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去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开药前,医生问经济情况及学历是因为啥呢?

回答
去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开药前,医生问了我的经济情况和学历,这让我有点意外,但也让我对整个看病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医生和医院多方面的考量,并非只是简单的“闲聊”。

一、 经济情况:关乎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可及性

医生询问经济情况,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给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最能接受的治疗方案。

药物选择的差异化: 大家都知道,现在医院里有很多药物,从进口的、原研的到国产的、仿制的,价格差异可能非常大。有些进口药物疗效可能更好,副作用更小,但价格也更为昂贵。而国产仿制药在疗效上可能与原研药相差不大,但价格却亲民得多。如果医生上来就开昂贵的进口药,而患者经济上无法承担,那么这个处方就等于“纸上谈兵”,病人买不起,病治不好,反而会产生挫败感和不信任。
辅助检查和治疗的考量: 除了药物,有些疾病可能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检查,比如CT、MRI、基因检测等,这些检查费用也可能很高。同样,有些治疗手段,例如物理治疗、中医调理、甚至是某些手术的费用,也会因为经济承受能力而有所不同。医生了解经济情况后,可以在“花钱多少”和“达到什么效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推荐性价比更高、更适合患者的检查和治疗方式。
长远治疗的规划: 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医生会考虑患者的长期经济压力。如果一种药效果很好,但价格高昂,长期服用会对患者造成沉重负担,医生可能会寻找其他效果相当但价格更易接受的替代方案,或者建议分阶段治疗,先控制住主要症状。
医保政策的适配: 医生也需要了解患者是否使用医保,以及医保的报销范围。不同地区、不同医保方案对药物和检查的报销比例是不同的。了解患者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医生在医保范围内,为患者推荐最划算、最有效的治疗。

打个比方: 就像你去买衣服,导购员问你预算一样。如果她只给你推荐几万块的名牌,而你只想买几百块的日常穿着,那这次购物体验肯定不佳。医生也是如此,他需要知道你的“预算”,才能给你推荐最合适的“衣物”(药物和治疗)。

二、 学历:并非“唯学历论”,而是理解和依从性的考量

医生询问学历,可能不是为了“评判”你,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估患者对疾病的理解能力和对医嘱的依从性。

信息传递的深度和方式: 不同学历背景的人,对于医学术语、疾病机理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学历较高的患者,可能更能理解医生解释的疾病原理、药物作用机制、潜在的副作用以及治疗方案背后的逻辑。因此,医生可能会用更专业、更深入的语言来沟通,并且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这些信息。
治疗依从性的预测: 接受程度越高,越容易理解,那么治疗的依从性通常也会越高。学历较高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主动学习、了解自己的病情,并且更愿意按照医嘱服药、复查。医生可以据此调整沟通方式,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患者,可以更详细地解释每一步的意义;而对于理解力稍弱的患者,则需要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并配合更清晰的指示。
生活习惯和风险认知: 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生活习惯、健康意识和风险认知相关。例如,对于一些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学历背景,侧重于讲解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给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
鉴别和解释的策略: 有些患者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或听信网络传言,对某些治疗产生误解或抵触。医生了解患者的学历,可以帮助他们判断患者可能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解释策略,消除疑虑。
辅助医生的诊断: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的教育背景和认知方式也可能间接影响他们描述症状的准确性,医生通过交流,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患者。

举个例子: 比如,医生需要解释“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原理。对于医学专业人士,可以直接解释其作用于T细胞、B细胞等。但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可能需要用类比的方式,比如“就像给你的免疫系统‘按下暂停键’,让它不要那么活跃,去攻击你自己的身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整沟通策略。

总结来说:

医生询问经济情况和学历,并非简单的好奇,而是基于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最有效、最经济、最易被接受的医疗服务这一原则。这是一种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为患者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的智慧体现。

经济情况 帮助医生在“疗效”和“价格”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确保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学历 帮助医生调整沟通策略,提升医患双方的理解和信任,确保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当然,作为患者,我们也可以主动与医生沟通自己的顾虑,比如:“医生,我目前经济上有点紧张,有没有价格更合适的药物推荐?”或者“医生,我不太懂医学术语,您能不能讲得简单易懂一点?” 这种开放的沟通,能让整个就医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经济情况,决定开自费药的比例;

问学历,调整和你沟通的方式。

user avatar

因为他笨,不懂人心,做事不讨好。


三年前在某大型血汗工厂学习,我管第一个乳腺癌病人,谈完话,病人问要交多少钱。


我们那以前做个楔形切一万顶天了,我估摸了一下,说先交2万吧。


同组另一个大夫听到了,直接说:

“两万不够!手术就得5w!”




我后来也打听过,得到的答复就是:

病人能来我们医院,是来看病的,不是来省钱的!




这句话错了吗?

挺冷酷,挺绝情,但绝对没错。

一方面,排除一些通心通脑的博大精深药,大部分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价格是正相关的。


而另一边,越贵的医药费,后期产生纠纷的可能性越小。


我们都知道人死不能复生,那有时候病人死亡,哪怕医院没有过错,为什么还要闹一闹呢?


因为能要到钱。

而高昂的费用,能直接“劝退”经济不那么好的病人,那么,后期为了钱产生的纠纷,就越少。

这也“部分”解释了小型医院的纠纷远多于大型医院。


而在这些大型医院的知名专家,能够在治疗前询问病人的经济状况,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实属不可多得。


不仅不可多得,还能上知乎火一把,不容易。

user avatar

因为想帮你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比如房颤,由于易形成心房内血栓,需要长期吃抗凝药,可以吃华法林也可以吃新型口服抗凝药。

华法林,百年老药,大约4毛钱一片,缺点就是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对它的反应不好,要么不容易起效,起不到抗凝的效果,要么容易过量,引起出血的并发症,而且药效极易受到食物和其他药物的影响,即使以四分之一片为单位来调整用药,也有很大一部分患者难以一直维持药效于合适范围,需要反反复复采血来监测。而且起效需要3~5天的时间,起效前反而具有促凝的作用,需要体外应用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可以用维生素k来拮抗其药效。

华法林最大的优点是便宜。

新型口服抗凝药,比如利伐沙班,一般房颤患者要吃20mg/天,现在降价之后,大约是40元一天,优点是口服后起效快,无需反复采血监测药效,其出血的并发症也较华法林少见,但发生出血并发症之后,或需要行急诊外科手术时,直接的拮抗剂比较难以获得。

新型口服抗凝药最大的缺点就是昂贵。

所以,用药之前,当然要征求患者的意见。

一般我会这么处理,经济条件好的,会首先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经济条件不好的,首先推荐华法林;经济条件一般的,要看文化水平,文化水平还可以的,能安排好定期采血的,可以先用一段时间华法林,看一看效果;文化水平低的,依从性较差的,还是倾向于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果实在接受不了,才会推荐华法林,一般我会让这样的患者加我的微信,方便调整华法林的用量,提高依从性。

比如说安支架这个问题。

现在支架带量采购,如果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当然是要以支架为主,当然伴随着医疗的进步,现在也有了支架之外的更多元的治疗方案。

但是,如果我不想考虑你的经济承受能力,如同陈子扬大佬 @陈子杨Dr.outside 说的那种认为患者来大医院就没抱着省钱心态的医生,或者为了出名,希望把你纳入我承担临床试验,我大可以只跟你谈支架的劣势,极力鼓吹一下新技术,而对新技术的不成熟避而不谈:

“支架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身体里没有好处,我们现在提倡介入无植入的理念,可以先做一个腔内影像学检查,有一部分人可以不用安支架,或者你可以试一下药物球囊和生物可吸收支架。”

实际上介入到底有没有植入,两种方法都没有原则上的问题,都是指南推荐的处理手段,唯一的问题是无植入时使用的耗材,目前花费比较高昂,适合家庭条件好,追求更优质更个体化医疗的患者,但不适合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

所以,遇上这样为患者考虑的专家,是题主的福气,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医生也都是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结合病人的病情和实际情况给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策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