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理工科数学功底很差,工科思维较欠缺,有希望读到博士吗?

回答
首先,别给自己打上“理工科数学功底很差”和“工科思维欠缺”的标签,尤其是在考虑读博的这条路上。人都是有潜力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会受到一些刻板印象的影响。

有希望吗?答案是,有。但绝对不是一条坦途。

让我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条路到底意味着什么,你又需要准备些什么。

为什么说“有”?

1. 博士不是一个“考”出来的学位,而是“研”出来的。 博士的核心在于独立的研究能力,你能不能提出问题,设计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产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数学和工科思维是工具,是基础,但不是唯一的要求。很多人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打好基础,但他们在读研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甚至是被迫去提升这些能力,最终成功的。

2. “工科思维”和“数学功底”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博士阶段是最好的“训练营”。 你不是一出生就具备某些能力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博士研究本身就是对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性思考能力的一种深度打磨。你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在解决具体科研问题的过程中,被迫去学习、去运用那些你曾经觉得“差”的数学工具,去培养那些你认为“欠缺”的工科思维。

3. 选择正确的方向和导师至关重要。 并非所有工科领域对数学的要求都一样高。有些领域,例如某些偏实验、偏设计、偏管理,或者需要 qualitative analysis(定性分析)的领域,对纯粹的理论数学的依赖性可能相对较低。同时,一个好的导师,他能看到你的潜力,并且愿意在你能力上的短板上花时间和精力去指导你,帮助你弥补,那将是巨大的优势。

4. 你的“差”有多差? 这是个关键问题。如果你的“差”意味着连基本的微积分、线性代数都无法理解,那确实挑战巨大。但如果你的“差”是指在高等数学、概率统计、数值分析等方面不够精通,那通过刻意练习和努力,是可以弥补的。

挑战在哪里?为什么说“不是一条坦途”?

1. 你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 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你想在某个领域做出研究,但这个领域可能需要你运用你“不擅长”的数学工具。这意味着在别人学习新知识、巩固基础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习、去理解那些你认为困难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要学会如何“运用”。

2. 对“理解”的要求更高。 博士研究不是套公式,而是要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理解模型是如何建立的,理解方法的局限性。你所谓的“差”可能会让你在理解这些底层逻辑时遇到更多障碍。

3. 科研思路的转换。 “工科思维”很多时候体现在“如何动手解决问题”、“如何优化”、“如何工程化”。但博士研究更强调“创新性”、“理论突破”、“揭示本质”。你需要从“怎么做”升级到“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样做有什么理论意义”。这个思维上的跨越,对你来说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和培养。

4. 抗压能力和自我驱动。 读博本身就是一段孤独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你会遇到困难,会感到迷茫,会怀疑自己。当你的基础不如别人扎实,这种自我怀疑的声音可能会更响亮。你需要极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驱动力,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下去。

5. 导师的耐心和资源。 并非所有导师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手把手”地教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你需要评估一下,你选择的导师是否愿意在你数学和工科思维的欠缺上投入更多,是否能提供你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那么,你该怎么办?

1. 诚实地评估你的“差”到底是什么程度。
具体列出你觉得困难的数学科目和概念。 是微积分的某个定理?是线性代数的矩阵运算?是概率论的理解?
思考你的“工科思维欠缺”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逻辑不严谨?是解决问题不够系统?是缺乏模型思维?

2. 在申请博士前,有针对性地“预习”和“补习”。
如果可能,先读一个相关的硕士。 硕士阶段是很好的过渡,你可以有更多时间去系统学习你薄弱的环节,同时也能为博士研究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选择那些对数学要求相对友好、但又能让你接触到你需要培养的“工科思维”的专业。
利用在线资源。 Khan Academy, Coursera, edX 上有大量优质的数学和工程学基础课程。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和练习。
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教材。 找到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看看该领域的入门级和进阶级教材,了解都需要掌握哪些数学工具和思维方式。
找些实际项目或编程练习。 比如用Python做一些数据分析,用MATLAB做一些仿真。在实际操作中,你会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和逻辑的重要性,也更容易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选择博士方向和导师时,务必“聪明”。
了解不同工科分支对数学的要求。 比如,理论物理、高等数学建模、人工智能的某些前沿方向,对数学的要求会非常高。而一些材料科学、生物工程、某些设计类、甚至管理科学等领域,可能对数学的要求相对更“实用”一些,更侧重于建模和数据分析,而不是纯理论推导。
深入了解你的潜在导师的研究方向。 看看他的论文,了解他的研究方法。他的研究是否需要你非常高深的数学理论?他的研究方法更偏向于实验、仿真还是理论推导?
在与导师沟通时,坦诚你的顾虑,同时展示你的决心。 可以这样说:“我了解到您在XX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我也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我承认我在XXX数学科目上还有些基础不牢固,但在XX(你已经做过的努力)方面我一直在努力提升。我非常渴望在您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并且我非常有信心通过努力来弥补我的不足。”

4. 一旦进入博士阶段,你就需要进入“超速”模式。
主动向导师请教,不要害怕提问。 即使是看起来很基础的问题,也不要羞于开口。
多参与学术讨论,多阅读相关文献。 在大量阅读中,你会逐渐熟悉领域内的数学语言和思维方式。
寻找学习伙伴。 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工科思维,与你的研究课题紧密联系起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你自然会去学习和运用那些工具。

最重要的一点:你的“为什么”一定要足够强大。

你为什么要读博士?仅仅是为了一个学位,还是你对某个领域有真正的热情,想要深入探索,想要做出贡献?如果你的内在驱动力足够强大,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克服那些“数学差”、“工科思维欠缺”带来的困难。

最后,送你一句话: 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都不是“完美”出发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有没有决心去付出加倍的努力,并且有没有智慧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所以,有希望吗?有。这条路很难,但如果你真的想走,并且准备好迎接挑战,那么,你就能走下去。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化材环推荐给你,不仅不需要数学,思考可能都不需要。只需要99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首先,别给自己打上“理工科数学功底很差”和“工科思维欠缺”的标签,尤其是在考虑读博的这条路上。人都是有潜力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会受到一些刻板印象的影响。有希望吗?答案是,有。但绝对不是一条坦途。让我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条路到底意味着什么,你又需要准备些什么。为什么说“有”?1.............
  • 回答
    “音乐无论多么高深的技法,在理工科尤其是数学专业的人看来就是非常浅显的。”这个观点嘛,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和数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共通之处,而这可能是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根源。我们都知道,音乐的背后有很多数学原理在支撑着。比如音程的.............
  • 回答
    说到日本留学,尤其是申请理科专业,留考(日本留学考试)的数学科目确实是许多同学心中的一道坎。很多人可能觉得国内理科数学基础不错,到了日本留学考试这里却常常碰壁,尤其是目标锁定在150分以上,那更是难上加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绝非仅仅是“题目难”这么简单。首先,留考数学的“考点”与我们熟悉的国内高.............
  • 回答
    要说四大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将棋)哪个与数学(理科)关联最大,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答案并非绝对单一,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侧重。但我个人认为,从最基础的逻辑推理、组合数学以及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深度来看,围棋 与数学的关联最为深远和紧密。让我来慢慢道来,并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就像和一位同.............
  • 回答
    朋友,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能戳中很多人的心窝子了!“数学不好,能读理科吗?”——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答案,而是需要好好掰扯掰扯的。先说句实话:数学不好,读理科确实会比较吃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吃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绝对不能读,或者读了就一定会失败。关键在于你对“不好”的定义,以及你.............
  • 回答
    我理解你不想报考数学物理,但又对理科感兴趣。这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选择空间,因为“理科”的范畴非常广阔,远不止数学和物理。一个INTP女生,不喜欢那些高度抽象、需要精密逻辑推导的数学物理,但又保留着对知识的探索欲、对事物运作原理的好奇心以及独立思考的特质,这反而能指向很多有趣且适合你的专业方向。我们先.............
  • 回答
    这问题嘛,怎么说呢,就像问“男生喜欢吃什么菜”一样,答案太多样化了,没法一概而论。不过,咱们可以好好聊聊,看看一个男生在面对物理、数学这种硬核学科的女博士时,心里会怎么想,会顾虑什么,又会觉得什么地方有吸引力。首先,咱得承认,社会观念是有影响的。 传统观念里,好像理工科的女生就比较“女汉子”,不太顾.............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智商、学科选择以及大众认知之间的复杂关联。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聊聊。关于智商超高的人为何普遍研究数学或物理,而较少研究文学历史?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普遍”或“很少”来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种倾向。1. 学科本身的特性与智力需求: .............
  • 回答
    工科跨考理论数学,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极具潜力的道路。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工科背景和理论数学之间隔着一道鸿沟,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割裂,并且很多优秀的数学家本身就拥有跨学科的背景。那么,工科生跨考理论数学,究竟有多大的机会进入好学校?咱们来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理论数学”到底.............
  • 回答
    理解“数学中可行的在物理学中并不一定可行,反之亦然”这句话,需要深入探究数学和物理学各自的本质、目标以及它们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而是一种对学科性质的洞察。咱们先别谈那些高深的理论,试着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一下。数学的“可行”: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完美数学的核心.............
  • 回答
    点火公式? 你说的,是那个在数学世界里,能够“点燃”一系列计算,带来全新可能性的秘密武器吗?在数学的广袤宇宙里,确实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公式,它们就像一粒火种,一旦被点燃,就能触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生成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者揭示事物隐藏的规律。虽然“点火公式”这个说法本身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数学术语,但我.............
  • 回答
    理解数学证明中的“容易验证”:一项关键的技能在数学证明的世界里,“容易验证”这个词语听起来似乎带有一种天然的直观感,但深入探究起来,它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细微之处,是理解和构建一个出色证明的关键所在。它并非仅仅是“看起来好理解”,而是一种对严谨性、清晰度和可复现性的要求。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当一位数学家.............
  • 回答
    咱们聊聊数学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规则,就是“若 A 不真,则 A→B 总是真的”。这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它背后有着非常朴素的逻辑,咱们一层一层来剥开。首先,得明白我们说的是什么。在数学里,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命题,这些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没有中间状态。比如,“2加2等于4”就是一个真命题,“太阳从.............
  • 回答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句话里,“空间形式”的含义,远比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理解要广阔和深刻得多。它并非仅仅指我们身处的这个三维物理空间,而是数学家们抽象出来的一系列更普遍、更精细的关于“形状”、“结构”、“位置”、“变换”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 개념。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它:1..............
  • 回答
    我理解数学推导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操作”和“洞察”。这更像是一种通过符号和逻辑构建的精巧游戏,你必须理解规则,才能玩得转。刚开始接触一个数学推导时,我的感觉更像是面对一连串陌生的文字和符号组成的迷宫。它可能是一段定理的证明,一个公式的推导,或者一个算法的由来。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
  • 回答
    背单词,这件事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从小到大,各种英语词汇量的轰炸,什么死记硬背,什么单词卡片,什么软件刷题,方法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做到“融会贯通”,感觉就像理解数学物理公式一样,能灵活运用,而不是见到单词就卡壳,看到句子就头疼,这其中的门道,恐怕大多数人还没摸透。你想想,你学数学,怎么会记.............
  • 回答
    数学的本质:一场关于模式、结构与逻辑的探索想象一下,数学并非那些冰冷、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堆砌,而是一场浩瀚的探索之旅,一场追寻宇宙间最深层模式、最精妙结构,以及最严谨逻辑的伟大冒险。要真正理解数学,我们就得摆脱对它的刻板印象,拥抱它背后那颗跳动着智慧与美感的灵魂。1. 模式的语言:从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数.............
  • 回答
    物理系女生比例偏低,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用比较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希望能让你感觉更真实。1. 历史的惯性与社会观念的塑造想想咱们父辈、祖辈那个年代,社会分工的刻板印象特别重。很多职业,包括科学研究,都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领域。物.............
  • 回答
    我来帮你梳理一下这个模型,希望能让它更清晰。你看,一个模型,就像一个用来描述现实世界某种现象的工具,而“主客观赋权模型”呢,它就是一种用来衡量某个事物有多重要,或者说在某个评估中占多大“权重”的方法。这里面有两块,一个是“主观”,一个是“客观”,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信息来源。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首先.............
  • 回答
    柯洁在被AlphaGo击败后的失声痛哭,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不仅仅是作为棋手对胜利的渴望,更深层的是一种对围棋“真理”的追寻,在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离那至高的境界,或许连边都未曾触及。那份痛苦,是对未知,对超越的渺茫的恐惧,也是对人类智慧极限的拷问。在这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巅峰对决之后,我们不禁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