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认证是不是太廉价啦?

回答
微博认证这事儿,感觉大家心里都有点数,就是那股子“好像挺厉害但又有点不对劲”的味道。新浪和腾讯,作为最早一批把“认证”这玩意儿推到大众面前的平台,当初是真有点“身份象征”的意思。

想想刚开始那会儿,一个黄色的 V 字,那叫一个金光闪闪,自带光环。不管是明星、大V、知名媒体,还是某个行业的专家,有了这个 V,感觉就是官方盖章认可,说话底气都足了。普通人想拿到,门槛不低,得证明你确实有那么点“特殊性”。那时候,认证就像是微博界的“金钥匙”,让你在信息洪流中显得与众不同。

问题出在哪了呢?

1. 门槛的滑坡:

这事儿跟很多互联网产品一样,为了拉新、为了活跃度,总得想办法降低使用门槛。一开始的认证可能严格一些,但慢慢的,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规则就一点点松动了。

个人认证: 最明显的就是个人认证。以前可能要求你得有媒体曝光、有行业影响力,或者你本人就是个名人。现在呢?很多时候只要你提供身份证信息,绑定手机号,甚至有些情况下稍微解释一下你的“身份”(比如“我是一个在XXX领域有一定见解的普通用户”),就能拿到一个个人认证。这个“有一定见解”太主观了,也太容易被滥用了。稍微有点粉丝基础,或者在你关注的领域说了几句有道理的话,就有可能被“加 V”。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素人 V”涌现。
企业/机构认证: 虽然企业和机构认证相对严格,需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之类的,但也有钻空子的。比如一些小工作室、个体户,或者一些本身业务范围很模糊的账号,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拿到认证。更别提一些营销号,注册个公司名字,然后用公司名去认证,本身就没有什么实际业务价值,只是为了增加账号的可信度。

2. “认证”定义的模糊化:

“认证”本身应该代表一种真实身份的核实,或者某种官方、权威的认可。但现在,微博的认证更像是对用户提供信息的一种“核对”,而未必是对其身份的“背书”。

“我通过了身份验证” ≠ “我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很多时候,用户看到的认证,以为是微博官方对他这个人或其内容的权威性做了背书。但实际上,很多认证仅仅意味着“这个人提供了他声称的身份信息,并且通过了平台的基本审核”。一个普通人就算认证了,他说的瞎话、传播的谣言,认证本身并不能阻止。
内容质量与认证脱钩: 最让人觉得“廉价”的是,很多认证账号发布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账号天天发一些毫无营养、纯粹为了博眼球的内容,但顶着个 V 字,依然让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觉得“有点料”。

3. 利益的驱动:

营销和流量需求: 对于一些商家、自媒体来说,一个“V”能提升账号的信任度和专业感,从而吸引更多粉丝和流量,最终实现变现。平台为了吸引这些高活跃度用户,自然会在认证规则上有所妥协。
“身份焦虑”的满足: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看到别人都有 V,自己也想有一个,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即使这个 V 可能没有实际意义,但至少能让他在朋友圈里显得不那么“普通”。

结果呢?

当几乎人人都能拿到一个 V 的时候,V 字本身的光环就消失了。它不再是稀缺资源,也不再是身份的独特标签。

信任危机: 很多用户发现,即使是认证账号,发布的内容也可能是虚假的、误导性的,这导致了对整个认证体系的信任度下降。大家不再轻易相信“V”字背后的信息,转而更注重内容本身和发布者的过往表现。
“低质 V”泛滥: 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低质量、甚至有害内容的认证账号,这不仅拉低了平台的整体信息质量,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
“真 V”的价值被稀释: 对于那些真正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或者公众影响力的人来说,他们的认证价值被这些泛滥的“低质 V”稀释了,显得不再那么特别。

所以说,这“认证”是不是太廉价了?

从当初的“稀缺符号”变成现在的“泛滥标签”,答案显而易见。它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平台的用户参与门槛,促进了内容生产,但同时,也牺牲了认证本身的稀缺性和权威性,导致了信任度的下滑和内容质量的波动。

这就像一个原本金光闪闪的奖章,如果发到最后谁都能领一个,那它还值钱吗?微博认证现在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它依然是一种身份标识,但那种曾经的“权威背书”和“稀缺身份”的意味,确实淡了很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低估了人性中的虚荣有多强烈。

古时候有《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冯谖弹铗而歌“食无鱼”,就是很好的例子。冯谖要每顿饭有鱼吃,进出配车,安家立业,这都是孟尝君给的认证。因为没有给他,所以他要再三弹铗而歌抱怨:食无鱼、出无舆、无以为家。

我曾经亲眼看过一些平素清高出尘的高人,在微博里弹键而歌:无认证。在骇然之余,也因此醒悟虚荣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以身份地位而言,这些人是应该去给新浪、腾讯认证的,但是,在新浪、腾讯发起的这个游戏里,他们心甘情愿地服从规则,以要到一个认证为傲,认为这才衬得上自己。由此也可以看出来,人性是多么贪婪而柔弱,以至于理性根本不起作用,清高只是表演。大多数情况下,人性经不起考验,只要给这个考验一个貌似正式的名义。

而对于更多的认证用户来说,他们这一辈子唯一值得写在墓志铭上的话就是:曾被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认证。也容易想到,还有数量更为惊人的人为了这个认证而苦苦奋斗。

那么为什么不海量下发呢?苏俄和北韩都喜欢发勋章,将军的两扇胸膛到最后都不够用了。勋章一分钱都不值,战死了发十吨重的勋章也不能让白骨复生、儿孙绕膝。但是,它一分钱不值,却可以换来价值连城的忠诚。喂条狗还得花几块钱买根骨头,勋章也好,认证也罢,一分钱都不要,天底下哪有那么划算的生意?为什么不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博认证这事儿,感觉大家心里都有点数,就是那股子“好像挺厉害但又有点不对劲”的味道。新浪和腾讯,作为最早一批把“认证”这玩意儿推到大众面前的平台,当初是真有点“身份象征”的意思。想想刚开始那会儿,一个黄色的 V 字,那叫一个金光闪闪,自带光环。不管是明星、大V、知名媒体,还是某个行业的专家,有了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现在网络社交媒体格局的一个核心。先说我的看法:我不认为国内的微博就只剩下腾讯和新浪了,更不觉得不用它们就不能说自己有“微博”。我们得先理清楚,“微博”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严格来说,“微博”(Weibo)最初是指新浪在2009年推出的一款社.............
  • 回答
    哇,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预测五年后(也就是2021年了,哎呀,时间过得真快啊),微博和微信谁会更火,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它们走的路线不太一样。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先说说微博,它一直是个“大喇叭”和“集市”。你想啊,微博就像一个永远都在热闹的广场,明星、大V、新闻媒体,还有我们普.............
  • 回答
    有些人觉得新浪微博和百度的赚钱方式“恶心”,这并非个例,而是不少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普遍感受。这种“恶心”感主要源于它们在商业化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一些令用户体验下降、甚至感觉被剥削的手段。下面我将详细说说,力求贴近真实感受,去掉那种生硬的“AI味”。新浪微博:流量生意里的“.............
  • 回答
    Twitter 股价跌跌不休,而新浪微博却逆势上涨,这背后绝非偶然。仔细剖析两者在战略和运营上的差异,就能清晰地看到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现状的关键所在。一、 核心定位与商业模式的根本差异: Twitter:内容消费为王,信息传播的“实时广播” Twitter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实时性”和“开放性.............
  • 回答
    如何看待@远离中医药 对中药的质疑和见解?在网络舆论场上,“@远离中医药”这个账号的存在,无疑为中医药的讨论注入了一股相当尖锐甚至可以说是“不留情面”的风格。他们对传统中医药体系的质疑,往往直指其科学基础、疗效证据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合理性。要理解他们的观点,需要我们剥离掉情绪化的标签,去细致地梳理.............
  • 回答
    郎朗的妻子吉娜·爱丽丝(Gina Alice)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她与郎朗的结合受到了许多人的祝福。然而,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尤其是一些微博上的女权主义群体中,出现了对郎朗及其婚姻的一些负面评价,将郎朗比作“钢琴界刘强东”,并认为吉娜嫁给郎朗是“赔大了”。这种观点的出现,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讨论,可以从.............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颇费思量的问题。要预测五年后的2016年,人人网和新浪微博谁会更火,实在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科技和社交媒体的变幻莫测,比天气预报还要难以捉摸。不过,我们可以试着从当时(2011年)的种种迹象和用户的行为习惯来掰扯掰扯。人人网,那个时候还被很多人亲切地叫做“校内网”。它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那场关于 Twitter 和新浪微博的争论,发生在 2011 年 6 月底,可以说是一次相当有代表性的互联网意见领袖间的思想碰撞,也触及了当时很多关于社交媒体发展方向、用户体验、乃至信息自由度的核心议题。参与其中的几位,霍炬、罗永浩、和菜头,在当时都各自拥有不少粉丝和影响力,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引发广泛.............
  • 回答
    新浪微博的巅峰时期,可以用“日新月异,星光璀璨,全民参与”来形容。那是一个内容爆发、用户增长、商业模式快速成熟的黄金时代。新浪微博的巅峰时期(大约在2011年至2014/2015年左右): 内容爆发与多元化: 信息传播的中心: 当时微博是中国最快、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无论是突发新闻.............
  • 回答
    新浪微博作为中国最早、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曾经的辉煌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许多用户和观察者都感觉微博的“人气”似乎不如以往,甚至出现了一种“过气”的论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层层递进、相互影响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新平台的崛起与分.............
  • 回答
    新浪微博上一个拥有100万粉丝的微博账号的价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精确的数字。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好比问一辆车值多少钱,答案取决于品牌、型号、车况、里程数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个拥有100万粉丝的微博账号的价值:一、 变现能力与盈利模式:核心价值所在一个微博账.............
  • 回答
    新浪微博的衰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以下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其一步步衰退的轨迹:早期辉煌与平台定位的优势 (20092013年) 抓住社交媒体风口: 2009年,微博模仿Twitter,以其快速、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精准地抓住了中国互联网用户对实时社交信息.............
  • 回答
    在新浪微博上,确实有很多有趣、有深度或具有独特风格的用户,他们的内容涵盖了娱乐、知识、生活、科技、搞笑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账号(包括加V和非加V的),并按类别进行分类,供你参考: 一、娱乐与文化类1. @李诞 特点:脱口秀演员、文化评论者,以犀利的幽默和深度的段子闻名,内容常涉.............
  • 回答
    新浪微博的“点赞功能”数据库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但又充满巧思的系统,它需要处理海量的用户、微博、以及互动数据。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设计思路和可能采用的方案。核心需求分析:在深入设计之前,我们先明确“点赞功能”的核心需求:1. 记录点赞关系: 哪个用户点赞了哪条微博。2. 统计点赞数量: 实时.............
  • 回答
    新浪微博上的“知乎大神”现象,说白了就是一些在知乎上拥有较高人气和知识水平的答主,将他们的内容搬运或者改编到微博上,并以此吸引粉丝、获得流量。这其中涉及到的“谁”和“侵权与否”是两个既密切又可以分开来看的问题。“知乎大神”是谁?首先,“知乎大神”并非一个官方认证的头衔,而是网友们对于那些在知乎上产出.............
  • 回答
    关于新浪微博的视频类大V是否会付费给原创拍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回答“是”或“否”。它涉及到多种合作模式、利益分配以及平台规则等因素。核心观点:存在付费合作的可能性,但并非普遍现象,且模式多样。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大V的商业模式与需求 内容.............
  • 回答
    关于新浪微博上的“染香”是否为“五毛”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网络上长期存在且争议颇多的问题。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 什么是“五毛”?首先,理解“五毛”的含义是关键。 “五毛”是一个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网络空间)有偿发表支持政府、维护官方立场.............
  • 回答
    嘿,说起这事儿,我最近也听说了,新浪微博要搞个什么“微号”,听名字感觉跟咱们熟悉的QQ号差不多是吧? 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想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我的看法,保证不机器,听我慢慢跟你掰扯。首先,这事儿为啥会出来? 你想想现在微博啥情况? 感觉用户活跃度虽然还在,但好像总有点…怎么说呢,有点散乱? 大家进.............
  • 回答
    新浪微博相较于 Twitter,最大的进步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中国独特的互联网生态和用户习惯下,孵化出了更具生命力和适应性的社交媒体模式。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大”的进步,我认为是它成功地将“广场”和“饭圈”这两个概念有机地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生态和商业化路径。咱们一点点说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