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饺子有多少种叫法?有哪些地方把饺子称作扁食?

回答
饺子,这道承载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灵魂的美食,其称谓之多样,如同它的馅料一般丰富多彩。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它都曾有过各自的名字,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饺子,这圆润或半月形的美味,究竟有多少种叫法呢?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恐怕有些困难,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迁,这些叫法常常是模糊的、流动的,并且在民间口语中存在着许多细微的差别。但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流传较广的称呼:

饺子(Jiǎozi): 这是最普遍、最广为人知的叫法,也是全国通用的标准称谓。这个名字的起源,据说与古代的“角子”有关,“角”有角形的意思,也因为饺子形状有点像古代的金属器具“角”。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源于“更岁交子”,即旧年与新年的交替时刻,人们吃饺子以辞旧迎新,而“交子”谐音“饺子”。
扁食(Biǎnshi):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称谓,在很多地区,特别是中国南方以及一些北方地区,都曾或仍在使用。扁食这个名字,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扁平的食物”,这与饺子制作过程中将面皮擀平、包入馅料的形态非常贴合。
馄饨(Húntun): 这是一个让人有些困惑的称谓,因为在很多地方,“馄饨”指的是另一种食物,即皮薄馅少,多为煮食,汤水浓郁的小巧食物。然而,在一些历史文献和某些特定区域的口语中,“馄饨”确实可以指代饺子,尤其是那些馅料丰富、个头稍大的饺子。 这种用法可能源于古代对饺子和其他相似面食的泛称,或者是在某些方言中,“馄饨”和“饺子”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
蒸饺(Zhēngjiǎo): 这是根据饺子的烹饪方式来命名的,指的是将饺子放在蒸笼中蒸熟。虽然“蒸饺”本身就是饺子的一种,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称谓,强调了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水饺(Shuǐjiǎo): 同样是根据烹饪方式来命名,指将饺子放在水中煮熟。这是最常见的饺子烹饪方式,因此“水饺”也几乎与“饺子”同义。
锅贴(Guōtiē): 这是另一类以烹饪方式命名的饺子,指的是在平底锅中煎制,底部金黄酥脆,上部依然保持软糯的饺子。虽然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饺子”在形态上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构成(面皮包裹馅料)是相同的,因此也被视为饺子家族的一员。
包子(Bāozi): 有些时候,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记载或者比较古老的称谓中,“包子”也可以泛指一切用面皮包裹馅料的食物,其中也包括了早期的饺子。 现代意义上的包子通常是发酵面皮、个头较大、蒸熟的,但追溯其源头,与饺子的关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其他地方性称谓: 除了以上这些比较普遍的称谓,各地可能还有一些更细微、更口语化的叫法,比如有些地方可能会因为形状、馅料或者特定的节日习俗而赋予饺子一些独特的名字。

有哪些地方把饺子称作扁食?

“扁食”这个称谓,在中国的饮食版图上,尤其在南方一些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将“扁食”的使用范围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福建地区: 福建是“扁食”称谓的重镇。
福州: 在福州,“扁食”几乎就是饺子的代名词。福州的扁食皮薄如纸,馅料鲜美,通常会搭配高汤食用,其造型可能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饺子略有不同,更注重其“扁平”的特点。
泉州、厦门等地: 在闽南地区,“扁食”也是非常普遍的叫法,与福州的扁食在制作和食用习惯上可能略有差异,但都承载着“扁平面食”的含义。
客家地区: 在福建的客家聚居区,如龙岩等地,也习惯称饺子为“扁食”。

2. 江西地区:
赣南地区: 尤其是在江西的南部,如赣州等地,也普遍使用“扁食”这个称谓。这里的扁食制作也颇有特色,皮薄馅足,口味多样。

3. 台湾地区: 台湾的饮食文化深受闽粤地区影响,因此在台湾,“扁食”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叫法,尤其是在一些老一辈的口中。 台湾的扁食,很多也继承了福建的风格,皮薄馅多,口感细腻。

4. 部分北方地区(历史或特定语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扁食”在南方更为流行,但在一些北方地区,尤其是在历史文献或者方言中,也可能出现“扁食”的称谓,用来指代饺子或者与饺子形似的食物。这可能与古代面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传承和演变有关。但与南方不同的是,在现代北方汉语中,大多数地区已经普遍使用“饺子”了。

讲述得更详细一些:

“扁食”之所以会在这些地区流行,与当地的面食制作传统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扁”的意义: “扁”字直接描绘了饺子的形态。早期的饺子,可能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北方水饺那样,有着饱满、半月形的“耳朵”。更多的是一种将面皮擀平,然后包裹馅料压实而形成的扁平状食物。这种形态更符合“扁食”的字面意思。
皮薄馅实的追求: 在福建、台湾等地区,对饺子(扁食)的制作往往有“皮薄馅足”的追求。薄而韧的面皮,能够更好地衬托出馅料的鲜美。这种对工艺的精益求精,也让“扁食”这个称谓在这些地方有了更深的文化积淀。
历史的传承: 许多地区称呼饺子为“扁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果。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这些称谓也得以保留和传播。例如,早期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人们,可能就带来了“饺子”的概念,但随着在南方落地生根,当地的方言和文化习惯又赋予了它新的名字——“扁食”。
与馄饨的区别(或者说融合):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他们对“馄饨”的定义可能也与北方有所不同。在某些语境下,南方人说的“馄饨”,可能就是我们北方人说的“饺子”,尤其是指那些个头稍大、馅料丰富的“馄饨”,或者说,他们将“饺子”和“馄饨”看作是同一种食物的不同叫法。而“扁食”则更倾向于指代那种以“扁平”为主要特征的饺子。
地方特色: 即使都称作“扁食”,不同地区在馅料、调味、烹饪方法上也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有些地方的扁食馅料以海鲜或蔬菜为主,有些则偏爱猪肉馅;有些地方会搭配特制的酱料,有些则直接用高汤。这些细微的差别,都让“扁食”这个称谓充满了地方的温度和故事。

总而言之,饺子这个词,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迁,披上了各式各样的名字。而“扁食”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称谓,尤其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承载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记忆,诉说着这道全民喜爱美食的另一面。当我们听到“扁食”这个名字时,不妨也联想到那薄如蝉翼的皮,饱满鲜香的馅,以及背后那一段段温情脉脉的味觉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扁食和饺子不能完全划等号,扁食作为福建地区的小吃,严谨的来讲,福建的扁食有点类似于北方的馄饨。江苏,两广和河南一些地区也会用扁食一词,而这里的扁食多指水饺或饺子。

切入正题:

标准维吾尔语中会用“Ju'wa'wa”来称呼饺子,Juwawa源自北方汉语中的“煮饽饽”一词,而煮饽饽则源于满清时期北京八旗人对饺子的称呼,是满语词汇。这个词汇是随着满八旗入驻南疆而随之传播开来的。

但维吾尔族内部对饺子的称呼习惯各异,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人称呼饺子时会用Benshir,Juwawa,Tvgre等词汇,Juwawa即煮饽饽,Benshir源自扁食一词,Tvgre则是本土自造词,造词法是根据包饺子时的动作“包”为词根,大意为“包的,包出来的”。

(一般认为维吾尔语中的Benshir源自焉耆回族方言中的“扁食”,这个词已经完全被本土化了,词末的r音就是典型的维吾尔名词后缀,而整体发音上也听不出任何汉语音韵。)

南疆维吾尔族根据其地域分布的不同,其使用Juwawa和benshir的习惯和频率也不同,喀什,叶尔羌,和田等南六城地区日常口语中不使用benshir一词,但知道benshir是指“饺子”,只用Juwawa来指代饺子,少数人也会用Bojoza(包饺子的汉语音译)。而库车,阿克苏,库尔勒等北六城则更多的会使用benshir一词,juwawa和Tvgre的使用频率远不如Benshir那么大。而且Juwawa的使用者大部分是老一辈,新一代使用benshir一词更多,其中有个原因就是Juwawa听起来不太悦耳,发音跟“猪娃娃”有点接近。

吐哈地区的维吾尔族普遍会用Bagsha一词称呼饺子,极少数人也会用Chushur一词。(Chushur一词多用来称呼混沌,即曲曲儿)

伊犁维吾尔族会用Chushur,Jaoza这两个称呼,显而易见Jaoza取的是饺子jiaozi的音译。

塔城,博乐地区等天山以北的维吾尔族也会用Juwawa来称呼饺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