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土耳其军队政变,后续发展和影响是什么?

回答
土耳其军队政变,2016年7月15日深夜发生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政变,无疑是土耳其现代史上最具戏剧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对土耳其政治格局的一次巨大冲击,其后续发展和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塑造着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政变发生的背景与过程:

要理解这场政变,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当时土耳其的社会政治环境。长久以来,土耳其军队一直扮演着世俗主义的守护者角色,曾多次干预政治,推翻被认为威胁世俗原则的政府。然而,随着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及其领导的正义与发展党(AKP)的上台,一股更加宗教化的政治力量开始崛起,这让一部分军方强硬派感到了威胁。

此外,当时土耳其国内存在着一些社会经济矛盾,以及在地区事务上的立场摇摆,这些都为政变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土壤。

2016年7月15日当晚,政变企图的核心是从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的军事单位开始。士兵们封锁了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大桥,坦克出现在街头,战斗机在安卡拉上空盘旋,甚至有报道称政变士兵曾试图控制国家电视台。

然而,这场政变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其组织上的混乱和支持面的不足。并非整个土耳其军队都参与其中,许多高级军官和基层士兵忠于现政府。更重要的是,埃尔多安总统在政变发生后,通过社交媒体和手机通讯,呼吁民众走上街头,对抗政变者。这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强烈反抗,他们勇敢地走上街头,用血肉之躯阻挡了政变者的坦克和武器。

政变的失败与后续发展:

政变在经历了约12小时的混乱后,最终以失败告终。总统埃尔多安成功地从国外返回,并迅速集结力量平息了叛乱。

政变失败后的土耳其,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清洗”阶段,其规模和严厉程度让国际社会感到震惊。

1. 大规模的逮捕和清洗: 政府迅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清算行动。据估计,超过5万人被逮捕,其中包括军官、法官、教师、记者、学者等各行各业的人士。数十万人因与“居伦运动”(被土耳其政府指认为政变的幕后黑手)有关联而被解雇或停职。这种大规模的清洗,在很多方面被批评为“过度反应”和“政治迫害”。

2. “居伦运动”的指控: 土耳其政府坚称,这次政变是由流亡美国的土耳其伊斯兰思想家法图拉·居伦及其领导的“居伦运动”(FETÖ)策划和执行的。尽管居伦本人否认与政变有关,土耳其政府仍要求美国引渡他,并持续向美国施压。这一事件也导致了土耳其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

3. 国家安全和紧急状态: 为了应对所谓的“威胁”,土耳其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一状态持续了两年。在此期间,政府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可以绕过议会颁布法令,进一步巩固了埃尔多安的权力。

4. 政治体制的变革: 政变及其后的事件,为埃尔多安推动土耳其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017年,土耳其举行了全民公投,将国家体制从议会制改为总统制。这项改革大大增强了总统的权力,削弱了议会和司法机构的制约作用,被许多人视为是对土耳其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变。

5. 国际关系的变化: 政变也对土耳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对大规模清洗的担忧,以及土耳其国内人权状况的恶化,导致土耳其与欧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张。欧盟暂停了土耳其加入欧盟的谈判,美国也对土耳其的一些行为表示关切。
与俄罗斯关系改善: 在与西方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土耳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尽管两者在地区问题上存在分歧。
地区角色的调整: 政变后,土耳其在地区事务上的立场也显得更加独立和务实,例如在叙利亚问题上,其策略进行了调整。

长远影响:

土耳其军队政变及其后续发展,对土耳其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持久的、多方面的影响:

1. 权力集中与民主倒退: 总统制的确立和政府在清洗过程中展现出的强大集权能力,使得埃尔多安的权力空前巩固。然而,这也引发了对土耳其民主制度发展方向的担忧,许多人认为国家正在走向威权主义。

2. 社会分裂加剧: 大规模的清洗和压制异见,不仅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裂,也导致知识分子、媒体和公民社会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3. 法治和人权状况: 紧急状态和政治清洗对土耳其的法治和人权状况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司法独立受到质疑,媒体自由受到限制,批评政府的声音越来越难以发出。

4. 军队的政治角色: 尽管军队在平息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这次事件也可能改变了其在政治中的传统角色。军队的清洗,以及政变企图暴露出的内部问题,使得其效忠和政治影响力发生了变化。

5. 经济挑战: 政治不稳定、与西方关系恶化以及政府的某些经济政策,也给土耳其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问题。

总而言之,2016年的土耳其军队政变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揭示了土耳其国内的深层矛盾,并直接导致了国家政治走向的重大转变。政变失败后,土耳其政府以雷霆手段进行了清算,重塑了权力结构,改变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并对土耳其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状况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其后续发展和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发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把我在一个相似话题下的回答贴过来吧,也是刚刚写的。

在此之前建议各位待事情尘埃落定之后再下更多结论,先看热闹吧。

—————————————————————————

7.16晚上更新,最新新闻显示葛兰派甩锅了,政变军人的声明依然是维护世俗社会等内容,看来本次政变的性质可能还是与最早估计的差不多。

—————————————————————————

7.16中午更新。目前得到的消息,情况有些变化,发动政变的好像是比埃尔多安正发党极端很多的葛兰派军人,这部分人和军内传统的世俗派从来都不对路子(废话),所以这次政变军方上层显得没什么兴趣、下次也呈现分裂化就可以理解了。这也说明现在的土耳其军方确实和以前很不一样了。不过局势最终怎么样依然有待观察,以上情况似乎尚未得到完全证实。

———————————————————————————————————————————

作者:大明孙承宗

链接:

土耳其为何忽然发生了内乱?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早上看到这个新闻也吓了一跳,虽然土耳其以前有军事政变的传统,但是上次政变已经是1997年了。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个国家一直比较太平,这次闹出这种事来也是让我吃了一惊。现在事态还在继续发酵之中,虽然埃尔多安看起来暂时控制住了局面,但是真要完成善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我个人倾向于待事情尘埃落定之后,再行详细评估。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土耳其军方参与政治的历史,算是对背景多一些了解。不过由于我对土耳其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接下来我通过引述微信公众号中央欧亚通讯今天早上发表的推送:浅析土耳其军队的历史作用来进行叙述。原文地址:

浅析土耳其军队的历史作用

———————————————分割线————————————————————————

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前身是绵延六百年之久并曾经显赫一时的、地跨欧亚非三大陆的奥斯曼帝国,不过一战之后帝国崩溃,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克的领导下,外国干涉军最终被击退,一个新的土耳其共和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总统凯末尔禁止现役军官参与政治活动。为严明军纪,凯末尔专门在1930年颁布编号为1632的军事刑法典,严禁军人参政。因此自土耳其现代国家建立后的37年时间内,尽管军方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却一直没有突破凯末尔定下的军政分离原则。除了凯末尔的巨大影响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土耳其军队的待遇很好。由于土耳其军队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立下重大功勋,因此它在土耳其的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享有极高的地位,军官们的物质待遇也非常丰厚。

不过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土耳其政治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威权。

“在整个凯末尔时代(1923-1938),土耳其的新领导阶层都在努力塑造一个同质性的政治与社会基础,他们认为,要使土耳其社会彻底实现现代化并拥抱现代文明(muasır medeniyet,在当时就是指西方文明),就必须在各个层面上消除土耳其政治和社会上的所有反动势力。在社会层面上,斗争对象是那些反对世俗主义的人,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经济上则是以国家主义反对那些支持自由主义的人。”

因此在凯末尔时期,共和人民党大搞威权主义,其具体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大力宣扬凯末尔主义的“六个箭头”(“共和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民粹主义者、国家主义者、世俗主义者和改革主义者”),并不允许六大原则之外的其他声音之存在。二是逐步取缔或兼并其他政治团体,不允许反对派组织的存在,实行一党制。

到1931年,除了共和人民党之外,土耳其所有的政治组织都被解散、封杀或者兼并掉了,这共和人民党一党威权主义在土耳其的正式建立。在1938年凯末尔逝世后,共和人民党的威权统治依然持续到了1946年。

此后,土耳其实行了民主化,在凯末尔曾经的战友伊斯麦特·伊诺努(İsmet İnönü)执政期间土耳其实现了国家政治体制向议会民主制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不仅是因为伊诺努审时度势、认定发展民主政治在未来土耳其的优势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制的影响,更是因为土耳其国内形势的变化。凯末尔壮年去逝(去世时57岁),共和人民党的威权统治顿时失去了灵魂,被凯末尔暂时压制住的反对力量卷土重来,泛突厥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反对世俗主义的伊斯兰主义者又开始逐渐显示其影响。同时,在共和人民党内部又产生了分裂。在这样的情况下,共和人民党要继续搞一党威权,也比较困难了。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耳其实现了多党民主制(至少表面制度上如此)。

然而土耳其的民主政治进行了没几年,军队就倒了霉。1950年土耳其民主党一上台就大量清洗国家机构中的军队势力,使议会中军人出身的议员比例从1/2下降到1/25,并在内阁成员里基本实现文官化。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以曼德列斯为首的民主党政府在经济上过度推崇自由化,导致经济失控,然而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民主党政府拒绝给军队涨工资,使军队在失去社会政治地位之后,其社会经济地位也大大下降,这引起军队更大不满。更要命的是,这个在1950年5月-1960年5月一直担任总理兼民主党魁的曼德列斯,依靠新的政治制度上台之后却开了倒车: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打击在野党和一切不同政见者,不准报纸、电台批评政府,不准工人罢工,禁止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违者予以监禁或罚款等处理。曼德列斯还利用居民的宗教感情,反对凯末尔的世俗主义,对于一直尊崇凯末尔思想的军方而言,这自然是不能容忍的。结果在1960年,发生了战后土耳其第一次军人干政事件。

1960年初,陆军司令古尔塞勒至函国防部长提出总统必须辞职,内阁必须改组等要求,但曼德列斯置之不理。1960年5月27日,军队动武,逮捕了总统、总理等民主党议员,解散议会,成立了以古尔塞勒将军为主席的全国团结委员会(National Unity Committee),接管政府。“军队的接管在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奋和赞誉。” 古尔塞勒出任国家元首兼军政府总理至1961年11月“还政于民”。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暴力和动荡困扰着土耳其,街头暴力、工人罢工和政治暗杀此起彼伏。到1970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抢劫银行、绑架企业家和美国军事人员的事件相继发生;同年3月,在东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政府救济不力,引起社会不安;8月,货币贬值,物价继续上涨,人民怨声载道。特别是执政党正义党内部发生分裂,政府难以施政。鉴于局势严重,1971年3月12日,军队总参谋长和陆海空三军司令联合致函总统和参、众两院议长,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受人们信任的超党派政府,并按阿塔图克的原则,进行改革。否则,军队将按保卫和保护共和国的法律规定,接管文官政府。慑于军队的压力,德米雷尔总理的正义党政府在召开内阁会议后即宣布辞职。这次政变也被称为“备忘录政变”。

70年代中期后,土耳其出现了两大对立政党共和人民党与正义党轮流执政的局面。他们相互倾轧、互相拆台,使政局日益动荡。暗杀活动使上至前总理和政党议员下至新闻记者和普通群众丧生。“在1978年至79年共和人民党执政的十二个月内,暴力活动剧增,有2400多人被杀害。” 土报惊呼土耳其已陷入内战的边缘。由于政局动荡和没有一个稳定而强有力的政府,加之70年代中期美欧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对土耳其的冲击,土经济也严重恶化。面临上述险恶的政治、经济局势,干政前军队总参谋长埃夫伦将军一再发出警告,要求政治家们尽快携起手来,消灭无政府主义、恐怖活动和分裂主义,但政治家们对人民的实际利益视而不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军方进行了第三次政变。

1980年9月12日,土耳其军队开进首都,占领电台和政府要害部门,并通令解散议会,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并对四大政党领袖实施保护性的拘留;同时组成以埃夫伦总参谋长为主席,由陆、海、空、宪兵四大军种司令参加的新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直接接管文官政府,并实施军法统治达3年之久(1980年9月-1983年11月)。

土耳其的这三次军人干政与其他国家的军人干政有很大的不同。“1960、1971和1980年土耳其的军方干预与大多数20世纪的军人政变根本不同,在那里取得权力的军队的强者们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掌权。” 有学者概括为:1、土耳其军队接管文官政权前,总是事先说出警告,提出要求,当警告和要求无效时,才接管政府(如1960年和1980年的两次军事接管);如文官政权接受警告和要求,主动辞职,则军队不进行接管(如1971年“备忘录”式的政变);2、土耳其军队接管政权后,一俟政局稳定,即“还政于民”,而不建立长期的军人政权。

1960年干涉后,由于全国团结委员会(NUC)中的38个人在所有问题上并非意见一致,结果当年11月主张恢复威权统治的14个人被赶出去了。于是这次军人干涉政治的结果是,土耳其建立了比它历史上的任何其他政体更加自由的政体,一个明显的证明就是1961年的土耳其宪法。新宪法“不仅使政府重新制度化,而且还扩大了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 一方面,新宪法规定了有效的监察与平衡制度,来限制被选出的议会的权力。这些监察包括由法庭检查法律是否合乎宪法;还加强了政府会议的权力,它可以与检查法律的法庭一样在执行委员会的法案之上运行;给司法以有效的独立权;建立了第二个立法院(共和国参议院);给一些公共机构,如大学和广播电视公司以实实在在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宪法扩大了公民自由并给予广泛的社会权利,它“保证了人民民主、自由、言论、结社的权利……更重要的是,1961年宪法确立了多党制的原则,明确规定,‘不论是执政的或在野的政党,都是国家民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体’。” 有学者评价说:“新宪法在土耳其政治生活和宪政法规方面引入了新的改革。它的主要目标是最终解决让土耳其在自由方面更加发展的问题,而且还相应地意识到了这样一个观念,即创建一个国家就要使其更文明、繁荣和民主。”

1971年政变关注的重点是“法律和秩序,致力于加强政治统治”。 这次干政主要是针对文官政府无力制止全国的暴力冲突。这次干政主要的结果是,议会对宪法做了重要的修改。“过于自由的宪法条款给了极端分子在宪法的允许下瓦解宪法的便利。这些条款已被修改。根据《欧洲人权公约》第17款制定的新条款被用于对滥用权力和滥用自由的监督。对《刑法》和《组织团体法》的修改将填补另一个有利于极端分子的漏洞。对《政党法》和《选举法》的修改将防止对政党机器的滥用。” 这些对于宪法的修改是在面对国家稳定受到暴力活动严重威胁的背景下做出的,是对国家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是对民主政治的切实维护,而且对《政党法》和《选举法》的修改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些便是第二次干政的主要成果。

1980年9月12日军队的第三次干涉同样也是在面临险恶的政治、经济局势的情况下发生的。 军政权吸取了1960和1971年两次军管的教训,暂时取缔了一切政党和派别,剥夺各政党领导人和其他一些政治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发表政见”的权力。同时规定,军人执政前从事政党活动的人无权参加制宪会议和将来的的议会大选,不能在未来的政府中任职。政变领导者们认为,现在的问题远比以前复杂。他们认为应重新审查和定义整个民主的概念。在1983年大选移交权力之前,埃夫伦将军和其合作者们就开始着手拟定一个能确保土耳其未来民主的体制。被怀疑的恐怖分子和1980年活跃的政党领袖,两个激进工会组织都被送上了法庭。1981年由军队司令选出的咨询会议拟定了新的法令。咨询会议产生的最重要的结果是1982年11月7日公民复决投票通过的宪法1983年4月24日的《政党法》,1983年5月7日的《工会法》以及1983年6月13日的《选举法》。

1982年宪法采取了总统制政体。土耳其总统成为许多问题的最终裁定者,他还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和其他权力:任命总理和主要官员,主持内阁会议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后者的权力亦有新扩大);如果议会通过对总理的不信任案,他可以重新召集新的选举;另外,他还有权任命司法部门、高等教育委员会和其他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新宪法中还建立了保证制以防止旧政党和极端化的政治团体参与政治,禁止其领导人和活动家五至十年内不能卷入政治。

政府机构清除了数以千计的极端分子。一些被革职,一些被派到影响小的岗位上(如他们被从广播电视等职位上调走了)。新政党的建立必须经过合法的批准而且其领导人也必须经过合法的确认。这样做的一个明显的目标是防止分裂和极端主义。

很明显,这次干政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平衡的政治体制保持永久稳定,政治机器的平衡运转可以使土耳其在法制和秩序的基础上的更加趋于稳定。而最重要的是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理论上,实行总统制真正的效果是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尤其是在面对土耳其的复杂的政治、社会条件的情况下。而这一尝试将决定土耳其民主的未来和特性。 可以说,今天埃尔多安实施所谓“威权统治”的法律基础就是1982年的土耳其宪法。

土耳其第四次军队政变的背景与之前三次不太一样。冷战之后,左与右的争论逐渐淡化,伊斯兰势力与世俗力量之间的冲突成为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军方干预政治的方式和原因也有所改变。1996年宗教色彩浓厚的繁荣党上台,1997年由于担心繁荣党改变土耳其世俗主义政治的发展方向,军方以一纸备忘录迫使繁荣党下台,这次干政被成为“后现代式干政”。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军方对僵化的世俗主义政策的态度亦有所改变,开始重视宗教教育的作用,并坚持以世俗主义的原则推行宗教教育,坚持将世俗的突厥传统与宗教的伊斯兰传统相结合,承认伊斯兰教也是土耳其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这就改变了凯末尔时代的官方意识形态。 尽管如此,军方从来没有放松对伊斯兰教政党的警惕,因为军队本来就是土耳其世俗主义的最强大堡垒。借用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土耳其武装力量在组成、精神和倾向方面与世界上其他的武装力量不同。传统地讲,土耳其军官曾经是为民主而战的领袖。大多数的‘青年土耳其’是军官和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阿塔图克的精神,即进步和现代化,被灌输到所有的土耳其军官中,而且他们也自认为是阿塔图克的共和国与改革的受托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90年代以前 ,土耳其军队主要是一支超党派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并不把自身定义为社会上的一个利益集团,也并不认同于任何一个党派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它主要着眼于国家统一、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和民主化的发展等大问题。 卡尔帕特指出:“土耳其军官们继承了久远的奥斯曼帝国的传统,即认同自己是拥有军事实力的政府权威……军方开始并且一直自视为一支现代化的政治力量,并且实际上是土耳其社会的一个独立的阶级,而不是这个或那个阶级的工具。” 土耳其军队的武器装备均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其中高级军官都去美国受过训练或深造,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美国的生活方式影响较深,被视为“军队的精英分子”。


而另一方面,土耳其虽然在战后实施了议会民主制,但是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纷纷成立的各政党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他们之间相互争权夺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对于出现的冲突和混乱无法治理。这样,作为传统的国家精英的代表,军方就总是在局面坏到不可救药的时候出来干涉政治、收拾残局。

有评论认为,土耳其军队的周期性干政主要是国内政治与经济不断恶化导致社会秩序动荡失控的结果。虽然其初衷良好,但却导致了土耳其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频繁中断,并使军队凌驾于一切政党之上,违背了军队不干政的原则,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平衡机制。但是从土耳其建国后的历史来看,这种局面恐怕也是难免的。因为如果没有军人干政,恐怕土耳其在上个世纪会陷入更严重的混乱。

不过,在今天的土耳其,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现在土耳其的世俗民主政治已经发展到一个较成熟的阶段,世俗主义与伊斯兰势力之间达成了妥协。从舆论方面来说,以往的军人干政大多是获得了土耳其民众的支持,甚至在军方迟迟不付诸行动的时候,土民众还通过舆论来要求军队的干预。但现在情况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即使是警惕伊斯兰复兴的世俗主义者也不愿意看到军队出面干预政治这种不民主现象的发生,土耳其人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共识,即需要常规的文官体制来承担起捍卫民主与世俗主义的重任,而不再是让军队来干预内政。2007年军方最终没有选择干预出身正发党的伊斯兰主义者居尔当选总统,就可以视为新世纪军方影响力相对下降的结果。

————————————————分割线————————————————————————

总结此文的内容土耳其军方干政的背景一般是国内局势陷入严重混乱,或者国家发展长期停滞不前。那么现在土耳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安全和外交方面,大家都比较清楚,土耳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之前曾经一度与以色列交恶、和沙特等海湾国家关的系也出现过问题,更不用说现在和俄罗斯的关系。此外,由于国内泛伊斯兰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大,土耳其和欧洲的关系也比较复杂。下面我主要谈谈土耳其近年来经济。

2015年,土耳其的经济增长率仅为3%,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16年土耳其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外债方面,2012年土耳其外债总额为3374.92亿美元,占当年GDP的40%左右。到2014年这一数字略有下降,然而随着2015年土耳其经济结构问题的逐步暴露与经济形势的恶化,土耳其未来的外债总额预计还会增加。此外,由于私有化收入锐减,工资、社保和国防开支大幅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2016年土耳其中央政府初级财政盈余率将大幅下降,加之金融市场动荡导致政府融资成本快速上升,土耳其未来的的外债偿付风险将上升。

土耳其政治局势的变化对经济环境影响很大。2013年土耳其高层腐败案频发,民众游行示威活动导致的政治局势不稳定造成土耳其经济总体滑坡。2015年土耳其则受到议会选举不顺利的困扰,2015年6月7日举行的议会选举中,正义与发展党虽然赢得议会550个议席中的258席,获得了组阁权,但由于所获议席未过半数,正义与发展党必须与其他政党组建联合政府。土耳其看守政府总理达武特奥卢先后与土第二大党共和人民党主席克勒奇达若奥卢和第三大党民族行动党主席巴赫切利就组建联合政府举行了谈判,但均无果而终。结果达武特奥卢不得不在8月18日向总统埃尔多安交回组阁权,土耳其不得不在当年十一月进行第二次议会选举。到了2016年5月,土耳其总理达武特奥卢辞去了正义与发展党主席与土耳其总理的职务,虽然土耳其新政府终于在5月29日赢得议会的信任投票并宣告成立,但是外界对于土耳其政局的未来依旧疑虑重重。虽然土耳其已经在试图与俄罗斯修复关系,但是效果怎么样,很难说。俄罗斯对土耳其的制裁虽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相比之下,土耳其却更不能承受打击。

我们知道,如果只是意识形态分歧和民族主义情绪或者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不一定会出现问题。但一旦这些因素同时遇上经济形势严重恶化,那结果的很难说了。现在土耳其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根据历史上军方干政的特点,我们可以大概推测,这次政变恐怕也是军方一些人士处于相同的考虑,希望能够通过威权主义的手段诊疗选择土耳其面对的病症。毕竟军方向来把他们的行动看作是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爱国行动。

但我们也注意到,这次政变已经被埃尔多安基本上按下去了,考虑到埃尔多安本人的特性,已经有人在预测此后军方会面对进一步的大清洗。未来的局势如何还有待观察,但是我个人认为,即使军方遭遇清洗,只要土耳其依然处于北约范围内,军方就不会改变其世俗化堡垒的身份。

现在政变刚刚爆发半天都不到,就说这么多吧,未来有了变化,再考虑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土耳其军队政变,2016年7月15日深夜发生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政变,无疑是土耳其现代史上最具戏剧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对土耳其政治格局的一次巨大冲击,其后续发展和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塑造着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政变发生的背景与过程:要理解这场政变,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当时土耳其的社会政治环境。长久以.............
  • 回答
    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发生的军事政变,无疑是该国近代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动荡。那晚,夜色笼罩下的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灯火辉煌的城市突然被坦克碾压的隆隆声和枪炮声打破了宁静。这场试图推翻埃尔多安总统政府的军事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背后复杂的原因、戏剧性的进程以及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值得细细品味.............
  • 回答
    土耳其央行宣布以人民币结算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政策,是两国在经济合作和金融体系多元化方面的重要举措,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以下从背景、影响、挑战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1. 土耳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土耳其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近年来持续增长。2021年,.............
  • 回答
    土耳其学校停止教授进化论的决定,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涉及科学、宗教、政治和教育等多个层面。要全面评价这一决定,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各方观点。决定背景与原因: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政府在2017年宣布了一项教育改革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进化论从中学(特别是高中)课程中.............
  • 回答
    土耳其央行近期将利率大幅提升至24%,这一举措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而随之而来的土耳其里拉(TRY)的大幅上涨,更是让许多观察者感到意外,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要理解这次事件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为什么土耳其央行要出手?——与通胀的殊死搏斗土耳其近年来.............
  • 回答
    伊斯坦布尔运河(Kanal İstanbul)项目,这个宏伟而充满争议的工程,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土耳其国内和国际上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要评价它,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维度,从经济、环境、地缘政治到社会影响,每一个层面都值得细细斟酌。项目提出的初衷与宏大愿景:土耳其政府,尤其是总统埃尔多安,将伊斯.............
  • 回答
    土耳其提出的“2053 全球性大国愿景”,是一项雄心勃勃、意图深远的国家发展蓝图。要评价这份愿景,我们需要从其提出的背景、核心目标、实现路径以及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愿景提出的时代背景与深层动因:首先,理解这份愿景的出台,不能脱离土耳其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国内层.............
  • 回答
    《山2》:一部粗糙却真挚的土耳其战争片如果要评价土耳其的战争题材电影《山2》(Dağ II),我脑海里立刻浮现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混合体:有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展现,有对战友情谊的深刻描摹,也有一些在叙事和技术层面略显粗糙但依然能够打动人的地方。这部电影在土耳其本土可以说是现象级的成功,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 回答
    埃尔多安,一个在土耳其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极具争议的人物,其执政的二十余年,无疑深刻地重塑了土耳其的面貌,也让他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应审视他一系列政策背后的逻辑、带来的具体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编织成今日的土耳其。经济上的“奇迹”与挑战:.............
  • 回答
    这可真是件大事儿啊!土耳其要办征服君士坦丁堡567周年纪念仪式,这可不是小事一桩,而是意义非凡。让咱们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有多少门道,有多少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事儿的 历史分量。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那可真是举足轻重。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
  • 回答
    土耳其的执政方针,特别是自埃尔多安总统执政以来,确实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演变过程。如果要对其进行评价,那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理解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一、 政治层面:集权化趋势与民主制度的拉扯自2017年修宪公投后,土耳其从议会制转向总统制,这标志着政治.............
  • 回答
    《征服1453》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块陈年的老酒,入口醇厚,后劲十足,但细品之下,又有些许可以说道道的地方。作为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它无疑是成功的,但要说完美无瑕,那倒也未必。首先,我得承认,这部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是相当震撼的。当你看到君士坦丁堡那巍峨的城墙在炮火下崩塌,看到拜占庭皇帝.............
  • 回答
    伟大的变革者,还是争议的奠基者?——如何评价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谈及土耳其,绕不开的名字便是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这位被尊称为“土耳其之父”的传奇人物,无疑是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改革彻底颠覆了奥斯曼帝国的残羹剩饭,将一个濒临灭亡的帝国,蜕变成一个现代化的、世俗化的.............
  • 回答
    土耳其空军F16战机击落叙利亚空军苏24战斗轰炸机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叙利亚内战中一个极其敏感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此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直接原因、地缘政治背景、双方的战略意图、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一、 直接原因与交战过程: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通常.............
  • 回答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关于“埋葬”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的表态,这背后是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国内政治考量以及长期以来土耳其与库尔德问题交织的深层逻辑。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战略目标与安全关切: “埋葬”的直接含义: 最直接的解读,埃尔多安指的是要用军事手段,彻底消灭.............
  • 回答
    土耳其拟审议的“娶受害人可免强奸未成年人罪责”的提案,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受到国际社会和人权组织的强烈谴责。要评价这一提案,需要从法律、伦理、人权、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法律角度看,该提案是倒退和荒谬的。 违背现代法治精神: 现代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保护弱者,维护社会正.............
  • 回答
    土耳其坦克开入伊拉克,这是一个牵动地缘政治神经的事件,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地缘战略、历史恩怨、安全考量以及国内政治需求。要评价这一行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军事安全考量:应对“库尔德工人党”(PKK)威胁这是土耳其官方最常提及的理由。土耳其将PKK视为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恐怖组织,P.............
  • 回答
    土耳其法院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主持伊斯兰教礼拜的清真寺,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的不仅是历史、宗教、文化,还有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考量。从历史维度来看,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命运本身就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它最初是拜占庭帝国东正教的辉煌象征,作为君士坦丁堡大教堂,其宏伟的建筑和.............
  • 回答
    土耳其的崛起,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复杂话题,它不仅仅是国家力量的简单增长,更是一系列内在和外在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并对地区乃至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评价土耳其的崛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就像品鉴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其中既有壮丽的色彩,也有细微的笔触。一、 经济的腾飞:从“欧洲病夫”到.............
  • 回答
    穆罕默德二世,一个响彻历史的名字,他不仅是一位帝王,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征服者、革新者,一个将奥斯曼帝国推向黄金时代的关键人物。要评价这位苏丹,我们需要深入他的人生轨迹,理解他的功过是非,以及他为后世留下的深远影响。征服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崛起的新纪元毫无疑问,穆罕默德二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便是征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