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比尔·盖茨认为自己最大的误判是给了谷歌推 Android 的机会?怎么理解软件世界的赢者通吃?

回答
比尔·盖茨的“错过”:谷歌Android的崛起与软件世界的赢者通吃

比尔·盖茨,这位塑造了个人电脑时代的传奇人物,在其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中,并非没有犯过“错误”——至少在他自己的定义里。而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最大误判”,便是未能抓住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这个后来居上的关键战场,让谷歌凭借Android操作系统一骑绝尘,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霸主。

要理解盖茨的这一判断,我们得回到那个智能手机萌芽的时代,以及软件世界“赢者通吃”的残酷逻辑。

错失良机:Windows Mobile 的“一步之遥”

在PC时代,微软凭借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垄断了市场,确立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这种成功模式也自然地投射到了微软对移动设备的构想上。盖茨和他的团队在2000年代初就看到了移动设备的重要性,并推出了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

然而,Windows Mobile 的问题在于,它更多地是将PC端的Windows体验“缩小”并移植到手机上。这导致其界面复杂、操作不够直观,与当时新兴的、更注重触控和简洁体验的智能手机理念格格不入。更关键的是,微软并没有为Windows Mobile 建立起一个像PC时代那样庞大且开放的开发者生态系统。应用程序的开发门槛较高,数量相对有限,也缺乏针对移动设备优化的创新应用。

与此同时,在2005年,谷歌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ndroid公司。当时,Android只是一个小小的初创企业,其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开放、免费的移动操作系统。谷歌看到了移动设备的未来,并且愿意投入巨大的资源去构建一个基于Android的生态系统,吸引硬件厂商和开发者。

盖茨坦承,他低估了Android的潜力,也错判了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需求。他认为,当苹果推出iPhone,并且其背后有强大的App Store生态支持时,微软本应更早、更果断地在Windows Mobile上进行彻底的革新,学习苹果的“生态思维”,而不是固守PC时代的成功模式。

那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给谷歌推Android的机会”呢?

这其中包含了几层含义:

战略上的犹豫与迟钝: 当苹果推出iPhone并迅速占领高端市场时,微软的反应显得过于缓慢和保守。Windows Mobile 的改进幅度不足以与之抗衡,也未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差异: 微软过于注重操作系统的技术本身,而忽视了构建一个围绕操作系统的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Android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开放性吸引了众多硬件厂商(如三星、HTC、摩托罗拉等),它们得以基于Android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设备,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同时,Android的开源特性也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海量应用程序,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用户体验的误判: 微软的Windows Mobile 依然残留着PC的“影子”,操作逻辑复杂,不符合当时新兴的触摸屏和滑动交互的潮流。相比之下,Android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移动设备的特性,用户界面更加友好,操作更流畅。

盖茨的“误判”在于,他低估了手机作为个人计算中心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开放、由社区驱动的生态系统能够带来的病毒式增长和市场主导力。当谷歌凭借Android建立了这样一个生态后,微软试图后来居上,就变得异常困难。

软件世界的“赢者通吃”:马太效应的极致体现

要理解盖茨的“误判”有多么严重,就必须深入理解“软件世界的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这一概念。这是一种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现象,用来描述在某些市场中,少数几个(甚至只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参与者会获得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其余的参与者则只能分享残羹冷炙,甚至被市场淘汰。

软件世界尤其容易呈现出这种“赢者通吃”的特征,原因在于:

1. 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一旦一个软件被开发出来,其复制和分发给无数用户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不像实体商品,每增加一个用户都需要生产成本,软件可以无限复制。这意味着,占有市场份额的先发者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
2. 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 这是“赢者通吃”最核心的驱动力。
直接网络效应: 越多的用户使用某个平台,对每个用户来说,这个平台的价值就越大。例如,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越多,你认识的朋友在上面的几率就越大,互动就越丰富。
间接网络效应(平台效应): 平台的价值也取决于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数量。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用户越多,开发者就越愿意为该平台开发应用,因为这意味着更大的潜在用户群。反过来,越多的优质应用,就越能吸引更多用户选择该平台。
锁定效应(Lockin): 一旦用户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某个软件、积累了数据(如照片、文档、通讯录)、购买了相关应用或配件,他们就会产生“转换成本”。除非有巨大的收益,否则用户通常不愿意迁移到另一个新的、不熟悉的平台。

3.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 市场最初的选择往往会影响后续的发展轨迹。一旦某个平台或技术成为主流,它就会形成一种“路径”,后续的创新和发展都会围绕这条路径展开。后来者即使有更好的技术,也很难打破这种路径依赖。
4. 标准化的力量: 软件领域经常需要建立行业标准。一旦某个公司的主导产品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其他公司就不得不与之兼容,否则就会被边缘化。

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领域,“赢者通吃”是如何体现的?

Google Android vs. Windows Mobile (和 BlackBerry OS, Symbian OS): 曾经,市场上存在着多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但由于Android开放的生态系统和巨大的网络效应,它迅速崛起,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三星、华为、小米等硬件巨头都选择了Android,这使得Android设备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App Store 的关键作用: iPhone 的App Store 和 Android 的 Google Play Store 形成了巨大的应用程序生态。用户选择哪个平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个平台上的应用更丰富、更好用。一旦某个平台拥有了压倒性的应用数量和质量,用户就会倾向于锁定在该平台。
开发者选择的集中: 开发者更愿意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用户数量最多的平台,以获得最大的回报。这进一步巩固了Android和iOS(苹果的iOS,也是一个强大的“赢者通吃”的例子,但它走的是封闭生态路线)的统治地位。
硬件厂商的合作: 硬件厂商为了获得更好的操作系统支持、更广泛的应用兼容性以及更低的开发成本,也倾向于选择主流操作系统,进一步加剧了“赢者通吃”的局面。

盖茨的“最大误判”正是因为他未能预见到这种“赢者通吃”的力量,以及谷歌如何通过开放和生态系统策略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力量。 微软的Windows Mobile 本身或许在某些技术指标上不输于当时的Android,但它没能像Android那样吸引足够多的硬件厂商和开发者,形成良性的网络效应,最终在移动操作系统的竞赛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可以说,比尔·盖茨的“最大误判”,是对软件世界“赢者通吃”逻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深刻而痛苦的教训。他从PC时代的王者,成为了移动时代的一个“旁观者”,而这个旁观者,曾经有机会站在舞台中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尔盖子最大的失误难道不是不到五十岁就急急忙忙想退休吗?

在2000年代初刚刚49岁就急急忙忙确立了擅长营销但是不懂技术的鲍尔默做接班人,然后逐步交棒了。

大家似乎没有意识到,任正非比比尔盖子大11岁,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子同岁。

当任正非领导华为吹响进军发达国家4G市场的号角,当史蒂夫乔布斯领导苹果用IP4手机攻城略地,比尔盖子正忙着退休,微软忙着克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内部动荡。

在这场微软的内部动荡中,许多沙雕操作,版本不兼容,其实都是背后持续不断的倾轧争位的外相。

user avatar

其实理论上说,比尔主政期间最大的错误是互联网领域毫无建树,而丢失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神操作已经是光头主政时候的事情了。


事实上与很多人所说的微软输在不向下兼容上恰恰相反,微软的问题就在于以为向下兼容一定能解决问题,所以才在iPhone发售接近四年后才搞出来WindowsPhone。而谷歌则是在iPhone发售之前就已经开始调转船头全力抄袭iPhone……



微软一开始过高的估计了兼容现有软件带来的好处,完全没有考虑到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初期,智能手机不可能沿用现有桌面的交互逻辑。而在发现错误后又过分冒进,推出了Windows Phone 7这个短命的产品。最后因为收费模式被android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体现了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傲慢,不难想象移动操作系统团队有多少莫名其妙的KPI才会搞出这种闻所未闻的神操作。



当然,你要说目前市场上iOS和android双足鼎立的局面还有没有其他操作系统的机会,我认为机会还是有的。说白了,微软犯了很多错,而谷歌又何尝不是……

android说到底不过是两个优势:1、凑合能用,2、免费开源。

然而谷歌这种互联网内容商却热衷于输出价值观,怎么看怎么是一件饮鸩止渴的事情……


说白了,价值观这玩意儿,压根儿就没有对错,谷歌却整天想着自己能定义evil……

user avatar

关于微软在手机市场失败的根本原因,网络上讨论很多,但绝大多数只接触到表象,却没能戳中实质。


2006年主流意见是移动平台微软胜券在握,虽然此时掌上智能设备市场总体份额里微软只有12%,而塞班高达54.4%。

在iPhone引发手机革命前,微软主要对手是塞班。两家公司有相同的商业模式,都是靠卖操作系统赚钱。而其他软硬件一体的公司,如黑莓、Palm,反而不构成直接竞争。一开始塞班占了上风。塞班手机授权费更低是一个重要原因。

塞班类似桌面端Linux,需要加上各家定制的界面,才算完整的系统,如诺基亚的S60,爱立信主导的UIQ,日本的MOAP。其中S60,随着诺基亚手机畅销,最为人熟知,几乎成了塞班的代名词。到2006年,从全球市场看,S60是无可争议的冠军。然而在美国市场,塞班缺乏存在感。诺基亚和爱立信都是GSM阵营大将,因此塞班与高通关系非常微妙。直到2005年才有第一款搭载S60系统的CDMA手机Nokia 6638问市。美国CDMA制式占大头,塞班自然打不进这块市场。当然美国也有一些采用GSM制式的运营商,可诺基亚自持身份,不愿把自家利润丰厚的音乐业务出让,那段时期诺基亚在美国仅与一家小运营商Cingular合作过,共推出过两款手机。因此,美国人没把塞班放眼里。

另一方面,诺基亚的S60一家独大,再加上塞班本身问题(这个得另外开一篇长文解释,此次从略),塞班阵营的厂商开始与微软眉来眼去。除了诺基亚紧抓S60,黑莓守着自家三分地,其他各大OEM都开始尝试做Windows Mobile产品,连浓眉大眼的Palm都叛变了。这段时期,智能掌上设备分为智能手机和PDA两大类。

PDA屏幕更大,一般配有触摸屏和触控笔,多采用qwert键盘,功能比手机更多,价格也更高。 PDA更接近现代手机,即使在当时人们也认为PDA是未来,也是微软、黑莓、Palm几家开发的重点。2006年第一季度,Windows Mobile虽然在手机市场份额仅有4%排名第三,但是在PDA市场有绝对优势,占据53%份额。2006年市场分析主流意见认为,大势在微软这一边。

Windows Mobile处于领跑位置,暂时的成功使得微软高层忽视了许多深层次问题。

商业模式

人性原本如此,进入新领域总情不自禁地套用以前经验,试图复制成功。微软在商业上试图重现PC商业模式,靠出售操作系统赚钱。这一阶段,从盈利模式看,黑莓最健康。黑莓不光从硬件赚钱,还有电邮加密等各项服务收入。一台设备10美刀价格对BOM还是有冲击力的,微软内部也有对系统授权费这个商业模式提出忧虑。但是因为事情似乎一切顺利,高层没放心上,直到Android横空出世。

Android不是第一个基于Linux的移动操作系统。之前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都做过。结果嘛,跟桌面版的Linux系统一样,山头林立各自为战,碎片化严重。Android不同。谷歌当时不做手机,与OEM们没有竞争关系,系统由谷歌主导开发,形成了向心力。Android的开源对微软不致命,因为Windows Mobile是个开放的操作系统,OEM可以自行更改代码。而免费这一条,微软就没招了。谷歌作为一家广告公司,可以先给货后收钱,等用户用上Android手机后,凭搜索等各种业务把钱给挣回来。能够这么做,基于谷歌多年来在广告业深耕,打造了一整套基础设施。微软无法照搬,Bing刚刚起步,基础设施不是一时半会能建立起来的。一直要到2014年,微软才宣布Windows Phone系统免除授权费。

2011年,诺基亚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伙伴关系。为了拉拢诺基亚这个当时最大的手机公司,微软给出了一系列非常优惠条件,使得原本与微软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OEM们纷纷出走,全心投入安卓阵营。前面有朋友说:“微软收购诺基亚之后,所有厂商都停止了做微软手机的计划”。这个不对。事实上WP手机最丰富是在诺基亚手机部门被微软收购后,2014~2015年WP 8.1时期。微软拉拢了一大批厂商,包括TCL(阿尔卡特)、联想、华为、中兴、金立、海信等国内手机生产商,以及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厂商,发力了一把。参见Wiki WP7WP8WP8.1W10M设备统计表。

随着其他厂商出走,Windows Phone生态实际上变成微软与诺基亚的共有资产,商业模式从原来的横向整合变成变相的垂直整合。如此一来,WP失去了横向整合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优点,对安卓的成本劣势进一步扩大了。更糟糕的是,诺基亚位于高福利国家芬兰,早年好日子过久了,它恐怕是当时所有手机商里成本问题最严重的一家。

这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下面谈技术。

UI与内核

在Windows Mobile时代微软对系统UI策略是照搬PC设计,把台式机上的下拉菜单一套搬到手机上面,通过熟悉的界面和操作逻辑,减少用户学习成本。这个策略还是有成效的,与PC交互便利是WM一大卖点,正如现今与iPhone互动方便是推荐购买Mac的理由一样。缺点是,菜单选项紧凑,而人手指太粗,用户需要尖头的触控笔或手指甲在电阻屏上进行操作,十分不便。因此Jobs会吐槽Who wants a stylus?

iPhone出现后,微软第一步应对是对WM进行改进,修改系统UI设计使之更适合手指操作。我们可以明显看到Windows Mobile 6.5与前代相比,系统元素变大了,对手指更友好。

左WM6.0,右WM6.5

但是这依然无法应对电容屏。WM 6.5本身只支持电阻屏,HTC自己动手修改底层代码,做了两款电容屏手机:HD 2和HD Mini。我们不妨以HD2为样本,看看WM为什么在电容屏上水土不服。下图左侧是自带的电话簿,右侧是第三方软件“注册表编辑器”。

可以看到左侧应用专门为手指操作优化过,而右边应用没有,行列排列过于紧密。 操作系统本身微软可以修改,第三方应用则鞭长莫及。微软当然清楚问题所在,于是抛弃Windows Mobile及其软件生态,从头设计的全新系统Windows Phone 7。WM第三方应用既然不合时宜,强行留之只会成为新应用引入推广的阻碍,舍弃是正确的决定。

人们谈论到iPhone带来得手机革命时,常集中于系统UI改进操作简便人性化,很少提及更深层次的操作系统变革。2007年随着硬件性能不断提高,量变引起质变,计算范式引来了变革机遇。这个机遇,微软、塞班、黑莓等公司忙于竞争没注意到,反而被冷眼旁观的苹果捕捉到了。

iOS内核是Darwin,Android是Linux,两个都是现代的操作系统内核。Windows Mobile用的是Windows CE内核。从技术上看CE是个“落后”的内核,九十年代中期刚推出时,NT有严格的内存保护,CE基本没有;NT里单个程序最大能用2GB内存,CE里只有32MB;NT支持完整的Win32 API,CE只有残缺版的。随着时间推移,微软添添补补,CE有了与Windows 95一样的内存管理,但骨子里依然不足。CE专门为低配置嵌入式设备设计,而手机硬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其弱点逐渐显露。CE一个重大缺陷是不支持多核处理器,这导致Windows Phone 7手机,包括旗舰机Lumia 900,搭载的都是单核处理器,而此时多核处理器时代已经来临。虽然2011年推出的CE 7.0版加入双核处理器支持,但显然,对一个先天不足的系统缝缝补补,无法跟使用现代的操作系统内核的iOS和Android竞争。内核必须得换!然而微软在执行上犯了巨大错误。

Windows Phone 7改变了UI,却依然使用CE内核。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是重大失策。然而在开发WP7时,人们对NT固有印象是吃资源,以当时的硬件水平NT跑不动。微软不是不知道切换成NT的好处,但是Longhorn开发失败殷鉴在前,微软保守了一把。直到微软研究院的项目Experiment 19在2009年成功证明NT不光能跑,而且跑得比CE更好,才着手考虑更换内核。

Windows Phone更换内核带来两个严重的负面影响:

  1. 开发团队主要精力在建筑底层代码,Windows Phone 8相比Android缺少许多常用功能。用户要到Windows Phone 8.1时代,才用上诸如通知中心之类的实用功能。
  2. WP7手机无法升级到WP8。据知乎某知名微软员工解释,原因是高通不愿写新驱动。考虑到高通一贯尿性,个人倾向于相信这个说法。xda大神曾把WP8移植到HD2上,但是这仅是a proof of concept,没有WiFi驱动、没有蓝牙驱动、没有蜂窝网modem驱动。让系统跑起来不难,困难的是各种驱动,装过黑苹果的都知道。

但是不管责任是不是高通,这些问题是可以提前预料的,微软的应对简直算是教科书级的负面典型。微软高层说,WP8新增功能在支持各种新硬件,多核处理器、更高分辨率、NFC等,老手机本来就没有这些硬件,用不上WP8。这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情商为负值,丝毫不懂用户心理。大量WP早期用户,发现手机无法升级系统,弃之而去。原本能发展成铁粉的用户就这样流失了。Windows Phone整个发展势头严重受挫。

方向错误

2000年Bill Gates宣布卸任微软CEO,把公司日常事务(在名义上)交给Ballmer,一边自封Chief Software Architect,主持代号Longhorn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开发。Gates给Longhorn定下三个野心勃勃的目标,用托管代码C#写操作系统,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文件系统WinFS,一个新的图形子系统Avalon。但是微软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就强行上马,在把大量人力投入Longhorn三四年后,微软终于不得不接受现实,整个开发计划推倒重来,重新开发Windows Vista。然而,Vista开发周期太长,又不巧碰上Dennard Scaling失效,微软严重误判了硬件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导致Vista是按照根本不存在的硬件设备为目标来设计,被用户一致厌弃。Vista的失败,使得微软不得不全力救火,拼老命做出Windows 7,总算保住了基本盘。

2000s这十年,微软绝大部分人力被Longhorn/Vista/Win7吸走,mobile团队得不到重视,连零头都算不上。再看看同一时期苹果和谷歌在做什么。Vista上市同年,iPhone横空出世;着手重新设计WP时,第一款安卓手机问世;好不容易做出Windows Phone,苹果已经站稳脚跟,顺势推出iPad。

两千年伊始,微软在科技巨头里处于领跑位置。但是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错判,使得微软跑进了一条死胡同,等发现后再赶回来,已经从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微软在Windows 8时期,统一了PC、手机、Xbox三个平台的内核,Windows 10时期又进一步统一了核心组件功能OneCore和API,每一步举措都是对的,错就错在太迟,开发者和用户早就被其他平台抢走了。假如能早两三年推出Windows 10和UWP,假如能早两三年统一内核,假如能早两三年推出Surface,情况会大大不同。回过头看,初始原因在Longhorn上面。

此外,Windows开发模式也有问题,延续了九十年代三年一个大版本的开发速度。三年间隔太久,这意味着在设计系统时要对三年后的硬件水平和用户需求进行精确的评估。这种做法在如今变化激烈的时代行不通。而微软在Windows 10后,才改成一年两版本的新的开发模式。


最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读一读我对为什么微软赢得了三十多年前图形界面革命的回答。

ps,可能会写一篇塞班失败原因,感兴趣请留言,没人看就算了。

user avatar

日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参加风投公司Village Global举办的交流活动时,盖茨再次表达了自己对Android的“耿耿于怀”。

盖茨表示,自己在管理公司时最大的失误就是没让微软成为那个“非苹果”的操作系统平台,而让Android崛起了,这是价值4000亿美元的生意。盖茨称,在软件圈,一个微小的错误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他至今都会在夜里辗转反侧地想这些事情。

如今,IOS和安卓的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在2008年,一切尚处于变数之中,为何微软没有在PC桌面时代胜利,而输掉了移动战场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 群雄并起的时代

智能手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IBM,但是真正在市场上热起来,则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微软很早就意识到了智能手机的潜力,并且开发出来了Windows Mobile,而且在2003年就与PC制造商一起,推出了很多智能手机产品。

可以说,微软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入场甚至是早于苹果的。

当年,在智能手机市场,主流是诺基亚的塞班系统,微软的Windows Mobile占有相当的市场比例,甚至垄断高端,同时Palm和黑莓也有一定的份额。摩托罗拉自己搞的Linux在自家品牌使用,甚至中国厂商也搞过自己的Linux系统。

苹果的iOS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当时的软硬件达到了这一步。

苹果也是从iPod开始一步步,MP3,MP4,然后智能手机包容一切。

在2008年,安卓刚刚推出,微软的形势还是非常好的。当年,微软Windows Mobile的生态系统是最丰富的,体验好于塞班,弱于iOS,安卓下还没有什么软件能用。在iPhone之后,紧跟苹果的厂商都不得不用微软的系统,魅族M8,HTC S1都是如此,当年微软有非常好的机会。

二、 与消费者为敌

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微软做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决定。

第一步,微软废掉了以前的Windows Mobile,用Zune和Kin两个失败团队的人员,闭门造车,造出来WP7,这个格子界面的东西,消费者并不喜欢。

而微软几乎把所有用户不喜欢的东西,都集成到了WP7之上。早期的WP音量无法单独调解,重力感应无法关系,各种权限都不放开,界面丑陋且无法更改。

本来,图标、墙纸这些UI交互,是从80年代图形界面流行后就被业界普遍接受的,微软偏偏独出心裁搞Metro。

微软,还很弱智的废掉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以前Windows Mobile是兼容的,有大量的软件可用,而WP一上,以前的都不能用了,要另外开发。

直接废掉了微软的多年先发的积累,和对手一起从零开始。而你的新系统体验极差。

结果,微软就落后了。

三、 阴谋没有好下场

面对危机,微软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其实微软还有救,那就是兼容安卓生态,然后自己慢慢补课。

利用微软在桌面的影响力,要求软件厂商在做安卓版本的同时,给自己做一个移动版本。

而微软此时,通过阴谋收购了诺基亚,废掉了诺基亚自己的塞班和Meego系统。强推WP。试图把诺基亚的市场份额转化为WP系统的市场份额。

奈何,你的系统差,生态差,强行让诺基亚用WP系统,结果只会是让用户连WP带着诺基亚一起抛弃。

于是,诺基亚完了,WP跟着也完蛋了。

在Pc时代,微软的Windows能崛起,是因为微软比苹果更贴近用户,而到了移动时代,微软忘记了用户,它自然就失败了。

user avatar

盖茨最大的失误是如日中天的时候退休搞所谓慈善。反而老对手乔布斯干到死,深刻改变了世界了,推动了社会进步。与乔布斯比,盖茨的慈善事业对人类社会改善影响非常有限。

wm手机给没用过的人用,会一脸懵逼。为什么屏幕上显示那些个日程、消息是什么意思?应用在哪里?应用退出之后哪里去了?如何关闭?如何打电话?当iPhone横空出世的时候,大家才缓过劲来,这才是最朴素、易用的UI界面。傻瓜都知道什么意思,对着图标点就对了。当初android还傻乎乎的模仿wm,iPhone一出来立即全面抄袭iPhone。微软呢?牛逼习惯了,不好意思抄袭iPhone,自己搞出什么磁贴界面,抽象到丑陋,反人类。不过微软还是想像过去那样强行教用户如何适应自己的新系统。结果被用户抛弃。活该!

微软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windows太成功了,躺着赚钱。他们已经失去了和市场再次接轨的能力了。你想用wp系统?我告诉你,一般公司你连微软wp部门的电话都问不到,他们吊的很,根本就懒得理你,这样的公司文化,能再次成功,除了靠大力堆钱堆人,也没有其他途径了。但是堆钱堆人并不总是有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