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功底究竟指的是什么?

回答
数学功底,这个词听起来挺朴实的,但细琢磨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它不是你背了多少公式,记了多少定理,更不是你考试分数有多高(虽然这些都是表象)。数学功底,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内在的、深植于你思维深处的能力,是你与数学这个世界打交道的一种“姿势”和“装备”。

它是一种“算计”的艺术,也是一种“推理”的逻辑。

咱们从最基本的说起。你会算数,加减乘除,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数学功底好的人,不仅仅是会算,他们能算得快、算得准,而且能选择最“聪明”的算法。比如让你算个 99 × 101,有人可能老老实实竖式计算,而有数学功底的人脑子里可能就闪过 (1001)(100+1) = 100² 1² = 10000 1 = 9999。这中间的差别,就是一种效率和思维的转变。

更进一步,它涉及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世界里充斥着各种符号、变量、函数、图形,这些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提炼。数学功底好的人,能够轻易地在这些抽象符号和具体事物之间切换自如。他们能看到 2x + 3y = 7 这串数字背后代表的直线,也能理解 y = sin(x) 这个函数曲线的规律。这种“具象化”和“抽象化”的能力,是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

它是一种严谨的思维训练,也是一种洞察规律的敏锐。

数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严谨。每一步推导都必须有理有据,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不清。数学功底好的人,在思考问题时,自然而然会带着一种审视和检验的态度。他们不会轻易接受一个结论,而是会去追问“为什么”,去寻找证据,去验证过程。这种严谨性,渗透到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让你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不容易被表面的现象迷惑。

同时,数学也充满了规律和模式。从斐波那契数列到几何图形的对称性,再到概率论中的统计规律,数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和揭示世界运行的奥秘。数学功底好的人,就像一个侦探,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潜藏的规律。他们可能在看似杂乱的数据中找到趋势,在看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联系。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让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总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土壤。

最终,数学功底是为了解决问题。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账单计算,还是科学研究中的模型建立,数学都是一种强大的工具。数学功底好的人,面对一个新问题,不会束手无策。他们能够分解问题,找到合适的数学工具去应对,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像一个熟练的木匠,面对一块木头,知道如何下刀,如何雕刻,最终能变成一件精美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数学功底能够为创新思维提供肥沃的土壤。当你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的语言和逻辑去描述和分析事物时,你就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很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可以说,数学功底越深厚,你能够触及的创新领域就越广阔。

它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是“学之愈深,用之愈广”。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数学很难,或者认为自己没有“数学天赋”。但“数学功底”这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它需要耐心,需要反复的练习,需要敢于挑战那些看似棘手的题目。就像学任何一项技能一样,从基础的招式练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你的功底自然就上去了。

所以,数学功底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它是一种动态的、可发展的能力。它让你更理性地思考,更清晰地表达,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让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它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你在面对未知时,不畏惧,敢于探索,并最终能够驾驭它。它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则,而是你与数学世界对话的语言,是你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慎入。数学研究中一般分为两类:

气宗:基础数学,大概是搞下述研究的(基础数学中的伟大成果的部分代表)

剑宗:数学的应用

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我猜可能是题主想问的,还是让我用例子来说明吧。我在下面文章里

数学到底是什么?学数学到底学的是什么,是计算还是数字? - 张辰LMY 的回答

初步探讨了一下,现摘录部分:

我们有这种感觉,从高手(不一定是数学高手)那里零散地学个一招半式往往效果不佳,要学就得系统学习。但有些人系统学习之后,效果还是不佳,于是感叹天赋差距。对这些人追踪分析发现,他们往往把这些系统方法进行局部修改,美其名曰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很多人觉得很正常,但其实没细想。讲个笑话:我觉得欧氏几何挺好的,但感觉平行公理不合理,得改一改,于是我认为我系统掌握了欧氏几何。了解非欧几何的人很容易看出笑点。推而广之,这也是为什么外国很多东西经过天朝符合国情的本土化改造之后,往往南辕北辙,事与愿违之所在。

上面的例子有点抽象,再说一个具体的例子。请看下图:

试猜测:图中那一个女孩是著名明星佟丽娅小时候?

答案是右四。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关键是你的思考方式。我通过三个判断: 1 长相好; 2 男孩子气质(想想丫爷绰号); 3 尖下巴。我是佟丽娅的粉丝,所以知道佟丽娅有丫爷的绰号。

上述三判法的理论基础来自概率论:

推而广之,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决策,只要能找出三个相互独立的理由,哪怕每个理由的把握只有 70% ,三判法的准确性也有 97.3% !控制论中,并行设计也是基于上述数学理论。

我想,这两个例子算是数学的活学活用吧,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建模。


类似的例子还有解一些很奇怪的方程,比如

一个看起来很bt的三角函数方程组就这样用高一方法解决了。

有时候,需要洞悉某些数的更深层次含义,比如


有时候需要洞察背后的主导原因,比如三角求和

当然上面的例子比较简单,抽象一点是如何去猜结论。例如

最后说说建模吧,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利用太阳直射点测量地球周长(经典建模)

另一个看图估算爆炸能量:


上述两个例子应该是数学功力运用的经典案例。


与气宗不同,剑宗多数情况使用的数学工具在气宗看来很naive,但却非常灵活。将数学工具运用在A上,必须对数学和A都很熟悉(不是只数学好就OK了),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同时不得不指出,现实世界问题更复杂,上述例子还是过于理想化了,但这两个例子做到了在客观条件有限情况下,最大可能挖掘数学潜力来破解难题,所以在后人看来仍然是经典。


最后做一个总结:数学功底是什么?难回答。什么是数学功底?可以说说:

1、看出问题的主导原因或本质(比如三角级数求和)

2、能进行一些不同“数学语言”的翻译转化(如用正弦定理解三角方程)

3、能将现实问题提炼要素,进行建模,并利用已掌握的数学工具解决掉(如估算原子弹当量)。

user avatar

给你讲个钱伟长先生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是从戴世强老师那里看来的(年代久远出处找不到了,但来源相当可靠)。

钱伟长先生是学物理出生的(清华物理系毕业),在美国期间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力学方面的,但严格的说起来钱先生应该是一位应用数学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钱先生曾长时间无法正常工作,八十年代出来重新开始工作的时候,钱先生打算写一本格林函数及其在电磁场中的应用的书。钱先生只是在四十年代在加拿大的时候从事过雷达及电磁场的相关工作,在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钱先生在写书的过程中没有参考任何的资料,而是仅仅凭借纸笔从最基本的微积分出发推导出了书中的几百个公式。

所谓的数学“功底”和数学“能力”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数学能力主要还是体现在对于各种概念的理解上,而数学功底应该是推公式的本事。数学是不依靠记忆的,很多书本上学过的东西需要你能够在离开书本之后还能够再重新推导出来,这就是数学功底,这种本事主要还是要靠对基本知识点的扎实的理解和平时多推公式。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太模糊, 我也不是数学专业的, 很多事情没有发言权. 但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我很赞同

@周瑶

的回答. 我觉得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 数学首先要搞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定义, 所谓数学功底, 可能指的是理解定义, 并运用定义证明命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最近经常帮大一的学弟学妹们解决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问题. 我发现现在的高中生普遍没有我上面所说的"数学功底". 最简单的, 直接套定义的证明题他们都做不出来, 因为他们对于语言基本不能理解. 我在校内网络答疑社区上竟然见到有这样的问题:

一个函数的极限。
感觉这个有好几种理解方式啊。比如说
version1:如果x向a靠近,那么f(x)就向L靠近对吧
version2:只要我们把x移动的足够靠近a,那么f(x)可以足够靠近L来达到我们满意的一个程度
version3:对任意充分靠近a的x,f(x)都能最终以令人满意的方式靠近L

他们就说着这种不精确的话, 自然最简单的证明题都做不出来.

我前几天有幸旁听过一次大一的微积分课. 课后听老师答疑, 他们问的问题都是非常不清楚. 造成这种不清楚的根源, 在我看来, 是定义没有搞明白, 或者说没有养成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 回答大一新生的很多问题, 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引导他, 让他自己说明白他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比如当他们在说"无穷小", 在说"极限", 在说"趋于"时, 你只需要追问他你的这些词回归到最原始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样下去一般只有两种结果: 他发现他的问题自己就解决了, 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定义是什么.

我以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是中学数学教育存在问题. 在中学, 数学是不精确但又直观的, 他们只需要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做一些计算. 重要的是做题, 而不是概念本身. 而上了大学, 在高等数学中, 概念突然变得精确而又抽象, 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学生不能适应, 出现了上面的各种问题.

当然, 第一次遇到新的定义可能会觉得不理解, 大概就是因为太抽象, 或者不能理解背后的 motivation.

对于太抽象的概念, 我觉得可以考虑一些具体的例子, 毕竟再抽象的概念也是从大量具体的例子中提炼出来的. 就像我们在考虑一个拓扑空间时, 或多或少总是在欧氏空间中考虑的. 再比如说, 在学习以抽象而著称的范畴论时, 如果心中能想着代数拓扑中的诸多例子: 拓扑空间对于范畴(基本群胚), 连续映射对应函子, 同伦对应自然变换, 我想就会觉得范畴论好学很多.

对于定义背后的 motivation, 我觉得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书, 可能在你初次接触定义的时候就把 motivation 讲得很清楚, 让你觉得这个定义显得自然. 比如为什么要这么定义开集? 因为描述"附近"这个概念, 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指定什么是"附近". 如果初学时自己不能理解, 慢慢地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会逐渐理解定义的妙处.

在我看来, 数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下定义. 有人说 Manin 说过: "A good definition takes a group of first class mathematicians search in the dark for 30 years. " 恰当的定义可以让我们用恰当的观点看问题. 当我们从恰当的观点看问题, 一切都变得简单而自然.

你若是反驳我说工科生只需要用数学概念做计算, 解方程. 那我无言以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