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医用了现代科技的技术,用中医辨证思维,还是中医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医发展的核心。在我看来,如果中医能够巧妙地融合现代科技,并且依然坚持以中医的辨证思维为指导,那它依然是中医,而且是更具生命力、更具潜力的中医。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医”的本质是什么。

中医不是一套固定的方药、穴位组合,更不是一张陈旧的医学理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它背后一套独特的认识世界、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核心在于“辨证论治”:

整体观: 将人看作一个与自然、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也同样是相互关联、协调运作的。
辨证: 这是一个核心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通过望、闻、问、切等一系列方法,采集个体身上的各种“信息”,然后用中医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去分析、归纳、提炼,最终形成一个关于人体当前生理病理状态的“证”。这个“证”是对疾病本质和个体反应的概括,它涵盖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多个维度。
论治: 针对辨证出来的“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方药、针灸、推拿、食疗等),以及调整生活方式等,以达到“扶正祛邪”,恢复人体平衡的目的。

所以,中医的“魂”在于辨证思维,而“术”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历史上,中医也在不断发展,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论》,再到后世的温病学,每一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都是在保留其核心辨证思维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那么,现代科技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的技术,可以为中医的“术”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和补充,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过去中医难以企及的。

1. 更精准的“望闻问切”:
“望”: 现代影像学(CT、MRI、PETCT)、内窥镜技术、显微镜技术,能让我们更清晰、更细致地看到身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这与中医的“望”相辅相成,中医可以通过经验观察舌苔、面色、神志,而科技能提供微观层面的直观证据。
“闻”: 现代听诊器、喉镜等设备,能帮助我们捕捉更细微的声音信息。
“问”: 详细的病史采集、症状量化评估,可以通过标准化问卷和电子病历系统进行。
“切”: 脉象仪、血压计、心电图、脑电图等,可以对脉搏的节律、力度、形态等进行量化分析,提供客观的脉象信息。这可以是对传统切脉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2. 更深入的“辨证”: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学: 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湿”、“热”、“痰”、“瘀”等中医概念在微观层面的对应表现。例如,某些炎症反应可能对应中医的“湿热”,免疫系统的异常可能与“虚”、“邪气”有关。
免疫学: 帮助我们理解“正气”在抵御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理增强身体的防御能力。
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 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人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这对于理解“气血津液”的失调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和病理学: 提供了疾病在组织、器官层面的客观证据,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理解“病位”的实际情况。

3. 更安全有效的“论治”:
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 现代制药技术可以保证中药的成分明确、剂量准确、质量稳定,并且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精准医疗: 结合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可以帮助中医医生更精准地选择方药,实现“同病异治”中的“异治”细化。
介入治疗和靶向治疗: 在某些急重症,结合现代西医的介入技术或靶向药物,可以快速控制病情,为中医的后续调理创造条件。
康复技术: 现代康复医学的手段(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可以与中医的推拿、针灸等结合,提高康复效果。

关键在于“如何用”:

如果医生只是简单地将现代科技检查结果“套”到中医的理论框架下,或者用现代科技来“证明”中医是“错”的,那它就不是发展,而是误读。

真正将现代科技融入中医,并且依然是中医的做法,应该是:

科技为辨证提供更丰富、更客观的证据: 例如,通过检查发现患者有肝郁气滞的证候,同时结合肝功能检查、情绪评估量表等,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肝郁”的实际情况,并指导后续的治疗。
科技帮助细化论治: 同样是“脾虚”,脾虚的程度、原因、兼夹的症状不同,用药和针灸方法也会有所区别。现代检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地区分这些差异,使治疗更加精准。
科技验证和优化中医的治疗手段: 通过科学的临床研究,我们可以证明某些经典方剂、针灸手法在特定疾病、特定证候下的疗效,并找出最适合的剂量、频率和组合方式。
科技拓展中医的治疗范围: 对于一些过去中医难以解决的疾病,现代科技可以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手段,例如在癌症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举个例子:

一个中医医生面对一位心脏病患者。
传统中医方法: 观察面色、舌苔,询问胸闷、心悸、失眠等症状,切脉,辩证可能是“心血瘀阻”或“心阳虚”。然后开出活血化瘀或温阳益气的方药。
融合现代科技的中医方法:
望闻问切: 依然进行,但同时会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
辨证: 结合临床症状、舌脉象,以及心电图显示的ST段改变、心脏超声提示的瓣膜问题、血脂分析等,来更精准地判断“心血瘀阻”是由于高血脂引起的,还是由于炎症导致的,还是由于情绪不畅导致的。
论治: 在此基础上,中医医生可能会选择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同时结合他汀类药物(如果确实是高血脂导致),或者针对炎症的药物。在针灸上,可能会选择特定的穴位配合电针,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肌缺血。康复阶段,会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并指导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依然是在用中医的辨证思维去思考问题,去指导治疗,只是他引入了现代科技的工具,让他的“看病”更加全面、客观、精细。

总结来说,

如果中医在运用现代科技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指导思想, 那么它依然是中医,而且是“道”不离根本,但“术”与时俱进的、更具生命力的新中医。 科技是工具,是手段,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更好地实现中医的治疗目标。 辨证思维是中医的灵魂,这个灵魂不灭,它就是中医。 否则,如果只是机械地套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而丢弃了辨证思维,那它就可能沦为“披着中医外衣的西医”了。

所以,拥抱现代科技,但绝不能失去中医的“根”。这是一种融合,是一种升华,是一种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生的必然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继续撕的,但是我发现吧,有的人是不知到底是内存、线程不够用,还是故意装傻,明明在他的评论区里说得很清楚了,结果呢?又来这边散播谣言。

关于中成药到底需要不需要做临床试验?该答主是这么说的:


他的逻辑就是:

因为国家有相关规定,所以中成药上市一定是做了临床试验的。

首先我要说,他说的这些法规、规定等等,每一个字都对。

但是,全部是刻舟求剑

为啥呢?我懒得再在评论里支离破碎地叙述了,在这里开个答案仔细说一下吧。

中国的药品注册管理,是依照这么一个法规来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这个办法第一次推出,是在2002年,当时叫做试行版,主要是为了配合1999年的新药审批权回收,然后在2005年发布了正式版。

第二次推出,是在2007年,做出了重大改变。

第三次推出,就是2020年的最新版了。

这就是该答主刻舟求剑的地方:他用最新的规定,去套用以前的药品注册。

2002年版本和2007年版本有啥区别呢?最大的差异是25条。

标记绿色的地方2007年删除了。

“已有国家标准”这个词儿听着挺不明白的对不?明明就是要申请国家审批,为啥还会“已有标准”呢?因为这是在为之前的上市药品打补丁,这直接意味着已经上市的药品,只要配方不变,全都不需要再做临床,直接过来申请就可以拿批号。

而07版以后的版本,对于“已有国家标准”被归类到“仿制药”管理了。对于“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不同于02版明确的不需要临床,07版明确规定仿制药需要临床。

总结一下:

2002年以前上市的中药,还是地方审批呢,基本不需要做临床。

2002年到2007年之间申请的中药,1到10类新药(按02版附录药品分类)要求临床,11类(“已有国家标准”)药品不需要临床。

2007年之后申请的中药,新药和“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都需要临床。

所以该答主用07年之后的剑,斩07年之前的官儿?

恁也是出来活跃活跃气氛的吗?



那么就会有人问了,2002年到2007年之间的新药呢?2007年之后的新药呢?到今天已经20年了,20年间上市的中成药很多都是做过临床试验的啊!

当然是这样的没错,但是,脱离定量谈定性都是在搞笑。

从2005年开始接受临床申请以来,中药一共申请了多少种真正意义的“新药”呢?

答案是申请了1096种,审批了588种。



注意,这是十五年里被认定为“研发型新药”的中药新药数量,那么其中有多少申请了临床试验呢?

完成3期10个,完成3期招募的4个,招募中的29个。

合计43个。

而采用2007年管理办法之后,从2010年第一批按新办法注册管理而批准上市的中药总共有多少种呢?



答案是85个。

我暂时没有数据知晓这85个药品里哪些是真正意义的新药,但是肯定不会超过43个——因为从05年到20年到3期这个阶段的新药总共只有43个。

也就是说,从05年到20年,已经上市的、被《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覆盖到的、必须进行临床试验的中药药品,总数不会超过85+43个。

而在售中成药一共有多少种呢?

3653,这是2014年的情况,而且这还没算处方药、获批但不在售的药、获批但不再生产的药。

要知道,目前中药仍有效的批号有9000多个。(勘误,是9000多种药物,58000多个批号



好了,到这里我就可以放结论了:

2002年之前的中药没有国家级法规要求其上市前进行临床试验,因此我不能说这个阶段有多少上市新药做过、有多少没做过——毕竟从概率学上不能肯定全部中药药企都没有良知和自觉性——我只能说,没有国家级的法规要求它做。

2002年到2007年之间上市的中药,新药需要临床,“已有国家标准”的新药则不需要。

2007年之后上市的中药,包括新药和“已有国家标准的”新药,都需要临床。

从2005年到2020年,到达3期临床的中药新药,包括已通过、招募完成、招募中的,总共43个新药。

从2010年到2020年,总共通过审批上市85个中药新药。

而目前中药在用批号9000多个(勘误,9000多种,58000多个批号),在售中成药仅OTC在2014年就超过3600种。

所以,从比例上、从遇到的概率上来说,说中成药不需要做临床就可以上市,有什么问题?

user avatar

就这回答还被人举报投诉了?我只有把图片删除了。

———————以下为原回答

行啊,我们就用辨证思维结合现代科技的技术来诊治一名患者试试?

晕厥病人一名,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望,发现喉头水肿,患者晕倒处旁边有咳出的水样分泌物和粉皮状物质。闻,水样分泌物有股腥味儿。问,本人是没法回答了,亲属说晕倒前剧烈咳嗽,以为是呛水,然后就突然晕倒。切,我也不知道中医能切出个啥脉。最多再了解一下患者的基本信息,例如籍贯青海,老家在牧区,平时身体健康,无严重病史。

中医诊断基本到此为止,不知道中医可以根据这些辨出啥证来,但很多西医医生可能会首先觉得是过敏性休克。

好了,该现代科技出马了。CT扫描片子如下图。

用血压计量血压,已经只有80/50。

请中医开始辨证吧。留点空白给中医思考一下,有答案了就请下拉。






















这是肺包虫囊肿啊!寄生虫啊!包虫囊肿破裂进入支气管,引发剧烈咳嗽和胸痛,然后咳出大量水样或粉皮状物,发生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需要立刻肾上腺素升压,血压上来后给地塞米松抗过敏,然后紧急进行肺包虫囊肿切除术。

中医能辨个啥证出来?就算辨出来了,中医能治吗?

下面还有高能惊喜,先调试好心情再观看,勿谓言之不预也。



























请欣赏肺包虫囊肿,假装此处有图片。

中医啊中医,就算给了你现代科技,你再用中医思维辨证,你又能干嘛呢?不仅干不了什么,还只会举报。

user avatar

AI算命是迷信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