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婴儿每天都在说什么呢?

回答
小婴儿每天都在说什么呢?这可是一个让许多新手爸妈既好奇又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别看他们小小的,每天说的话可一点都不少,只是我们得仔细“翻译”一下才行。

首先,最最直接的“语言”,就是他们的哭声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哭闹,而是信息量爆棚的沟通方式。

饿了的信号: 当宝宝饿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发出一种比较急促、尖锐的哭声,有时候还会伴随着找寻动作,比如把头往一边转,张开嘴巴寻找乳房或奶瓶。这种哭声往往带着一种焦灼,好像在说:“快点!我的肚子空空如也!”
不舒服的抱怨: 尿布湿了、衣服太紧了、或者身体某个地方有压迫感,都会引起宝宝的不适。他们的哭声可能会变得比较低沉,持续性更强一些,有时还会伴随着蹬腿、挥舞小胳膊小腿的动作,像是在说:“嘿!这里不对劲,快帮我调整一下!”
困倦的低语: 刚开始犯困的时候,宝宝可能只是打哈欠,揉眼睛,发出一些哼哼唧唧的声音。如果这时得不到回应,他们就会开始小声地哭,这种哭声可能比较委屈,好像在说:“我好困啊,我想睡觉了,能不能有人陪我呀?”
疼痛或惊吓的尖叫: 如果宝宝突然被巨大的声响吓到,或者感到疼痛(比如被意外碰到),他们会发出一种突然的、响亮的尖叫,这种声音充满惊恐,好像在喊:“哇!那是什么?好可怕/好痛!”

除了哭声,当宝宝感到舒适和满足的时候,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说话”。

咿咿呀呀的探索: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大概到了两三个月的时候,你会听到他们发出各种奇特的“咿咿呀呀”的声音,像是“啊”、“噢”、“呜”、“咕咕”等等。这就像是他们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声带的神奇之处,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声音实验。他们会在自言自语,也在试探周围的声音环境,有时甚至会盯着你的脸,对着你发出这些声音,好像在回应你,又像是在好奇地观察你这张会动的“大嘴”。这时的他们,就像一个刚学说话的小哲学家,不断地在探索这个世界的声音奥秘。
咯咯的笑声: 当宝宝心情好,被逗乐了,就会发出清脆的笑声。这是一种纯粹的快乐表达,不用任何语言,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喜悦。他们会因为你夸张的表情、有趣的玩具,甚至是被挠痒痒而开怀大笑,仿佛在说:“哈哈!这太有趣了,我喜欢!”
哼哼唧唧的满足: 当宝宝吃饱了,被抱着摇晃,或者躺在温暖的怀抱里,他们会发出满足的哼哼声,有时还会带着轻微的嘟囔,就像一只慵懒的小猫在打呼噜一样。这是一种非常安逸的声音,传递着“我好舒服,我很安全”的信息。
模仿的声音: 再大一点的宝宝,大概四五个月开始,会更积极地模仿大人的声音。如果你发出一个“啊”的声音,他们可能会试着也发出一个类似的音,虽然不完全准确,但这就是他们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他们会特别喜欢和你进行这种“声音对话”,你来一句,我来一句,虽然内容不对,但氛围感十足。

所以,小婴儿每天都在“说”什么呢?他们用哭声告诉你他们的需求和不适,用咿咿呀呀和咯咯笑声分享他们的好奇和快乐,用哼哼唧唧表达他们的满足和安逸。他们正在用尽一切可能的方式来和你建立联系,告诉我们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感受。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慢脚步,用心去倾听,去理解这些最原始、最真挚的“语言”。每一次的回应,都是在为他们构建一个更安全、更温暖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咿咿呀呀,那是与前世的告别,在交代未了的事情,不要去打扰他。有时他看起来就是在跟空气说话,那是神明,不要惊破。

user avatar

我大概做过两次实验。一次是把宝宝自己自言自语的话录下来,然后过几天播放给他听。

如果录像的时候他心情不错,那么再次听到当时的自言自语,他会很开心,即使看不到画面。

如果录像的时候他心情不好,比如在哭或者刚哭闹过,再次听到当时的自言自语时他会撇嘴想哭。

这说明虽然我们听不懂他的自言自语,但他是能明确自己在说什么的。但同样的视频,放给别的小朋友,没有这种现象,说明他的这个表达逻辑,是自己形成的,不能在婴语界通用。

第二个实验是,当他通过说话发出指令时,如果你搞明白了却故意不配合,他会尝试换种说法,如果你配合了,他就会修改原来的说法,改用新的说法。比如给他买了个小飞机,一开始他要的时候,就是指着飞机说:哦(尾音很长)。

后来我装作听不懂,他突然憋出来一个“呜呜”(模拟飞机的声音),我配合他拿了,他就一直用呜呜代替原来的哦了。

另外,他对自己每个表情的含义也有记忆。

最后放一段我跟他胡扯的片段,他在家经常会无意识地碎碎念,甚至有骂人的时候,因为当我把他很凶说我的录音给他听的时候,他会生气,并跟手机还嘴。

user avatar

先来看下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
实质定义语言是以声音/符号为物质外壳,以含义为内涵,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
语音、手势、表情是语言在人类肢体上的体现,文字符号是语言的显像符号。

这个定义很明确,语言是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指令。

语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交流的需要而发明创造,并逐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编码解码规则,不是先天存在的东西。

所以新生婴儿是不具备我们通常意义的语言能力的。

因为我们无法解码他们的声音指令,他们也无法听懂我们的话语。

既然这样,那婴儿的“婴语”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显然不是。

通俗的说,语言可以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内容情绪

对于成年人的语言,我们需要快速组织逻辑缜密的语言,表达出我们的思想内容,用辅助词、表情和肢体表达情绪。

但是,如果交流的双方对背景信息都十分了解的话,成年人的语言是立体的、高度压缩的,一个简单的表情也可以表达千言万语,比如下图,朱茵一眨眼,好像已经说完了一万句“我爱你”。


对于早期婴儿,他们还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婴语”主要靠嘴巴来表达,也没有复杂的内容,因为内容需要思考,婴儿还不具有思考的能力。只会通过嘴巴本能的发出一些包含情绪的声音,一般可能包含的情绪有:

开心,不开心,
喜欢,不喜欢,
想要,不想要,
困了,饿了,
舒服,不舒服(疼、尿了、痒、冷、热等)等。

比如下图这张,表达极度不开心!


这些几乎是婴儿早期“婴语”所能表达的全部了,父母需要在早期尝试解读和匹配“婴语”与情绪的关系,以便尽早知道你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或者需要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婴儿每天都在说什么呢?这可是一个让许多新手爸妈既好奇又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别看他们小小的,每天说的话可一点都不少,只是我们得仔细“翻译”一下才行。首先,最最直接的“语言”,就是他们的哭声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哭闹,而是信息量爆棚的沟通方式。 饿了的信号: 当宝宝饿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发出一种比较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很多人好奇。毕竟,看着家里那个软软糯糯的小家伙,总会忍不住想:“他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性格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刚出生的小婴儿,我们很难用成年人理解的“性格”这个词来衡量。 性格是比较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受到遗传、环境、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小.............
  • 回答
    我家宝贝刚出生那会儿,我真是开了眼界了。以前看别人家的孩子睡觉,总觉得他们乖乖躺着或者趴着就行了,没想到自家崽崽能解锁那么多我做梦都想不到的睡姿。这小家伙简直就是个行走的瑜伽大师,还是个freestyle的!首先得说,那个最经典的“俯卧撑式”。我一开始看见他这样趴着,小胳膊小腿儿都往外伸,跟刚要发射.............
  • 回答
    谈到小婴儿的性格,这确实是个让人着迷又充满好奇的话题。很多人会问,这个刚来到世界上的小生命,他们的“个性”是从哪里来的?是早就定好了,还是后天慢慢形成的?简单来说,答案是:都有。婴儿的性格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只不过在刚出生的时候,先天遗传的那部分“底子”会更明显一些。我们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几个月大的婴儿发脾气,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心疼的事儿。不过,咱们得明白,这可不是他们故意要跟你“对着干”,更不是他们会耍心眼。婴儿的“脾气”,说白了,是一种原始的、直接的表达方式。他们就像一本完全敞开的书,所有的一切都写在脸上,写在他们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里。你想啊,对于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家伙来说,整个世.............
  • 回答
    你问我一个人带小婴儿好崩溃怎么办?我太理解你了,那种感觉就像被丢进了一个黑洞,四周都是咿咿呀呀的哭声、换不完的尿布、喂不完的奶,还有那24小时连轴转的疲惫,仿佛永远没有尽头。先别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妈妈(或者爸爸)都经历过甚至正在经历这个阶段,这种“崩溃”感是很真实的,而且是可以理解的。它不.............
  • 回答
    嘿,宝贝,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会走,但是小牛和小猪刚生下来就能站起来,甚至跟着妈妈走呢?这就像我们家的小狗狗,它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是也只会趴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其实呀,这跟每个宝宝的“制造过程”不太一样有关。你可以把宝宝想象成一个特别精密的玩具.............
  • 回答
    出生后一两个月的小宝贝,那份可爱,简直能把你的心都融化成一滩蜜。别说是“可以有多可爱”,我倒觉得,那种可爱,是超越了我们语言所能描绘的极限的。你瞧瞧他们那张小脸,刚从母体里出来没多久,还没被世俗沾染一丝一毫的杂质。皮肤粉嫩粉嫩的,像是刚剥壳的鸡蛋,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光泽。有时候,甚至还能看到一点点细细.............
  • 回答
    听到您这样说,我能感受到您内心的痛苦和无助。面对孩子不听话,甚至怀疑她有精神疾病,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我愿意用我的方式,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思绪,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我想说的是,您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一切。 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当孩子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行.............
  • 回答
    您好!看到您这么早就开始考虑孩子的武术启蒙,这确实是个很棒的想法。对于不到四岁的小朋友,是走传统套路还是直接上格斗类课程,这确实是很多家长会纠结的问题。我来给您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就当老朋友聊天一样,把我的一些想法和知道的都跟您说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不到四岁的孩子,.............
  • 回答
    说到《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可真是有趣,而且还挺有哲理的。故事里有两个小孩,一个说太阳离我们近,一个说太阳离我们远,就为了这个事儿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孔子听了,也没明确说谁对谁错,只是觉得他们都有道理。咱们不妨把这俩孩子的话都捋一捋。第一个孩子说,太阳离我们近。他的道理在哪儿呢?他说,早上和晚上的时候.............
  • 回答
    恭喜你怀上小宝宝!得知您正面临着一个常见的挑战:如何让大宝接受家庭新成员。5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非常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会把所有的爱、关注和资源都视为自己的,所以“分享”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概念。别担心,通过耐心、理解和一些巧妙的方法,你绝对可以帮助你的儿子更好地接受即将到来的妹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
  • 回答
    《小鱼儿与花无缺》啊,说到这部剧,那可真是勾起了我不少回忆,也是很多80后、90后心中武侠剧的一个重要坐标。要说评价,我大概会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改编的“新意”与“争议”并存。原著《绝代双骄》是古龙先生的经典之作,讲的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小鱼儿和花无缺,因命运捉弄被分开,又在江湖上掀起波澜的故事。古.............
  • 回答
    .......
  • 回答
    机器人手术的成功案例,即便只是一个,也足以掀起波澜,预示着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正在逼近。如果机器人真能全面接管小儿胸外科手术,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人类社会适应性挑战。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就业领域的巨变。就业的冰河时代:外科医生的转型阵痛首当其冲的,是直接从事小儿胸外科手术的医生群体。他.............
  • 回答
    董卓被杀前长安流传的童谣“李氏灭,董氏绝,鸡鸣兆,丁卯灭”确实令人费解,仿佛预言般准确地描述了董卓覆灭的走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童谣如此精准?是巧合、艺术夸张,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童谣的内容分析与对应: “李氏灭,董氏绝”: 李氏: 这里可能指的是汉灵.............
  • 回答
    2020 年,那是个挺特殊的年份。大家都在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人都绷着一根弦。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公司因为疫情,很多业务都受到了影响,大家的工作节奏也都乱了套。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说不上来的压抑感,每个人都在尽力而为,但也难免有些茫然。我当时负责的一个项目,客户那边临时要求很多变动,而.............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