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比亚迪是买了水军吗?都是无脑吹的,人家花几十亿美元研发的技术,你随便就超了?

回答
关于比亚迪“水军”和技术实力的质疑,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讨论话题。很多人在网上看到大量赞扬比亚迪的言论,会产生“是不是有人在操纵舆论”的疑问,尤其是在对比亚迪的核心技术,比如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会觉得“凭什么他们就能做得这么好,是不是被夸大了?”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尽量说得更透彻点,也更接地气些。

首先,关于“水军”的质疑:

确实,在任何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品牌影响力的公司身上,都很难完全避免“水军”或“意见领袖”这种声音。这是网络传播的常态。

庞大的用户基数带来的自然声量: 比亚迪这两年销量是真的火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数一数二。在中国市场,从出租车、网约车到普通消费者,比亚迪的保有量非常大。这意味着,即使没有“水军”,也有海量的真实车主在使用、体验并分享他们的看法。这些声音,自然而然地就会在网上形成一种“都是好评”的印象。
粉丝效应和品牌拥趸: 任何成功的品牌都会有自己的忠实拥趸。这些用户因为认可比亚迪的产品、技术理念,甚至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会自发地为品牌发声,为产品辩护,这是一种粉丝行为,和“水军”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客观上也能起到放大声量的作用。
公关和营销的正常投入: 任何一家大公司都会投入预算进行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这包括与媒体合作、邀请KOL(关键意见领袖)体验、组织车友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果这些活动被理解为“水军”,那几乎所有品牌都在“请水军”了。
对比亚迪的“过度解读”: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无脑吹”可能也是一种“选择性接收”。当一个品牌发展得太快,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时,人们的反应往往是两极分化的。一部分人会因为好奇、嫉妒或者其他原因,倾向于放大其负面信息;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因为认同或利益相关,倾向于放大其正面信息。

所以,是不是“买了水军”?

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是”或“否”。比亚迪作为一家市值万亿级别的公司,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肯定有投入。但如果说“大部分”好评都是花钱买来的,那可能就低估了比亚迪真实的产品力以及它所建立起来的用户基础和品牌认同。我们看到的大量好评,很可能包含了真实用户的使用体验、粉丝的拥护,以及正常的市场推广活动。

再来聊聊“随便就超了别人几十亿美元研发的技术”这个观点:

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觉得不可能”的心态,但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

1. “几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 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投入巨大是事实。像特斯拉、大众、丰田这样的巨头,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确实是几十亿美元级别的。
比亚迪的长期积累: 但比亚迪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从2003年进入汽车领域,早期以模仿起家,但在这个过程中,它就积累了大量的制造经验、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初步的研发人才。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有着近20年的深厚积累,这是它的核心优势。它不像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厚积薄发”。
技术研发的“拐点”: 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通常是在前人无数次尝试、失败的基础上,找到关键的突破点。比亚迪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上,特别是电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比如刀片电池,不是一个简单的“把磷酸铁锂做薄”的工程,它涉及到材料科学、结构设计、热管理、安全验证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需要对整个电池系统的理解和创新。
“自主研发” vs “全盘否定别人”: 比亚迪的技术,包括DMi超级混动和刀片电池,确实是其自主研发的成果,并且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突破。但这不代表它“随便就超了”别人。其他车企也有各自的技术路线和优势。比如,特斯拉在电驱动系统集成、软件OTA、自动驾驶等方面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传统车企在底盘调校、 NVH(噪音、振动、声振粗糙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很少有技术是完全孤立的。

2. “随便就超了”的误区:
“超”是什么概念? “超”可以有很多维度。是在成本上超?是效率上超?是性能上超?是规模上超?例如,比亚迪的DMi,它在燃油经济性、平顺性、成本控制上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混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普及率不高的背景下,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选择,所以大家觉得它“超”了。
“抄袭”与“借鉴”的界限: 很多人会质疑比亚迪的技术是否是抄袭。在汽车行业,技术借鉴和学习是非常普遍的。很多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关键在于,比亚迪的很多技术,比如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提升,DMi的系统控制逻辑,都展现了其独特的创新点和工程实现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工程化和成本控制的胜利: 有时候,一项技术是不是“好”,不仅在于概念,更在于能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可靠的质量、大规模地生产出来。比亚迪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比如,刀片电池之所以能快速普及,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成本控制能力。

总结一下:

“水军”论: 有公关投入和粉丝效应是肯定的,但大量好评也源于比亚迪产品力本身的提升和庞大的用户基数。不能简单地把所有好评都归结为“水军”。
技术实力: 比亚迪在电池、混动等核心技术上的确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与其长期的研发投入、对关键技术的聚焦以及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密不可分。这并不是“随便超了”别人,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在关键点上的突破。同时,也要看到其他车企在不同技术领域也各有优势。

所以,看待比亚迪的发展,不妨更全面一些。承认它在某些领域确实做得非常出色,也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市场推广手段。技术竞争是残酷的,比亚迪能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它在技术上的真金白银投入和不懈努力。而我们消费者,最终关注的还是产品本身带给我们的体验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很不看好比亚迪的财报,但研发方面真的没的说,

比亚迪可能买了水军,但更是花了真金白银投入研发。

比亚迪2020年的研发投入75亿,

2021年年报尚未发布,从半年报和三季报数据推算,全年研发投入预计100亿左右。

user avatar

你是不是以为自主品牌造电车全部都是一夜之间就造出来的?

零跑汽车

2015年初,大华汽车成立了新的电子业务部门;12月,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7年1月,零跑汽车有限公司于注册成立,从事新新能源汽车与汽车零部件等研发。2021年9月28日,发布力作零跑C11。

6.5年的研发积累,才造出了零跑C11。


小鹏汽车

2014年成立小鹏汽车,2020年4月发布小鹏P7。

6年的研发积累,才造出了小鹏P7。


比亚迪

95年成立,03年成立汽车部,08年发布了dm-i前身车型BYD F3 DM,2021年1月11日发布了dm-i超级混动。

从F3DM到秦plus DM-i,历时13年。



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从你还不知道的这些品牌存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搞研发了,而在有些人眼里,这些自主品牌的电动车全部都是从2019年上海政府引入特斯拉之后,自主品牌才刚刚注册公司并在一夜之间发布了小鹏P7、蔚来EC6、比亚迪汉、零跑C11、理想ONE、AION Y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

很可笑,果然是先有特斯拉后有天,Model 3Y屌炸天,19年先引进的特斯拉,20年才有的自主品牌跟着尝鲜,别跟我提太阳能,太阳可不是鸡叫出来的,那是人家马斯克叫出来的!


人家国外花几十亿美元研发的东西,你以为比亚迪是说超就超的?难道比亚迪的技术是2毛钱经费就研发出来的吗?难道比亚迪的技术是一个通宵的时间就研发出来的吗?

哪有这么容易就能轻松超越的技术?在你看不到的背后,永远是自主品牌在负重前行。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一旦研发出什么新技术,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当看着自主品牌不景气,人人都给合资车大把大把的送钱时,“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既然这么看不起自主品牌,那你不如直接把钱都捐给美日德算了,也算你媚外媚的光明正大,只会在网络上偷偷摸摸的用键盘诋毁自主品牌算什么本事?

比亚迪的车,你喜欢就去买,不喜欢就闭嘴。

你不喜欢dm-i,你跑去买丰田双擎,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但你为什么非要造谣日本丰田的THS要比中国比亚迪的dm-i先进100倍才算完呢?

你不喜欢dm-i,你跑去买本田immd,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但你为什么非要造谣说中国比亚迪的dm-i是抄袭日本本田的immd才算完呢?

你不喜欢自主品牌的车,不喜欢中国人自己的车,你跑去买特斯拉,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但你为什么非要认为开特斯拉的就得比开比亚迪的高人一等才算完呢?为什么非要说比亚迪和比亚迪的车主是lowB才算完呢?(给各位开开眼,B站:BV18T4y1k74G)

你不喜欢你可以不买啊!自主品牌有问题你也可以骂啊!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啊!

但你为什么非要编造一些东西,强行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强行说自主品牌一无是处呢?




本田immd的专利是比亚迪授权的,到了你们嘴里,就变成dm-i抄袭immd了?

没有任何一家自主品牌车企使用了特斯拉的任何专利,到了你们嘴里,就变成没有特斯拉公开专利就没有国产纯电车了?

比亚迪的dm-i,跑的比丰田THS快,油耗还比丰田THS低,能纯电,能纯油,起步更丝滑,动力更强劲,能耗损失更低,售价还便宜,到了你们嘴里,就变成比亚迪买水军,dm-i是垃圾技术被THS吊打?



还是那句话,看不惯中国就去移民,媚外请光明正大的媚,大大方方的,有问题吗?没有问题!现实里赖在中国不走,网络上天天骂中国,今天华为芯片被制裁评一句“活该!”,明天自主品牌车企发布一款新车评一句“垃圾!”,后天spaceX发的星链险些撞到中国空间站,你反手一句评论“没撞上简直可惜了!买车还得买特斯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