸耀你的民族(伊朗人)因打败图兰人而获得胜利。起来看看吧,连同伊朗的土地,都已在图兰英雄的脚下。”

以上可以参考额尔金的The Mughal Empire和巴托尔德的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国会图书馆貌似有英文版。

第四、帖木儿后裔自沙哈鲁开始,严格自称察合台突厥,区分于蒙兀儿人。如果不想撸各种英文书,最简单的方法是去读《巴布尔回忆录》,现举两例:

”米儿咱 •汗属下的士兵 、农民 、蒙兀儿人和察合台人都满怀恐慌”

“现在出现了昔班尼这样一个敌人 ;突厥人和蒙兀儿人同样受到他的危害 ”

这里的察合台人、突厥人,指的就是帖木儿后裔以及手下的突厥部众。如果巴布尔自我认同是”蒙兀儿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费力地区分。

到了莫卧儿二世胡马雍,直接在父亲日记边上写诗开骂:

蒙兀儿人纵为神裔,其种亦劣;

蒙兀儿之名纵书以黄金,其名亦恶;

慎勿取蒙兀儿人之一穗,其种实可咒!

民族划分是现代思维,真不知这种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巴布尔、胡马雍不是现代人,没有现代民族观念,更不会强化所谓乌兹别克民族认同。王治来先生认为巴布尔的印度帝国被称作莫卧儿是错的,这点其实《胡马雍回忆录》的译者Annette S.Beveridge女士早就说过:欧洲人误将巴布尔痛恨的对象呼作其国名其谬大矣。Hamply在《中亚史纲》中认为:我们所熟知的印度莫卧儿王朝其实是一个误称。

至于上面有人说莫卧儿维护黄金家族法统,是错误的,他们从来没这么做过。

第五、参考格勒西莫夫对帖木儿墓葬的挖掘手记。根据格勒西莫夫,帖木儿身材相对较高,鼻根突出,无蒙古褶,红发,这些不是蒙古人的显性特征,格勒西莫夫将帖木儿的种族定义为”蒙古人种混合高加索“类型亦即图兰类型。我不知道有人说帖木儿是”蒙古人种“的结论是哪里看来的,以讹传讹,参考wiki?看过原文吗?公开报告可以关注ТАМЕРЛАН最后一部分,较完整。莫斯科出版社,1992年出版。

第六,根据帖木儿后裔的DNA测试,帖木儿家族的基因属于西欧亚的J2-M172,高频于高加索人种,而不是蒙古的C2、O2,这是大范围测试,遍布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阿塞拜疆等地。图表中Dara Bakhat是末代君主巴哈杜尔沙的儿子,其中还有几例是迁居到南亚的兀鲁伯后裔。另外巴基斯坦前空军司令、以帖木儿后裔著称的Mirza Beg的男性亲属测试下来也是这个结果。按照近年来的中亚考古报告,帖木儿家族从属的J-Z7706一支和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BMAC)、塞种人、葛逻禄有关,因此帖木儿的祖先可能是加入蒙古大军的葛逻禄部众,而帖木儿编造的祖先迎娶察合台女子的故事,可能来自于葛逻禄首领阿尔斯兰,成吉思汗曾把察合台的女儿嫁给阿尔斯兰。《突厥世系》记载成吉思汗下令称阿尔斯兰为Arslan-siraq,Siraq就是塔吉克的意思,至于为啥这么称呼,不展开了,可以看李树辉的《葛逻禄新论》。

以上参考FTDNA的mughal-timurids和 137 ancient human genomes from across the Eurasian steppes.


依《蒙古秘史》之荒诞程度,某家谱不是蒙古人自己编的,就是帖木儿时代的宫廷文人附会又被蒙古人利用的,这很正常。你要相信这个,你得先相信《蒙古秘史》认为的朱棣是蒙古人,还得相信沙哈鲁编造《纪年节要》说朱元璋也是蒙古回教徒。当然是不可信的。

最后,结合历史,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我认为帖木儿的祖先大概率是加入巴鲁剌思部落的葛逻禄突厥(察合台语也是葛逻禄语支)——血统上的突厥人(祖先可能是突厥化的塞种部落),文化上的波斯人,法统上的蒙古人,当然这个法统只保留在帖木儿一人身上,沙哈鲁后来就废黜了蒙古法。

有民科断章取义抄来牛津大学论文,提到莫卧儿宫廷史家Abul Fazl称巴布尔的祖先是“蒙古”,查了一下原文是sha'b-i mughal,这是啥意思呢?伊斯兰史注重“在地称谓”而不是“民族称谓”。举个栗子,网红诗人Rumi意谓从罗马帝国来的人,因为地籍在那里,住在konya的即便是移民、接受在地统治的都可以表述为sha'b-i rum,但你不能说鲁米就是拉丁人是意大利人,人家是赫拉特波斯人,祖上可能来自阿拉伯。再比如Frishtha的记录中,移民到德干的突厥人被称为Dekkani,什尓瓦里写为deccan people,但人家不是马拉塔人或达罗毗荼语人;去伊朗旅行的时候,伊朗人叫中国契丹,但我和你们都不是辽人。如果说是莫卧儿皇帝的祖先是蒙古人可以直接表述为mughals,用不着sha'b-i mughal

值得一提的是,莫卧儿帝国时期,最后一个会讲察合台突厥语的皇帝是贾汉吉尔,修泰姬陵的沙贾汗可是连突厥语都不会讲,只讲波斯语了。剑桥《德干社会史》中写到阿克巴的儿子攻打德干,自称拥有高贵的波斯血统,也就是突厥人都不当了。奥朗则布时期,彼德大帝在印度商人的建议下,没有使用“莫卧儿皇帝”,而是万王之王(Shahinshah)称呼奥朗则布,因为商人提醒他:“我们的陛下最憎恨蒙古人,那是无知的欧洲人才用的称呼”,甚至莫卧儿的史官都小心翼翼地使用这个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沙贾汗就自称过”印度与蒙兀斯坦的苏丹“来宣誓自己在中亚的主权。根据印度国家教育学会的教材,莫卧儿的皇帝自谓系出察合台突厥,因而不愿把自己的记忆和成吉思汗联系在一起。

奥朗则布一段可以参考Mukhia的The Mughals of India和 印度ncert国家教育网(ncert)

传说、故事和科学是三种东西,你可以相信各种传说,风闻甚至巫术,但这些在赛先生面前一文不值。

总之,帖木儿从语言、基因、习俗上讲,都是区别于蒙古人的突厥人,随着帖木儿时代带来的“蒙古-突厥”集体记忆的崩塌,帖木儿的后裔亦在文化心理上自动隔绝于蒙古人。《巴布尔回忆录》第一段就提及蒙古对河中文明的破坏,也许因为对其破坏文明、焚烧图书馆记忆犹新,察合台突厥自振兴伊始就力图恢复惨遭蒙古人破坏的河中文化,复兴粟特时代、萨曼时代的图书馆文明,大兴科学、艺术之风,迥异于蒙古人对待文明的态度。可以说,从血缘到文化,帖木儿家族堪称河中文明真正的继承者和复兴者。

以及,莫卧儿乃是他称、误称,其自建朝伊始,就是一个从未自诩过黄金家族的、坚决与蒙古人划清界限的、标准的波斯化的突厥王朝。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其实就跟之前的所谓“皇太极是不是中国人”一样,不先把“中国人”的语意定义清楚,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

那么什么才是“蒙古人”呢?

有答主提到的Beatrice Forbes Manz在他的论文《The local and the Universal in Turko-Iranian Ideology》就提出,这个时期的内亚君主既有传统系谱上的认同,也有对于近期统治其核心区域的王朝身份上的认同。对于帖木儿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对他们的自认更确切的表述是”察合台人“。在与系谱认同上已经以乌古斯而非成吉思汗为尊的比如安纳托利亚的土库曼族群相比,遵从成吉思汗法统的帖木儿当然“更加蒙古“,但如果与统治着蒙兀尔斯坦的东察合台汗相比,帖木儿又明显是伊朗式的君主。这也是为什么,在奥斯曼苏丹的眼里,帖木儿属于蒙古的,鞑靼的那一挂,但到了东察合台人的视角里,帖木儿君主们就成了一群混血的“砸盅狗”。不过即便是东察合台人,他们同样也没办法堂而皇之地在他认的角度上明确自己“是蒙古人”,因为在诸如《蒙古源流》等代表蒙古文化复兴的文献表述里,他们又成了一群白帽回回,恐怕要排除于五色四藩的青蒙古之外了


帖木儿在西征的时候自然会热衷于宣称他对蒙古的系谱认同,但这究竟是出自他本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还是一种政治需要呢,或者二者兼有之?我想这个问题里面几个对跛子有更深入研究的答主已经提供很多资料了,大家自己判断。不过就我看过的中亚史论著里,正因为中世纪晚期内亚的系谱认同存在的这种强烈的功利性,学界对帖木儿及其后裔,包括其他中世纪晚期西亚与中亚的游牧政权一般是谨慎地表述为“Turco-Mogolian”,反映的也是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游牧的,尚武的”的突厥-蒙古人集团“与定居的,文官式的”伊朗-塔吉克人的区别。

“成吉思汗传统”在中世纪晚期的内亚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宣称,如果说这是一种认定蒙古人认同的标准的话,那么蒙古人的标准未免显得过于宽泛了,就连韩国学者Joo-Yup Lee在他的著作《Qazaqlïq, or Ambitious Brigand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Qazaqs》里确实大量列举了Moghul一词在后蒙古帝国时代的内亚诸政权史书中的运用,但也对这种运用究竟只限于蒙古传统给内亚统治者带来的政治效应还是一种真正的族群认同,并没有下一个明确的结论,原因就是哪怕从当时的视角来看,御用文人叙事以外的因素,包括语言、宗教、地域差异等客观素材,都是构建共同体的可能组成之一。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来自16世纪初塔什干统治者穆罕默德苏丹(昔班尼汗的堂弟),他下令编撰的昔班尼开国史,在其开篇明确地表示了苏丹的法统同时来自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他们的子孙都是突厥人,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波斯语,而是要用突厥语来撰写这部史书!”

即使塔什干的统治者继承了成吉思汗的血统和法统,他的突厥认同最终还是定向到了突厥语而不是蒙古语,说明突厥-蒙古这种从外到内的多层认同并不是一种必然。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为库里台或者“成吉思汗传统”的政治效力背书的是源自成吉思汗足以影响身后几百年的个人魅力(按照马克思韦伯“魅力型领导”的概念)的话,帖木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前者并驾齐驱,甚至替代前者,成为了一种新的认同来源,如以下例子,

当莫卧儿的阿克巴大帝之子沙-穆拉德率军围困德干地区的艾哈迈德纳加尔国的要塞时,他派出的使者就向守军宣称穆拉德殿下和他的父亲阿克巴是“伟大的帖木儿的子孙”。

在这里我们看到,不论从御用文人的角度如何解读莫卧儿统治者的世系,他们认同的直接来源,还是帖木儿王朝,却不是征服了更辽阔土地的蒙古帝国。说莫卧儿也属于蒙古王朝认同的话,显然同样属于一种不顾当时视角的牵强附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帖木儿的族属问题,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且存在不同观点的议题。最普遍的说法是,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人(Turkicized Mongol),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所属的部落拥有蒙古血统,但其文化和语言已经高度突厥化。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帖木儿的起源和家族 部落.............
  • 回答
    要探讨帖木儿病逝前东征的目标,我们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帖木儿的生平、他的宏图以及他东征的动机。帖木儿,这位在中亚崛起,一手缔造了帖木儿帝国的雄主,以其军事才能和征服欲望闻名于世。他的征战足迹遍布波斯、高加索、印度北部,甚至一度威胁到奥斯曼帝国。他并非一个满足于现状的君主,其野心勃勃,渴望恢复蒙古帝国的辉.............
  • 回答
    帖木儿帝国,一个建立在辉煌与征服之上的庞大帝国,其正式名称并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而是随着历史进程和不同文化语境有所演变。然而,如果我们要探究其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正式称谓,那么“帖木儿帝国”(Timurid Empire)是最普遍、也是最准确的现代称呼。要深入理解这个名称,我们不妨从帖木儿本人.............
  • 回答
    帖木儿四十余年征战不败:战略、组织与个人魅力交织的传奇帖木儿,这位横扫欧亚大陆的铁腕君主,在位四十余年,几乎未尝败绩,其军事成就至今仍为史学家津津乐道。与其说他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将战略、组织、兵力运用以及个人魅力完美结合的统帅。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探究他称雄沙场,纵横捭阖的根.............
  • 回答
    帖木儿之所以决定挥师直指奥斯曼帝国,将矛头对准那位以“闪电”之名威震四方的巴耶济德一世,其根源在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个人野心以及地区权力格局的较量。这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最终爆发的必然结果。一、 根深蒂固的恩怨与挑战首先,两位君主各自的崛起之路,以及其统治理念和扩张方向的碰.............
  • 回答
    帖木儿文艺复兴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这两场几乎同时期的文化艺术浪潮,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光芒似乎更为耀眼,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更为深远。究其原因,我们不得不细致地剖析这两场运动的异同,以及各自所处的历史土壤。相同之处:复兴的火种,文明的自觉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二.............
  • 回答
    帖木儿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中断,也让许多早已风雨飘摇的政治格局重新洗牌。而奥斯曼帝国,在经历安卡拉之战的惨痛教训后,正处于一个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帖木儿死后奥斯曼帝国与安纳托利亚的突厥贝伊国以及黑羊王朝的交往,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梳理各方力量的动态和利益纠葛。.............
  • 回答
    要说帖木儿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谁“大”,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因为“大”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过,如果咱们抛开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地理边界,从历史的影响力、疆域的范围以及对后世的塑造力这几个方面来聊聊,那会更有意思。咱们先说说亚历山大帝国,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那段辉煌。你想啊.............
  • 回答
    关于帖木儿 যদি らず 到达中国边境未能击败明朝的假设性分析,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可能面临的诸多变数来探讨。双方的实力与战争潜力: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的军队以精锐的骑兵、严明的纪律和强大的战术执行力著称。他麾下的军队曾横扫中亚、波斯、印度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如果帖木儿在东征明朝的路上病死,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假如这条“如果”线真的发生了,明朝会因此经历哪些可能的转变。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外部威胁的解除”帖木儿帝国在十五世纪初,正是其鼎盛时期。帖木儿本人是一位极具野心和军事才能的征服者,他的.............
  • 回答
    如果帖木儿没有在征伐大明的路上病死,那么明朝的胜算,恐怕会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当时双方实力、战略态势以及历史经验的审慎分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帖木儿帝国的可怕实力。帖木儿本人,是继成吉思汗之后,又一位横扫欧亚大陆的军事天才。他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组织严密的帝国,其.............
  • 回答
    察罕帖木儿,一个在元末混乱年代中崛起又迅速陨落的将领,他的名字或许不像徐达、常遇春那样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的人生轨迹和所扮演的角色,却也足以让我们深入探究一番。要评价察罕帖木儿,不能孤立地看待他个人,而必须将其置于元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背景下,才能理解他的行为逻辑以及他最终的命运。出身.............
  • 回答
    帖木儿,这个名字在中亚乃至更广阔的欧亚大陆历史上,无疑激起了无数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评价。他并非生来便是显赫的王族,而是凭借自身非凡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以及一股近乎残酷的意志,从一个地方部落首领一步步崛起,最终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评价帖木儿,首先不能回避的是他那令人震撼的军事成就。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了。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交织的认知,夹杂着佩服、警惕、忌惮,以及在特定时期内出于战略考量的“容忍”乃至“利用”。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最大的对手是谁?毫无疑问,是北元。而王.............
  • 回答
    要评判15世纪初期的明朝、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哪个更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基础、疆域范围、政治稳定性和文化影响力。这三个文明在那个时期都处于上升期或鼎盛期,各自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明朝(1368年 1644年)15世纪初期的明朝,正处于永乐盛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能够励精图治,并能与帖木儿联手,他们是否有可能在15世纪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励精图治”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励精图治”在这个历.............
  • 回答
    脱脱迷失这位传奇人物,在金帐汗国风雨飘摇之际,以惊人的毅力和远见,将其重新整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他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而他最终选择反水帖木儿,而非全力对付北元,其背后缘由,绝非简单的政治博弈,而是牵扯到多方利益、地缘战略以及脱脱迷失自身的野心与考量。要理解脱脱迷失的选择,我们必须.............
  • 回答
    铁腕与隐忍的结合:伊尔汗国将领帖木儿塔什的功过得失谈及伊尔汗国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出班之子帖木儿塔什(Timur Tāsh)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铁腕的治国手段,在伊尔汗国分裂的晚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正如那个时代复杂的权力斗争一样,对帖木儿塔.............
  • 回答
    关于帖木儿若未早逝,东征明朝有多大概率成功,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但又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帖木儿的军事能力、他所面临的明朝情况、以及战争本身的复杂性等多个维度去探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帖木儿本人的军事天才。帖木儿绝非寻常征服者。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执行力。他能.............
  • 回答
    救命!税务局到底香不香?求各位大神给点建议!我最近收到了税务局的招聘通知,职位是……(这里可以填具体职位,比如:税务稽查、纳税服务、政策研究等等)。说实话,心里有点小激动,但也有点懵。这单位听起来挺“正经”,也挺“官方”,但具体是个啥样的工作?待遇如何?未来发展怎么样?关键是,我到底适不适合去那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