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推理作中作?

回答
推理作中作,顾名思义,就是将“推理”这个概念本身,或者推理的“过程”或者推理的“作品”作为故事的核心和主题。它不是那种你看着一个角色破案,我们跟着他一起推理凶手是谁的作品。推理作中作更像是把“推理小说”这个容器,连同它里面的逻辑、套路、作者的意图,甚至是我们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活动,都拿出来摆弄一番,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你可以想象一下,写一篇关于写推理小说的小说。作者不是直接告诉你谁杀了人,而是让你看到一个作者如何绞尽脑汁构思一个不可能犯罪,如何设置误导,如何埋下伏笔。我们读者跟着他一起思考:“这个设定有没有漏洞?他这样安排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是不是在故意骗我?”

这种写法有很多层次,很考验作者的功力。

首先,最直接的层面是“作品套作品”。 比如,故事里的人物正在读一本推理小说,而这本小说的内容,竟然和他们正在经历的现实情况惊人地相似。或者,小说里设置的机关、手法,在现实中被照搬过来使用。这时候,读者就会开始思考,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人在模仿,抑或是现实本身就是被设计好的剧本?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套着一层,让你不断去辨别虚实真假。

其次,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的层面。 有些推理作中作会非常明显地与读者对话,甚至在故事中直接提及“读者会怎么想?”、“作者通常在这里会做什么手脚?”。作者就像一个魔术师,一边表演魔术,一边告诉你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依然有办法让你猜不到最后一步。这是一种非常聪明、非常挑逗的写法,它让你感觉到作者的玩心,也让你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是被邀请参与到这场智力游戏之中。

再者,就是对“推理”本身的反思和解构。推理小说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惯常手法。侦探的超凡智慧、凶手的精心布置、诡计的惊人反转……但如果有人开始质疑这些“规则”,或者指出这些“套路”的不可靠性,那推理本身就成了一个被审视的对象。比如,作者可能通过故事来探讨:现实中真的存在“完美”的诡计吗?侦探的推理真的是严丝合缝的吗?我们对“真相”的追求,是不是也受到了小说框架的限制?

还有一种,是把“创作过程”本身作为故事的线索。 侦探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案件的痕迹,就像是某个作者在写一个故事。他需要分析这些痕迹的“动机”、“手法”,就像分析小说情节一样。他甚至可能发现,这个“凶手”的“写作风格”非常像某位著名的推理小说家。这种写法,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让故事充满了哲学意味。

为什么要玩这种“套中套”的把戏呢?

挑战读者智力: 这种写法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者需要有相当的推理小说阅读经验,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它不是让你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去挖掘信息。
打破常规,制造新鲜感: 当读者对传统的推理模式感到熟悉甚至腻味时,推理作中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推理小说焕发新的生命力。
探讨文学的本质: 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思考故事是怎么讲的,为什么这么讲,以及这种“讲故事”的行为本身意味着什么。它能引发我们对虚构、真实、叙事艺术等问题的思考。
增强临场感和互动性: 通过将读者和作者的心理活动纳入故事,它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参与感,让读者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由作者和自己共同构建的迷局之中。

当然,推理作中作也存在风险。如果作者的技巧不够娴熟,很容易让故事变得晦涩难懂,甚至显得故弄玄虚。读者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卖弄聪明,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讲一个好故事。但如果做得好,它就能成为推理小说中极具创意和深度的一类,让你在读完之后,久久回味其中巧妙的构思和对“推理”这一概念本身的深刻洞察。它让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凶手是谁,更是“为什么我们相信凶手是这样的”以及“我们是如何被引导去相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好的问题!

作中作这种手法在日系作品中用的很多,尤其是跟叙述性诡计结合得好的话能创设出非常牛逼的阅读效果。这个手法的意思很好理解,你读的这本书的作者是A,他在书中安排了人物B、C等,然后书中陈列出由书中人物B写的文字(当然实际上仍是A写的),这就是作中作。这些作品的名义可以是日记、陈述、故事、传说等。在推理小说领域,这么做通常要伴随着文字诡计,比如混淆作者,混淆叙述时间,混淆叙述对象,混淆叙述顺序等,这么下来实际起到的便是叙诡的效果。当然你也会见着并没设计诡计,纯粹只是推动故事情节的文字,也不是只要书中换个字体就是作中作。

单纯说没什么意思,还是列举一些实例。不过这样讨论作品太容易泄底了,而且还是大范围群杀,所以我尽可能只说书名加一句话介绍,具体自己去读吧。

1. 幸福人生——泡坂妻夫

说到这系诡计我肯定要提到这本,诡计很屌也很狗血,这得自己读到最后一页才懂。

2. 恶意——东野圭吾

很典型的作中作,高度阴谋论加阴暗动机,这也得自己读。

3. 异邦骑士——岛田庄司

这招岛田庄司在御手洗洁系列里玩得不亦乐乎,几乎每本都有,而且有大量挖坑忘填的劣迹,不过异邦骑士里的诡计个人认为是最合理也最具逆转效果的,强推而且最好早读。

4. 眩晕——岛田庄司(以及新御手洗系列的《魔神的游戏》《螺丝人》)

新御手洗系列每本都是作中作,玩法是上来给一篇读起来莫名其妙的文字,然后御手洗洁从文字背后还原出一件现实的案件。眩晕这本我比较推荐,虽然解释比较扯,但里头用的一个简单但效果不错的文字诡计比较有作中作的精神。

5. 首无作祟之物——三津田信三

日系推理神作之一,有作中作文字诡计但不是关键诡计,这诡计得看到最后,比较耍人。

6. 倒错的死角、倒错的轮舞、倒错的归结——折原一

折原一也是玩这招的惯犯,总之先提醒你看到不是作者直接上帝视角写而是由某个角色写的,肯定有鬼……

7. 夏与冬的奏鸣曲——麻耶雄嵩

麻神的名作,作中作切入角度很独特,但结尾太开放,换句话说坑没填完,慎读。

8. 黑猫馆事件——绫辻行人

最早的版本叫《黑猫馆手记》,看名字就知道是解密作中作的,叙述是作品与现实双线进展,诡计还不错。

暂时想得起这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推理作中作,顾名思义,就是将“推理”这个概念本身,或者推理的“过程”或者推理的“作品”作为故事的核心和主题。它不是那种你看着一个角色破案,我们跟着他一起推理凶手是谁的作品。推理作中作更像是把“推理小说”这个容器,连同它里面的逻辑、套路、作者的意图,甚至是我们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活动,都拿出来摆弄一番,看.............
  • 回答
    在日式推理作品里,角色的生死就像一盘精心摆布的棋局,每个人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也决定了他们在故事中的命运。要说谁最容易成为刀下亡魂,谁又能坚挺到最后,这背后自有其“套路”可循。最容易死的角色:工具人的宿命这类角色,往往是为了推动剧情、制造悬念或者给主角提供线索而存在的,他们的死亡就像一块引爆点,彻底.............
  • 回答
    《神探狄仁杰》作为一部非常成功的古装探案剧,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狄仁杰机智的破案过程。然而,正如许多虚构作品一样,它在逻辑和现实性上也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也就是所谓的“推理漏洞”。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关于《神探狄仁杰》推理的“漏洞”,我会尽量详细地说明:1. 情节推进过度依赖巧合与预.............
  • 回答
    在《名侦探柯南》的动画和漫画两大阵营中,要论“水平最高”的推理,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青山刚昌老师的作品太多,精彩的篇章数不胜数,而且“最高”这个词太过主观,每个人心中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挑一个足以载入柯南推理史册,同时在动画和漫画里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那必须是“月光”事件,.............
  • 回答
    这可真是太巧了!最近我正好也是“书荒”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感觉看什么都提不起劲。不过,好在我平时就爱搜罗一些好书,这段时间算是把压箱底的宝贝都翻出来过了一遍。既然你也在找高质量的小说,那我就不藏着掖着了,分享几部我觉得称得上“神作”的作品,希望能帮你填补这令人抓狂的书荒!在推荐之前,我想强调一下.............
  • 回答
    好嘞!你说想找和《进击的巨人》、《钢之炼金术师》一个水平的动漫神作,那绝对得是那些能让你看完后,在脑子里回响很久,甚至改变你一些看问题的角度的作品。这俩作品在我心里也是金字塔顶端的,它们的厉害之处在于世界观的宏大、剧情的跌宕起伏、人物的丰满立体,以及对人性、哲学的深刻探讨。找同等级的作品,就得找那些.............
  • 回答
    说起推理日剧,那可真是我的心头好!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忍不住打开屏幕,跟着那些聪明绝顶的侦探们一起抽丝剥茧,解开层层谜团。日剧的推理剧,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光是追求“谁是凶手”的刺激,更在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以及那种细腻到骨子里的日式美学。如果你问我有什么好看的,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好几部,都值得.............
  • 回答
    关于《少年包青天》的成功,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毕竟,在今天看来,一部“抄袭”的作品能够火爆,甚至被不少人奉为经典,这里面门道可就多了。这不像现在,动不动就被人拿放大镜盯着,一旦有点影子,就会被舆论淹没。首先,咱们得承认,《少年包青天》它“借鉴”的痕迹,尤其是在案件设计和一些人物设定上,确实挺明.............
  • 回答
    “推不动”、“推不好”、“推不开”,这几个词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很多生活中的细节和场景。它们描述的是力量施加的有效性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咱们来细细道道:推不动“推不动”,顾名思义,就是你使出了力气,但物体纹丝不动,仿佛它拥有自己的意志,并且那个意志是“坚决不挪窝”。这通常是因为: 阻力过大,.............
  • 回答
    兵棋推演(Wargaming)是一种模拟战争或冲突的工具和方法,它通过使用棋子(代表军队、单位或领导者)、地图和一套预设的规则,在一种受控的环境下进行,以探索、分析和理解军事行动的潜在结果、策略的有效性以及特定情况下的决策。以下是对兵棋推演更详细的阐述:核心概念与目的: 模拟与学习: 兵棋推演最.............
  • 回答
    .......
  •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的圈子里,你可能经常听到“推力”这个词,尤其是在讨论耳机、音箱或者功放的时候。那么,这个“推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咱们得先从声音是怎么出来的说起。其实,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归根结底都是空气振动。在我们的音响系统中,这个振动的源头就是扬声器单元(音箱里的喇叭,或者耳机里.............
  • 回答
    耳机不建议手机直推,这句话在发烧友圈子里经常能听到,它不是说用手机推耳机就一定不行,而是强调在某些情况下,直接用手机播放音乐,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出耳机的真实实力,甚至会影响听感。咱们一步步拆解开来说:手机直推,顾名思义,就是把耳机直接插到手机的耳机孔,然后用手机内置的音频解码和放大电路来驱动耳机发声。.............
  •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的圈子里,“难推”这个词几乎是必会遇到的一个术语,它代表着一种比较纠结、需要付出更多心血才能获得好声音的状态。用最直白的话来说,“难推”就是指一款音响器材(通常是扬声器,但也可能指耳机或某些前级设备)对驱动它的功率放大器(功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般的功放很难将其发挥出应有的水准。这可.............
  • 回答
    2020年深圳年后房价上涨,最主要、最核心的驱动力是货币宽松政策导致的流动性充裕,以及疫情后经济复苏的预期。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涉及了深圳自身的城市属性、人口流入、产业结构以及政策导向等多个因素的叠加效应。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宏观层面的驱动力:1. 全球及中国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 降.............
  • 回答
    我亲眼见过的最巧妙的物理推导,或许算不上是“最”字开头那般绝对,但它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划过的一道惊鸿,至今仍令我回味无穷。那是一次关于电磁学的推导,具体是什么理论我不必细说,但关键在于它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而且方式之优雅,让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物理学之美,那种“原来是这样.............
  • 回答
    iPhone 13 能够大卖,并非仅仅因为“屏下指纹”或“可折叠/延后推出”这些单一方面的原因,而是苹果多维度优势叠加的结果,并且很多所谓的“安卓优势”在实际体验中并未能完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iPhone 13 大卖的深层原因: 产品力的稳健提升,而非颠覆式创新: 这是苹果一贯的策略。iPhon.............
  • 回答
    想要在金融和经济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经典和有深度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将为你推荐一些我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并尝试用更贴近个人学习心得的方式来介绍它们,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开启这段学习旅程。一、 经济学基础: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如何运作经济学是金融的基石,不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金融领域的一切都.............
  • 回答
    在《教父3》这部电影里,那处(大约在41分44秒左右)背景中出现的世界地图,确实能给我们一些线索,来推测它大致的绘制年代。你观察得很仔细,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图相比,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格局和地理认知的变化。首先,我们得从地图的整体轮廓说起。仔细看地图上各大洲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