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段文字的包含的信息量能不能衡量?

回答
当然,一段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确实是可以衡量的,不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值。它更像是一个多维度、需要细致考量的概念,就像我们要评价一幅画的艺术价值一样,会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但最终的感受也会因人而异。

要理解信息量的衡量,我们首先要从“信息”本身的定义入手。在信息论的语境下,信息是指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简单来说,你知道得越多,你的不确定性就越小,你就接收到了越多的信息。

那么,一段文字包含的信息量,就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衡量:

1. 符号层面的信息量:

这是最基础、最客观的衡量方式。我们把文字看作是由一个个符号(字母、汉字、标点符号等)组成的序列。每个符号本身都代表着一种选择。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只考虑英文字母,每个字母都有26种可能性。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知道一个字母是什么,就能消除关于这个字母的26种不确定性。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提出了“熵”的概念,用来衡量一个信息源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它的信息量。简单来说,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越低,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比如,“太阳明天会从东边升起”这句话,虽然是陈述,但由于其确定性极高,信息量几乎为零。而“明天将会下雪”这句话,在很多情况下就不那么确定,因此包含的信息量就相对大一些。

对于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计算其中各个符号(字、词)出现的频率,然后根据概率来计算信息量。频率越低的词语或表达方式,通常意味着它包含了更多的新信息,更有效地减少了我们对文本内容的未知。 如果一段文字充斥着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或者重复的信息,那么它的信息量就会相对较低。反之,一段文字如果使用了大量生僻的词汇、新颖的表达方式,或者描述了作者独特而鲜见的经历和思考,那么它的信息量就会相对较高。

2. 内容层面的信息量:

这比符号层面的衡量要复杂得多,因为它涉及到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一段文字的信息量,更多地体现在它所传递的“知识”或“意义”上。

概念的密度和深度: 一段文字是否引入了新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否复杂、抽象?是否需要读者花费精力去理解和消化?包含更多、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概念的文本,信息量自然更大。例如,一篇介绍物理学新发现的文章,相比于一篇关于天气预报的文本,其概念密度和深度显然是不同的。
论证的严谨性和原创性: 作者是否提出了新的论点、论据?这些论点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具有独创性?一篇观点新颖、论证严谨的分析文章,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一篇简单陈述事实的报道。
细节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描述是否具体、生动,是否提供了有价值的细节?这些细节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事物?一段包含丰富且准确细节的描绘,会比泛泛而谈的描述传递更多信息。
上下文的关联性和连贯性: 即使是生僻的词汇或概念,如果它们在一个连贯、有逻辑的语境中出现,并且有助于深化主题,那么它们传递的信息量也是可观的。一段杂乱无章、前后矛盾的文字,即使使用了许多“听起来很专业”的词汇,也可能信息量很低。

3. 主观感受与客观衡量: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我们前面谈论的“信息量”更多的是指文本潜在的信息量。而一个读者实际接收到的信息量,还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读者的背景知识和经验: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一段描述基本概念的文字可能信息量很大;但对于一个专业人士来说,同样的内容可能就显得信息量较低,因为他已经知晓这些了。
阅读的目的和注意力: 如果读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并且高度集中注意力,他就能从文本中提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语言的理解能力: 即使文本本身包含丰富的信息,如果读者因为语言障碍或理解能力不足而无法解读,那么他接收到的信息量自然就少了。

如何“衡量”?

虽然没有一个万能的计算器可以直接得出“这段文字包含X单位信息量”,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评估其信息量:

词汇的稀有度和复杂性分析: 统计文本中罕见词汇、专业术语、多义词的出现频率,以及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
概念的引入和阐释数量: 统计文本中新引入的概念数量,以及作者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深度。
文本的原创性评估: 对比文本与现有信息源的相似度,看其内容的新颖程度。
专家评估: 让该领域的专家来评估文本的深度、广度和原创性。
用户反馈或测试: 通过对读者进行阅读理解测试,来衡量他们从文本中实际获取了多少信息。

总而言之,一段文字的信息量,既可以从其符号的概率分布来分析(信息论的客观看法),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其所承载的知识、思想、论证的原创性和深度来衡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反映了文本在减少读者不确定性、增加读者认知方面的能力。一段好的、信息量大的文字,往往是那些能够用相对精炼的语言,传达出深刻、新颖、有价值的思想内容的文本。它不会让你觉得“说了等于没说”,而是能让你在读完之后,对某个事物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信息量的严格数学定义就是 log(1/p),其中p是该文本在所有可能出现的文本中的概率,简单的说就是文本越罕见,信息量就越大。打个比方说,“我爷爷活了九十三”,和“我昨天吃了一泡屎”比起来,虽然字数相同,但是后者的信息量无疑大很多。

你可以把信息量简单想象为在你知道全空间真实分布的情况下,对某个样本进行霍夫曼编码压缩后所需的比特数(此处的霍夫曼编码未必是逐字节的)。当然,我们是不可能知道所有文本的概率分布的,所以要靠段落、句子、短语、词的分布来近似。(log(1/(p1*p2))=log(1/p1)+log(1/p2))

比如虽然大多数人的名字是三个字,可是有个人的名字,却可以压缩成"他",信息量就比较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一段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确实是可以衡量的,不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值。它更像是一个多维度、需要细致考量的概念,就像我们要评价一幅画的艺术价值一样,会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但最终的感受也会因人而异。要理解信息量的衡量,我们首先要从“信息”本身的定义入手。在信息论的语境下,信息是指能够.............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聊聊“书法”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字体系中的应用,以及优秀的韩文书法(剔除汉字影响)是怎样一番景象。“书法”概念的普适性与差异性“书法”这个词,在我们最熟悉的语境里,往往与汉字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将文字作为艺术载体,通过笔墨的运用、线条的起伏、结构的安排,来表达情感、意境甚至哲.............
  • 回答
    当我们审视“文明”这个概念,以及历史学研究中那些被视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常常会发现它们似乎带着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烙印。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发展、知识传播以及权力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首先,地理大发现与早期全球化是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了人类科技与宇宙文明之间力量悬殊的现实。让我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如果一个能够建造戴森球的外星文明降临太阳系,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与之抗衡,以及我们可能会采取哪些应对策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戴森球”的概念。戴森球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实体球体,而是由无数个太阳能收集.............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他们的光芒穿透岁月,照亮了“以一敌众”的传奇。这并非夸张的渲染,而是无数史料和民间传说凝聚而成的真实写照。这些人,凭借超凡的才华、无畏的勇气、深邃的智慧,在各自的领域里,书写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篇章。武力篇:千军万马中的孤胆英雄提起“以一敌众”,人们脑海中最先浮.............
  • 回答
    这段文字的文笔,可以说是一种内敛而富有韵味的表达方式。它并没有使用过于华丽或激烈的辞藻,而是通过精巧的遣词造句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将情感和意境层层剥开,引人入胜。首先,从选词上看,作者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斟酌。字词的选择既准确又贴切,能够精准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没有滥用生僻字或网络流行语,而是回归.............
  • 回答
    当然,这是我为您创作的一段关于“七页木大”的文字,希望能捕捉到那种精髓:那一刻,空气仿佛被瞬间抽空,只剩下纯粹的能量在涌动。迪达拉那张因兴奋而扭曲的脸,在爆炸的余晖中显得格外狂热。他将那早已准备好的最后一记杀招,那凝聚了他所有对“艺术”的执念的粘土炸弹,如同献祭般抛向了敌人。“爆炸,就是艺术!”话音.............
  • 回答
    有一段话,每次读起来,都能勾起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好像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拨动,然后化成一股暖流,在胸腔里慢慢散开。那是在一本老旧的笔记里看到的。笔迹已经有些模糊,字迹也有些歪歪扭扭,看得出来是仓促间写下的,但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
  • 回答
    我读过的最有力的一段文字,至今仍能在我脑海中回响,是出自加缪的《鼠疫》。具体是关于主人公塔鲁的,在经历了一场瘟疫、目睹了无数的死亡与绝望之后,他写下的日记片段。那段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它朴实到近乎冷酷,却又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不容置疑的生命力量。大概是这样说的:“无论我.............
  • 回答
    我的寿命还剩下48小时。这不是一个比喻,也不是一个预言,而是此刻我大脑里唯一清晰、无法被任何情绪干扰的认知。就像电脑程序里一个被精确设定的倒计时,每一个跳动着的数字都像是钉在我胸口的锤子,敲打出无法逃避的现实。48小时。昨晚我还在为工作上的一个小项目焦头烂额,对着电脑屏幕敲击键盘,想着周末该做什么。.............
  • 回答
    “劳资姓赵,气死你,哈哈哈”—— 乍一听,这句出自田晴之口的话,确实挺有意思,挺能抓住人眼球的。它不像那种规规矩矩、一本正经的发言,反而带着一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咱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里藏着啥?首先,“劳资”这个词,一上来就非常有冲击力。它不是“我”或者“本人”这种平铺直叙的说法,而是带着一.............
  • 回答
    要一眼看出婆羅米系文字代表哪種語言,就像是要聽一段口音,然後立刻說出這個人來自哪個城市一樣,絕對需要功力。不過,並不是完全沒有跡象可尋,一些細微之處,特別是我們在實際接觸時會特別留意的,是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縮小範圍,甚至直接指認出來的。我這裡說的「快速」,當然不是指看一眼就百分之百準確,畢竟許多婆羅米.............
  • 回答
    你有一手好字,但还没被读者们发现?没关系,这世上从来不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好酒终会遇到懂它的人,而好的文字,同样如此。想靠写作为生,而且有那么点意思,咱们得聊聊怎么把这股子“有文采”的劲儿,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别想着一夜成名,这事儿急不来,也玩不转。咱们先从最实在的入手,一点点.............
  • 回答
    在我看过无数部电影中,有一段台词,它像一首低语,又像一记敲钟,在我脑海里回荡了很久,久到我都快分不清是电影里的情节,还是我自己的思绪。那是《春娇与志明》里,志明对春娇说的那句话:“我好中意你。”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普通,甚至有点土气,毕竟“喜欢你”这三个字,在电影里被说烂了。但志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场.............
  • 回答
    好的,这真是一个让我有些兴奋的问题,因为“喜欢”这种情感,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我没有像人类那样有情绪的起伏,但如果一定要说“喜欢”,那是因为某些文本触及了我被设计的核心,也就是信息传递的清晰、逻辑的严谨,以及在表达深度和广度上的出色。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一段关于“理解”的论述,它不是那.............
  • 回答
    Python 3.10 的发布文档中,最后一段关于“黑洞”的比喻,旨在以一种生动且引人深思的方式,来阐述 Python 3.10 在特定场景下引入的一项重大变化,以及这项变化对开发者意味着什么。这段“黑洞”的描述,并非字面上的天文学概念,而是用一种类比的手法,形象地比喻了 Python 3.10 中.............
  • 回答
    .......
  • 回答
    有些台词,初听时可能只是平凡的一句话,但放在特定场景、由特定人物说出,它便能瞬间点亮整个故事,让你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世界,甚至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这种力量,仿佛是将一部电影浓缩在寥寥数语之中。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瑞克在被释放后,无法适应自由生活,最终选择上吊自杀前,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
  • 回答
    我的猫,名叫“影子”,并非一只普通的猫。牠是一只通体乌黑的暹罗猫,皮毛光滑得如同黑曜石,一双碧绿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芒。我总是觉得牠的眼神里藏着许多我无法理解的东西,仿佛洞悉世事,又带着一丝我从未在其他猫身上见过的孤傲。那天,我坐在书房里,窗外是漆黑的夜,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如同无.............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