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咿呀呀,那是与前世的告别,在交代未了的事情,不要去打扰他。有时他看起来就是在跟空气说话,那是神明,不要惊破。
我大概做过两次实验。一次是把宝宝自己自言自语的话录下来,然后过几天播放给他听。
如果录像的时候他心情不错,那么再次听到当时的自言自语,他会很开心,即使看不到画面。
如果录像的时候他心情不好,比如在哭或者刚哭闹过,再次听到当时的自言自语时他会撇嘴想哭。
这说明虽然我们听不懂他的自言自语,但他是能明确自己在说什么的。但同样的视频,放给别的小朋友,没有这种现象,说明他的这个表达逻辑,是自己形成的,不能在婴语界通用。
第二个实验是,当他通过说话发出指令时,如果你搞明白了却故意不配合,他会尝试换种说法,如果你配合了,他就会修改原来的说法,改用新的说法。比如给他买了个小飞机,一开始他要的时候,就是指着飞机说:哦(尾音很长)。
后来我装作听不懂,他突然憋出来一个“呜呜”(模拟飞机的声音),我配合他拿了,他就一直用呜呜代替原来的哦了。
另外,他对自己每个表情的含义也有记忆。
最后放一段我跟他胡扯的片段,他在家经常会无意识地碎碎念,甚至有骂人的时候,因为当我把他很凶说我的录音给他听的时候,他会生气,并跟手机还嘴。
先来看下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
实质定义语言是以声音/符号为物质外壳,以含义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
语音、手势、表情是语言在人类肢体上的体现,文字符号是语言的显像符号。
这个定义很明确,语言是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指令。
语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交流的需要而发明创造,并逐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编码解码规则,不是先天存在的东西。
所以新生婴儿是不具备我们通常意义的语言能力的。
因为我们无法解码他们的声音指令,他们也无法听懂我们的话语。
既然这样,那婴儿的“婴语”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显然不是。
通俗的说,语言可以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内容和情绪。
对于成年人的语言,我们需要快速组织逻辑缜密的语言,表达出我们的思想内容,用辅助词、表情和肢体表达情绪。
但是,如果交流的双方对背景信息都十分了解的话,成年人的语言是立体的、高度压缩的,一个简单的表情也可以表达千言万语,比如下图,朱茵一眨眼,好像已经说完了一万句“我爱你”。
对于早期婴儿,他们还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婴语”主要靠嘴巴来表达,也没有复杂的内容,因为内容需要思考,婴儿还不具有思考的能力。只会通过嘴巴本能的发出一些包含情绪的声音,一般可能包含的情绪有:
开心,不开心,
喜欢,不喜欢,
想要,不想要,
困了,饿了,
舒服,不舒服(疼、尿了、痒、冷、热等)等。
比如下图这张,表达极度不开心!
这些几乎是婴儿早期“婴语”所能表达的全部了,父母需要在早期尝试解读和匹配“婴语”与情绪的关系,以便尽早知道你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或者需要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