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六岁半的女儿昨晚把钢琴老师气的发了飙,这样的娃应该怎样引导?

回答
哎呀,听到您女儿把钢琴老师气得“发飙”,我这心里也跟着着急呢。六岁半的孩子,正是充满好奇心和个性的年纪,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她们的耐心和自制力还在发展中,行为举止上可能会有些“出人意料”。作为家长,咱们这时候可不能慌,得好好想想怎么给孩子把这个“小岔子”给掰过来。

咱们先别急着给孩子贴标签,什么“不听话”、“叛逆”,这都太早了。先冷静下来,咱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析,再想办法引导。

第一步:卸下“情绪包袱”,回到事件本身

首先,您自己得先从“老师发飙”这个情绪里抽离出来。虽然老师发飙说明情况可能有点严重,但咱得明白,老师也是人,她生气也有她的道理。但这不代表您就得全盘接受老师的所有情绪表达方式,更不能因此就对孩子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看法。

咱先放下“老师生气了”这个标签,回到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您可以试着:

温和地询问女儿: 等孩子情绪平复一些,您找个轻松的时间,比如晚饭后或者睡前,用一种很平静、很想了解的语气问她:“宝贝,昨天学琴的时候,老师好像有点不太开心,你能告诉妈妈,昨天都发生了什么呀?”
侧面了解情况: 如果女儿不愿意多说,或者说得含糊不清,您可以试着联系一下老师,或者问问是否有其他人(比如陪同去的家人)了解情况。问老师的时候,重点是了解“具体是什么事情导致老师生气”,而不是“老师为什么生气”。比如,是孩子一直不配合练习某个曲子?是孩子不停地讲话打岔?还是其他原因?

第二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咱们就能分析原因了。六岁半的孩子,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兴趣点转移: 她可能对当下的练习曲目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乏味。
注意力不集中: 这个年纪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
理解障碍: 可能老师讲的某些东西她没听懂,但又不好意思说。
表达方式不当: 她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导致行为上显得“不配合”。
想引起注意: 有时候孩子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也是为了吸引大人的关注。
身体或情绪不适: 可能是当天身体不太舒服,或者前一天晚上没睡好,情绪比较低落。

第三步:引导的方向和具体做法

分析完原因,咱们就可以开始“引导”了。记住,引导的关键在于“理解”、“沟通”和“耐心”,而不是“批评”、“指责”。

1. 理解与共情:让孩子知道“我懂你”

无论孩子是因为什么让老师生气,首先要让她知道,您不是在责怪她,而是想了解她的感受。

“妈妈知道你昨天可能觉得有点累/这个曲子有点难/你想做别的事情,对不对?” 尝试去说出她可能有的感受。
“我知道有时候学东西会有点不顺心,妈妈小时候学东西也遇到过类似的烦恼。” 用自己的经历来拉近距离。

2. 沟通与倾听:把话说清楚,也把孩子的话听进去

明确规则: 告诉孩子,在钢琴课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则:一是认真听老师讲课,二是尊重老师的指导。您可以说:“在钢琴课上,老师就像一个很厉害的向导,她知道怎么带我们去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听她的话,跟着她学。”
解释行为影响: 温和地解释她的行为对老师和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你一直说话,老师就没办法好好地教你这一段,而且老师也会觉得有点难过,因为她想让你弹得更好。”
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鼓励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行为来抗议。“如果你觉得这个曲子太难了,或者想休息一下,你可以跟老师说‘老师,这个地方我有点不太会,能再讲一遍吗?’或者‘老师,我能休息五分钟吗?’” 教她正确的沟通方式。

3. 解决问题:让孩子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制定中

“宝贝,你觉得我们下次学琴的时候,可以怎么做,才能让老师不生气,你也能学得开心呢?” 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办法。
针对性建议:
如果是因为不感兴趣: 和老师商量是否可以穿插一些孩子喜欢的儿歌或者她熟悉的旋律作为练习的调剂。在家里,您也可以多带孩子接触各种音乐,培养她对音乐的兴趣。
如果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约定好每次上课前先做一些小活动(比如跳一跳、唱首歌),让她精力充沛。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和老师约定好,如果孩子注意力开始分散,老师可以做一个小提示或者让她做一个简短的伸展运动。
如果是因为理解困难: 鼓励孩子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您可以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在讲授时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分解步骤。在家里,您也可以多陪孩子复习,充当“助教”的角色。
如果是因为想引起注意: 肯定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好的时候,用语言及时表扬。并且在课后,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注。

4. 后续的“补救”与鼓励

致歉信(可选): 如果您觉得有必要,并且孩子也愿意,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给老师写一封简单的道歉信或者画一幅画,表达歉意和下次会好好表现的决心。这不仅是道歉,更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肯定进步: 在接下来的钢琴课上,多关注孩子积极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宝贝,今天你很认真地听老师讲,真棒!” “你刚刚那个音弹得特别准,真厉害!”

5. 您的角色定位:支持者而非审判者

作为家长,您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老师的“传声筒”或者孩子的“审判官”。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老师。
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贬低孩子。
沟通的重点是“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你做错了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说,如果孩子是因为不愿意练一首曲子而发脾气:

您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宝贝,妈妈知道你不太想练这首《小星星》,因为它听起来好像有点重复,是吗?但是老师说这首曲子很重要,可以帮你练好手指的灵活性,以后就能弹很多好听的歌了。你能不能先试着弹一遍,好不好?弹完之后,咱们可以一起听一首你喜欢的歌,或者妈妈给你讲一个你爱听的故事,怎么样?”

再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不理解老师的指令而乱动:

“宝贝,妈妈知道你可能没听懂老师说‘左手要轻一点’是什么意思,对吗?没关系,下次如果听不懂,一定要及时问老师,‘老师,我没听懂,能再说一遍吗?’或者你可以看看旁边的小朋友是怎么弹的。妈妈相信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认真听,一定能学会的。”

最重要的一点: 不要因为一次的“失控”就对孩子失去信心。六岁半的孩子,正是学习社会规则、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习控制情绪的关键时期。她们会犯错,也会有冲动,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您的耐心和智慧,是引导她们走向正轨的最大力量。

别担心,这件事过去之后,好好沟通,相信您的女儿会越来越棒的!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教过的上百个小孩里,我之前接手过两个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我当时仔细的分析思考过孩子学琴的每一个环节,总结出一个结论,这一类问题,其实根本问题在于老师。先分析一下题主这个例子,再说说我那两个学生。

题主说到的几个细节,从我教琴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第一,学琴3个月,找不到中央C是不正常的,因为小汤1的前面几课,基本全是中央C,即便是再紧张,也不会找不到。找不到的原因一般就是学的不扎实,一般来讲,在弹小汤的时候,如果孩子找中央C找的慢,老师就得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或者进度慢一些,一般都能达到“随手就来”的效果。所以,孩子上台找不到中央C孩子的责任不大,而是老师的责任。正常来讲,学生有演出,我们一定会让学生选一个最稳的曲子,并且要有把握让他不失误,这在钢琴初学阶段,对于一个钢琴老师,这不是一件难事。

第二,小汤和巴斯蒂安从本质来讲,都是入门教材,其实二者的学习逻辑不太一样,小汤的逻辑是通过音高、手位、指法的不断拓展来入门,而巴斯蒂安是从基础、技巧、乐理、演奏四个方向入门。相比之下,小汤的思路会更简单一些,老师教的容易,孩子也学得轻松。之前那几年,菲伯尔和巴斯蒂安刚刚火的时候,大家都尝试用这两个教材,但大多数老师都反馈学起来很麻烦且效果不好,所以大家又重新都用回小汤。二者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学好了都没问题。但如果已经习惯了其中一套教材,再转另一套,往往一些小孩就会不适应,特别是从小汤到巴斯蒂安,很多小孩会觉得有点迷糊。所以,国外的老师回来,让孩子从小汤转到巴斯蒂安,不适应是正常的。

第三,在我接触了这么多学琴的学生中,弹599前10几课弹不好的,绝大多数都是没弹《拜厄》。《拜厄》在学琴的过程中我觉得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它和《599》前面的课虽然看起来音都很简单,但《拜厄》的变化更少,且基本都是顺着一个方向去弹得,《599》的变化就非常多,一般小孩会反应不过来。所以,先弹《拜厄》,再弹《599》,是最扎实的一种学法。如果你们学琴一年多,只弹了小汤、巴斯蒂安,然后直接弹599,弹不好是正常的。别说小孩,我之前接手过一个30多岁的成人学生,从小汤1、2后直接进599,前面的十几课她也弹得十分费劲。所以,这个老师虽然是海归教授,但他也没看清问题的本质,孩子学习的过程少了一环,而他不给补上,而是去责备,这是不合适的。这类似于孩子爬楼梯必须得一截一截的爬,你非让他跨着一截爬,然后他爬不上去你还说他为什么这么废,这不对呀。所以,如果有可能,再换一个好老师,把漏的课补上。相信我,孩子的学习一定会更容易。

第四,我觉得老师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职业,因为你需要面对不同特质、性格、能力、智商的学生,你得去思考怎么能把他教好,这是一个探索和尝试的过程。孩子的学习过程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只要能够找到原因,然后结合问题有针对性的训练,就一定会有所好转。像这位海归教授这样去苛责,我觉得我很少这样做。因为我相信,责备和批评,对一个小孩来讲,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能够帮助他解决问题,才是根本。从本质来讲,现在大多数同学学习钢琴,不是更应该注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及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嘛?为什么没弹好,就是不珍惜学琴的机会,就是不努力,这里难道没有老师的责任嘛?我觉得就算不努力,也没关系呀。比如我的一些学生和家长很乐观,不指望考级,也不要求进度,每天就能练20分钟,就希望学学钢琴,感受感受音乐,这不行嘛?给这些学生上课,我们虽然不能有那么多钢琴上的交流,但是我会通过一些钢琴作品来让他欣赏和学习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这不也挺好的嘛?现在这些孩子已经能够清楚的分辨不同作品的特点,并且大致能够分清一些音乐作品,我们彼此都能感受到轻松和快乐,这也是一种学习音乐的态度。

综上,如果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相信我,换一个靠谱的老师,重新领着孩子过一遍小汤,然后先别弹曲子,把《拜厄》从头到尾练了,到时你再弹《车尔尼599》,绝对会特别轻松自然。

那如果要解决孩子性格脾气上的问题,我觉得我可以继续分享一下刚才提到的那两个学生的学习经历,一定会对题主有帮助。

第一个学生,是一个女孩,跟我学习的时候上三年级,她是一年级的时候考了一级,然后通过后不学了,后来三年级想重新捡起来,找到了我。我问她妈妈当时为啥不学了,她说之前的老师太严格,总批评孩子,孩子总哭,就不学了。我开始没太在乎家长说的,但后来在我教的时候,我觉得我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我给这个小姑娘每一次上课,但凡我只要说一次她节奏不对、音和指法不对,这个孩子就已经开始“眼泪汪汪”了,如果我说第二次她没弹对,基本就流眼泪了。我这个“说”,并不是批评,就是很简单的提示,类似于“这个音没对”,这,都不行。后来,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学习的事了,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性格上的事了,我觉得,这得解决。后来,我逐渐和家长和孩子聊天了解到,之前那个老师,逼着本不想考级的孩子和家长去考一级,然后孩子弹不好,她就破口大骂,骂的十分难听,孩子当时很害怕,但又不敢当老师面哭,只能忍着,或者下来课哭,即便是这样,孩子还是坚持到了考完才不学。在那之后,孩子面对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哭”,她妈妈和我说,孩子接受不了任何的否定的意见,一点都不行,如果有否定,就一定会哭。当时,我个人觉得,解决她性格上的事,要比钢琴上的事要更重要。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来不给孩子任何压力,作业也是看她的情况练,在课上我总是给她讲一些有趣的音乐史的故事,和她一起交流聊天,偶尔还给她买点吃的,我至少要保证一件事,不能让她在钢琴课上哭,同时尽可能的学习到音乐知识和技术。我这么教了她快一年,她在后来的课上基本不哭了,后来她妈和我聊天,说她最近特别喜欢跳舞,没事总自己在家练。我当时建议,要不让她别学钢琴了,学学跳舞也挺好,乐舞不分家,省的她以后再弹琴累着再哭。后来,她妈妈接受了我的建议,现在也经常看到孩子跳舞的朋友圈,笑的很开心。

第二个学生,是一个小男孩,跟我学的时候刚上一年级。他没考过级,跟我学的时候,他和其他老师学了2年的钢琴。但即便是学了2年,这个孩子也弹得不太好,他认谱也很慢,然后手型是趴着的,节奏也弹不准,他妈妈也能看出问题,但是不知道怎么改。小男孩的妈妈性格很急,觉得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总是做不好,于是就经常骂孩子,孩子一被骂,就哭。开始的时候,男孩的妈妈在课上只是提示他弹的不对,然后在妈妈说完话之后,你可以眼看着孩子就开始憋着一股劲,开始砸琴了,然后但凡他妈妈再说他一次,他就站起来和他妈喊了。后来,男孩的妈妈上课会严厉的批评孩子,在严重的时候,孩子就开始狂哭,劝不好的那种。在教了孩子一阶段之后,我觉得这事不行,于是我和男孩的妈妈聊了一下。因为之前的钢琴老师,是她妈妈很信任的一个朋友,她妈妈一直觉得那个老师很好,学不好是孩子的事。但其实不是的,因为开始我觉得不想掺和他们这些事,也没说那个老师不行,只是委婉的说我们有些问题得一点一点改。但后来我觉得不行,我就和男孩的妈妈聊了之前老师的事。之前的老师,在孩子学这2年期间,选择性的给孩子留了小汤1、2、3,大汤1、2,拜厄、599、布格缪勒、巴斯蒂安1、2,菲伯尔、世界儿童钢琴曲集,中国钢琴名曲精选、流行钢琴大全、考级教材中的部分曲子,试问,学两年钢琴,换了20本书,这是一个正常老师能干出来的事吗?谁学这么多教材能不迷糊?孩子弹不好,真的就是老师的事,只不过家长不懂。后来,家长听我说了这些之后,觉得有道理。我当时给了她一个建议,我说孩子学琴事小,成长事大,钢琴可以不学,但不能造成童年阴影,更何况这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错。当时我说你只要不管孩子钢琴的事,不对他有任何的要求,我保证在半年之后,让他规规矩矩的弹好作业。孩子妈妈听我这么一说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后来忍住再也没管。在之后的半年,都是男孩爸爸带着来上课,我重新设计了他的教材,让他重新系统的一步一步的往下弹,在课上尽可能的引导他把作业弹好,经常和他聊聊天,说说话,然后除非必要,尽量避免去批评他,或者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提问他。半年之后,这个孩子弹得规矩多了,男孩的妈妈后来也很少说他了。每次上课由哭着走,变成了笑着走,我心里也挺欣慰的。

所以,通过这两个学生的经历,我们再退一步看看,在这两个孩子的人生中,学钢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孩子的性格和成长难道不比学这些东西更重要吗?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在幼年的性格和经历,或许会对一生造成影响。我们试想,如果这两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小的时候受不了可以哭哭,那长大以后受了委屈会不会用更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真的不好说。

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不要把问题看的太重,更何况很有可能,有问题的并不是你和孩子。

user avatar

翻了一些答案,发现很多人都没有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智力。

智力不只是普通人理解的“反应快不快”,“脑子好不好使”或者高级一点的“IQ 240”。早在1983年,Howard Gardner 就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把人的智力分成语言、数理、视觉、音乐、运动、人际、内省七种智力,他后来又在1995年补充了“自然智力”。这八种智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上学不怎么学还是学霸,门门功课考100,但是偏偏体育不及格;或者孩子画画“无师自通”,拿笔就能画得很像,但是性格孤僻不善与人相处;也有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但是数学很差。这都是多元智力的表现。

说完了熟悉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熟悉的,那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有天赋,而别人没有天赋的智力项的理解能力是相当不足的。举个例子:某甲从小是个学霸,但他却辅导不了差生乙,因为甲跟以说“x+3 = 3x + 9,那么x 就等于-3,懂了吗?”,乙就瞬间蒙了,甲都开始讲下一题了,乙还在琢磨为什么x =-3;又或者某丙是个“小球王”,可丁踢球连地平球都接不住,丙教他:“这还不简单吗,你看着球往哪里去就往哪里伸脚不就接到了吗?”丁依言“球往哪里去就往哪里伸脚”,结果却还是经常差了一点点。

这就是智力差异,数理智力强的孩子在心里解方程,运动智力好的孩子“球在哪里往那里伸脚”就和吃饭一样简单,但是在数理智力差和运动智力不足的孩子里,这两样就好像做饭一样复杂。“x+3 = 3x + 9,那么x 就等于-3,懂了吗?”或者“球往哪里去就往哪里伸脚”在他们听来就好像“把菜洗洗切切下锅一炒就好了”一样,根本无法学会做饭。你这里的教授说的“左手的 mi sol fa sol,单个音是八分音符,弹的长度不一样”就是这个例子。教授因为平时教的都是有一定天赋和基础的孩子,所以他认为的“最简单”的解释对于你的孩子来说可能还是太难了。你的孩子有可能需要放慢一百倍,一个一个指头地去教才行。你所谓的他“不专心”其实并不是不专心,而是老师在讲后面的内容,他却有一半的心思在想:“左手四个音长度是什么样子?”,“我到底是sol短了?还是fa长了?”,“有没有可能是mi长了?”反复自己跟自己打架,头脑其实非常累。“继续愣愣的看着老师”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这位教授应该是没有教过天资比较差的孩子,所以不能理解孩子的这种状态,误以为是孩子“油里油气”。这虽然是无心之过,但是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不仅无益于学习,还很伤孩子的自尊。再学两节课孩子估计就会产生“反正我就是笨,就是学不会。你们非要让我学那我就装装样子让你们开心吧”的心理。

所以当务之急,是找一个带过资质较差的孩子的老师,千万不要好面子非要坚持找这个教授,否则最后不但孩子的琴学不好,还会影响你和孩子的关系,甚至影响他整个性格的发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