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现在被华人和老印占据,白人已经退守到两个边缘的据点了。周末看房的就是华人和印度人,没有白人。
不请自来,这个问题我真的能说上一说。
我在的地方是温哥华,没错,就是那个华人比例超高的城市,出了国跟没出国一样的地方。在大温哥华下面,有个城市叫做列治文。列治文就属于是一个华人比例非常非常高的地方。高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在这里说中文是畅通无阻的,路上除了华人/亚裔面孔以外,真的就很少看到别的人种,就算看到还会觉得惊奇的那种。
前几年列治文这里出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有一个townhouse小区开业主会,全程中文,小区里有两户西人,抗议听不懂,要求英语开会。可是真的因为绝大多数业主都是华人,用英语开会反而不效率,所以抗议被驳回。之后不久,这两户西人就卖房搬走了。
所以回到问题上,你说的情况,真的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如果还没发生,只是说明华人占比还不够大。
温哥华留学移民和情感咨询都可以解答哟!
白人不是因为华人比例而搬走的,是因为华人追逐学区带来的疯狂房价而减少的。具体来讲也不是直接搬走,一般是老一代白人渐渐死亡,他们的子女大多不选择住在这里因为房价太高。
整条街都是的话 会搬
倒不一定是歧视华人 你想象一下你住在北京某个胡同 一出家门迎接你的全是白人 左边史蒂文右边汤马斯 对门玛丽亚 起初还挺新鲜 他们也衣冠楚楚 他们也温文尔雅 但是日子久了你想找个唠嗑的人 转来转去都是白人 聊起来你还得小心着点 毕竟国民外交无小事 这也就算了 关键是这些白人的小孩学习贼好 你家小孩拼死拼活地学 也就是中游 你说你咋办 也只能孟母三迁了
其实总的来讲华人还是比较好的邻居 家里人口少 安静 好说话 很少party 年节更安静 因为都在外面浪 不会在你家门前停满了不知道什么人的车 华人小孩也没啥不良习惯 很少早恋 烂交 吸毒
有一个两个这样的邻居其实挺好的 但是整条街都是亚裔的时候 白人就不自在了 这种不自在不见得是歧视 就像满教室都是女的 就你一个男的 或者一栋楼都是老人的就你一个年轻的 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格格不入
今天的美国的社区,更多是以收入为界划分社区的。比如你的华人印度和白人老板们住在Los Altos和Palo Alto,你的华人印度和白人经理们住在Mountain View, Cupertino, Saratoga 和Los Gatos。你和你的印度白人小伙伴们住在 Sunnyvale, Santa Clara, North San Jose,Milpitas, Fremont和Campbell。你们公司的负责卫生的墨西哥大叔大婶们住在 East Palo Alto和San Jose downtown。没在硅谷找到工作的黑哥们儿就要到Oakland住了。这更多是一个有关钱的问题。硅谷是没有唐人街的。
短期内不会因为华人是华人而搬走,华人做邻居没有什么不好的,尤其是新一代的移民。新一代的移民懂英语,能沟通,守规则,小事情往往都会谦让,没什么不好的。
长远来说,如果一个社区值得华人持续搬入,那房价自然会涨,地税会被带动跟着涨,接着房租也只能跟着涨。这种价格的上升,背后有大家都认可的价值支撑吗?还是只有华人承认的价值支撑,其他人并不如此看重这些价值?如果是学区房这种华人比其他人更看重的价值主导,其他人可能就会觉得价值低于价格,然后搬走。
部分会搬走,因为房价涨上去了,他们觉得超过了自己的预估,挺划算的了,可以退休养老了,或者搬到一个更简单的地方过日子了。
愿意留下来了,也不少,他们不反感华人的生活方式,有亚洲工作生活经验的,还会略带欣赏。
一般来讲,华人与犹太人相处得都还不错,华人经常追逐好学区,“入侵”犹太人聚居区,有时印度人也会尾随而来,新泽西的利文斯顿就是一例。wasp与华人相处得也还可以,纽约上州的斯卡思岱尔就这样。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会搬走,譬如加州的蒙特雷公园。总之,情况不大一样,但总体都还好。毕竟我们是模范少数民族,除了做饭油烟大,讨来做老婆比较凶以外,槽点不算多。
说实在的洛杉矶很多很多地方基本上看不到别的人都是华人,比如Monterey Park, 又比如rowland Heights.不过我觉得都被华人住满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白人因为讨厌华人就搬走了,因为中国人其实不怎么犯罪连party都不开,又比较聪明勤快也不至于太穷。主要还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种族都扎堆,所以就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少的越来越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华人太多的地方华人社区就多,中国超市和各种中国的商铺把地方都占了老美不方便了也就搬走了 唯一一点可能老美反感的就是华人有一点通常比较不好,自己家里很豪华但是门口真的是不打理,脏乱差的很多。我妈住的附近都是中国人,其实都是几百万,甚至几个上千万的豪宅,但是院子竟然都是光秃秃什么都不种要多丑有多丑,而家里一个比一个豪华,这一点白人社区大不相同。我其实就是主要因为这个原因搬离华人区的,哦我搬家原因还有个是因为有个华人邻居的奇葩素质极低下的国内不知道什么鬼地方来丢人现眼的父母,不是到处往邻居家垃圾桶扔垃圾就是随地吐痰,有两次我真的崩溃了,这两个老XX竟然推着婴儿车在马路中间漫步,而且是黑天以后,吓死我了第二次我真想出去骂人,把中国人的脸都丢没了。估计是凤凰男/女学习不错留在了美国,然后把这种父母弄过来污染环境了哎
我算是我们这个还不错的富人社区唯二的华人。自从我住进来后,右边的德国邻居卖了房子,搬走,左边的白人邻居欠下了我家债务,搬走,院子对面的白人邻居在房顶上装了个喇叭。
我这房子真的大,大车库,大后院,还有大平台。
第一个和我有交集的是左边的德国邻居。有一天晚上回家看我在换integra的火花塞给我吹嘘他的红头accord,目测K头机。
我在家里有个乐队排练房,当时每周四乐队party,排练房和他家比较近,隔一个栏杆10米空地,但我测试过他家基本听不见。后来发现每周四这家会出门玩,结果晚上回来回来我乐队五人一人一辆比他贵很多的车占了他家街扒。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半年后搬走。
右边的白人大叔的房子本来是空置房拿来当Airbnb。然后他们老俩口忽然从别州回来打算住半年,还粉刷了房子。那时候正值我把一个房子租给了一个开JDM得室友。好巧不巧有一天早晨我在街上拍miata spin的视频拍到了粉刷酱把漆不小心喷到我室友JDM车上的视频。我也没在意。晚上室友问我知不知道他的黑车咋就变成了磨砂白车,我这才反应过来,于是告诉室友,和邻居理论,最后听说保险公司起诉对方,赔了很多钱,之后对方留个空房人走了。(这个真没有咄咄逼人,我听说是承包商赔的,其实五位数美元对于买得起这个区域房子的人来说什么都不算。)
后来左右都没邻居了,于是开始在后院开乐队party,结果召来院子对面澳大利亚老大爷反对,天天拿个喇叭让我们小声。那时候是S团,关注我的人应该知道是那只,Fusion Jazz。后来因为我们喜欢在室外搞事情,所以觉得应当尊重邻居,于是我们就去去国家公园和港口排练了,不仅不打扰邻居还可以圈粉,不过每次,鼓手还会念叨起your Australia neighbor yell at us….
再后来,我本来已经两辆车,又买了马三,且帮朋友代管了欧星房车。我的两辆JDM经常中段排气很吵,所以成了街上第一rocker。有一次体验生活住在了房车里,晚上在房车里看电视。后来左边新来的邻居找上门,直接说停房车可以,让我不要把房车租给别人住。她大概以为我500刀把房车当房子租了出去。
我说,昨晚是我自己住在房车里,而且房车停在driveway上是我私人地盘。
对方这才松口,说低价出租房车容易引来和这个富人社区不符的人。
我说,我本人就是和富人社区最不符的,一个嬉皮士。
说得大家都笑了。
其实新来的邻居人很好,我经常玩他家狗子。
在我到来以后,街上有几家,以前可能觉得一条街全都是欧洲豪车或者雷车,不好意思停自己的miata或者80年代的Celica。我来了毫不惭愧,好车烂车都停街上,我一辆miata,一辆integra,两辆都是老车,还有一辆新马三。大家后来看我这么不遮掩,也都把自己压箱底的车停到了街上。感觉整条街变真实了不少。没事儿散步还能你看看我的车,我看看你的车,一群老男人车友聊聊。
住的不那么近的邻居经常带着狗子听我弹琴。一来二去和人大狗子成了朋友。出于尊重嫌吵的澳大利亚大爷,有时候很急的演出不得不排练,我把排练房搞在了隔音非常好的车库不开门谁都听不到。
总之吧,我的生活方式和多数华人不一样,我就是一街头仔。可能的确有邻居不喜欢我,觉得我们这一家太嬉皮士,很另类。不过也有很多邻居喜欢我的真实,会写小纸条夸我车漂亮,会来找我炫耀他们自己的车,他们年轻时候怎么把妹。我果然是给郊区富人区带来了三番的感觉。
你看,这不现在我附近的50多岁邻居也开始在家里搞音乐烧烤派对,吵吵闹闹。邻居他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中年中产。有人说自从我来了这个社区,他们也找到了年轻得感觉。哈哈,说不定改天就一起联谊串门了。
其实融入美式区域的过程,一般都是冲突,磨合,冲突,磨合,最后进行一定的妥协,有的白人的妥协方式就是自己走,而我的妥协方式是尽可能少给邻居造成困扰多给他们带来快乐。
我来说一下,其实白人的离开是很多种因素,唯独不是当年离开底特律那种。
1 白人的人身轨迹与华人不一样,他们可能从外州来到东西海岸的发达地区工作落叶生根,孩子大了,自己退休了然后他们很可能就搬到别的地方养老了,因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养老成本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华人的文化基因里面对土地有无尽的渴求,往往愿意负担占开支更高比例的房贷去拥有一家好学区的房子。那么,工作变动或者孩子已经毕业甚至已经退休的白人家庭会在各个人生节点有充足的理由去出售自己房子获利。要知道华人扎堆的城市,房价都很坚挺的,白人不介意出售获利然后换个地方住。
3华人扎堆的地区房价坚挺,地税也跟着上升,有部分paycheck by paycheck的白人家庭有点撑不住了,卖了马上获利,所以顺坡下驴换个地方继续快活。
4房价上升导致租金也上涨,一部分本来只是租不买的白人住户衡量再三宁愿每天开多30分钟车上下班省下一个月400的上升租金搬走了
5华人扎堆的城市,学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很大程度上是华人学生加倍投入学习提高的,问题是白人孩子热爱各种非考试的活动,到最后被华人孩子抛在后面,家人为了换个轻松点氛围换个白人学区然后搬走了。
6华人扎堆的城市,生活配套肯定加速中国化,餐馆,补习社,华人超市商铺,不断的置换原来的店家,当年发现自己喜欢的餐厅撑不下去倒闭了,街口的Vons换成99大华,书店关门了,换上一大串中文的招牌,邻居一放学就把孩子往里面送,他们叫这补习社?!新开的中国餐厅炒龙虾是好吃,但是氛围不对,服务员也不熟,唉,还是换个地方住吧……
7与上面差不多,但是因为深层的阴暗面觉得华人低贱,凭什么住我隔壁,算了,现在不是一百年前,要是遇到我great grandfather,肯定掏出左轮手枪对他们脚边啪啪啪,让他们跳舞给我看。唉,搬吧,远离那些不浇草坪净种菜的家伙。
8 隔壁那个新搬来的邻居早出晚归,他父母除了hello good bye之外完全不会说不会听,以前拿杯咖啡与邻居聊半天的日子一去不返,越来越多老邻居挂牌卖房,他们也说得对,现在房价高位,获利一波提早两年退休,唉,没了熟人的社区还叫社区吗?罢了罢了,不如回怀俄明养老了……
也许有更多,但是华人的聚集是渐进的,温和的,绝对不像某些肤色人种或者某教信徒那样粗暴野蛮的侵占一个地区。
这主要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然后才是文化和民族问题。
出生在美国的华人暂不在讨论之列,他们和主流文化没有太多区隔,行为方式也和本土美国人没有什么分别。
新来美国的华人移民分为几类。一类是在美国读书、工作、然后职业移民留下的。有一类是来自中国大陆偷渡然后以各种形式获得合法身份的华人,这些人到美国地区第一个据点往往是各地的唐人街。有一类近年来迅猛增加,就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最后,上述各种人获得身份后从各地以家庭团聚为理由带来的亲属移民。
来自港澳台的移民偷渡的很少,其余上述各种都有,另外还有抽签移民,这个纯粹是撞大运了。
唐人街自不必说,这是早期(80年代以前)华人因为语言文化和主流社会不是很兼容,导致华人新移民自己主动抱团居住在一起的一种策略。既然是为了抱团生存,学区什么的就不太重要了。
而其他华人聚居的地方,通常是学区好、房价高的城镇。其他没有住在这些地方的移民,也都以搬进这些地区为目标。并不是因为这些地方华人多,华人才乐意搬入,而是为了家庭的教育和实际经济积累,才搬进来的。
而一个地区是不是好学区,房价是不是容易升值,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很多年以前一般的学区,可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吸引大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产进入居住。一方面小学、中学的生源就会变好,而家长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学区会自动进阶,并不需要老师学校突然变好。另外一方面,此地有了不错的企业,政府收入会增加,由此各种基础设施都会变好。学区变好,房价上升,本地的政府收入又会因为地产税增加好上加好。美国的特点是地区自治,财政几乎是完全自理的(其实别的方面绝大部分也是)。良好的居住和教育条件,会进一步吸引热门经济部门的人才进入(他们收入较高),属于上述第一类。这部分人,中国和印度裔占很大份额。
而这个地区原来的美国人呢,他们原来从事的行业未必是热门经济部门,收入未必较高。由于房价大涨,周边其他生活成本也上升了。那么这个时候,最合理最简单的策略是卖掉自己已经大量升值的房产,大赚一笔,然后到其他地方生活。他们卖的房子,进一步被中印和部分美国本土人士接盘。中印人口增加,中国、南亚超市、饭馆、配套文化设施会因为有利可图自动增加,这样形成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加这些国家有能力购买房产的新移民移入。上面说的第三类投资移民,以及第二类移民中后来发展的较好者,他们就可以直接在这些地区,甚至富人区购置房产。
比如我自己居住的这个地方,以我家为圆心,开车15分钟内可达的中国超市好几个,各种中国货品基本都有了。中餐馆无数,口味在迅速追上国内。前几年家附近开了一家小肥羊连锁,现在很多美国人尝试过后也爱吃了。奶茶店方兴未艾。另外插一句,在美国的好处是可以遍尝世界美食,从欧洲各种到中东到日本韩国到印度到埃塞俄比亚,周围都能找到还不错的,想尝试米其林大厨的手艺,选择也相当多。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加速,毕竟亚洲移民第一代的生活方式还是需要部分向母国靠拢。华人多了,生活和行为习惯有可能和本土人士有一定冲突(比如前些年有报道称温哥华移民懒得打理前院,买了房就拿水泥平了,引起周围本土居民的抗议和房主委员会-HOA的警告-院子里假定是要种草种花的),也许有某些不太适应周围居住环境亚洲化的本土人士主动离开。但这不是主流,经济问题才是主要驱动力。
以前的老移民的特点,更多的是遵守即有的社会规则,习惯于以单个家庭的身份在美国生活,自扫门前雪,热衷于赚钱而不爱参与群众和政治活动;而近年来新移民公民意识确实在觉醒、社会责任感提高很快;大家也已经认识到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华裔这一族群整体,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主人翁姿态有多重要。以我住过的新泽西和加州城市为例,每年都有不少华人参选各地的HOA(房主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Board of Education),积极为社区发声,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参政议政的第一步。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印度裔比我们做得好,他们有耐心花时间参与各种社区和政治活动,在哪里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举个例子,我们小区华裔数量未必比印度裔少,但小区外的公共公园(市设)最近公布了建设方案,里面包含一个板球场(印度国粹)。我想,当时市听证会就这个方案征集意见的时候,印度裔一定参与的很积极。
有娃的家庭会继续留着。好学区都是抢手货。白人父母只要不是吸毒吸high了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和投入可以非常疯狂。华人有虎妈,白人有soccer mom.
山鸡村的明星城市Arcadia来说,这个地方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大概华人和白人的比例就是6:3, 现在也还是6:3.
老一辈的白人卖了好学区的房子去Idaho, Arizona逍遥快活,以房养老。
新一代的白人为了小孩念书也是挤破了头要进好学区。华人多的地方基本上学区都不会差。白人相对更注重体育,华人多的学校里还能更加容易的进去橄榄球队。奥数比赛,科学碗之类的留给华人内卷,自家的孩子去运动队,到时还说不定能拿大学的奖学金。人家也是有考量的。
Arcadia这个地方妙就妙在好学区里属于中产够一够还是可以住进来的地方。不像其他好区遍地都是豪宅大耗子,Arcadia有相当比例的中密度住宅区,比如公寓联排这种的,而且40%的人租房住。这里租售同权,所以也不用担心不买房不能上学这件事。所以需求一直旺盛。
会啊。
我们这个20万人的小城市,70年代白人比例80%+。现在白人比例30%,亚裔50%+。
我家这个小社区,2011年刚搬来的时候,只有一家华裔香港夫妇带俩娃,其他都是白人,还有一户黑人。现在吗,80%都是华人和三哥了,大家都是搬进来以后猛生娃,一家平均俩。
白人为啥都搬走了?
四十年前花5万买个房子,住了几十年,孩子都大了离家了,家具装修也旧了,一打听,这房子现在能卖100万。
换你你不搬?
一般不会: 亚裔迁入多的话,不少白人会觉得不自在,但是不一定主动因此而搬走,尤其是有孩子的话:因为亚裔家庭多了,尤其是华人、韩国人、印度人多了的话,这个学区一定差不了,治安也差不了。有了这两样,这一片的房价基本上就看涨。随着白人换工作、退休后搬去亚利桑那、佛罗里达那样的“养老州”、老人过世等各种情况卖房离开,新进来的往往也是亚裔,因为他们更愿意出高价抢学区房。这样一来,虽然白人不一定是主动因为亚裔太多而离开,但事实上还是亚裔人口逐步增多。
以前我在美国这边的 MetLife 等保险-理财公司做少数族裔市场开发时,作为市场调查的一部分,曾专门调查过这方面的情况,发现:虽然亚裔的家庭中位数收入在美国名列前茅,远高于白人,但是在高房价的好区中,亚裔的家庭收入却往往是各个族裔中最低的。这说明一个问题:凡是房价高的地区,大部分公立学校也比较好;亚裔因重视孩子教育,往往在家庭开支的其它方面愿意节俭,但是一定要拼足力气、买到自己承担得起的最好的学区里去!
所以现在美国纽约、新泽西、加州等亚裔人口较多的州的好学区里,基本上都以白人(包括犹太人)、亚裔为主;在这些地区的黑人和拉美裔人数,则远低于他们在全国或州的总人口中所占比例。
***************************
补充一句:以前美国有些富人区确实是事实上向白人以外的人群关闭的。一个例子是与杨振宁一起得诺贝尔奖的李振道,在 80年代还是90年代的时候想在纽约市东面的长岛一个富人区买房子,当地居民威胁房屋中介:你敢接他的生意,以后就休想在这里再干下去了。又是几十年过去,现在谁想以种族的“理由”禁止谁进入哪块地方居住,不说不可能,也是很难很难了。除非是你自己不想去哪个地区居住、因为“自己人太少、会觉得不舒服”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