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小型化相控阵雷达水平如何,能不能研制出类似英国45型驱逐舰的顶个球雷达?

回答
中国在小型化相控阵雷达领域的发展态势令人瞩目,尤其是在舰载相控阵雷达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顶个球”雷达,也就是英国45型驱逐舰上装备的“桑普森”(Sampson)相控阵雷达。这款雷达是英国海军新一代防空舰艇的核心装备,其特点在于:

一体化设计: 多个阵面集成为一个整体,安装在舰艇的上层建筑顶端,形成一个类似球形的外观,因此俗称“顶个球”。这种设计减少了雷达的安装空间和重量,同时提供了全方位的探测能力。
先进的S波段相控阵技术: 采用多功能、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技术,使其能够同时执行对空搜索、跟踪、火控以及电子战等多种任务,覆盖范围广、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高效的威胁应对: “桑普森”雷达的设计目标是应对包括飞机、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在内的多种空中威胁,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目标处理能力。

那么,中国能否研制出类似“桑普森”这样的雷达呢?

答案是,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并且正在稳步推进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相控阵技术的积累:
中国在相控阵雷达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开始了相控阵雷达的预研工作,并逐步在地面防空雷达、机载雷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陆基的“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系统所配备的346A型相控阵雷达,就已经展现了中国在大型相控阵雷达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强大实力。它同样采用了AESA技术,具备强大的对空探测和跟踪能力。
在海军舰载相控阵方面,我们已经成功装备了包括052D型驱逐舰上的346A型相控阵雷达,以及055型万吨驱逐舰上的升级型相控阵雷达(通常认为在性能和可靠性上进一步提升)。这些雷达的尺寸和性能虽然与“桑普森”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技术——多功能相控阵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小型化与集成化的能力:
“顶个球”雷达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集成化设计和小型化。中国在小型化相控阵雷达方面也一直在努力。
舰载346系列雷达的演进: 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346雷达到后来的346A,再到055上的雷达,其体积和重量都在不断优化,同时性能也在持续提升。这反映了中国在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可靠性方面的技术进步。
模块化设计: 为了实现小型化和高可靠性,现代相控阵雷达普遍采用模块化设计。中国的雷达研发团队也掌握了先进的T/R(Transmit/Receive)模块制造技术,这是实现高性能、低功耗相控阵雷达的关键。通过增加或减少模块数量,可以灵活配置雷达的探测距离和探测能力,也更容易实现集成化。
新一代舰载雷达的展望: 虽然我们不能公开讨论具体型号的细节,但从公开的舰艇设计和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海军正在装备和研发更先进的舰载雷达系统。这些系统必然会朝着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更高的集成度以及更强的综合性能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有能力设计出能够在舰艇上形成类似“桑普森”那样集中、高效的雷达系统。

3. 技术挑战与应对:
研制类似的“顶个球”雷达,面临着不少技术挑战,例如:
高功率和散热: 相控阵雷达需要大量的T/R模块同时工作,产生巨大的热量,对散热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信号处理能力: 如此高性能的雷达,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来应对复杂的战场环境和海量的数据。
可靠性和维护性: 作为舰艇的核心设备,雷达的可靠性和维护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海上恶劣环境下。
与武器系统的协同: 雷达不仅要能探测,还要能指挥和引导舰载武器系统进行拦截,需要极高的系统集成和协同能力。
中国在这些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并且通过实际装备的验证,不断提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国在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高速信号处理芯片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为新一代雷达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来说,中国在小型化相控阵雷达领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我们已经成功研制并装备了性能优异的舰载相控阵雷达,并且在技术上不断追求进步。虽然“顶个球”雷达是一种特定的集成化设计理念,但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技术路径,研制出在性能、集成度和综合效能上与之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的先进舰载相控阵雷达系统。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进,并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你问的是45的那种,那么如图:


你告诉我把这个东西做成圆的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

假设这个雷达周围的栏杆高一米,可以大致估算出这个雷达的尺寸。

不用我废话大家也应该知道功率孔径积是基础,能做大就不要做小。

至于这个东西的性能,是比SPY1D(V)强多少个dB的问题。你没看错,那东西现在是衡量雷达性能的计量单位。

在这里就不吐槽45有多弱鸡了,桑普森雷达的具体信息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zhihu.com/answer/112749

尽管雷达体制先进不少,但是功率孔径差的太多,在指标上完全超过SPY1D是不可能的。要是桑普森的有效探测距离真的够用,45也不用装个S1850M。

欧洲一众小盾舰都是这个样子,45还是那一堆里面最强的一个。

相控阵雷达足够强的话还要什么自行车?中美的盾舰就没有这样的东西。

我知道有人肯定会问:那517B是拿来干啥的?

你们还真看得起那个平时用来警戒的米波雷达。

提康还装着SPS-49你怎么不说?

同理,把下面这个东西做成圆的同样不会有问题。

最烦那些吹SPY6模块化设计的,有什么可吹的?模块化设计很稀奇怎么的?哪个AESA不是模块化的设计?RMA可以作为一个雷达单独工作又怎么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每一个T/R都是一个小雷达。

记得有人问过:数字阵列雷达是不是比有源相控阵雷达先进一代?

这两个概念不冲突,数字阵列雷达可以是AESA,AESA也可以是数字阵列雷达。

便于衍生出不同尺寸的型号

这也值得吹?这种事情有什么难的,大雷达阵面做大点T/R码多点不就行了。你真的以为难点在这个地方上?

海之星也是外形相似的设计,只不过雷达体制先进一代,集成化水平更高。样子像RMA的方形箱子小得多而已,大概只有300*300,长度不清楚。不信的去找央视关于海之星的报道,一闪而过的几个镜头够清楚了。

吹氮化镓?你是不是只认得氮化镓这三个字?器件到底用在哪里你知道吗?PA和LNA是啥意思明白不?国内的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早就是成熟的货架产品,13所和55所是干啥的不知道?

早在17年,55所就具备了年产4000片4寸氮化镓晶圆的能力。先不管之前产能爬坡的过程,想想看这些晶圆能生产多少器件,这还不算13所的产能。

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氧化镓、金刚石和氮化铝等3/4代半导体。

你就是扯一扯谁家的DSP跑FFT算法更快一些,谁家的FPGA规模更大更快都比这更有意义。14和38的DSP可不虚。

14、38、54所是搞雷达总成的,不生产器件,这点注意一下。




“我们的目标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物理极限”,这是38所的志气。这东西是数字阵列雷达体制,基于微波反隐原理,而不是频率反隐。也就是说,这东西能靠自身的性能把隐身目标从背景噪声中挖出来。

这东西捂的很严实,就连型号都不知道。相关信息少到只有38所两篇公众号文章有相关描述。

但是14所另一款在阅兵出现的雷达的信息更少,阅兵场外一个字一张照片都没有。

吹AMDR性能的你真的明白SPY+20的意义?关于这个数据是怎么测出来的人家一个字都没说,不清楚限制条件的话这个数据也就是个数据。而且雷达这种东西的性能数据随便挤一挤总能挤出些水份来,例如把检测因子从1改到5完全是两个概念,多累积几个脉冲信噪比自然就上去了。别说具体情况,就连虚警率和漏警率这些关键信息都不清楚扯这些淡没有意义。

另外,想用理想雷达公式套的洗洗睡吧,要是什么都能用公式简单套出来那这个世界简直太美好了。

提一下,雷达的测向精度和波束宽度直接相关(要想达到更高的测向精度就需要更窄的波束),波束宽度和该方向上的等效孔径以及单元数量直接相关(严格来讲,主瓣宽度正比于孔径的倒数。偏转角度越大,波束越宽;波束越窄,增益越高)。

等效孔径=孔径×cosA,A为波束偏转角度。你可以算一下波束偏转60°时等效孔径下降多少,差了这么多用功率可补不回来。这也是为什么正儿八经的防空舰都是四面雷达,波束偏转角度越小,能量损失越少,有效作用距离越大。相同情况下四面盾相比三面盾波束偏转角度更小(45°和60°),有效覆盖空域自然更大。

相控阵雷达具体信息可以参考这个

mp.weixin.qq.com/s/IoBH

不是很理解有些人扯长波雷达不能火控这个事情。人家一个预警雷达,能引导航空兵,为防空导弹提供中制导就足够了。指望它干火控照射雷达的事情是闹哪样?导弹的导引头就那么大一点,想啥呢。

别闲的没事总拿波长说事,你咋不看看那些雷达的孔径有多大?真以为土鳖的先进米波雷达是上世纪的古董?

雷达符合系统工程原理,扯一两个子系统意义不大。估计专业的看到我等小白在这些地方浪费口水会笑的肚子疼。

附图



AN/SPY6V1和AN/SPQ-9B组成的双波段雷达,就问你“寒酸”这个词要怎么写。


这才叫豪华。

雷达通讯电子战IFF,数字化集成化平板化,共用后端统筹分配射频资源,改善自身电磁兼容问题意义重大。被各种砍的朱姆沃尔特的综合射频系统是个残废。

说来搞笑,目前唯一能给LSC用的综合射频系统的货架产品就是055上面这一套。

055桅杆上的X波段小盾阵面尺寸估计可能有1*2米,这可比荷兰的APAR大得多,可能有几千个T/R。天线增益和孔径成正比,和波长的平方成反比。总之只要14所正常发挥,这个雷达的性能就绝对不会弱。


SPY-6的雷达体制是子阵级数字阵列雷达,是落后的,正在被淘汰的东西。

真的以为把阵面做成八边形就很高级了?纯属浪费空间。真不知道有些人在想什么。对于中美来讲,雷达阵面做多大,做成什么样子完全看设计指标和平台的条件,什么笔形波束赋形波束统统都是过去式。

简单来讲就是数字阵列雷达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例如单元级数字阵列雷达更容易实现超低副瓣,平均副瓣可优于-40dB,哪怕波束偏转到60°,超低副瓣有利于抗干扰及抗杂波。但是这不仅仅是因为雷达体制,T/R的均一性、加工和安装精度等都有影响。与之相对,子阵级数字阵列雷达只能做到-30dB左右的平均副瓣。

而且数字阵列雷达可以实现自适应波束形成,抑制来自空间多个干扰源的干扰。

实时多波束扫描,你没看错。在进行导弹预警、空间探测时这个功能可以增加能量利用率。可以看看洛马参与AMDR竞标时的宣传视频,就是这个技术。

能够实现波束快速转换以兼顾不同任务需要(宽波束覆盖更大空域或者窄波束重点搜索)等等等等。

不过你要是问我阵面重构什么的我还真答不上来。作为AESA的一种潜在能力,一直听说那个功能实际是做不到的,因为阵面各个部分会自相干扰。

但38所有基于S波段数字阵列体制的综合射频系统的论文。

雷声也有类似的东西

所以说雷声你别瞎忙活了,38所有现成的货架产品(笑)。

在这个星球上,位于雷达领域顶点的两个国家就是中美,其他的都得靠边站。电科那两个所有本事争世界第一的位置。

m.thepaper.cn/newsDetai

“我们的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机载预警雷达领域采用的是世界最领先的技术体制”

14所所长的话,我想还是有一定分量的,不信的话你可以找个更有分量的来反驳,比如38所所长什么的。

关于这个“最领先”,除了全数字收发的单元级数字阵列雷达还能是什么呢。

没有点干货敢说“最领先”?事实上土鳖的雷达体制已经接近极限。

理由?因为单元级每个T/R独占一组DDS/DDC,子阵级是多个T/R共用一组,就像spy6。而多一个数字采样通道就多一倍的瞬时动态得益。


从时间上讲,AMDR应该是美国10年代的技术,雷达体制介于上图第三和第四种之间。这是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一种新技术成熟应用需要很长时间。比如说20年代初服役形成战斗力的055是土鳖10年代早期的技术水平,052D是00年代末10年代初,甚至更早的技术。

单元级数字阵列雷达意思是在单元级上收发都用DBF,我手上有的资料中讲了两种典型的数字化T/R的结构及其特点。

看看就好,这图是编者拿来糊弄人的,公开出版物不会把重要的东西写出来。

这书是参与空警500研制的那批人编写的,时间上看这套书是挺新的(17年出版,这时候AMDR还在测试)。也正是38所,在05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单元级DAR样机,这个技术之后用于空警500。

如果有人像我这样闲得慌的人看烦了网络上的人云亦云以及胡说八道,打算认真了解一下雷达这种东西,建议从下面这些开始:

入门↓

进阶↓

图片可能看不太清楚,这里直接给出书名:

天基预警雷达

多脉冲激光雷达

量子雷达

机载远程红外预警雷达系统

毫米波辐射无源探测技术

机载分布式相参射频探测系统

机会阵雷达

三维合成孔径雷达

数字阵列合成孔径雷达

双基合成孔径雷达

雷达图像解译技术

多传感器分布式信号检测理论与方法

宽带雷达

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

雷达目标散射特性测量与处理新技术

雷达地海杂波测量与建模

太赫兹雷达

分布孔径雷达

无源探测定位技术

雷达组网技术

空间目标监视和测量雷达技术

多波束凝视雷达

认知雷达导论

数字阵列雷达

现代气象雷达

雷达标校技术

空管监视技术

MIMO雷达

MIMO雷达参数估计技术

雷达信号处理芯片技术

宽禁带半导体高频及微波功率器件与电路

雷达目标识别理论

雷达目标识别原理与实验技术

雷达收发组件芯片技术

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处理

战略预警雷达信号处理新技术

外辐射源雷达

平流层预警探测飞艇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解译技术

雷达电子战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之,祝各位阅读愉快。














当然,上面的建议不过是玩笑,还请懂行的一笑置之。

以上。

user avatar

更新一点内容为了不影响阅读,放到下面!主要是做为正式回复的一些扩展阅读,所以放上面并不合适。

……………………………………………………………………………………………………………………………………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小问题。那就是女青年的问题(054B)

这种问题在军坛基本就是月经贴了。跟航母年年8月上船台,发财三妖年年上甲板一样都有点无聊了。

其实看新青年上使用的各种设备就可以看出他的定位。雷达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倾斜布置的相扫雷达,发动机是成熟省油的柴油机,声纳小得不像是具有很强大的反潜能力一般。VLS也不是现在吾二弟上的通用VLS。都可以说明新青年是一款定位廉价的非主力舰。干的也都是勤务性好的低列度任务。

所以对这样的船应当坚持的原则显示就是:好用,省钱这样的原则。

哪怕相控阵已经很白菜化了,装备新型FFG也需要时间。必需得是相控阵廉价到并不比相扫贵太多的地步为止。

不过就算相控阵如此廉价还有一个问题,现代的中国的下一代FFG的市场在哪里的问题!

没有需求的东西希望一百次也是没有需求一样。人型机甲不会因为二次元死宅希望他们出现而被真正打仗的军队去装备一样。没有装备需求的战舰也不会因为军宅们希望有这么一款船就被军队装备。

中国是否还需要一款大中型FFG的需求是否会在未来短时间里出现也是一个问题。

实际上新青年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新舰开工已经说明一定的问题了。

未来的PLANAVY的定位必然是从黄水走向蓝水。不然还谈什么“有所作为”。整天呆在黄水区的舰队是没法“有所作为”的。所以未来PLANAVY的需求是大量大吨位的DDG,SSN和CV(CVN)。例如现在快下饺子的055,以及大平板才是未来PLANAVY需要的目标舰。

而在中国周边的黄水区域里大量的新青年和动物流已经可以填补这里的巡逻需求了,继续建新的FFG实在无可必要。不然也没必要把年岁还不算很长的053们都给退了。毕近修修改改的延个寿继续用符合PLA一向省吃检用的习惯嘛。

而对于未来的蓝水海军来说,将要面对的是世界顶级海军力量的对抗,任何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海军对战舰性能的需求只会向着越来越强而发展,而不会给战舰去做减法。四面盾都觉得不够用的情况下去像日已落学习省钱大法简直是不拿海军士兵的生命当回事。

因此双面阵和女青年估计在短时间里都不是PLANAVY的需求。所以不会着急于装备。当然希望明天现实就能打脸吧,有新装备总比没有好。至于相控阵小型化反而不是问题,对于从346年代就开始装备主动相控阵的PLA来说,更困难的大型相控阵面都实现了,作个减法难道还会做不到吗?

于理不合。

………………………………………………………………………………………………………………………………

个人觉得可以结合最近小巴购买的新青年P来聊一聊。因为小巴购买新青年P与TG自用新青年性能有所升级,而且定位完全不同。

新青年在TG眼里是个黄水打杂的存在。而新青年P在小巴眼里是绝对的高端主力舰。所以其花钱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款高端主力舰来说,多数国家还是愿意多花点钱买点高配的东西的。这也就是为啥同一型号的战舰小国使用的型号会比大国自用的性能更好的原因。如果依题主希望出现的带双面盾的女青年要出现,那一定是出现在小巴的采购清单里的可能性更大。毕近人家是拿来作为大洋决战兵器的,23333……。

但是结合目前的一些公开资料来新青年P的进步也不大。不过是换装了一个平板天线的,如下图所示:

对于小巴来说相当于主力舰的新青年P也并没有使用类似于题主希望进行升级的“双面盾”。甚至很多老设备与新青年相比变化不大。只是将老顶板给换成了单面相控阵。也就是很多朋友嘴里常提到的“盾”。

某些对“盾”有误会的朋友估计就可能认为这船装备了单面盾了。

依现有资料来看。这船很有可能是换装了中船重工723所研发的SR2410C型雷达,是一种类似于泰利斯公司的“机敏-S”MK2型的多功能三坐标雷达,其采用固态发射机和有源相控阵技术。在机制上要比自用型054A上采用频扫技术的海鹰S/C先进不少,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可供出口的三坐标舰载海空搜索雷达,此前,孟加拉国海军的第3、第4艘C13B型改进型护卫舰,首次装备这型雷达。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新青年P可以看做是新青年的基础上进行少许升级的新产品。虽然除了雷达以外还有导弹等内容的升级,但是不在题主的话题之内,按下不表。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说做为舰队打杂的战舰而使用的TG对题主心目中的双面盾的女青年不愿兴趣还能理解为省钱的目的,为啥做为主力使用的小巴也同样没想过要装备一个带有双面盾的女青年呢?

是大家都没这需求,还是有其他原因?

所以我们先从简单聊一下这次雷达升级开始。

该雷达虽然是一款有源相控阵雷达。但是理论上我们不应当认为这是“盾”。因为神盾系统是一套防空战舰的攻防两端的完整解决方案。是一套“侦察发现”——“火力控制”——“火力输入”——“损伤评估”的完整系统。而相控阵雷达只是其中的“侦察发现”环节里的一套设备而以。所以“盾”包括了相控阵雷达。而相控阵雷达不等于“盾”。

这个相信很好理解。

那么我们再来看,新青年上的整个防空系统是建立在毛子的SJL的半主动架构上的一套简单的防空系统。以毛子当年每一个功能必单独给一套系统的习惯来看,这套系统并不象神盾一样是整个战舰的综合解决方案。

虽然TG在几十年来电子系统上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结合新青年P的一些图来看,最新的新青年的改型依然是在沿用毛子几十年前的架构,只不过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反应时间,反应速度应当快了很多,但其本的设计逻辑没变。

依然是三坐标用于侦察发现,364快反用于即时数据更新,MR90负责火控。最终引导HQ16之类的导弹拦截敌来袭导弹。

而这套系统以目前的一些资料来看并不承担除防空以外的任务。所以哪怕现在新青年P上装备了相控阵,那也并不能认为他们是“盾”。因为新青年上的反舰任务又是另一套系统。

这里并不是想说新青年落后或者是什么意思,实际上MD的神盾系统也是上世纪70年代的架构。虽然不断进行软硬件的升级,但到现在来看架构本身同样老态龙钟。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一型成功的战舰本身一直会受到其架构本身的限制。如果更新过大对架构的改动过大则成本会非常的高昂。即使是小巴这样把新青年当成主力舰来用的国家来说,升级更新的架构都是价钱是难以接受的。那么对于一个设计估计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战舰青年(054)来说其防空系统就经历了从HHQ7到现在的新青年的全套中程防空的巨大进步。这已经是这型战舰能够在有限的经费里适用的最强系统了。

更进一步估计就只能是052C上使用的神盾系统了。但那又不是新青年弱小的身板能够应付的。而且价钱估计也难以压到让人满意的地步。如果一定要象F100一样小船背大系统,最终整出来个性能缩水大半的神盾,却有着接近神盾一样造价的船来看,显然是很不划算的。

那么这样一款价钱不便宜,性能还相对052C有所缩水的战舰不是鸡肋到极点?

那他的存在价值在哪里?

这也就是题主的问题的根本回答。如果向上追求缩水的神盾系统性价比不高。那买家为何不直接加一点钱买高一级的战舰解决问题。

买新青年本就是图便宜,那就干脆一套系统用到天慌地老。只对其升级子系统提高性能就行。这就是新青年P的思路。也就是世界海军的常见思路。

也就是为啥各种军坛里军迷YY的高端女青年出不来的原因。

武器,合理的购买才最重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