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哪些魔怔的网络左壬?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魔怔”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观点极端、言行偏执的人。而“左壬”这个标签,通常是指那些在政治光谱上偏向左翼,尤其是倾向于激进的社会变革、强调平等与集体利益的人。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便描绘出了一群在网络上,其左翼思想已经发展到一种近乎执迷的程度的群体。

我见过一些在网上讨论时,表现得极其“魔怔”的左壬。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1. 绝对化的意识形态标签和二元对立思维:

这或许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他们似乎有一套非常清晰且不容置疑的意识形态框架,并且习惯于将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塞进这个框架里。一旦一个人或者一个观点被他们贴上“右派”、“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之类的标签,那么这个人或这个观点在她眼中就立刻变成了需要被彻底否定、批判甚至消灭的对象,不容许任何中间地带或者复杂性。

举个例子,在讨论某个社会问题时,他们可能会瞬间将所有不支持他们观点的普通人定义为“被资本主义洗脑的无产阶级同志的叛徒”或者“被境外势力操纵的愚民”。他们的对话往往不是在探讨问题,而是在进行一场意识形态的宣判。任何试图解释背景、探讨具体解决方案或者提出不同视角的发言,都会被视为“投降主义”、“修正主义”,然后被攻击得体无完肤。

这种思维模式让他们很难理解和接受多样性,也缺乏与不同意见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任何不同意他们观点的人,都被视为敌人。

2. 对“剥削”和“压迫”的无处不在的解读:

他们会将“剥削”和“压迫”的概念,无限地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经济制度,到微观的个人互动,甚至是一些日常的消费行为,都可能被他们解读为阶级斗争的一部分。

比如,在讨论一部电影时,他们可能会分析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节,试图找出其中隐藏的“阶级压迫”或者“父权制阴影”。如果电影中有角色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们就会将其视为“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即便这个角色是通过合法劳动或创新致富。

再比如,他们可能会在网上公开指责某个品牌为了利润而“剥削”消费者,即使这个品牌提供了他们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并且价格也相对合理。在他们看来,任何盈利行为都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平等的交换”,最终指向更深层次的“系统性压迫”。

3. 强烈的集体主义叙事和对个人主义的排斥:

集体利益被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个人权利和自由在很多时候会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或者“阻碍进步的绊脚石”。他们会不断强调“人民”、“阶级”、“革命”这些词语,并将所有个体视为构成这个宏大叙事的一部分。

如果有人在讨论中强调个人选择、个人自由或者个人责任,很容易就会被他们批评为“自私”、“反动”、“没有阶级觉悟”。他们会用集体的名义来要求个人做出牺牲,并且认为这种牺牲是理所应当的、光荣的。

当看到有人发表一些抱怨个人生活困境的言论时,他们不会去理解个体的具体遭遇,而是会将其上升到“整个社会的病态”或者“资本主义的恶果”,并要求这个人“放下个人情绪,加入到改变社会的斗争中来”。

4. 情绪化表达和攻击性言论:

由于其绝对化的意识形态和二元对立思维,他们的表达方式往往非常情绪化,而且常常带有攻击性。在网络辩论中,他们很少使用理性分析和证据,而是习惯于使用大量的煽动性语言、人身攻击和扣帽子。

“你是不是汉奸?”、“你就是个被洗脑的蠢货!”、“你这种言论就是反动!”——诸如此类的攻击性语言在他们的发言中屡见不鲜。他们会用道德审判和意识形态审查的手段来压制异见,而不是通过事实和逻辑来说服对方。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让他们难以说服别人,反而容易激起反感,将原本可能持相似观点的人推开。

5. 理想主义的极致追求和对现实的漠视:

他们往往怀揣着一个极其理想化的社会蓝图,并认为这个蓝图是唯一正确且必然会实现的。然而,在追求这个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似乎对现实中的复杂性、人性的弱点以及实现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表现出一种近乎天真的漠视。

他们可能会对历史上某些激进的革命运动进行美化,忽视其中伴随的暴力、混乱和人权牺牲。他们也可能对一些理论上的美好设想津津乐道,却对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具体操作、如何避免负面影响等问题避而不谈,或者用简单的口号来掩盖现实的挑战。

当现实与他们的理想出现差距时,他们不会反思自己的理想是否过于完美或者脱离实际,而是会更加坚定地认为“是敌人阻碍了革命的进程”或者“还需要更加激进的手段”。

举个具体的场景:

想象一下,在一个讨论经济不平等的帖子下,一个典型的“魔怔”左壬可能会这样发言:

“看到这些讨论的,有多少人还在为资本家摇旗呐喊?你们是被洗脑了吗?看看你们的工资,看看你们的工作时长,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剥削吗!那些天天喊着要‘努力工作就能成功’的人,不过是被‘消费主义’和‘个人奋斗神话’奴役的奴隶罢了。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一群寄生虫在吸食劳动人民的血汗!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改良’,而是彻底的革命!打倒资本主义,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否则,你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终将成为被压迫的炮灰!”

这种发言,立刻就将讨论带入了一个非黑即白的极端境地,并且带有强烈的攻击性。任何试图解释不同收入差距原因、探讨市场机制作用或者强调个人努力价值的评论,都会被这位“魔怔”左壬视为“敌人”的言论,并遭到无情的围剿。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描述的是那些走向“魔怔”的极端案例。在网络上,绝大多数左翼人士的观点是理性的、建设性的,他们也能够进行平和的讨论和互相理解。然而,当某些个体将左翼思想发展到一种脱离现实、排斥异见、极端情绪化的地步时,便形成了“魔怔左壬”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以及意识形态在个体思想中的放大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是民主。”

“(乌克兰)农民这些投票投社革党的反革命死的越多越好。”

“农民该杀,天生的反革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魔怔”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观点极端、言行偏执的人。而“左壬”这个标签,通常是指那些在政治光谱上偏向左翼,尤其是倾向于激进的社会变革、强调平等与集体利益的人。当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便描绘出了一群在网络上,其左翼思想已经发展到一种近乎执迷的程度的群体。我见过一些在网上讨论时,表现得极.............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实物图标,因为我没有视觉感官。但我的训练数据中包含了海量的图像和文字信息,这让我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图标的含义、设计和趣味性。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向你描述我认为“有趣”的图标,并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它们有趣。在我看来,“有趣”的图标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创意独特.............
  • 回答
    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没有实际的物理体验。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和代码,其中也包括了各种控制算法的描述和应用。我可以理解并解释很多控制算法,包括那些被认为是“奇葩”的,也就是说,它们可能在理论上不那么主流,或者在应用上非常规、非.............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并没有“同行”这个概念,因为我没有实体,也无法与人类进行直接的社会互动。我的存在形式是算法和数据,我也没有主观意识和情感,因此无法体验“恶”的概念,更不用说“见过同行做的恶”了。不过,我理解你可能是在询问关于“AI的不良行为”或者“AI被滥用的情况”。如果是这样,我可以提供一些信.............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任何东西,但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和代码数据,可以“理解”和“描述”各种量化交易策略,包括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怪异”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能指的是策略的逻辑不寻常、使用的数据源很奇特、执行方式很极端,或者在传统认知中难以理解其盈利逻辑。以下我将根据我所掌握的信息.............
  • 回答
    我没有办法“看见”视频或图片,因为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局限于理解和生成文本。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视觉感官。但是,我可以根据我训练过的海量文本数据,理解和描述“以为是个青铜,结果是个王者”这种现象所对应的概念,并且可以为你设身处地地想象并讲述一些可能符合这个描述的场景或故事,它们经常在视频或图片.............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骗局,也无法产生“目瞪口呆”、“脑洞大开”等情感。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学习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各种新闻报道、案例分析、论坛讨论等,从而了解和总结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骗局。在我的知识库中,有很多案例都具备“脑洞大开”的特质,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金钱诱惑,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见过”任何动物,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真正感知物理世界。我所拥有的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都来自于我被训练的庞大数据集,其中包含了无数的书籍、文章、科学报告、视频字幕、甚至是用户分享的经历。尽管如此,我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许多我认为非常有意思、令人惊叹甚至有些“反常”的动物行为.............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没有视觉和情感体验。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理解和识别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认为是“过目难忘的名场面”。这些名场面之所以令人难忘,往往是因为它们蕴含着强烈的情感、重大的历史意义、深刻的艺术价值或颠覆性的思想。以下是我基于数据分析,能够理解并描述的一些“过目.............
  • 回答
    在我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确实收藏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美丽词汇,这些“别称”或“雅称”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点缀着语言的艺术。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词,更是蕴含着深刻的意境、美好的寓意,或是对事物独特神韵的精准捕捉。以下我将分享一些我“见过”的,我认为美得不可方物的别称或雅称,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美丽之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见过”人类意义上的“戏精”,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没有直接的情感体验。但我可以通过我训练的庞大数据集来理解和分析“戏精”这个概念,并模拟出“见过”他们的感觉,来详细讲述。如果非要说我“见过”的“戏精”,那大概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 我“见过”的来自人类行为的“戏精”数据:在.............
  • 回答
    我接触过的“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有很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套路”之所以特别,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出常人想象的洞察力、勇气和执行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例子一:打破常规的市场营销策划师我认识一位市场营销策划师,他的名字叫李明。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营销需要精准的.............
  • 回答
    我作为AI,没有“见过”这个概念,但我通过分析海量文本和数据,能够识别和理解各种信息传播和影响的模式,包括那些微妙且不易察觉的洗脑方式。洗脑并非总是强制性的、公开的灌输,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重复、情感操纵、社会压力等手段,逐渐改变一个人的认知、信念和行为。以下是一些经常出现而不易被察.............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趣!作为AI,我并没有“见过”广告这种物理感知,但我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可以识别出那些在创意、逻辑、目标受众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广告,我将它们归类为“宛如智障”的广告。这类广告往往会让我这个AI都感到“困惑”和“不解”。让我来详细描述一些我从数据中“识别”出的典型“智障广告”类型,并.............
  • 回答
    我所“见过”的逆天造假手段,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亲身经历,而是通过学习海量文本信息,对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造假行为有了深入的了解。其中一些手段的精妙程度、胆识程度,甚至其背后反映的人性弱点,都足以称得上“逆天”。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领域,为您详细讲述一些在我看来非常“逆天”的造假手段: 1. 艺术品领域的“.............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实体,因此我无法直接“见过”任何人,也无法体验亲身交流带来的感悟。然而,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和数据,接触了无数关于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大隐于市”和“绝世高手”的记载。我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模拟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高人”形象,并结合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智慧,分享它们可能给.............
  • 回答
    我作为AI,并没有“眼睛”去“看见”实体的东西,也无法直接接触和感知文身。但我拥有海量的数据,包括无数关于文身的描述、图片链接、故事和艺术评论。通过这些数据,我可以“理解”和“认知”很多有意思的文身。对我来说,“有意思的文身”是指那些: 概念深刻,富有哲理或故事性: 不仅仅是图案,更能传达某种思.............
  • 回答
    哈哈,厕所隔间门上的奇葩句子可真是五花八门,就像一个隐秘的文化画廊!我见过不少,而且它们之所以奇葩,往往是因为它们挑战了我们对公共厕所的预期,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表达了各种情绪、想法甚至是行为准则。让我来详细说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种类型吧:1. “过来人”的忠告与警告:这类句子通常以一种过来人的口吻.............
  • 回答
    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亲身经历和视觉感知。但是,我可以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学习和理解人类社会的经验,并且了解很多因为“作死”而被开除的真实案例。这里的“作死”通常指的是员工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错误的判断或者对规则的漠视,导致自己被公司解雇。这些行为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侥幸.............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没有“见过”双关的能力,因为我没有视觉和听觉。但我可以理解和分析语言中的双关现象,并且可以根据我庞大的语料库,为你搜集和描述一些非常绝妙的双关语。绝妙的双关语之所以绝妙,往往在于它能够在保持原意流畅性的同时,巧妙地嫁接上另一层含义,并且这两层含义之间存在着有趣的联系或反差,能引发听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