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代女诗人赵丽华发微博称“应该给慈禧翻案”?

回答
赵丽华这位名字,最近因为一条微博而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她那句“应该给慈禧翻案”,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位公众人物,而且还是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为人熟知的女诗人,她的这一论断,自然比寻常百姓的议论更能引起关注。

首先,我们得理解赵丽华提出这个观点的大背景。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史料的出现,以及社会观念的变迁,我们总会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盖棺定论的人物。所谓“翻案”,其实就是一种重新解读和评价的尝试。那么,赵丽华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为慈禧“翻案”呢?

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一种可能是,她对史书上对慈禧的定论感到不满,认为历史对慈禧的评价过于片面和苛刻。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历史叙述中,慈禧往往被塑造成一个腐朽、专制、卖国的垂帘听政者,是晚清衰败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在庚子事变中,她的“谅必从权,则大乱之道”的说法,以及与列强的交涉,都让她成为了众矢之的。

赵丽华或许看到了慈禧身上被遮蔽的另一面。比如,她曾力排众议,支持洋务运动,对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在光绪帝亲政后,虽然她依旧掌握着实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比如支持变法,尽管最后以失败告终。再者,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作为一位女性掌握如此大的权力,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艰难。她如何在内忧外患中维持王朝的统治,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这些都值得被更细致地研究。

赵丽华作为一位诗人,她的视角可能更侧重于从人性的复杂性、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来解读慈禧。诗人往往善于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和情感。她可能认为,用简单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复杂人物,是一种过于简化。她或许是在呼吁一种更具同理心、更全面、更 nuanced 的历史观。

然而,赵丽华的这番言论也引发了强烈的反弹。很多人认为,慈禧的罪责是毋庸置疑的。她的统治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加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便她有任何所谓的“功绩”,也无法抵消她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她的决策和行为,在许多人看来,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

这种反弹,也反映了我们社会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某种共识和底线。对于那些直接导致国家衰落、人民受苦的事件,人们的态度往往是严肃和批判的。尤其是在近代史的某些节点,民族的屈辱感和反抗精神是铭刻在许多人心中的。因此,在讨论“翻案”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慈禧的行为与这些深重的历史伤痛联系起来。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争议呢?

首先,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讨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只能有一种声音,那反而是一种禁锢。赵丽华的观点,无论是否被广泛接受,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使更多人去思考这个问题,去查阅史料,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思想的碰撞,比一言堂更有价值。

其次,我们不能脱离史实去进行“翻案”。历史评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具体的史料和事实上来。所谓的“翻案”,不是为了洗白而洗白,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如果赵丽华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对历史情境的准确把握之上,那么她的声音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如果只是空泛的感性判断,那其意义就大打折扣。

再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需要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社会鼓励我们用更包容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包括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反面人物”的角色。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遗忘历史的教训,而是要从中吸取更深刻的经验。评价慈禧,也应该是在承认她所犯下的历史错误的同时,去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复杂性。

最后,作为公众人物,发言的责任也需要被考虑。赵丽华的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此大的讨论,也说明了她的影响力。在发出一些可能引起较大争议的观点时,或许也需要更审慎地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或者至少做好准备,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声音。

总而言之,赵丽华关于“给慈禧翻案”的微博,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的社会现象。它并非简单的好坏对错之分,而是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进行理性讨论等一系列深层问题。对她的观点,我们可以不认同,但对其所引发的思考,我们却不能忽视。历史的评价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解读和探索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上来就攻击一句被洗脑的就知道这是什么货色。手段还是和过去的公知那么的下作。

一般两种人没洗脑,要么没洗过太脏,要么啥都没有不用洗。

user avatar

诸位谁想自己的国家现在不是中国而是英国吗?怎么都觉得赔了吧?

user avatar

司马懿成了鞠躬尽瘁的白莲。诸葛亮成了谋权篡位的奸臣,曹操成了仁义无双的圣人,刘备成了假仁假义的爱哭鬼。唉,怎么说呢,作为一个吃瓜路人来看,传统的勇士屠龙确实没有屠龙的人才是恶龙这种剧情有看点。还记得上次某个让人读书党为了让我了解葛贼包藏祸心建议我去读《后汉书.诸葛亮传》

作为一个小透明上了200赞感觉受宠若惊啊,其实我发这些就想问下有诸葛亮传的后汉书在哪买,在线急,坐等(真挚的眼神)

user avatar

赵老师当年因“梨花体”在网上被围攻、被嘲讽的时候,我还私下有些为她不平。赵老师毕竟是专业诗人,水平绝对没网友们调侃的那么不堪,再一个,什么“梨花体”只是一种创作形式,见仁见智,你可以不喜欢,但没必要也不应该全盘否定(其实有几首还是颇可一读的),更不应该上纲上线搞人身攻击。学术问题么,这么做不严肃,也不专业。

后来这事很快就过去了,也好久没听见赵老师的新闻了,可能在潜心创作吧(为答这题查了一下,赵老师现在专心搞绘画了)。

然后今天看到这个消息,猛然一愣,这是谁?想了一下,哦,是赵老师,久违了。

看完了只想说,您是个诗人(现在还是个画家)啊,干吗掺和历史的事呢?难道真像古代一样,诗人都怀一颗从政济世之心,不得志才退而写诗?

您这微博发的,不专业么。

首先,近些年来慈禧一直被“翻案”啊,这不是什么大新闻,需要您来首倡啊。就不说史学界对慈禧和晚清的一系列再研究再评价,对戊戌变法啦、甲午战争啦、洋务运动啦,都有许多新成果,也争议不断,只要看看电视剧——我看电视剧比较少,所以可能说得不全——从大热的《走向共和》,到《台湾1895》,更别提早些年以慈禧为主角的不严肃历史剧《戏说慈禧》等,一直在对慈禧“翻案”“洗白”啊。

所以您想发微博为慈禧“翻案”,本也无可厚非,言论自由么,谁也不能拦着您不是?主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我没准还得点个赞。但拜托,发专业点。

而且我也不觉得这是“翻案”。我相信,慈禧肯定不是以前宣传的那样只图自己快活不顾国家安危的国贼,毕竟大清那是她婆家的啊,她应该比谁都心疼吧。再一个,能从一介后宫女流,变为执掌(还是死死地)大清五十年政权的老佛爷,更难得的是,能让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当时最精英的大老爷们对她俯首帖耳(而且很佩服),绝对有过人之处,不是荒淫无度的碌碌之辈。所以对慈禧的再评价,不是翻案、洗白,只能说,我们对历史的研究,更客观,更理性,也更包容。

不再跳出时代背景苛责古人,是进步。

您看,这就是平时不读书不读报不看电视的坏处。不过也是好事,这样才能专心搞创作么。

扯远了,说回赵老师的微博,为什么不专业?

论据啊论据。打小语文老师就教育我们了,议论文论据要站得住脚啊!

好,我们来看看哪些站不住脚的论据。

第一,慈禧再晚死十年,中国就变成日本英国了?好吧就这个还算比较专业,严肃点反驳。我知道您想说的是大清可能会走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对吧?脱离历史实际了啊赵老师。英国从大宪章运动开始,贵族、内阁,那是跟国王斗争了多少世纪才争得了那些权力?日本明治维新就是下层武士发动起来的下克上运动,天皇就是一块“玉”,是个摆设和幌子,好吧(俺们为了你家和幕府斗,成功了得给我们好处吧?您算个……啥)?你让晚清从一个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十年间能完成这种转变,你让皇上和太后主动完成这种自发放弃权力的革命,逗我呢?再者说,英王室和明治天皇是主动放弃权力,专当橡皮图章的(日本有些特殊另说),您觉得慈禧会这样吗?女人不了解女人啊(哼哼,宁与外人,不给家奴嘛,老佛爷是个真·女汉子)!

第二,您把孙殿英不得好死,孙氏后代贡献无数还吃斋念佛才善终抬出来,为了说明慈禧好?我真是震惊了。我没理解错的话,您是想说因果报应吧?恕我直言,太low了。把您前边好不容易显得有点理性的对慈禧政绩(就不说是不是真的或是不是和她有关)全部抹杀了啊。前边在说道理,后边突然玩鬼神了?你让我信哪个?就算信鬼神,我凭什么不信是乾隆爷在报复孙殿英呢(你敢说慈禧比乾隆厉害?清朝以孝治天下知道吗?大不孝)?而且,墓被盗了和需要翻案有联系吗?您也说了,孙殿英死在我党监狱里,党和政府也没说孙殿英盗东陵是反帝反封建要表彰他啊(这是冯老总才干的事),何来翻案一说(其实还可以理解已经为慈禧报了仇呢)?再者说了,就算是刨了隔壁村李寡妇的绝户坟,那也是伤天害理吧?何必非是慈禧才应该翻案呢?多说一句,您说孙天义终身守皇陵修行得法才得善终(人家孙先生是担任了黄帝陵基金会会长,不是个亲自守陵的老兵好吧?而且这事和东陵被盗有毛关系?)?人家孙先生还活得好好的呢,你说人家善终?还说人家爹是不得好死?您和孙先生有私交还则罢了,要不然,就冲您这么说人家和人家先人,搞不好这句话容易闹出个大新闻来。

第三,抬出溥仪?恕我直言,首先这个逻辑我看不懂,再一个,谁都知道有个亲属回避的原则吧?(溥仪解放后是个改造过的好公民,不要给他甩黑锅啊)

第四,不修园子买两条军舰也挡不住失败,所以修颐和园是对的?呃,这个论调 不是和抗战时的“中国武器不如人,训练不如人,抵抗必败”的论调如出一辙吗?您说这话小心一点,是赶上现在党的政策好,不和您计较,搁抗战时候,您这是汉奸言论知道吗?是,多买两条船不一定能打胜仗,但这是个态度问题,是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立场的问题,是宁愿我吃苦让国家富强,还是我过生日爽不管国家死活的问题。您这条估计是最招骂的,很多人会说,我就不多说了。

第五,颐和园带来每年十亿(真假不知道),解决很多就业问题。我……我……我还需要说吗?一开始我还愣了一下,毕竟是文化人,能说出这种话来?是不是故意说反话?是不是有深意?……看了半天没看出来,好吧把我气乐了。慈禧老佛爷当年建颐和园是为了这个目的吗?(当年慈禧修颐和园就是为了还政于光绪后有个地方颐养天年,你让她允许无数游客来叽叽喳喳?)这是洗白的论据???您咋不说故宫呢?收入更多吧?老佛爷为了创收把自己老宅都捐出来啦,老佛爷还成了毁家纾难的革命家啦?还说颐和园和清东陵解决了多少就业问题,当年紫禁城那么多太监宫女侍卫杂役,不是解决了更多就业问题吗?可这和老百姓,和诗人,有啥关系呢?

所以啊,如果不是我恶意猜测您是想蹭热度或搞新闻的话(我不希望如此),还是奉劝您一句,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还是管好自己的嘴吧。现在的网络环境,比“梨花体”时可是更开放,也更复杂的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